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之櫻
研究生(外文):Peng, Chih-Ying
論文名稱:近代七聲音階箏曲之特色與發展-以《華麗》、《眼神》、《稍縱即逝》三首作品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ree Contemporary Zheng Works Written in Heptatonic Scale: The Greening, Upon Her Expressive Gaze and Visions Fugetives
指導教授:樊慰慈樊慰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 Wei-Tsu
口試委員:施德玉張儷瓊
口試委員(外文):Shih, Te-YuChang, Li-Chiung
口試日期:2013-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碩士班中國音樂組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1
中文關鍵詞:三木稔樊慰慈李萌C型絃華麗眼神稍縱即逝五聲絃制七聲絃制古箏
外文關鍵詞:Minoru MikiLi MengFan Wei-TsuType C Gu Zheng stringsGreeningUpon Her Expressive GazesVisions Fugitivespentatonic scale tuning systemheptatonic scale tuning systemGu Zhe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定絃是古箏樂曲的骨架,從音樂上來說它是用來支撐旋律特色的框架。隨著箏樂發展日益蓬勃,早期五聲音階箏曲不再能滿足作曲家以及演奏家對於音樂的渴望。1970年代末三木稔創作的日本七聲音階箏曲傳入中國後,對當地箏樂產生新的衝擊;此外,兩岸作曲家在西洋文化的背景下,也於1980年代開始以非傳統五聲音階定絃排列創作箏曲。21世紀初,李萌向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提出研發新絃制的概念後,使現代古箏創作與演奏上又有了更多的發揮和選擇。本論文希望對此議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了解七聲音階箏曲的風貌與特色。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文獻探討;第二章為七聲音階箏曲發展概述,包含定絃的改變、近代日本箏樂作曲家三木稔的影響、中國箏家李萌與七聲絃制箏的萌芽,以及臺灣箏家樊慰慈在七聲絃制箏上的創作;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為1976年《華麗》、2009年《眼神》、2012年《稍縱即逝》三首七聲音階箏曲之探究,針對其創作背景、樂曲結構分析、演奏詮釋分析進行研究,試圖提出最貼近作品的演奏詮釋建議;第六章為結論,對近代七聲音階箏曲特色與發展的概述作總結,並粗略歸納古箏在絃制、樂器及樂曲脈絡,提出樂器改革與創新的展望與期盼。
古箏藝術從單一到豐富的發展軌跡,都反映出文化不斷的在進步,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免還是會有不足或是遺漏的缺失存在。本文藉由探究七聲音階箏曲與絃制的革新,對相關之文獻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思考及建議,希望為推動古箏藝術的發展盡微薄之力。
The tuning of a Zheng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Chinese zither music, as it is the framework that supports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melody. With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of Zheng music, the typical pentatonic scale no longer fulfills the vision of contemporary Zheng composers and performer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 Japanese composer Minoru Miki’s use of heptatonic scale created a majo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eng music in China. In addition, beginning in the 1980s, compos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influenced by Western music, began using tuning systems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pentatonic system. By the early 21st century, Li Meng proposed a new tuning concept to the Shanghai Ftrst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Factory, which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and options for modern Zheng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s. This paper seeks to discuss the above-mentioned developments in Zheng music,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in-depth the various styles and features of heptatonic Zheng music.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contains the introduction, research motive, objective, scope, methodology, procedure, and includes a section on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heptatonic Zheng music, tracing the various changes in tuning systems,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composer Minoru Miki on contemporary Zheng music,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Zheng musician Li Meng on the heptatonic tuning system, and the creative efforts of Taiwanese Zheng musician Fan Wei-Tsu in this field.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examine the heptatonic Zheng works Greening(1976), Upon Her Expressive Gazes(2009), and Visions Fugitives(2012) respectively, in a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y were composed, to analyze their musical structures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s, and to suggest specific interpretations most suited to individual work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unique featur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of modern heptatonic Zheng music, and provides a general categorization of the various tuning systems and styles, with the aim to offer future prospects for 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Zheng music.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the Zheng originated as a singular instrument branching out to contain numerous structural variations and different schools and styles of playing. It reflects a continual progress in the realm of culture. However, certain inadequacies and omissions are bound to exist in the study of the instrument and its music. It is hoped that by examining Zheng compositions that use the heptatonic scale, exploring the various changes made to the instrument,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providing considerations and suggestions, this study can help foster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eng music.
目 次

致謝詞……………………………………………………………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內容目次………………………………………………………… vii
表例目次………………………………………………………… ix
譜例目次………………………………………………………… x
凡例………………………………………………………………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
第四節 文獻探討……………………………………………… 3

第二章 七聲音階箏曲發展概述……………………………… 5
第一節 定絃的改變…………………………………………… 5
第二節 近代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的影響……………………… 11
第三節 李萌與七聲絃制箏的萌芽…………………………… 12
第四節 樊慰慈在七聲絃制箏上的創作……………………… 13

