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王山(2011)。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2.王玉璽(2006)。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台中教育大學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3.王宗吉、徐耀輝(2000)。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休閒活動研究委員會專書(15-28)。
4.王明元、陳信璋(2011)。澄清湖風景區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關聯性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6(1),277-290。5.王俊明(1999)。問卷與量表的編製及分析方法。載於張至滿、王俊明主編:體育測驗與評價。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6.王偉哲(1996)。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台中市。7.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8.王碧媜(1998)。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9.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市。10.王鳳美(2003)。屏東現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11.王振宇(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12.王儷儒(2004)。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13.甘唐沖、張文娟、許沂松(2009)。休閒農場遊客行為之研究-以走馬瀨農場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3(1),1-27。
14.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15.石坤龍(2009)。雲林縣國小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16.江良規(1999)。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市:台灣商務。
17.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8.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20.余青忠(2003)。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21.余瑋舲(2009)。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22.何篤光、沈志堅、楊馥琴(2009)。高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分析研究以屏東縣(市)地區為例。臺灣觀光學報,6,33-46。23.吳文銘(2001)。人格特質、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線性關係結構之建構與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24.吳怡靜(2006)。都市公園休閒活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利益之研究-以豐樂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25.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26.吳明蒼(2005)。大學生休閒滿意量表編製之建構與驗證。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36(2),129-154。
27.吳松森、徐國陽(2008)。體適能參與者在身體活動行為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南開技術學院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95-106。
28.吳松齡(2006)。休閒產業經營管理。台北:楊智文化。
29.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 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30.吳亮慶(2010)。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31.吳淑玲(1995)。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546,36-39。
32.吳盛文(2012)。新竹縣公立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33.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34.呂有仁(2005)。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縣。35.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7-15。36.呂建政(1996)。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健全青少年身心健康。測驗與輔導,137,2818-2821。37.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41-53。38.李仁佐(2007)。臺中縣市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彰化縣。39.李世文(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末出版,台中市。40.李志翔(2011)。教師教學領域、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金門縣中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金門縣。41.李伯黍等譯(2002)。心理學辭典。Arthur S. Reber 著,台北市:五南。
42.李明宗(1992)。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台北市:地景。
43.李昭儀(2009)。桃園縣老人大學學員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育研究所,台北市。44.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45.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46.李晶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原作者Cordes and Ibrahim, 1999)。台北市:桂魯。
47.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48.李德仁、莊國上、黃雅陵(2008)。大專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長庚學院 學生為例。北體學報,16,294-307。
49.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集(2),181-187。
50.沈永健(2005)。軍職人員休閒運動行為、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51.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林口體育學院體育學系,桃園縣。
52.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53.周佳慧(2001)。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中華體育,15(3),144-149。54.周韋杉(2011)。高雄市國中生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縣。55.周業謙、周光淦譯(2005)。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56.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57.林宜芬(2009)。台中市民對國內工作假期認知、參與動機與內涵偏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台中市。58.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59.林明珠、莊庭禎(2006)。台南市撞球運動場館消費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體驗之研究。嘉南學報,32,418-432。
60.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61.林忠濱(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62.林威呈(2001)。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63.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市。64.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縣。
65.林淑芬、林衢良(2007)。撞球參與者參與動機、撞球場館滿意度與行爲意圖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70-86。66.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輔仁大學。
67.林章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研究。體育學報,30,153-162。
68.林橙枝(1995)。關懷青少年的休閒活動。青少年指導手冊,台北市,實踐學院。
69.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台中縣。
70.邱昌杰(2008)。有氧舞蹈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滿意度及持續參與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地區之俱樂部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71.邱垂杰(2007)。苗栗大湖草莓園區遊客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72.邱琬婷(2006)。台灣中部地區大專校院學生一貫信念與休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台中市。73.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74.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台北。75.侯錦雄、郭彰仁(2003)。關渡、高美、七股濕地生態遊憩動機與旅遊特性之比較。觀光研究學報,9(1),1-18。76.姚代平(2005)。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效之探討-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77.洪仁松(2007)。參與讀書會之動機與其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78.洪文卿(2002)。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縣。79.洪惟泉(2001)。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80.洪惟泉、王金蓮(2002)。教職員工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相關研究-以德霖技術學院為例。德霖學報,16,118-162。
