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23: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子頎
研究生(外文):Pan, Tze-Chi
論文名稱:選民對候選人負面消息印象之研究—以2010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Voter’s Impression of Candidates’ Negative Information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in 2010
指導教授:黃秀端黃秀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awang, Shiow-Duan
口試委員:劉正山徐永明
口試委員(外文):Liu, Cheng-ShanHsu, Yung-Ming
口試日期:2013-01-3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負面競選負面消息選擇性接觸
外文關鍵詞:negative campaignnegative informationselective expos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資訊發達的社會中,民眾可經由主動或被動的方式透過各種媒介獲取政治資訊,尤其每逢選舉期間,各政黨與候選人慣於使用負面競選的策略,使得候選人的負面資訊不停地被媒體報導與討論。過往學術界的討論集中在負面競選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意願與投票抉擇,較少探索影響選民接觸到負面資訊的原因,本文透過「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在2010年五都選舉過後,所進行的台北市面訪計畫(TEDS2010C)進行分析,除了針對個別候選人的負面消息之外,另將選民對郝龍斌與蘇貞昌兩位候選人可能存在的「負面消息印象類型」納入探討。
結果發現,政治知識是影響選民對候選人存有負面消息印象相當重要的因素,政治知識越高者,越不可能對候選人的負面資訊毫無所悉。對電視新聞的關注程度越頻繁越容易接觸候選人郝龍斌的負面消息,而候選人蘇貞昌的負面消息則由頻繁的選舉相關活動中較能獲得。此外,選民會受到平時接觸的人際網絡與媒體的政治傾向影響,而在候選人的負面資訊接收上而有所差異。政黨認同因素則會使支持者產生敵對政黨候選人的負面消息印象,但僅限於泛綠選民。
當選民面對投票抉擇時,在控制政黨認同因素之後,選民對郝龍斌的負面消息印象失去影響力,僅有蘇貞昌的負面消息印象達到顯著水準,顯示選民在此次台北市長選舉中,對於郝龍斌的負面消息選擇漠視,而較為在意蘇貞昌的負面消息。最後,選民的「負面消息印象類型」並不會對投票抉擇產生作用。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explore voters’ impression of the candidates’ negative information, and furthermore, to assess whether their impression would affect their vote choice. Based on interview survey data from TEDS2010C,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political knowledg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People who have a higher level of political knowledge are more likely to sense candidates’ negative information. The more they watch electoral news on TV, the easier they receive negative information of Lung-Bin Hau;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ose wh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campaigning activities are more likely to acquire bad impressions of Tseng-Chang Su. How voters receive negative information can also depend on one’s political preference of social network and media use. Party identification will induce voters to receive opposite party candidate’ negative information more easily, but only in pan-green voters.
After we control for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u’s negative inform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vote choice, but Hau’s negative information does not.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voters ignore the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Lung-Bin Hau, but care about negat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seng-Chang Su in the 2010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It can also be concluded that “impression type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vote choice.
圖次 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5
壹、影響選民對政治資訊掌握的因素 6
貳、負面消息對選民的影響 13
參、小結 17
第二章 研究設計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19
壹、研究架構 19
貳、研究假設 20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22
壹、資料來源 22
貳、相關變數說明與編碼 23
壹、統計方法 26
第三章 誰會存有候選人的負面消息印象 27
第一節 對候選人存有負面消息印象者的分析 27
壹、社會人口特徵 27
貳、政治練達度 30
參、人際網絡 33
肆、媒體選擇 34
伍、政黨認同 37
第二節 影響選民對候選人存有負面消息印象的因素 38
第三節 小結 47
第四章 選民對候選人的負面消息印象類型 49
第一節 負面消息印象類型的分析 49
壹、社會人口特徵 49
貳、政治練達度 51
參、人際網絡與媒體選擇 53
肆、政黨認同 54
第二節 影響負面消息印象類型的因素 55
第三節 小結 69
第五章 候選人負面消息印象與投票抉擇 71
第一節 候選人負面消息印象與投票抉擇的分析 71
第二節 候選人負面消息印象類型與投票抉擇的分析 76
第三節 小結 80
第六章 結論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86
附錄一、變數編碼表 89
附錄二、變數間之相關分析表 93
參考書目 95

一、西文書目
Ansolabehere, Stephew et al. 1994. “Does Attack Advertising Demobilize the Elector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 4: 829-838.
