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宏華,「探討不同人格特質對服務品質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線上遊戲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2] 吳佳盈,「影響線上遊戲玩家持續使用行為之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3] 吳冠嶢,「網路遊戲玩家轉換因素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2009年。[4] 李朝瑞,「影響線上遊戲玩家參與遊戲意願之因素探討」,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5] 汪宗憲,「線上遊戲產業」,產業經濟,第245期,第114頁-第118頁,2002年。[6] 阮昱翔,「我國線上遊戲產業競爭環境與可能因應策略之探討」,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 尚道明,「拼贈品、拼人氣、拼規格,線上遊戲熱戰開打」,新新聞,第751期,第90頁-第98頁,2006年。
[8] 林子凱,「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9] 邱均鉦,「探討免費線上遊戲使用者之使用動機及消費行為」,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0] 韋賢政,「影響《魔獸世界》玩家想像與遊歷行爲的環境因素」,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1] 婁方灝,「遊戲產業未來情境發展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2] 張玉佩、林鶴玲、林羽婕、孫春在、鄭凱元、林宇玲,「線上遊戲與媒體文化」,新聞學研究,第108期,第1頁-第17頁,2011年。
[13] 張妙如,「從任務-科技適配理論觀點探討消費者對雲端書城之滿意度與使用意願」,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4] 張品豪,「線上遊戲玩家認知、情感與意向忠誠度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5] 張銀益、劉上嘉、陳松輝、陳慧玲、蔡幸蓁,「手機線上(Online)遊戲之消費者使用意願影響因素研究」,輔仁管理評論,2010年。
[16] 梁鐿徽,「探討線上遊戲玩家不同人格特質對服務品質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17] 許由忠,「影響線上遊戲玩家接受遊戲之相關因素探討」,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8] 許惠婷,「線上遊戲使用者決策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9] 陳文俐,「我們比你想得還好動—當代台灣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玩家消費體驗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20] 陳立偉,「以社群網站之觀點探討對線上遊戲使用者參與之影響」,嶺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21] 陳行健,「影響免月費制線上遊戲使用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22] 陳冠中,「『天堂』遊戲參與者之動機、沉迷與交易行為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23] 陳姿樺,「線上遊戲中性別角色呈現之研究:以「新楓之谷」為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24] 陳建宏,「流暢感覺經驗與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有趣性對網路遊戲玩家的持續使用意願影響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25] 傅家薰,「線上遊戲使用者之消費行為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與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26] 曾懷瑩,「MUD研究初探:多元方法探討『龍城傳奇』中的虛擬社區,使用與滿足,以及使用者的虛擬化身」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27] 葉怡屏,「網路遊戲參與者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28] 劉上裕、葉榮椿、王子玲、黃宏隆,「影響線上遊戲玩家使用行爲相關因素之研究」,美和學報,第30卷第1期,第147頁-第172頁,2011年。
[29] 劉士豪,「線上遊戲的持續使用意圖研究—以網頁社交遊戲為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30] 劉威、郭永謹、鲍勇,「信任/滿意對消费者行為的影養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10年。
[31] 蔡佳燁,「線上遊戲參與及續留因素之探討」,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32] 蔡慶鋒,「線上遊戲玩家選擇線上遊戲因素之研究-應用模糊多準則評估法」,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33] 蔡龍慈,「電視廣告對青少年消費決策型態之影響-以線上遊戲為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34] 盧貞吟,「強化線上遊戲吸引力之策略研究-以線上遊戲《天堂》為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35] Corneliussen, H. G., Rettberg, J. W., Corneliussen, H. G., & Rettberg, J. W., “Digital Culture, Play, and Identity: A World of Warcraft.”, Reader: The MIT Press, 2008.
[36] Ertimur, Yonca and Joshua Livnat, “Confirming or Conflicting Signals: Differential Market Returns for Growth and Value Companies”,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vol. 28, no 4, pp. 45-56, 2002.
[37] Fu-Hong Lin, Chang-Jia Chen, Dan Guo, Hong-Ke Zhang, “A Study of User Behaviors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about the Games of the Kaixin-Net”,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vol. 13, pp. 173-179, 2012.
[38] Kotler P, “Rinciples of Marketing”, 6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8.
[39] Lai, V. S. and Li, 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Internet Banking: An Invariance Analysi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42, no 5, pp. 373-386, 2005.
[40] Lee, Y. W., Kahn, B. K., and Wang, R. Y., “AIMQ: Amethodology for Inform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42, no 2, pp. 133-146, 2002.
[41] Malone, T. W. and Lepper, M. R., “Making Learning Fun: A Taxonomy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Vol. 3, Cog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is, pp. 223-253, 1987.
[42] Mysen T., Svensson G., and Payan J. M., “Causes and Outcomes of Satisfaction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Vol. 29, no 2, pp. 123 -140, 2011.
[43] Naylor and Kleiser, “Negative Versus Positive Word-Of-Mouth: Anexpection to The Rule,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Vol. 13, pp. 26-36, 2000.
[44] Saeed, K. A., Hwang, Y. and Yi, M. Y.,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End User Computing, vol. 15, no 4, pp. 1-26, 2003.
[45] Yoo, K. H. and Gretzel U.,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Travel-Related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re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