81.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82.洪齡襄(2010)。舞蹈社團學生參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學系,台中市83.胡文琪(2010)。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84.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85.施凱鈞(2006)。醫院志工休閒認知與外在報償對休閒效益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巿。86.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87.徐育宏(2005)。台東地區高中職原住民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台東縣。88.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89.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原著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台北市:桂冠。
90.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91.馬起華(1981)。政治社會學。台北市:中央文物。
92.高俊雄(1994)。休閒利益的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67-78。93.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94.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95.高俊雄、張孝銘(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1。96.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體育學系,台北市。97.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98.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99.張月玲(2009)。家庭露營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100.張孝銘、高俊雄(2006)。花蓮秀姑巒溪泛舟遊客冒險性運動觀光參與行為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71-83。101.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102.張治文(2007)。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103.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104.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巿:東華。
105.張春興(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106.張春興(200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107.張春興、林清山(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108.張春興、楊國樞(1983)。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109.張宮熊(2002)。休閒事業概論。台北市:揚智。
110.張恕忠(2002)。遊客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4),27-48
111.張酒雄、邱祖賢、郭丁熒、鍾蔚起、羅瑞玉、楊景堯(1992)。青少年對休閒活動看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1(2),107-143。112.張國振(2008)。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113.張智鈞(2008)。電影院消費者消費者行為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北威秀電影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114.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與高等統計。台北市:松崗。
115.張景然(1991)。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2,48-49。116.張華保(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117.張嘉洲(2006)。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118.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119.張瀞如(2009)。青少年生活壓力、休閒態度與活動類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學系,台北市。
120.教育部體育司(2007)。快活計畫。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121.教育部(2010)。職業學校法,民國 99 年 06 月 09 日修正。2013年2月20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701
122.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123.莊仲仁(2006)。跨時代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台北市:商周。
124.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市:張老師。
125.許建民(1999)。休閒活動形式與國小學童知覺能力、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126.許惠玲(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127.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28.許樹淵、崔凌震(2004)。健康與運動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129.郭進財(2008)。我國大學院校優秀運動員的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林口體育大學體育系,桃園縣。130.郭靜晃、羅聿廷(2001)。週休二日青少年休閒狀況與態度調查。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31.陸士毅(2009)。臺北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系,台北市。132.連婷治(2000)。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台北縣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集刊,5,158-178。
133.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134.陳木金(1991)。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135.陳以真(2006)。大武山成年禮體驗滿意度、休閒教育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136.陳克宗(1998)。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開性。國民體育季刊,27(3),38-42。137.陳志清(2006)。高年級學童之性別角色特徵、休閒態度和休閒參與之探討-以彰化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彰化縣。138.陳其昌、張婷婷(2009)。攀岩活動參與者休閒動機與深度休閒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1(4),69-80。139.陳東韋(2008)。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行為之研究:以慈濟大學學生為樣本。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69-70。140.陳欣怡(2001)。職業成就與休閒行為、休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市。141.陳冠曲(2007)。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嘉義縣。142.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類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143.陳勁甫、吳劍秋(2005)。銀髮族海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 5(1),1-15。144.陳勁甫、蔡郁芬、蕭玉華(2004)。臺南地區水療活動消費者動機、體驗與市場區隔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1(1),49-65。145.陳盈位、黃瑞榮(2009)。深度休閒之參與動機、持續參與因素之探討-以南部地區獨木舟協會的成員為例。崇仁學報,3,21-34146.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147.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1),37-42。148.陳香菁(2006)。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台南市149.陳珠淑(2005)。大學圖書館員休閒認知、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150.陳啟倫(2007)。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活力工場健身會館忠孝分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台北縣。151.陳雪亮、劉泳倫、魏華成(2008)。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遊客休閒動機之研究。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00-109。
152.陳萬結(2003)。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153.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縣。154.陳錫平(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深度休閒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155.陳俊豪(2001)。南投縣國小學童休閒態度及其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系,台中市。156.陳彥呈(2003)。家庭相關因素對青少年休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157.陳麗玉(2007)。養生休閒健康民宿顧客參與動機、阻礙、滿意度、承諾與效益影響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158.陳麗莎(2012)。高雄市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
