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書籍
ㄧ、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以啟發取代懲罰」,愛的手冊(2006年05月)。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三民,2010年10月)。
王家通,中等教育(高雄:麗文圖出版社,1996年)。
李弘棋,「降帳遺風---私人講學之傳統」,收於林慶彰編,浩瀚的學海(新北:聯經,1983年)。
李建良,「大學自治與法治國家—再探『二一退學制度』的相關法律問題」,收錄于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台北:學林,2004年7月)
-,「淺談校園人權的實然與應然」,收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台北:元照,2004年5月)。
-,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1999年7月)。
李惠宗,行政罰法之理論與案例(台北:元照,2005年8月)。
-,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社,2004年9月)。
-,憲法要義(台北:敦煌,1998年1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市:元照,2001年11月)。
朱敬先,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1995年)。
任晟蓀,學校行政實務—處室篇(台北:五南,2000年2月)。
邢泰釗,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2000年3月)。
吳志光,行政法(台北市:新學林,2007年9月)。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2010年9月)。
吳清山,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2008年9月)。
吳 鼎,輔導原理(台北:五南,1981年)。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收於氏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1999年9月)
林三欽,「論基本權利之侵害」,收錄於氏著「行政爭訟制度」與「信賴保護原則」之課題(台北:新學林,2008年2月)。
林佳範,「把大法官帶進教室─學生的言論自由在校園」,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台北:台灣師大公領系,2007年)。
-,「綁手綁腳--淺論教師輔導與管教行為之規範與教育部所訂定之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收錄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2007年2月)。
林世宗,美國憲法言論自由之理論與闡釋(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2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1990年)。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台北:元照,2008年1月)。
林秀雄,民法親屬繼承實例問題分析(台北:五南,2008年10月)。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南,2002年3月)。
周志宏,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教育法學系列,2003年9月)
-,「職務命令與服從義務」,收於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台北:五南,2000年12月)。
-,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顏厥安、李建良,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理論與實踐(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薛化元,「教育之權利的性質與學習權之保障」,載於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施(新北:稻香,1994年5月)。
-,學術自由與大學法(台北:蔚理法律事務所,1989年10月)。
周愫嫻,少年犯罪(台北:五南,2008年3月)。
洪如玉,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6年8月)。
涂懷瑩,行政法原理(台北:五南,1986年)。
徐永誠,懲罰與教育:以洛克的觀點為例(台北:師大書苑,2006年5月)。
高宣揚,德國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1991年)。
高鳳仙,親屬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8年9月)。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台北:元照,2002年)。
-,憲法學導論(台北:三民,1999年10月)。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1995年9月)。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台北:三民,1993年)。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三民,1992年)。
陳慈陽,憲法知多少—新時代‧新思維(台北:元照,2008年3月)。
陳春生,「行政法學上之非正式行政行為與行政指導」,行政法學理與體系(一):行政行為形式論(台北:三民,1996年8月)。
陳 敏,行政法總論(台北:新學林,2009年9月)。
秦夢群,學校行政(台北:五南,2007年9月)。
-,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高點,2004年9月)。
-,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2002年)。
夏征農,辭海精裝本(台北:東華,1992年)。
郭欽銘,親屬繼承案例式(台北:五南,2009年5月)。
唐國盛,政府採購法律應用篇(台北:永然,2003年4月)。
許育典,教育法(台北:五南,2007年7月)。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2005月5月)。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5月)。
-,「在學關係之法律性質」,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台北:五南,2000年12月)。
許宗力,「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市:元照,2007年)。
-,「教育行政體制法制化之研究」,收錄於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1999年3月)。
許禎元,教師與教育法制(台北:雙葉書廊,2005年11月)。
許慶雄,憲法入門I 人權保障篇(台北:元照,1999年11月。
-,社會權論(台北:眾文,1991年6月)。
黃光雄,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1998年)。