Atkin, C.and,G. Heald. 1976. “Effects of Political Advertising.”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0, 2:216-228.
Bartels, Larry M. 2002. “Beyond the Running Tally: Partisan Bias in Political Perceptions.” Political Behavior 24, 2: 117-50.
Bennett, S. E. 1989. “Trends in Americans’ political information, 1967-1987.”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7, 4: 422-435.
Chaffee, S. H., Zhao, X., and Leshner, G. 1994.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the campaign media of 1992.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 3: 305-24.
Delli Carpini, Michael X. and Scott Keeter. 1996. What Americans Know about Politics and Why it Matter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Finkel, Steven E. and John G. Geer. 1998. “A Spot Check: Casting Doubt on the Demobilizing Effect of Attack Advertis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2, 2: 573-595.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 Paul and Ken Goldstein. 1999. “Measuring Media Exposure and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Campaign Ad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3, 4: 1189-1208.
Garramone, Gina M. 1984. “Voter Responses to Negative Political Ad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 2:250-59.
Gandy, O. H., Metabane, P. W., and Omachonu, J. O. 1987. “Media Use,Reliance,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 6: 644-663.
Clarke, Peter and Eric Fredin. 1978. “Newspapers, Television and Political Reasoning.”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2: 143-160.
Gelman, Andrew and Gary King. 1993. “Why ar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Polls so Variable When Votes Are so Predictabl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3, 4: 409-451.
Graber, Doris A. 1997.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5th ed. Washington: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Cotton, J. L. 1985.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Selective Exposure.” In D. Zillmann and J. Bryant (eds.), Selective Exposure to Communication: 11-33.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Huckfeldt, R. Robert, and John Sprague 1987. “Networks in Context: The Social Flow of Political Deviant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4: 1197-1216.
Johnson-Cartee Karen S. and Gray A. Copeland. 1991. 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Coming of Age.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Joslyn, Richard. 1984. Mass Media and Elections. Menlo Park, CA: Addision-Westley Publishing Co.
Kaid, L. L. and Dianne G. Bystrom. 1999. The Electronic Elec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1996 Campaign Communication. Mahwah, N. J.: Erlbaum.
Kahn, K. F. and P. J. Kenney. 1999. “Do Negative Campaigns Mobilize or Suppress Turnout?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3: 877-889.
Kenney, Keith, and Chris Simpson. 1993. “Was Coverage of the 1988 Presidential Race by Washington’s Two Major Dailies Biased?” Journalism Quarterly 70, 2: 345-355.
Klapper, J. T. 1960.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Illinois: Free Press of Glencoe.
Lau, Richard R. 1982. “Negativity in Political Perceptions.” Political Behavior 4: 353-378.
Lau, Richard R. 1985. “Two Explanation for Negativity Effects in Political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9, 1: 119-138.
Lau, Richard R. and Rovner Ivy Brown. 2009. “Negative Campaigning.”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2: 285-306.
Lazarsfeld, P. E., B. Berelson., and H. Gaudet. 1948.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mbert, Ronald D., James E. Curtis, Barry J. Kay, and Steven D. Brown. 1988. “The Social Source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1, 2: 359-374.
Leshner, G., and McKean, M. L. 1997. “Using TV News for Political Information During an Off-year Election: Effects o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Cynicism.” Journal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 1: 69-83.
Levite, A. 1996. “Bias Basics: The Data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Liberal Journalists Report the News Liberally.” National Review, 48, 20: 63-67.