第三章 《華麗》……………………………………………… 16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曲意內容………………………………… 16
第二節 樂曲分析……………………………………………… 17
第三節 樂曲詮釋……………………………………………… 25

第四章 《眼神》……………………………………………… 28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曲意內容………………………………… 28
第二節 樂曲分析……………………………………………… 29
第三節 樂曲詮釋……………………………………………… 38

第五章 《稍縱即逝》………………………………………… 4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曲意內容………………………………… 41
第二節 樂曲分析……………………………………………… 43
第三節 樂曲詮釋……………………………………………… 52

第六章 結論…………………………………………………… 54

參考資料 ……………………………………………………… 57

參考資料

一、專著
三木稔。《日本樂器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朱秋華。《西方音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杜亞雄。《中國民族基本樂理》。北京:中國文連出版社,1995。
---------。《中國傳統樂理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李星、李淼。《唐詩三百首解析》。臺南:大行出版社,2000。
李夢生。《絕句三百首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孫憶南。《流行音樂的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
修海林、李吉提、張大勝。《中國音樂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張珊。《當代古箏名曲教學與演奏詳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
楊佩璇。《台灣現階段箏樂主修教學實務新論》。臺北:威秀出版社,2006。
趙維平。《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劉客養。《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2011)》。臺北:百川書屋,2012。
鄭德淵。《中國箏樂現代化其沿革及變革之研究》。台北:大卷出版社,1991。
蕭滌非等。《唐詩三百首鑑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二、期刊論文
于韻菲。〈箏家張燕老師的藝術成就及生平〉。《中國古箏網》,2006。頁1-5。
王軍。〈論西方音樂中調式音階的發展脈絡〉。《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四期,1998。頁54-56。
王建民。〈從古箏的定弦談箏曲創新〉。《樂器藝術》。第四期,1999。頁62-75。
王衛東、雷蕾。〈日本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洛陽師範音樂學報》。第六期,2006。頁105-108。
尤雅玲。〈從創新箏曲之特殊定絃法談近代箏樂之特色〉。《音樂研究》。第一期,2002。頁236-268。
毛婕。〈傳統古箏改革之管窺〉。《飛天-藝術經緯》。第十六期,2010。頁141-142。
李來璋。〈從西安鼓樂的譯譜再談日本都節調式(音階)的成因〉。《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一期,1998。頁3-7。
李素芳。〈傳承經典,引領時尚的多聲弦制箏〉。《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2009。頁1-5。
李萌。〈多聲弦制古箏的特色與文化優勢〉。《樂器》。第一期,2009。頁22-24。
林怡。〈試論箏的定弦〉。《民族音樂》。第二期,2010。頁9-11。
徐榮坤。〈關于日本都節、琉球調式成因及形成時期等問題的探討〉。《音樂研究》。第二期,1998。頁35-43。
楊臻。〈亞洲如何對世界音樂作出貢獻:三木稔先生在中國音樂學院的演說〉。《人民音樂》。第六期,2002。頁39-41。
荊靜茹。〈論多聲弦制古箏的發展及演奏特點〉。《職大學報》。第五期,2011。頁79-87。
張紅梅。〈再談《180調譜例集》的音樂體問題:回楊善武《五聲性體系與七聲體系的分野》〉。《天津音樂學院學報》。第二期,2009。頁8-15。
張學中。〈淺析民族七聲調式與西洋大小調的差異〉。《理論學術》。第六期,2011。頁20-21。
楊善武。〈再談五聲性體系與七聲體系的分野:兼復張紅梅文〉。《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二期,2010。頁35-42。
劉穎。〈古箏改進五聲變七聲〉,。《北方音樂》。第十一期, 2007。頁18。
閻林紅。〈中、日傳統箏曲演奏技巧之比較研究〉。《中國音樂》。第一期,1996。
曉超。〈吉煒推出古箏新作《行云流水》〉。《小演奏家》。第四期,2008。頁68。
錢藝春。〈淺議中國五聲七聲音階的起源發展〉。《歌情舞韻》。第五期,2007。頁82。
葉娟礽。〈臺灣現代箏樂作品之音樂美學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藝術論文集刊》。第一期,2003。頁233-247。
蔡江寧。〈淺談鋼琴中音階與琶音在七聲調式中的指法規律〉。《音樂天地》。第二期,2012。頁27-29。