黃鈺華,政府採購法解讀-逐條釋義(台北:元照,2003年7月)。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2006年)。
張淑娟,圖解教育學(台北:易博士,2007年1月24日)。
張文郁,權利與救濟-以行政訴訟為中心(台北:元照,2005年9月)。
張純淑,家長參與教育行動指南(台北:教育部,2008年11月)。
溫明麗,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高等教育,2008年11月)。
馮觀富,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1997年)。
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論正當行政程序(台北:元照,2005年2月)。
楊守全、王正偉著,教育人員法律責任(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1年)。
董保城、法治斌,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元照,2010年2月)。
-,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法學系列,1997年5月)。
賈馥茗,論教育(台北:五南,2002年3月)。
潘文忠,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權關係之研究(台南:復文,1997年5月)。
鄭玉波,法學緒論(台北:三民,1998年)。
鄭崇趁,教育的著力點(台北:心理,2006年11月)。
歐用生,教師進修制度(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蔡文正,學校公共關係的理念與理論基礎,學校公共關係(台北:五南,2007年)。
賴麗春,「從日本判例看教育權主體之歸屬」,載於國民教育權理論與實際(新北:稻香,1994年)。
蕭華強,政府採購法(台北市:新學林,2008年3月)。
謝瑞智,教育法學(台北市:文笙,1996年)。
-,社會變遷與法律(台北市:文笙,1990年6月)。
薛化元,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以台灣中小學教師為中心(新北:業強,1997年4月)。
羅昌發,政府採購法與政府採購協定論析(台北:元照,2004年10月)。
二、西文部分
Allport G.W. , 〝Attitude.〞In C. Murchison(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Worcester, Mass: Clark University press. ,1935).
Bauer G.B. , Dubanoski R. , Yamauchi L.A.&Honbo K.A.M. ,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990).
Eagly A. & Chaiken S. ,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Fort Worth, T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 1993).
Krech D. , Theory and Problem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 1948).
Maurer,A. , Corporal punishment handboo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6770 , 1977).
Ozmon & Craver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Coiumbus, ohio : charles E. Merrill Pub. Co. , 1986).
Weber A.L. ,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Harper Collins. 1992).
貮、期刊論文
ㄧ、中文部分
文 軒,「暫時性疼痛管教」,師友月刊(台北),第347期(1996年5月),頁
26~28。
吳清山,「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台北),第5期(1996年)頁
123~136。
吳清基,「學生權利的主要內涵分析」,研習資訊(台北),第36期(1987年), 頁3~4。
吳宛真,「教改浪潮下行政、教師會、家長會三方競合之現況與問題探究」,研習資訊(台北),第24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133~139。沈 六,「訓導的必要性與發展方向」,台灣教育月刊(台北),第473期(1990年5月),頁1~4。
林石猛,「從學生受退學處分之行政救濟看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演變」,公教資訊(台北),第1卷3期(1997年),頁54~56。周志宏,「學生管教法制之再檢討」,國民教育(台北),第47卷第4期(2007年4月),頁4~14。 -,「大學自治與強制退學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台北),第29期(2001年12月),頁57~59。
陳雅貞,「從教師輔導管教落實人權教育」,國民教育(台北),47卷4期(2007年4月),頁37~39。陳啟榮,「論述特別關係兼論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係」,國民教育研究學報(台北),第20期(2008年),頁88~89。徐筱菁,「學校行政行為與法律保留原則-論行政程序法第3條第3項第6款」,東吳大學法律學報(台北),第14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8~10。
蔡達智,「從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應有之取向評釋司法院釋字第380號解釋」,憲政時代(台北),第21卷第4期(1996年4月),頁49~50。黃東熊,「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下)」,中興法學(台北),第34期(1992年11月),頁141~144。管秋雄,「從輔導的觀點談學校管教」,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台北),第45期(1996年),頁17~23。姚振黎,「學校教育選擇權的理論與實施—美國明州的經驗」,清雲學報(台北),第26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3。教育部,「管教,引導孩子快樂學習」,人本教育本記(台北),第214期(2007年4月),頁103~105。
許育典,「教育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2004年2月15日),頁44~48。許禎元,「學生申訴權利之探討」,研習資訊(台北),第23卷第2期(2006年4月),頁99~102。
彭致遠,「從法律觀點論教師之體罰行為」,國民教育(台北)第47卷第4期(2007 年),頁27~33。
董保城,「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政大法學評論(台北),第54期(1995年12月),頁117~133。 -,「談管教權」,師友月刊(台北),第339期(1995年9月),頁12~14。
二、西文部分
Borg W.R. & Ascione F.R.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mainstreaming classroom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74(1),(1982), pp.85-95.