Martin P. Wattenberg and Craig Leonard Brians. 1999. “Negative Campaign Advertising: Demobilizer or Mobiliz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3, 4:891-899
Pinkleton, B. E., N.-H. Um, and E. W. Austin. 2002. “An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on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1, 1: 13-25.
Roese N, Sande G. 1993. “Backlash effects in attack politics.” J. Appl. Soc. Psychol. 23(Aug.):632–53
Robinson, John P. and Mark K. Levy. 1986. The Main Source: Learning from Television New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opkin, Samuel L. 1991. The Reasoning Vot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otirovic, M., and McLeod, J. 2004. “Knowledge as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Political Learning.” In L. Kaid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7-39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Stroud, Natalie J., 2010, “Polarization and Partisan Selective Exposur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0, 3: 556-576.
Schmitt-Beck. R. 2003. “Mass Communicati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Vote Choice: The Filter Hypothesis of Media Influen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3: 233-59.
Wagner, Joseph. 1983. “Media do Make a Difference: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Mass Media in the 1976 Presidential Ra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7, 3: 407-430.
Zillmann, D., and J. Bryant .1985. Selective Exposure to Communication.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二、中文書目
王鼎銘。2005。〈負面競選對2002 年高雄市長選情影響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0:83-114。
李欣芳。2010。〈蔡︰五都選舉 馬政府期中考〉。《自由時報》2010/07/26。
李明賢。2010。〈馬總統:2012前哨戰 五都要全贏〉。《聯合報》2010/05/14:A4。
李彥謀。2010。〈蘇貞昌的白皮書清清如水〉。《新新聞》。2010/09/23。
何思因。1991。〈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23,2:39-50。
林素真。2010。〈總統大選負面新聞與第三人效果〉。《傳播與社會學刊》11︰71-104。
林相美。2010。〈柵湖線通車品質 62%不滿意〉。《自由時報》2009/08/05。
林修卉。2010。〈郝陣營再發威!直批蘇貞昌治安、公安成績倒數第一〉。《NOWnews 今日新聞網》。2010/10/19。
林倖妃。2010。〈郝龍斌:花博是「炸彈」〉。《天下雜誌》。456期2010/09/22。
林聰吉、王淑華。2007。〈台灣民眾政治知識的變遷與來源〉。《東吳政治學報》,25,3:93-132。
林瓊珠。2005。〈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12,1:147-171
周軒逸、練乃華。2008。〈現任者聲譽對負面競選廣告效果之影響〉。《政治科學論叢》38︰113-154。
范惟翔、蔡明純、羅聖宗。2008。〈選舉行銷策略之前因與對選民投票行為影響之研究—以2006 年高雄市市長選舉為例〉。《行銷評論》5,3︰409-440。
孫式文。1997。〈選舉與政治認知:傳播媒體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新聞學研究》,54: 189-209。
孫秀蕙。1996。〈選民的傳播型態對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 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3,2:71-106。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翁秀琪、孫秀蕙。1994。〈選民的媒介使用行爲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爲之間的關聯〉。《選舉研究》,1,2:1-25。
陳義彥。1994。〈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從民國82 年縣巿長選舉探析〉。《政治學報》23:81-132。
陳銘薰、李祥銘。2009。〈競選廣告可信度對候選人品牌權益及選民投票意願之影響-以正負面競選廣告為例〉。《商管科技季刊》10, 1:29-60。
陳秀瑄。2003。〈正面和負面政治廣告對政治知識、政治犬儒主義與政治效能感、.投票行為的影響:以2002 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
陳憶寧。2001。〈候選人負面新聞與新聞框架對政治憤世嫉俗與政治責任歸屬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論文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
陳韻如。2012。〈醜聞對候選人選舉結果的影響—以2008年及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芃、唐孝民。2010。〈神啊幫幫忙 郝蘇再過招〉。《聯合晚報》2010/11/02:A2。
胡學聖。2005。〈選舉議題與候選人支持度關聯性之研究―以2004年總統大選TVBS民調為例〉。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偉、林佩霓與林政谷。2007。〈台灣中間選民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傳播行為分析〉。《選舉評論》2:39-56。
莊天憐。2000。〈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對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 1:1-57。
徐火炎。1992。〈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台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 1:213-63。
徐永明。2001。〈事件與議題: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中興票案與兩岸關係〉。《民意研究季刊》215:67-102。
