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昭元,「一個多重時間架構與多交易策略的當沖交易系統應用於台指期貨之研究」,交通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2]王瀚翔,「台灣期貨與現貨市場之關係及交易策略」,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3]吳盛豐,「價量整合移動平均法擇時模型在台灣股市之實證」,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4]李建忠,「不同資金管理方法運用於技術分析策略模型的實證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5]周煒平,「現貨、期貨與選擇權在不同避險策略下之最適避險操作」,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周聖淵,「恐慌指數交易策略在股市之實證研究」,暨南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林蔚宗,「應用平滑支撐向量機於台幣黃金期貨的投資策略」,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8]邱惠茹,「一般投資組合之指數期貨避險策略」,中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9]姚庭俊,「K線理論對股價預測能力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0]施孝承,「以資料探勘技術辨識台指期貨日內交易方向」,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1]韋月桂,「台灣期貨市場交易策略之研究」,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2]徐坤豪,「運用K線,KD指標於台股指數期貨效果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3]徐松奕,「以技術指標對台灣加權股價期貨指數報酬之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4]張顥瀚,「不同波動度估計模型應用在修正風險值預測模型之比較—以台灣台灣期貨市場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5]陳志彬,「提升技術分析獲利能力之研究以KD隨機指標為基礎」,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6]陳秉洋,「結合技術指標、籌碼變動及期貨基差建構整合性投資策略─以台灣50指數型基金為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7]陳俐臻,「台灣股價指數現貨、期貨與摩根台指期貨間的動態價格傳遞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8]陳英豪,「市場透明度與定價效率之研究:台指期貨與選擇權之實證分析」,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9]陳適宜,「基因類神經網路在臺股指數期貨的預測與蝶式交易策略研究」,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20]陳蕾如,「K線與型態辨識函數之開發及技術分析之應用」,義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21]黃怡中,「在不同技術指標交易策略下停損機制設置與否之績效分析」,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22]黃培琳,「程式交易策略,期貨交易和法人交易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23]黃鯤義,「結合成交量於頭肩底型態之研究」,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24]楊上慶,「權值股與台指期貨之關聯性研究」,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25]楊智詠,「聯合訊號於台灣期貨市場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26]廖治瑋,「股市崩盤情況預警系統」,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27]趙祐亨,「由台灣期貨市場交易簿資訊做市場短期趨勢預測」,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28]蔡林豪,「一個系統交易策略的分析:以台灣期貨市場為例」,玄奘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29]蔡靜鴻,「全球金融風暴事件對台股指數期貨及摩根台股指數期貨交易活動關聯性之探討-以多空頭期間之檢驗」,中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30]鄧俊偉,「以技術指標於台股期貨操作績效之研究-以SAR與TRIX組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31]賴孟辰,「台灣期貨市場價格發現-以大台指和小台指為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32]謝宗達,「全球金融危機前後臺灣期貨市場波動不對稱性之比較」,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33]顏士評,「台灣指數期貨類別交易者從眾行為之比較」,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34]台灣期貨交易所,http://www.taifex.com.tw/,2013年2月。
[35]台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wse.com.tw/,2013年2月。
[36]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http://www.sfi.org.tw/,2013年2月。
[37]Bessembinder, Hendrik and Chan, Kalok,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Returns to Technical Analysis”,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27, No. 2, pp. 5-17, 1998.
[38]Booth, G. Geoffrey, So, W. Raymond, and Tse, Yiuman, “Price Discovery in the German Equity Index Derivatives Markets”,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Vol. 19,No. 6, pp. 619-643, 1999.
[39]Chang, Fu-Min, Li, Jian-Fa, Chen, Yu-Ching, Chiou, Kuo-Ching, “The Price Discovery among Taiwan Stocks Index Spot SIMEX MSCI Taiwan Stock Index Spot and Futures”, The Journal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 14, No. 5, pp. 413-442, 2009.
[40]Fama, E. F.,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 Journal of Finance, Vol. 11, No. 25, pp. 383-417, 1970.
[41]Lee, N. Rueilin, “Energy Futures Volatility, Trading Activity, and RegimeSwitching”, Taiwan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Vol. 88, No. 4, pp. 29-58, 2010.
[42]Mandelbrot, B., “The Variation of Certain Speculative Prices”, Tournal of Business, Vol. 36, No. 3, pp. 394-419, 1963.
[43]Marshall, B. R. and Cahan, R. H., “Is Technical Analysis Profitable on a Stock Market Which Has Chaacteristics That Suggest It May be Inefficient”, Research in Internation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Vol. 17, No. 2, pp. 271-281, 2006.
[44]Noh, J., Engle, R. F. and Kane, A., “Forecasting Volatility and Option Prices of the S&P500 Index”, Journal of Derivatives, Vol. 2, No. 1, pp. 17-30, 1994.
[45]Roope, Matthew and Zurbruegg, Ralf, “The Intra-Day Price Discovery Process Between the Singapore Exchange and Taiwan Futures Exchange”,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Vol. 22, No. 3, pp.219-240, 2002.
[46]Stoll, H. R. and Whaley R. E., “The Dynamics of Stock Index and Stock Index Futures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Vol. 25, No. 4, pp. 441-468, 1990.
[47]Yang, Jian, Yang, Zihui and Zhou, Yinggang, “Intraday Price Discovery and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Stock Index and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s: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Vol. 32, No. 2, pp. 99-121,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