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麗雁(2009)。表演藝術教育年度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編著),2008台灣藝術教育年鑑(28-39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余若君譯(2000)。探看幼兒的圖畫世界。臺北縣:光佑文化。
杜紫楓(1990)。演的感覺真好。臺北縣:富春文化事業有現股份公司。
呂廷和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呂燕卿(2005)。由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省思學生的藝術基本素養。「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0期,2月號,119-128。李其昌、唐雅琇(2009)。表演藝術教育年度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編著),2008台灣藝術教育年鑑(61-71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沈佳靜(2003)。幼兒繪畫表現分析與探討,幼兒保育學刊,64-79。佳美、新佳美幼稚園老師家長合著(1995)。與孩子共舞。臺北縣:光佑文化。
林玫君(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玫君(2003)。創作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臺南市:供學出版社。
林惠娟(2005)。析論創作性戲劇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載於許娜娜、吳恩澤、劉誠(編著):亞洲四地華人的創意:教育理論與實踐(205-214頁)。香港:文達出版社。
周小玉譯(2001)。戲劇抱抱。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胡寶林(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香港: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香港: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胡邦欣(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信誼基金編輯部(1991)。親子創意遊戲365。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侯禎塘(2005)。兒童藝術治療的視覺心像作品與處理,特殊教育叢書,23-38。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的教師共同翻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3)。
陳德軍(2008)。一個硬幣的兩面 -誰也離不開誰- 論美育與科學教育的關係,亞太科學教育論壇,9(2),文章七。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清溪(2003)。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教學評量,研習資訊,3,58-66。郭震唐(1986)。藝術和人生,臺北市:圖文出版社。
郭碧唫(2010)。多元文化觀點的幼兒美術教育,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1-17。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國立臺灣藝術教育網,取自:
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原作者:Viola Spolin)。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63)。
張曉華主編(2002)。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曉華(2004年8月)。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民教育十大基本能力上的教育功能,臺灣教育,628,29-38。張曉華(2006)。台灣與英美戲劇教育政策之發展與比較。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2012)。臺灣中小學戲劇教育教改政策配套措施之探討,臺灣百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發展,282-304,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藝(1995)。藝術的魅力,臺北三重:新雨出版社。
張忠明(2007)。美學導論,臺北市: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明慧(2002)。線畫教學研究-幼兒線畫內容表現之分析與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忠斌主編(2008)。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臺北市:師大書苑。
葛琦霞(2002)。教室V.S劇場,臺北市:信誼基金會。
董時叡(2003)。研究方法總論,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敦如(2006)。打開藝術的「畫」匣子 -- 學校教師如何運用美術館資源進行合作教學。美育雙月刊,153,60-69 。劉美玲、曾于珍、洪麗珠、李文珊、桂雅文、談玉儀(譯)(2003)。藝術教育的本質(原作者:Edmund Burke Feldman)。臺北市:五觀藝術。(原著出版年:1995)。
劉振源(2005)。通過美術的兒童教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新北市:生智文化有限公司
蔣勳(2003)。藝術概論,臺北市:臺灣東華。
鄭明進(1995)。怎樣瞭解幼兒的畫,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鄭黛瓊(2001)。教育劇場(TIE)在臺的發展經驗,美育,124,88–95。鄭黛瓊(2003)。游溯戲劇教育的原鄉-英國戲劇課程扎根現況,美育,135,42-47。潘元石(1994)。幼兒教學藝術,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潘元石(1996)。怎樣指導兒童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臺北市:光佑文化。
蘇守質(2009)。初探心像表現與繪畫創作的關係,書畫藝術學刊,6,127-138。英文部分
C. F. Leo Tolstoy (1962). What is Art ? and Essay on Art. U.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 E. B. (1995).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ad, H. (1969). Education through art.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Read, H. (1974). The meaning of art. London: Faber and Faber.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Pub Group.
Irwin, R. L. & de Cosson, A. D. (2004). A/r/tography: Rendering self through arts-based living inquiry. Vancouver, Canada: Pacific Educational Press.
網路部分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8)。2012年11月23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方永泉(2013)。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行動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2012年11月30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ycfang/actionresearch.htm
Branton Shearer (1987,吳武典翻譯,2008)。多元智能量表(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2012年12月3日,取自:
http://w50.tests.com.tw/mdsxj.asp
NCTE,CTAA,Guideline on Informal Classroom Drama,(全國英語教師理事會;兒童戲劇協會)(1998)。2012年12月28日,取自: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en&u=http://www.ncte.org/positions/statements/informalclassdrama&prev=/search%3Fq%3DInformal%2BDrama%26biw%3D1280%26bih%3D905
香港教育局~創意思維(2003)。2013年1月16日,取自:
http://resources.edb.gov.hk/gifted/ttp/mindset/chapter7.html#session3
藝域布拉格-中央輔導團藝術與人文領域(2003)。2013年1月27日,取自:
http://art0913.pixnet.net/blog/post/16262372-%E6%96%B0%E8%A8%AD%E7%9A%84%E5%8F%B0%E7%81%A3%E8%88%87%E8%8B%B1%E7%BE%8E%E6%88%B2%E5%8A%87%E6%95%99%E8%82%B2%E4%B9%8B%E7%99%BC%E5%B1%95%E8%88%87%E6%AF%94%E8%BC%8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全人教育百寶箱:兒童藝術。2013年2月5日,取自: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156
教育的美學問題(2010)。2013年2月19日,取自:
http://www2.wunan.com.tw/download/2B66_1%E7%89%881%E5%88%B7_%E8%A9%A6%E9%96%B1_1000331.PDF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2013年3月3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art/ch_js/child_painting/work2.htm
臺北市多謀體教學資源中心(2001)。2013年3月10日,取自:
http://tmrc.tp.edu.tw/tmrc/ClsLst.aspx?S=site06
陳思穎、謝卉君(2009),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臺灣知識的骨幹。2013年3月19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095
DICE(2008)(Drama Improves Lisbon Key Competences in Education “戲劇教育,提高里斯本關鍵能力”),國際性歐盟支持文化研究方案(2008)。2013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dramanetwork.eu/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3)。2013年4月7日,取自:
http://web.arte.gov.tw/creative-plays/index.htm
林惠娟(2005)。析論創作性戲劇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2012年4月7日,取自:http://www.cyut.edu.tw/~olin/book/07-2.htm
黃正瑤(2010)。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形象思維品質。2013年5月14日,取自:http://huangzhengyao.blog.zhyww.cn/archives/2010/2010625193113.html
蔡志榮、林霞(2011)『記述當代 ─ 藝術觀點』 之 五『 當代美學思潮與藝術記述 ─ 前言』。2013年5月30日,取自:
http://www.caaia.com/Blog/czr/ArticleShow.Aspx?ID=2359
2008臺灣藝術教育年鑑,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9)。2012年6月4日,取自:
http://ed.arte.gov.tw/ch/Book/content_1.aspx?AE_SNID=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