Freedman L.Jonathan and C.Fraser, “Compliance without Pressure: The Foot-in the Door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August, 1966), pp.195-202.
Lumpkins B.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enc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ole-preference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31(4-d)(1970), p.1625.
Orso D.M. , “ Effect of corporal punishment on survival and coping beliefs. ”MAI , 40(3)(2002), p.782.
貳、學位論文
ㄧ、中文部分
李宗誼,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呂來添,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十六條及第十七條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銳煜,校規與學生學習權之研究--國民基本教育階段為中心(台北: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20日)。林啟霖,教師懲戒權理論與運作之研究-以我國國中小學教師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律與生活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林憲聰,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楊琇淳,國民中小學教師體罰行為民事訴訟案件之研究(台北:銘傅大學研究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08年)。曾大千,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洪莉嬌,國小家長對教師管教知覺及參與管教態度之探討(台南: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2007年)。莊繡霞,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黃馨儀,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黃順利,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曹秀蘭,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法建構—評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曾美玲,我國親子法制與兒童少年權利保護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碩士論文,2004年8月)。
謝淑娟,校園零體罰規範適當性之研究──以學生學習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謝孟勳,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魏千峰,論學術自由──中美法制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7月)。葉飛揚,法治國的在學關係與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廖美倩,國民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7月)。吳清錦,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界限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廖婉余,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於課堂上管教權限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陳泰豪,公立學校教師管教權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核心(台北: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二、西文部分
Bergstrom,M.E. ,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attitudes of educational leaders toward children’s rights and corporal punishment(Washington , Swed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eattle university of America. , 1989).
肆、計畫、研討會
詹鎮榮,大學生學習自由之研究──中德法制之比較(教育部委託董保城主持之研究計晝,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1992年)。
伍、網頁媒體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最終瀏覽日:2013年2月12日)。
「管教學生禁打罵罰跪 可罰站」,自由時報,2007年5月9日(星期三),頭版新聞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9/today-t1.htm(最終瀏覽日:2013年2月12日)。
教育部「愛的教育網」網址:http://203.68.66.14/news_detail.php?code=05&sn=301&page1=1(最終瀏覽日:2013年3月13日)。
趙鏡中, 教師專業自主的理念、衝突與實踐網址: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24_05_16vol024_05_16.pdf(最終瀏覽日:2013年3月13日)。
「好學生才能掃廁所」,聯合報,2009/3/27,文教職考版。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86363(最終瀏覽日:2013年3月29日)。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31&Page=5314&Index=4&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最終瀏覽日:2013年3月31日)。
「被老師罵 國二男生跳樓」,自由電子報,2008年5月31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31/today-so3.htm(最終瀏覽日:2013年3月31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50021(最終瀏覽日:2013年3月31日)。
教育部,處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適任教師應行注意事項,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266&KeyWordHL=&StyleType=1(最終瀏覽日:2013年4月5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02。(最終瀏覽日:2013年4月5日)。
各校「輔導管教注意事項」隨機抽樣,網址: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最終瀏覽日:2013年4月10日)。
教育部頒「輔導與管教之注意事項及其參考範例」,「愛的教育網」網址:http://203.68.66.14/news_detail.php?code=05&sn=301&page1=1(最終瀏覽日:2013年4月10日)。
陸、解釋文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187 號參照。解釋日期 1984年5月18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13號參照。解釋日期 1993年2月12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80 號參照。解釋日期1995年5月26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82 號參照。解釋日期1995年6月23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84 號參照。解釋日期1995年7月28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32 號參照。解釋日期1997年7月11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43 號參照。解釋日期1997年12月26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62 號參照。解釋日期1998年7月31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23 號參照。解釋日期2001年3月22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35 號參照。解釋日期2001年12月14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617 號參照。解釋日期2006年10月26日。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684 號參照。解釋日期2011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