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以仁、王聲偉(2008)。中輟生的問題成因與介入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2,95-107。池旭臺(2004)。國民中學中輟學生返校復學成功案例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麗華、包希姮(1997)。資源教室教學對國中中輟復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學生輔導,55,26-55。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芝儀(2000a)。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0b)。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呂怜慧(2002)。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林淑瓊(2000)。台灣與日本中途輟學問題暨因應措施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曉芸(2002)。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中輟少年學習經驗研究。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樹(2006)。我國中輟生之問題與對策。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2,6-9。
林美秀(2007)。孩子為何不上學-中輟現象探討。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編),第二屆中輟、失蹤逃家及虞犯兒童少年外展服務與輔導工作研討會手冊,183-194。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金俊佑、何振宇(2005)。檢視支持青少年正向發展的力量-以臺中市中輟生追蹤輔導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2,63-72。苗栗縣學生輔導資源中心(2010)。苗栗縣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處理流程圖。索檢日期2013年2月19日。取自http://woa.mlc.edu.tw/index.jsp? unitid=001157
苗栗縣學生輔導資源中心(2010)。苗栗縣國民中小學新生未入學通報及復學處理流程圖。索檢日期2013年2月19日。取自http://woa.mlc.edu.tw/index.jsp? unitid=001157
苗栗縣學生輔導資源中心(2010)。苗栗縣國民中小學復學與安置處理流程圖。索檢日期2013年2月19日。取自http://woa.mlc.edu.tw/index.jsp? unitid=001157
范麗娟(1999)。中輟生問題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二〉。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范玉保(2003)。國中生輟學成因、問題與輔導之研究--以某中途學校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莉竹(1996)。逃學行為的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系統的觀點。輔導與諮商,125,6-13。胡幼慧、姚美華(1996)。ㄧ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鳳如(1994)。放羊的孩子哪裡去?從「白毫學園」的中途學校到「靜思班」的中輟生安置談起。學生輔導,43,116-121。陳玨君(1995)。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學校經驗與生活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秋儀(1999)。國中學生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宛(2004)。國中生中途輟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台南縣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慧琳(2006)。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嬌芳(2007)。回瀾幽谷盼溫情─國民中學中輟學生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淑玲(2008)。對中輟復學生實施多元適性課程歷程之研究─以山水國中慈輝分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洪葉。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37,63-72。徐筱婷(2006)。以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討論協助中輟生的行政可能性與問題。學生輔導,101,28-37。涂靜宜(2000)。台北市自願中途輟學生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教育部(2011)。強迫入學條例。索檢日期2013年4月12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2
教育部訓委會(2012)。國民中學中輟生統計(93至100學年度)。索檢日期2013年5月23日。取自
http://140.111.34.54/DISPL/index.aspx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索檢日期2013年4月12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5
張淑瑩(1998)。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丁煌(1996)。青少年中途輟學問題之探討。中等教育,47(6),66-71。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16-33。黃韻如(1999)。尋回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38(2),2-15。黃品端(2002)。少年中途輟學模式預測之探討研究 --以台中市少年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玉(2002)。國中中輟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與輔導測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及犯罪行為之影響。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萬育維(1994)。青少年福利服務網絡與學校輔導工作。學生輔導,43,54-63。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立某國中八名復學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233-276。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63-80。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賴秀玉(2001)。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瑞芳(2001)。影響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正向角色建構之因素: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鍾學明(2004)。高職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公東高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rr, R. B.(1987). An essay on school dropout for the San Dieg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9733)
Brody, G. H. & Mccoy, J.K. (1992). Assiciation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irect and differential behavior with sibling relationship:contemoraneous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63, 82-92.
Dupper, D. R. (1994). Reducing out-of-school suspension:A survey of attitudes and barriers.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16(2), 115-123.
Ekstoom, R. B. , Goertz, M. E. , Pollack, J. M. ,& Rock , D. A.(1986). Who drops out of high school and why?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Teacher’s College Recoed, 87. 356-373.
Kronick, R. F.& Hargis,C. H.(1990). Dropouts:Who drops out and why-and the
recommend action. Springfield, Illinois:Thomas Publisher.
San, J. C. (1989). Migrant education dropout prevention project. Fi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1951).
Tinto, V. (1975).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81-125.
Valevie. E.L. & Zimiles,H.(1991). Adolescent-family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 -prog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2), 3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