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01: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明穎
研究生(外文):Shen Ming Ying
論文名稱:一個新式製糖工場的興衰:1908-2001
論文名稱(外文):The Rise and Fall of a Modern Sugar Factory:1908-2001
指導教授:林素雯博士
口試委員:王秋原教授蔡明哲教授
口試日期:2012-10-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新營糖廠工業化人口轉型關廠
外文關鍵詞:Sin-Ying sugar factoryindustrialization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factory clos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5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新式製糖工場尚未引進之前,新營的製糖在糖廍進行,是農村秋冬時節的特殊景觀。而地處縱貫鐵路經過的新營,在1908年設立了糖廠,新式糖業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完全改變新營原有的鄉村聚落及其經濟活動,更開啟新營工業化、都市化與現代化的歷程。
綜觀日治時期新營的轉變,由於甘蔗成為農家的主要經濟作物,其栽種面積與稻作面積互為消長,而殖民政府的清點土地使得農地倍增,農民生活改善。糖廠同時創造出一系列嶄新的工作型態,導致新營工業與其他非農業就業人口大增,且高於全台水平。相關產業如食品加工與磚場等紛紛於新營設廠。為了運送製糖原料及成品,新營有現代化運輸工具-鐵路的停靠和糖鐵集散中心,並成為地方的行政、交通與商業中心。隨著新營的工業化,新營的人口也開始轉型,從高出生高死亡轉變成死亡率開始下滑的趨勢,但出生率仍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戰後「臺灣糖業公司」成立,新營糖廠成為國營事業的一環。在農業培植工業的五零年代,糖是外匯明星商品,以致新營地方持續繁榮的景象。但在六零年代中期以後,快速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結果,以及國際糖價的長期低迷,糖業風光不再。新營糖廠雖然維持一段長達15年的平穩期,然而八零年代以後關廠的威脅總是存在。甘蔗不再是新營的重要經濟作物,而以糖廠為中心的糖鐵亦逐條停駛,並轉為新營糖廠發展觀光的景點。人口的轉型則從五零年代起開始邁入出生率下滑的走勢,而自六零年代起的人口外移現象持續不斷,再加上二十一世紀少子化的衝擊,新營的人口不增反減,從2008年起成為人口負成長的地區。
新營糖廠也曾經力求轉型,從事多角化經營以謀求生存,仍敵不過關廠的命運,在2001年吹起熄燈號。而今糖廠關閉多時,但這座新式製糖工廠的興衰,卻永存於新營的地方回憶。
關鍵字:新營糖廠、工業化、人口轉型、關廠

Before 1908, Sin-Ying was a typical rural village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in southern Taiwan where sugar was made in old-fashion way during winter season. But a new modern sugar factory came to Sin-Ying then and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is rural community. It jump-started the process of Sin-Ying’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irst of all, the onse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had impacts on crops produced by farm families in Sin-Ying. Sugar cane was never a main crop until now. Moreover, the prosperity of Sin-Ying was at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gar industry. With the railroad and sugar railway crisscrossing Sin-Ying and its hinterland, Sin-Ying had become the commercial and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region. Employment in non-agricultural sector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was underway. Mortality in Sin-Ying began to decline but fertility remained high.
Although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had continued after restoration of Taiwan back to ROC in 1945, agricultural-based industrialization faced great difficulties for Sin-Ying, especially this modern sugar factory. In addition, due to island wid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ut-migration had persisted since 1960s. Closure was a realistic option for Sin-Ying sugar factory from 1980s onward. And indeed, it was shut down in 2001. Meanwhile, Sin-Ying’s total population has begun to decline since 2008.

