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2: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靖伶
研究生(外文):Huang,Chingling
論文名稱:街頭與學校的選擇~談中輟復學生復學的推拉之間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oices Between Street and School-the Promotion and Obstruction of Dropouts’ Returning to School
指導教授:蔡盈修蔡盈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Yinghsin
口試委員:郭俊巖王文瑛
口試委員(外文):Kuo,ChunyenWang,Wenying
口試日期:2013-07-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中輟生中輟復學生穩定就學
外文關鍵詞:dropoutdropout’s returning to schoolstable schoo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途輟學的問題一直都是教育政策的重點。大部分中輟生中途輟學多是由於學習或是生活適應問題所引起的。這群青少年選擇離開學校,經歷過輟學生活之後,受到ㄧ些因素的影響,有些決定再度回到學校。在這段抉擇的過程中有哪些吸引因素,讓中輟復學生復學後願意選擇穩定就學。

本研究目的於瞭解中輟復學生輟學及復學的歷程及經驗,從中除了可以看到影響輟學及復學的推力及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出中輟復學生復學後穩定就學的原因。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質化的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對象,以五位中輟復學生做為受訪對象,在其過去輟學及復學的歷程中,皆有遭遇不同的經驗。本研究結果如下:

1、中輟復學生輟學的歷程與經驗中發現,中輟復學生離開學校的原因有(1)個性懶惰又貪玩,生活作息不正常、(2)不滿父母的管教方式,造成親子關係緊繃、(3)父母傳遞不正確的教育理念、(4)學校課業壓力大,同學間相處不睦及支持力量薄弱、(5)朋友至上,認同朋友在外閒晃的生活、(6)結交學校行為偏差的同學,一起有伴不上學。
2、中輟復學生復學的歷程與經驗中發現,中輟復學生回到學校的原因有(1)父母的鼓勵與勸導,及家人關係的改變、(2)老師及同學的關懷與支持,及學校課程的多元選擇、(3)校外較年長朋友的勸告,提醒該盡的本分、(4)對輟學生活的不滿意,要看到現實面,做回學生的角色、(5)想法更趨成熟,開始考慮到自己的未來規劃、(6)心態的轉變,希望減少家人的擔心。
3、影響中輟復學生穩定就學之相關因素:主要包括:(1)課程學習的改變、(2)同儕相處的改善、(3)個人整體的成長、(4)家人態度的轉變、(5)後續生活的規劃等五個影響因素。


The education policy always focuses on problems of dropping out of school. The reason that majority dropouts drop out of school is due to slow-learning or adapting problems to daily life. Though these young students choose to leave school and to experience life dropping out of school, some decide to come back to school for some factors.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about what attracts those dropouts to return to school and go to school stabl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and experiences of dropouts who leave schools and return to schools. From this research, it show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ving and returning school. Also, this research shows why dropouts go to school stably after coming back to school.

This research uses qualitative interviews for collecting data and analysis. In this research, I interview fiv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ir experiences of leaving and returning back to schools. There are different experiences encountered for those five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processes and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dropping out of and returning to school, there are six main causes of dropping out of school, such as (1) laziness, indulgence in playing and abnormal lifestyle, (2) dissatisfaction with parental discipline, resulting in strain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3) incorrect viewpoints of education instilled into by parents, (4) overwhelming schoolwork, in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classmates and their weak support, (5) friends first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friends’ hanging around, and (6) making friends with misbehaved classmates, therewith cutting classes together.

Second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it is the following six phases for the dropouts to return to school, listing as: (1) parents’ encouragement, persuasion and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2) care and support from peer groups and teachers as well as multiple choices of school curricula, (3) advice given by older friends, who remind them to do their duty, (4)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life after leaving school, awareness of being obliged to be practical and be a student, (5) maturity in thoughts and taking future plan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6) change of attitude, hoping to reduce the worry of families.

Thirdly,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ropouts’ stable schooling include five aspects : (1) courses having been changed, (2) the improvement of getting well along with their peer groups, (3) overall personal growth, (4) the changing attitude of families, and (5) follow-up future life plan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05
第三節、名詞解釋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中途輟學與復學概況 07
第二節、中途輟學的相關理論 15
第三節、中途輟學的原因 20
第四節、中輟生復學的原因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方法的選擇 33
第二節、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研究步驟與資料蒐集過程 36
第四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五節、研究的嚴謹性 39
第六節、研究倫理 40
第七節、研究限制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受訪者背景資料介紹 42
第二節、中輟復學生輟學的歷程與經驗 48
第三節、中輟復學生復學的歷程與經驗 65
第四節、影響中輟復學生穩定就學之相關因素 7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86
第二節、研究建議 9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2
英文部分 108

