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丁琴芳(200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玉敏(2001)。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教師 週三進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王蕙萍(2010)。國民小學校長競值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參與專業學 習社群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第一期。臺北市:作 者。
朱芳儀(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
江彥廷(2006)。Etienne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L. E. Berk& A. Winsle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吳和堂(2001)。國中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量的研究。教育學刊, 17,65-84。吳俊憲(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意涵、理論與推動策略。靜宜實習輔導通訊,11,3-7。
吳清山、林天祐(1997)。教育名詞:學習型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18,61。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吳清山(2010)。從教師MP3 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營造。教師天地,169,12-19。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名詞解釋: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7–236)。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俊湖(1997)。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究資訊,24(6),97-102。
李濟慈(2001)。線上家教網:國中生數學學習社群(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林宗德(2009)。澎湖縣國中小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思伶、蔡進雄(2005)。 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 99-109。林素玲(2011)。組織人員專業成長與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新北市。
林煌(2000)。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理念與規劃。教育資料與研究,34,22-27。
林瑞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分布式領導、社群認同與社群投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處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
94-113。邱馨儀(2004)。啟動教師專業發展建置教師教學檔案。政大實習520季刊,10-16。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 作者:Sylvia M.Roberts & Eunice Z.Pruitt)。臺北市:心理。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大學,臺中市。莊惠瑛(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型態與運作方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市:