159.曾瑞怡(2005)。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160.曾傳真(2007)。台北市跆拳道道館學員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及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系,台北市。161.游秋峎(2008)。從休閒需求探討生態休閒農場遊客之滿意度-以東螺溪生態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彰化縣。162.黃月嬋(1997)。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應有的做法。國民體育季刊,22(4),46-51。
163.黃世明、傅建三、傅嘉輝(2007)。私立美術館觀眾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朱銘與鴻禧美術館為例。藝術學報,80,185-203。164.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165.黃妙芬(2003)。大陸新娘來台前後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模式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台北市。166.黃金柱(1985)。國民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彰化縣。167.黃致傑(2005)。台灣地區國小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168.黃副殷(2003)。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169.黃啟明(2002)。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期望參與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2,215-228。170.黃清光(2009)。屏東蘭花蕨自行車道乘騎者之環境感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市。171.黃清良(1985)。休閒活動。台北市:幼獅。
172.彭衍芳(2010)。休閒農業體驗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東縣。173.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74.楊煥烘(1992)。教師之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2,22-29。175.楊聖德、陳鵬仁(2004)。休閒運動的省思。2004休閒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5-217。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176.楊淑美(2009)。遊客對慢遊之參與動機、遊憩體驗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台鐵郵輪式列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學系,高雄市。177.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中縣。178.楊德宣(2012)。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系,台中市。
179.葉政萍(2009)。嘉義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育樂營參與動機、滿意度對休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台北市。180.葉純菊(2004)。遊客參與台灣咖啡節的休閒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181.廖珮妏(2009)。新莊體育場民眾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滿意度及行為意圖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1),34-48。182.蔣益生(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休閒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183.趙善如(2008)。青少年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7(1),179-223。
184.趙雍台(2005)。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與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系,台南市。185.劉玉桂(2007)。休閒運動者參與動機、休閒利益與生活滿意-以快樂桌球俱樂部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台中市。186.劉融融(2007)。雲林縣公立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187.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巿。188.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189.蔡志明(2003)。國小學生休閒態度及休閒參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190.蔡樹芬、葉源鎰(2006)。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青少年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涉入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5,147-167。
191.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192.鄧崇淡(2007)。台北地區獨立學院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193.鄧景衡(1990)。休閒的地理觀-開拓休閒空間的新向度。戶外遊憩研究,3(3), 3-19。
194.鄭旭宏(2007)。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台中市。
195.鄭丞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市。196.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197.鄭沛琳(2009)。警察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嘉義市警察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縣。198.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199.謝大才(2007)。教師參與家庭日休閒活動動機及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200.謝仁哲(1999)。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市。
201.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202.謝智謀、吳崇旗(2008)。戶外冒險教育對邊緣青少年生活效能促進之訪談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2),163-182。(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3-2413-H-179-002)203.謝俊民(2008)。高中職生童軍活動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滿意度之研。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204.謝政諭(1990)。休閒運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205.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心論。台北市:巨流。
206.賴奕雄(2009)。大專學生參加直排輪運動之個人背景、動機以及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207.賴溢宏(2005)。彰化地區高中職課後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
208.賴翠琪(2002)。臺北縣某國中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台北市。209.賴慧思(2006)。彰化縣立員林國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210.賴韋伶(2008)。大專校院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學系,台北市。211.戴紋妤(2011)。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嘉義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212.戴琇惠(2009)。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臺北市。213.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214.龐潤嬌(2004)。臺北市高職學生休閒活動態度與休閒輔導需求之研究-以私立育達高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市。215.簡巧如(2013)。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參與者之生活型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在職碩士專班,彰化縣。216.顏妙桂(1983)。民生主義社會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市。217.顏妙桂(200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休閒教育內涵之探討:從能力指標分析。公民訓練學報,12,33-58。
218.龔俊旭(2005)。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219.Agnew, R., & Peterson, D. (1989). Leisure and delinquency. Social Problems, 36, 332-348.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220.Aronson, I., Wilson, T. D., & Akert, R. M. (1994).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221.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222.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223.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224.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225.Brockman, C. F., & Merriam, L. C. (1973). Recreational Use of Wild Lands. New York: McGraw-Hill
226.Burge, R. (1961). The development of a leisure-orientation scale.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nbus, Ohio.
