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一、古籍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2002年8月再版)。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15刷,《十三經注疏》第5冊)。
(宋)不著撰人:《詞林韻釋》(清道光光緒間南海伍氏刊本)。
(宋)不著撰人:《詞林韻釋》(清嘉慶十五年《詞學叢書》本)。
(宋)不著撰人:《詞林韻釋》(清嘉慶道光間江都秦氏帚精舍《詞學叢書》本)。
(宋)不著撰人:《詞林韻釋》(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8月,據菉斐軒本校刊)。
(清)阮元:《揅經室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5月初版,《揅經室集》)。
(宋)不著撰人:《詞林韻釋》(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10月再版,《曲韻五書》據《詞學叢書》本影印)。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2月4版)。
(宋)不著撰人:《詞林韻釋.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第40冊據《粵雅堂叢書》本影印)。
(宋)不著撰人:《新增詞林要韻》(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初版,據《宛委別藏》本影印)。
(宋)不著撰人:《詞林韻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3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29年徐乃昌影印宋菉斐軒刊本)。
(宋)毛晃增注;毛居正重增:《增修互註禮部韻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82冊)。
(宋)魏了翁:〈跋毛氏增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全宋文》第310冊),頁169。
(元)脫脫:《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代不詳)。
(元)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初版)。
(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10月再版,《曲韻五書》)。
(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11月初版,《辭書集成》據《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明刊本影印)。
(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39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6月初版)。
(元)鍾嗣成:《錄鬼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冊)。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冊)。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11月初版,《辭書集成》據明正統6年訥菴本影印)。
(元)黃公紹,熊忠著,甯忌浮整理:《古今韻會舉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月初版)。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1冊據明正統6年訥菴本影印)。
(元)方回:《桐江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178冊)。
(元)李士瞻:《經濟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405冊)。
(明)彭澤修:《漳州府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5月初版,《明代方志選(三)》據萬曆元年刊本影印)。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冊)。
(明)王驥德:《曲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
(明)沈寵綏:《弦索辨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冊)。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冊)。
(明)呂天成:《曲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
(明)林希元:《(嘉靖)欽州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9冊))。
(明)盛儀:《(嘉靖)惟揚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4冊)。
(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12月初版,《中國族譜集成》第1冊)。
(明)朱權:《瓊林雅韻》(台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6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詞曲類》第426冊據南京圖書館藏明洪武31年刻本影印)。
(明)張岱:《陶菴夢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
(明)李開先:《李中麓閑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1341冊)。
(明)董斯張:《吳興藝文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第1679冊)。
(明)陳鐸:《坐隱先生精訂草堂餘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23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環翠堂刻坐隱先生精訂陳大聲樂府全集七種本影印)。
(明)程明善:《嘯餘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36冊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范善溱:《中州全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745冊據首都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明)樂韶鳳,宋濂等奉敕纂:《洪武正韻》(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1冊)。
(明)高儒:《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初版四刷)。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台北:藝文印書館,年代不詳)。
(清)沈雄:《古今詞話》(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5月初版,《詞話叢編》第3冊)。
(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8月初版)。
(清)戈載:《詞林正韻》(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8月初版)。
(清)黃丕烈:《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4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7冊)。
(清)徐釚:《詞苑叢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494冊)。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4月再版)。
(清)錢曾編:《也是園藏書目》(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叢書集成續編》第5冊)。