Key words: Sin-Ying sugar factory,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factory closu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2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重要性 3
第四節 研究地區概述 4
一、地域環境 4
二、地名緣起 6
三、聚落變遷 7
四、地方糖業與新營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獻回顧 12
第二節 理論探討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一節 資料來源 20
一、日治時期 20
二、戰後時期 21
三、新營相關資料與其他 21
第二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21
一、與糖廠相關資料 22
二、與新營相關資料 22
三、與新營糖廠相關資料 23
第三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 24
一、新營糖廠對聚落的影響 24
二、新營糖廠對交通的影響 24
第四章 新式製糖廠-新營糖廠
第一節 臺灣糖業的發展 26
一、荷蘭時期 26
二、鄭氏時期 27
三、清領時期 27
四、日治時期 29
第二節 新營糖廠的誕生 31
一、新營糖廠的前身-鹽水港製糖會社 31
二、新營工場 33
第三節 新營工場與新營地方發展 36
一、農作面積的變化 36
(一)自然環境與地區傳統 38
(二)佃租關係與地籍資料的整理 39
(三)官方律令與製糖工場的出現 40
(四)日本國內的經濟變化 41
(五)新營地方的米糖相剋現象 42
二、產業結構的變化 44
(一)開啟一級產業下滑的趨勢 44
(二)工商業人口的蓬勃 45
(三)新營工場與新營 46
三、交通運輸業的變化 47
(一)縱貫鐵路的興建 47
(二)糖廠鐵路的興建 48
四、人口的變化與轉型 51
(一)人口概況與轉型 53
(二)人口呈倍數成長 55
五、小結. 56
第五章1945年後的新營糖廠
第一節 臺灣糖業有限公司成立 59
第二節 新營工場的復工與經營 63
一、復原重建時期(1946年至1952年) 64
二、外匯明星商品期(1953年至1965年) 65
三、平穩發展期(1966年至1981年) 68
四、衰退結束期(1982年至2002年) 69
第三節 新營農作、產業與人口變化 73
一、農作面積的變化 73
(一)國家政策下的新營農作 73
(二)國際糖價的起伏 75
(三)農地使用的式微 77
二、產業結構的變化 77
(一)一級產業就業人口不及一半並持續下滑 78
(二)工業就業人口緩慢成長 79
(三)服務業一向是就業人口的大宗 79
(四)糖業的結束 81
三、新營糖鐵的消失 81
(一)新營糖鐵的貢獻 82
(二)布袋線、學甲線的停駛 83
(三)新營糖鐵的重生 84
四、人口的變化 84
(一)五十年代人口呈倍數成長 86
(二)人口外移的長期趨勢 87
(三)二十一世紀的低生育時代 88
(四)糖廠三里與糖廠 88
五、小結 90
第四節 新營糖廠的轉型過程 91
一、農場土地的利用 91
二、精緻農業中心的發展 92
三、塑膠加工廠的興建 93
四、休閒遊憩的規劃 94
五、糖福印刷所 95
六、新營副產品加工廠 96
七、小結 98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理論對話 103
第三節 具體建議 104
一、開發綠色發電 104
二、文化遺產的保存 105
三、多元化的「甜」品 106
第四節研究限制 106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新營人口統計表:1906-2010(五年一次) 113
附錄二 臺灣與新營糖廠歷年榨糖量:1949-2002 114
附錄三 新營人口數與糖廠三里人口數:1946-2010 116
附錄四 新營糖廠鐵路運送量:1950-1972 117
附錄五 新營糖廠暨新營、臺灣糖業發展大事紀:1946-2001 118

表目錄
表4.1 荷蘭至日治時期臺灣糖業發展大事紀 28
表4.2 日治時期新營工場發展大事紀 35
表4.3 新營主要作物種植面積表:1900-1939 37
表4.4 新營各產業就業人口數與結構:1915-1930 44
表4.5 新營糖廠員工人數:1931-1940 47
表4.6 縱貫鐵路新營站貨物運輸表:1910-1941 51
表4.7 新營人口變化表:1906-1939 52
表5.1 歷年外銷結匯佔臺灣出口結匯百分比:1948-1980 62
表5.2 新營糖廠發展大事紀:1946-2001 67
表5.3 新營主要作物種植面積表:1950-2010 75
表5.4 新營各產業就業人口數與結構:1950-2000 80
表5.5 新營人口變化表:1947-2010 85












圖目錄
圖1.1 新營區位圖 4
圖1.2 新營庄平面圖 8
圖1.3 新營各里分佈圖 10
圖1.4 新營糖廠位置圖……………………………………………………… ..11
圖4.1 1905年竣工的岸內工場 32
圖4.2興建中的新營第二工廠 35
圖4.3新營主要作物種植面積趨勢圖:1900-1939 38
圖4.4新營人口成長圖:1906-1931 54
圖5.1新營糖廠歷年榨糖量:1950-2002 63
圖5.2 1948年合併工程完成後所設置的紀念碑 65
圖5.3 2002年新營糖廠被拆除景象 72
圖5.4南興里、興安里、興業里歷年人口圖:1946-2010 89
圖5.5 2006年塑膠工廠 94
圖5.6 2011年糖福印刷廠 96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W.W. Myers 著,林滿紅譯,1977,〈清末南部臺灣的蔗糖業〉。《臺灣文獻》28(2):138-140。
Daniel Bell 著,高銛譯,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臺北:桂冠出版社。
八田桓平、劉萬來譯,1962,《近代日本糖業史》。高雄:社團法人臺灣糖業文化協會。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1984,《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出版社。
谷蒲孝雄編、雷慧英譯,1992,《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灣的工業化》。臺北:人間出版社。
王怡方,1999,《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鳳嬌,1991,《日據時期臺灣糖業的經營與農民爭議》。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林墾,1997,《新營市志》。臺南:新營市公所。