227.Churchill, G. A. Jr., & Peter, J. P. (1984). Research design effects on the reliability of rating scale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1, 360-375.
228.Clawson, M., & Knetsch, J. L.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29.Connell, J. P., & Ryan, R. M. (1989).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 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2), 329-341.
230.Constantinou, P., Manson, M., & Silverman, S. (2009). Female students’ perceptions about gender-role stereotyp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 66, 85-96.
231.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WCB: Mc Graw Hill.
232.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4.
233.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234.Deci, E. L., & Ryan, R. M. (1991).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235.Driver, B. L., & Brown, P. J. (1975). A social-psychological definition of recreation demand,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creation resource planning. Assessing Demand for Outdoor Recreation, 12(8), 62-88.
236.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Research on leisure benefits: An introductin to this volume. In B. L. Driver, P. J .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3-1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Inc.
237.Drucker, P. (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Y: Harper and Row.
238.Eagly, A.,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39.Ellis, G. D., & Witt, P. A. (1984). The measurement of perceived.freedom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2), 110-123..
240.Feinstein, L., Bynner, J., & Duckworth, K. (2006). Youth people’s leisure contex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adult outcomes.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9(3), 305-327.
241.Finkenberg, M. E., & Moode, F. M. (1996).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purposes of sport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2(1), 19-22.
242.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um, 52, 946-950.
243.Garton, A. F., & Pratt, C. (1991). Leisure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4, 305-321.
244.Gould, D., & Petlichkoff, L. (1988).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ttrition in young athletes. In F.L. Smoll, R.A. Magill, & M.J. Ash (Eds.), Children in sport (pp. 161- 178).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245.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246.Heung, C. O., Uysal, M., & Weaver, P. A. (1995). Product bundles and market segments based on travel motivationsx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pproach.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4(2), 123-137。
247.Hutchinson, S. L., Baldwin, C. K., & Oh, S. S. (2006). Adolescent coping: Exploring adolescents’ leisure-based responses to stress. Leisure Sciences, 28(2), 115-131.
248.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 Williamm C. Brown. Publishers.
249.Iso-Ahola, S. E., & Allen, J. R.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250.Jackson, E.L.(1999). Reading attitudes, interests, and habi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giftedness and gender, M.Ed.,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80 pages; AAT MQ47137
251.Kelly, T. L. (1939). 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 17-24.
252.Kelly, J. R. (1990). Leisure. Boston: Allyn & Bacon. Unwin.
253.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254.Kelly, J. R., & Freysinger, V. J. (2000). 21st century leisure: Current issu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255.Kleiber, D. A., & Rickards, M. (1985).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adolescence: Limitation and potential. In K. M. G. Wade (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 Springfield, IL: Thomas.
256.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10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257.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Leisure scinces, 9, 119-127.
258.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
259.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61-473). State Collage, PA:Venture.
260.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261.Misra, R., & McKean, M. (2000).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16(1), 41-52.
262.Moutinho, L. (2000).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ourism. New York: CABI Publishing.
263.Mull, R. E.,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 (3rd Ed.). IL: Human Kinetics.
264.Mundy, J., & Odum, L. (1979).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265.Murphy, J. F. (1974). Conceps of leisure: Philosophyical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66.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267.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268.Neulinger, J., & Breit, M. (1969). Attitude dimens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55-261.
269.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70.Piko, B. F., & Alexander, T. V. (2004).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Hungarian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7, 717-739.
271.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3), 138-149.
272.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2), 155-167.
273.Robbins S. P., & Coulter, M. (1999).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274.Sage, G. (1977). Introduction to motor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2nd 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275.Samdahl, D. M., & Jekubovich, N. J. (1997). A critiqu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4), 430-452.
276.Schiffman, L. G., & Leslie, L. K. (2003). Consumer behavior. New Jersey, NJ: Prentice-Hall.
277.Streer, R. M., & Porter, C. A. (1973).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278.Tinsley, H. E.A., & Eldredge, B. D. (1995). Psychological based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 taxon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shology, 42(1), 123-132.
279.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280.Veblen, T. (1992).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Brunswick, New Jers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81.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Spring Field, III: Charles C Thomas.
282.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
283.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 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