(清)厲鶚:《樊榭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清)王山民:《詩詞通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53冊)。
(清)毛先舒:《韻問》(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6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17冊)。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清)瞿傭編纂:《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清)曾國荃:《(光緒)湖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第664冊)。
(清)嵇曾筠等修:《浙江通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別集》第177冊)。
(清)郝玉麟等修:《福建通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178冊)。
(清)況周儀《蕙風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4版)。
(清)凌廷堪:《燕樂考原》(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3月初版,《凌廷堪全集》第2冊)。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正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清)宋徵輿:《林屋詩文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8冊)。
(清)彭兆蓀:《小謨觴館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92冊)。
二、專著
石山福治:《攷定中原音韻》(東京:開明堂株式會社,1925年7月初版)。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2月初版)。
服部四郎、藤堂明保:《中原音韻の研究》(東京:江南書院,1958年3月31日初版)。
任訥:《作詞十法疏證》(台北:復華書局,1963年10月初版,《散曲叢刊》)。
汪經昌校輯:《曲韻五書》(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10月再版)。
任中敏:《新曲苑》(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8月初版)。
王國維:《曲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月再版)。
楊蔭深:《中國文學藏書家攷略》(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9月)。
邵榮芬:《中原雅音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2月初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83年9月再版)。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年12月初版)。
寧繼福:《中原音韻表稿》(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趙景深、張增元編:《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初版)。
張淵,徐守剛:《(成化)湖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明成化十一年刊本弘治補刊本影印)。
陳新雄:《中原音韻概要》(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3月7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1990年1月初版)。
劉裕黑主編:《高安縣文物志》(南昌市:百花洲文藝,1991年4月初板)。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2年9月2版)。
張竹梅:《瓊林雅韻研究》(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谷風主編:《辭書集成》(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11月初版)。
李新魁:《李新魁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初版)。
蔡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林燾、耿振生:《聲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11月初版)。
周維培:《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二版)。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初版)。
耿振生:《音韻通講》(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吳梅:《吳梅全集》(石家莊:河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趙誠:《中國古代韻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初版)。
周祖謨:《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3版)。
黃霖:《文心雕龍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俞為民:《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初版)。
蔣希文:《漢語音韻方言論文集》(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
張竹梅:《中州音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初版)。
甯忌浮:《漢語韻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龍晦:《龍晦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9月出版)。
吳梅:《顧曲麈談》(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初版,《吳梅詞曲論著四種》)。
三、學位論文
丁玟聲:《王文璧中州音韻研究》(台灣: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董冰華:《中原雅音新考》(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4月)。
曹祝兵:《詞林韻釋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孔永:《中州全韻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王靜嫻:《明葉以震重訂中原音韻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四、期刊論文
杜穎陶:〈北劇音韻考〉,《劇學月刊》1932年第1卷第1期(1932年1月),頁45-53。
趙蔭棠:〈元明清韻書考證之八〉,《中法大學月刊》1932年第1卷第4期(1932年),頁25-34。
杜穎陶:〈論陰出陽收〉,《劇學月刊》1934年第3卷第12期(1934年12月),頁57-67。
葉恭綽:〈菉斐軒所刊《詞林要韻》跋〉,《詞學季刊》第2卷第3號(1935年),頁184-186。
天英:〈元卓從之的《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劇學月刊》1937年第5卷第2期(1937年2月),頁37-44。
吷庵:〈戈順卿《詞林正韻》糾正〉,《同聲》1943年第3卷第4期(1943年),頁11。
陸志韋:〈釋《中原音韻》〉,《燕京大學燕京學報》1946年第31期(1946年12月),頁25-70。