何中揚,2001,《臺中市臺糖糖廠產業變遷對糖廠周遭區域發展影響之探討》。臺中:東海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吳育臻,2003,《臺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思佳,1998,《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2000,《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俊霖、許永河,2009,《南瀛糖業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______________,2010a,《南瀛鐵道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______________,2010b,《南瀛糖廠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施添福,1996,〈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臺北:遠流。
范博生,2003,《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慧民,邱建維,陳志誠,2009,〈新營糖廠宿舍群保存策略之研究〉。《文化資產保存
學刊》8:68-79。
涂順從,1997,《鹽水製糖:岸內糖廠人文生態》。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______,1997,《南瀛產業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涂照彥,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許永河,2008,〈糖鐵的另一章-反共抗俄糖鐵宣傳列車〉。《南瀛探索》9:264-281。
陳章真,1991,〈談臺灣糖業未來的走向〉。《經濟前瞻》23:125-129。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書局。
陳玟瑾,2000,《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年)》。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言,2007,《臺灣的糖業》。臺北:遠足文化。
陳靜珮,2008,《地方尺度的註記:旗尾糖業文化的變遷》。臺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在山,1976,《臺糖三十年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翠宜,2004,《月眉糖廠經營型態變遷對地方發展之影響》。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梅,1996,《日治期間臺灣糖業的產業結構分析-臺灣糖業合併的再探討》。臺北: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寶祚,1988,《勞工問題》。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莊天賜,2001,《日治時期屏東平原糖業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文博,2004,《南瀛探索-臺南地區發展史》。臺南:臺南縣政府。
黃瀚諄、熊瑞梅,2008,《制度企業家與組織創新:臺糖開創蝴蝶蘭產業組織制度轉變之分析》。臺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世芳,1995,《臺糖五分車的建構與轉型文化產業經營之研究-以溪湖花卉文化園區觀光小火車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善化糖廠文物館,未出版與新營糖廠有關的圖片與資料。台南:善化糖廠文物館。
葉淑貞、劉素芬,1995,《工業的發展,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彥珣,1992《戰後與日治時期臺灣甘蔗原料契約買收制度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營郡役所,1985年,《新營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楊乃藩,1971,〈二十五年來臺灣糖業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22(3):38-68。
楊慧瑾,1992,《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日據屏東市之個案研究》。臺北:臺灣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雀,2008,《新營市的發展與變遷》。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江慶林譯,1910,《臺灣鐵路史》(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臺灣新聞社,1919,《臺灣糖業年鑑》。臺中:臺灣新聞社。
臺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1933,《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南州新營郡》。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1900-1939),《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
臺南州編,(1900-1939),《臺南州統計書》。臺南:臺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臺灣糖業公司糖業手冊修訂委員會,1976,《臺糖三十年》。臺北:臺糖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6,《臺糖四十年》。臺北:臺糖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97,《臺糖五十年》。臺北:臺糖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6,《臺糖六十年》。臺北:臺糖公司。
鍾書豪,2004,《花蓮地區的糖業發展 (1899-2002)》。花蓮: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玲玉,2002,《懷念的製糖歲月:新營糖廠紀事》。臺南:新營市公所。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5-1940,《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街庄社別人口統計,鹽水港廳》。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庫,https://sotokufu.sinica.edu.tw/sotokufu/topic/database/topic/05/topic05.html
臺糖研究所,http://www.sugarnet.com.tw/
臺糖全球中文入口網, http://www.taisugar.com.tw/chinese/index.aspx
臺南縣政府,http://www9.tainan.gov.tw/cp/10146/index.aspx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http://www.sec.gov.tw/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