附錄
附錄ㄧ 受訪同意書 10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10

中文部分
王以仁、王聲偉(2008)。中輟生的問題成因與介入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2,95-107。
池旭臺(2004)。國民中學中輟學生返校復學成功案例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麗華、包希姮(1997)。資源教室教學對國中中輟復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學生輔導,55,26-55。
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2000a)。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0b)。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呂怜慧(2002)。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淑瓊(2000)。台灣與日本中途輟學問題暨因應措施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曉芸(2002)。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中輟少年學習經驗研究。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樹(2006)。我國中輟生之問題與對策。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2,6-9。
林美秀(2007)。孩子為何不上學-中輟現象探討。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編),第二屆中輟、失蹤逃家及虞犯兒童少年外展服務與輔導工作研討會手冊,183-194。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金俊佑、何振宇(2005)。檢視支持青少年正向發展的力量-以臺中市中輟生追蹤輔導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2,63-72。
苗栗縣學生輔導資源中心(2010)。苗栗縣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處理流程圖。索檢日期2013年2月19日。取自http://woa.mlc.edu.tw/index.jsp? unitid=001157
苗栗縣學生輔導資源中心(2010)。苗栗縣國民中小學新生未入學通報及復學處理流程圖。索檢日期2013年2月19日。取自http://woa.mlc.edu.tw/index.jsp? unitid=001157
苗栗縣學生輔導資源中心(2010)。苗栗縣國民中小學復學與安置處理流程圖。索檢日期2013年2月19日。取自http://woa.mlc.edu.tw/index.jsp? unitid=001157
范麗娟(1999)。中輟生問題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二〉。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范玉保(2003)。國中生輟學成因、問題與輔導之研究--以某中途學校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莉竹(1996)。逃學行為的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系統的觀點。輔導與諮商,125,6-13。
胡幼慧、姚美華(1996)。ㄧ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鳳如(1994)。放羊的孩子哪裡去?從「白毫學園」的中途學校到「靜思班」的中輟生安置談起。學生輔導,43,116-121。
陳玨君(1995)。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學校經驗與生活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秋儀(1999)。國中學生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宛(2004)。國中生中途輟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台南縣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慧琳(2006)。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嬌芳(2007)。回瀾幽谷盼溫情─國民中學中輟學生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玲(2008)。對中輟復學生實施多元適性課程歷程之研究─以山水國中慈輝分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洪葉。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37,63-72。
徐筱婷(2006)。以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討論協助中輟生的行政可能性與問題。學生輔導,101,28-37。
涂靜宜(2000)。台北市自願中途輟學生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11)。強迫入學條例。索檢日期2013年4月12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2
教育部訓委會(2012)。國民中學中輟生統計(93至100學年度)。索檢日期2013年5月23日。取自
http://140.111.34.54/DISPL/index.aspx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索檢日期2013年4月12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5
張淑瑩(1998)。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丁煌(1996)。青少年中途輟學問題之探討。中等教育,47(6),66-71。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16-33。
黃韻如(1999)。尋回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38(2),2-15。
黃品端(2002)。少年中途輟學模式預測之探討研究 --以台中市少年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玉(2002)。國中中輟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與輔導測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及犯罪行為之影響。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萬育維(1994)。青少年福利服務網絡與學校輔導工作。學生輔導,43,54-63。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立某國中八名復學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233-276。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63-8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賴秀玉(2001)。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瑞芳(2001)。影響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正向角色建構之因素: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鍾學明(2004)。高職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公東高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rr, R. B.(1987). An essay on school dropout for the San Dieg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9733)
Brody, G. H. & Mccoy, J.K. (1992). Assiciation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irect and differential behavior with sibling relationship:contemoraneous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63, 82-92.
Dupper, D. R. (1994). Reducing out-of-school suspension:A survey of attitudes and barriers.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16(2), 115-123.
Ekstoom, R. B. , Goertz, M. E. , Pollack, J. M. ,& Rock , D. A.(1986). Who drops out of high school and why?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Teacher’s College Recoed, 87. 356-373.
Kronick, R. F.& Hargis,C. H.(1990). Dropouts:Who drops out and why-and the
recommend action. Springfield, Illinois:Thomas Publisher.
San, J. C. (1989). Migrant education dropout prevention project. Fi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1951).
Tinto, V. (1975).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81-125.
Valevie. E.L. & Zimiles,H.(1991). Adolescent-family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 -prog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2), 314-3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233-276。
2. 萬育維(1994)。青少年福利服務網絡與學校輔導工作。學生輔導,43,54-63。
3. 黃韻如(1999)。尋回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38(2),2-15。
4.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16-33。
5. 黃丁煌(1996)。青少年中途輟學問題之探討。中等教育,47(6),66-71。
6. 徐筱婷(2006)。以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討論協助中輟生的行政可能性與問題。學生輔導,101,28-37。
7.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37,63-72。
8. 陳鳳如(1994)。放羊的孩子哪裡去?從「白毫學園」的中途學校到「靜思班」的中輟生安置談起。學生輔導,43,116-121。
9. 洪莉竹(1996)。逃學行為的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系統的觀點。輔導與諮商,125,6-13。
10. 金俊佑、何振宇(2005)。檢視支持青少年正向發展的力量-以臺中市中輟生追蹤輔導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2,63-72。
11. 吳芝儀(2000b)。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12. 李麗華、包希姮(1997)。資源教室教學對國中中輟復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學生輔導,55,26-55。
13. 王以仁、王聲偉(2008)。中輟生的問題成因與介入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2,95-107。
14.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