林恭祖:〈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校注(上)〉,《東南學報》1976年第2期(1976年12月),頁11-36。林恭祖:〈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校注(下)〉,《東南學報》1978年第3期(1978年5月),頁99-127。蔣希文:〈《中原雅音》記略〉,《中國語言》1978年第4期(1978年11月),頁253-254轉頁309。
楊耐思:〈《韻學集成》所傳《中原雅音》〉,《中國語言》1978年第4期(1978年11月),頁255-257。
冀伏〈周德清生卒年與《中原音韻》初刻時間及版本〉,《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1979年4月),頁98-99。
冀伏:〈《中原雅音》考辨──兼與蔣希文同志商榷〉,《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第2期(1980年),頁89-94。
龍晦:〈《中原雅音》語言資料的發現及其評價〉(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初版,《詞典研究叢刊》第1輯)。
寧繼福:〈論《中州樂府音韻類編》與《中原音韻》的關係〉,《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1982年),頁18-24。
趙曼初:〈陳鐸考證〉,《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1985年),頁68-71。
劉能先:〈周德清《中原音韻》版本淺探〉,《江西圖書館學刊》1987年第2期(1987年2月),頁3438。
張竹梅:〈試論瓊林雅韻音系的性質〉,《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8年),頁48-53。
張竹梅:〈瓊林雅韻的聲母及其特點〉,《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9年),頁59-60轉頁36。
許德寶:〈《中州音韻》的作者、年代以及同《中原雅音》的關係〉,《中國語文》1989年第4期(1989年7月),頁289-299。
許德寶:〈王文璧校正《中州音韻》的初刻年代和諸版本的關係問題〉《中國語言》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頁47-59。
曾曉渝:〈《中原雅音》就是《中州音韻》質疑〉,《中國語文》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頁60-63。
龍莊偉:〈論《中原雅音》與《中州音韻》的關係〉,《中國語文》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頁64-69。
劉靜:〈《中原雅音》辨析〉,《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1991年2月),頁66-70。
趙誠:〈周德清與《中原音韻》〉(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1月初版,《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319-327。
林寶卿:〈《詞林韻釋》談略〉,《詞書研究》1991年第2期(1991年),頁112-119。
林寶卿:〈《詞林韻釋》談略〉,《詞書研究》1991年第2期(1991年),頁112-119。
張竹梅:〈也談《中原音韻》所代表的音系〉,《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1991年),頁43-48轉頁56。
張竹梅:〈論瓊林雅韻的性質〉,《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1992年11月),頁117-122。
張竹梅:〈再論瓊林雅韻的韻書性質〉,《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12期)(1992年),頁65-72。
周維培:〈周德清評傳〉,《戲劇藝術》1992年第2期(1992年),頁106-111。
慧生:〈周德清不是《中州音韻》的編者〉,《中國語文》1997年第4期(1997年7月),頁298-300。
何盈九:〈《中原雅音》的年代〉(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音韻叢稿》)頁220-223。
董冰華:〈二十五年以來《中原雅音》研究之探討〉,《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31-36。
金欣欣:〈《中原音韻》「的本」初刊時間考辨〉,《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3年6月),頁1-4。
陳翔羚:〈《中原音韻》版本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3期(2003年9月),頁79-90。林子君:〈陳鐸曲韻與《詞林韻釋》〉(濟南市:齊魯書社,2004年1月初版,《音韻論叢》),頁395-413。
李無未,洪颺:〈《中原雅音》的體例問題〉(濟南市:齊魯書社,2004年1月初版,《音韻論叢》),頁378-374。
李無未:〈《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時間問題〉,《中國語言》2004年第3期(2004年7月),頁272-275。
金欣欣:〈也談《中原音韻》的寫作緣起──兼與趙誠先生商榷〉,《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20-124。
李無未:〈日本學者對《中原音韻》及相關韻書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語言學論叢》第30輯),頁285。
胡益民:〈張岱卒年及《明史記事本末》作者問題再考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2004年),頁77-81。
耿振生:〈《中原音韻》的原始著作權和它的基礎方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初版,《語言學論叢》第31輯),頁72-103。
張燕:〈《中州音韻》研究綜述〉,《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50-52。
王敏:〈曲韻研究的概貌與新趨向〉,《戲曲研究》第69輯(2006年),頁279-288。
陳寧:〈《中州全韻》音系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中國語言學)論文集》漢語及語言學卷(2007年)。
詹怡萍:〈《嘯餘譜.中州音韻》作者考敘〉,《戲曲研究》第77輯(2008年3月),頁339-358。
孔永:〈《中州全韻》的成書年代及其成書價值考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84-85。
張玉來:〈《中原音韻》版本源流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16-24。
孔永:〈《中州全韻》聲調探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85-89。
童琴:〈試論《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成書差異〉,《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21-25。
張竹梅:〈瓊林雅韻為南曲韻書之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期(2011年3月),頁58-64。
王曦:〈明代陳鐸南曲作品用韻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11年5月),頁91-95。
馬樂樂:〈《中原音韻》與《中州音韻》比較研究概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1年6月),頁49-52。
張玉來:〈《中原音韻》的著作權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11年9月),頁50-59。
五、報章
趙蔭棠:〈《菉斐軒詞韻》時代攷(一)〉,《北平晨報》,第9版,1930年12月17日。
趙蔭棠:〈《菉斐軒詞韻》時代攷(二)〉,《北平晨報》,第9版,1930年12月18日。
趙蔭棠:〈《中州音韻》源流攷〉,《北平晨報》,第9版,1931年1月7日。
趙蔭棠:〈《菉斐軒詞林要韻》的作者〉,《北平晨報》,第9版,1931年1月1日。
趙蔭棠:〈《中州音韻》各版本的關係與發生的次序〉,《北平晨報》,第10版,193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