張佑宗。2006。〈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 2004 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 〉。《東吳政治學報》22:121-160。
張佑宗、趙珮如。 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臺灣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臺灣民主季刊》3,2:1-38。
張卿卿。2002。〈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9,2:1-36。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93:83-139。
張卿卿、羅文輝。2009。〈政治性談話節目影響之探討〉。《新聞學研究》98:47-91。
張傳賢。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年五都選舉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2:37-70。
游清鑫。2000。〈候選人與選民的互動:競選策略效果的探討-以2000年總統選舉之「興票案」為例〉。政治分析的層次問題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盛杏湲。1998。〈選民的投票行為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5,1:37-75。
傅恆德。1996。〈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85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3,2:157-185。
傅恆德。2005。〈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12,1:39-6。
黃世安。2004。〈競選廣告廣告效果研究:議題顯著性與候選人支持度間的關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1996。〈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5:27-50。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3,1:103-135。
黃怡嘉。2009。〈2008年電視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鈴。1997。〈報紙如何報導總統選舉新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清鑫。2012。〈初體驗與粗體驗:台灣民眾對立委新選制的認知、參與及評價〉。《選舉研究》19,1:1-32。
舒子榕。2010。〈蘇選2012? 藍追打 綠消毒〉。《聯合晚報》2010/09/11:A2。
劉正山。2009。〈2008 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選舉研究》16,2:51-70。
劉惠卿。2009。〈電視播報選舉新聞之政黨偏差研究--從視覺呈現和報導語言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夙芬、陳陸輝與劉嘉薇。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台灣民主季刊》2,2:31-70。
閻光濤。2010。〈藍綠聲勢相當 蘇郝各有包袱〉。《中央日報網路報》2010/10/29
賴祥蔚、莊伯仲。2010。〈媒體寵兒遮蔽大台南〉。《蘋果日報》2010/11/25:論壇。
蕭怡靖。2006。〈台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1992-2004〉。《台灣民主季刊》3,4: 37-70。
蕭怡靖。2012。〈民眾對立法委員選舉之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與影響:以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1:33-67。
蕭怡靖、游清鑫。2008。〈施政表現與投票抉擇的南北差異—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的探討〉。《臺灣民主季刊》5,1:1-25。
蘇蘅、傅榆。2011。〈新世代的政治傾向、新聞信任與資訊選擇:從美國牛事件看大學生對爭議性議題的資訊尋求與判斷〉。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研究新世代」,台北:台灣大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怡靖、游清鑫。2008。〈施政表現與投票抉擇的南北差異—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的探討〉。《臺灣民主季刊》5,1:1-25。
2. 蕭怡靖。2006。〈台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1992-2004〉。《台灣民主季刊》3,4: 37-70。
3. 鄭夙芬、陳陸輝與劉嘉薇。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台灣民主季刊》2,2:31-70。
4. 黃秀端。1996。〈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5:27-50。
5.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3,1:103-135。
6. 傅恆德。1996。〈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85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3,2:157-185。
7. 傅恆德。2005。〈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12,1:39-6。
8. 張卿卿、羅文輝。2009。〈政治性談話節目影響之探討〉。《新聞學研究》98:47-91。
9. 盛杏湲。1998。〈選民的投票行為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5,1:37-75。
10.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93:83-139。
11. 張卿卿。2002。〈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9,2:1-36。
12. 張佑宗、趙珮如。 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臺灣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臺灣民主季刊》3,2:1-38。
13. 張佑宗。2006。〈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 2004 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 〉。《東吳政治學報》22:121-160。
14. 徐永明。2001。〈事件與議題: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中興票案與兩岸關係〉。《民意研究季刊》215:67-102。
15. 徐火炎。1992。〈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台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 1:2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