三、學位論文
于明潔。〈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現在箏組曲《箏譚詩集》〉,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尤雅玲。〈現代箏曲特殊定絃法〉。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靖玟。〈以古典文學為題材之創作箏曲研究〉。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任洲洋。〈試論現當代中國箏樂的另類演繹〉。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
吳旻靜。〈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箏樂創作的風格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所,碩士論文,2001。
林佳諭。〈箏樂節奏變化在箏曲演奏運用上之分析:以林佳諭箏樂演奏會部份曲目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夏金甌。〈幽玄之蓄,水墨之意:三木稔、陶一陌箏樂創作對比分析〉。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1。
翁芳瑜。〈王建民與三木稔箏樂創作之比較〉。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建銘。〈當代箏協奏曲創作之探討:以王建民與樊慰慈之作品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2010。
黃俊錫。〈從現代箏曲創作看箏樂的發展〉。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貞婷。〈張邦彥音樂生命之探討〉。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玉雯。〈生田流日本箏的跨文化研究〉。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1。
張淨文。〈四首為箏與鋼琴作品之分析:論述現代箏樂的表現特色〉。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廖泰群。〈古箏於絃序排列之科學研究:以三木稔之《風‧雨》為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葉娟礽。〈台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謝岱霖。〈當代箏樂的多元文化性:以樊慰慈箏樂創作中的世界音樂元素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蘇筠涵。〈三木稔琵琶作品之分析與詮釋:以《時之彩I》、《東之弧》、《琵琶協奏曲》為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四、論文集
樊慰慈主編。《箏人箏曲:近代箏樂創作兩岸學術論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13。
陳裕剛主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箏樂創作之回顧與展望》。板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4。

五、辭典
莊永平主編。《中国音乐主题辞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Christine Ammer著,貓頭鷹編譯組譯。《音樂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2004

六、樂譜
三木稔。《三木稔古筝作品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李萌。《中國現代古箏集粹(一)》。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中國現代古箏集粹(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黃好吟。《臺灣箏曲創作選暨黃好吟箏樂文集》。臺北:大陸書店,2005。
葉娟礽編。《台灣現在箏樂創作集I》。臺北:采風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樊慰慈。《眼神》。未出版,2009。
---------。《稍縱即逝》手稿。未出版,2012。

七、節目單
黃建偉、吳莉、樊慰慈。《兩岸三地現代箏藝交流音樂會》。音樂會節目單。中國文化大學大孝館柏英廳。2010年8月26日。
黃俊錫。《臺灣箏聲音》。音樂會節目單。臺南市成功大學建國校區成杏廳。2011年12月24日。
黃文玲。《葵藿》。音樂會節目單。臺北國家演奏廳。2012年9月2日。
崔樂貞、謝味蒨。《雙箏演奏會》。音樂會節目單。臺北國家演奏廳。2010年12月1日。
彭景、謝味蒨。《八面風》。音樂會節目單。臺北國家演奏廳。2012年5月18日。
郭岷勤。《那天》。音樂會節目單。台北國家演奏廳。2009年5月20日。
樊慰慈、陳伊瑜。《夜‧水˙精靈》。音樂會節目單。臺北國家演奏廳。2011年3年20日。
樊慰慈、黃文玲。《眼神與星空的對話》。音樂會節目單。臺北國家演奏廳。2009年3年13日。
樊慰慈、王中山。《競箏》。音樂會節目單。臺北國家音樂廳。2012年9月25日。
謝岱霖。《你敢來嗎?》。音樂會節目單。臺北國家演奏廳。2013年3月23日。

八、影音資料
三木稔曲。《三木稔古箏作品集》。C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木村玲子等。《三木稔•筝作品選》。CD,唱片公司:龍音音樂。2004。編號CD-0413。
孫卓。《華麗》。CD,中國唱片出版公司。2003年。
------。《大漠風塵》。DVD,中國唱片出版公司。2003年。
李萌。《多聲及七聲弦制古箏作品賞析:紅水河狂想》。DVD,北京:中國文聯音像出版社。
------。《古箏創作曲集:林泉》。DVD。北京:中國文聯音像出版社
朱蕾。《南鄉子》。DVD。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2007年。編號CD-1177。
陳窈。《雨霖鈴》。DVD。北京: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2007年。編號CD-000999

九、網站資料
〈李萌老師談中國多聲弦制古箏〉,2013年3月3日檢索自:
http://www.loveguzheng.com.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module=24&sortid=27&artid=178
〈竹塹國樂節:箏/樊慰慈〉,2013年4月2日檢索自:
http://www.hcmf.tw/index.php/2012hcmf/performer/single/item/21-fan-weici
新浪新聞。〈樊慰慈:淵博學養亦創亦奏新穎樂章〉。2013年4月2日檢索自:
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10062-1.html
華音。〈第二屆國際古筝比賽北方五省一市選拔賽〉。2013年4月2日檢索自:
http://news.huain.com/html/2011/03/10/news_65967.html
樂沙。〈日本筝曲:木村玲子版本《華麗》來看下日本筝〉。2013年4月2日檢索自:
http://www.yuesha.com/thread-18604-1-1.html
中國古曲網。〈李萌:古箏教學精粹《華麗》示範〉。2013年4月2日檢索自:
http://bbs.guqu.net/thread-123626-1-1.html

十、其他
訪問樊慰慈記錄。〈訪問有關七聲絃制〉。2013年4月17日,20:30-21:3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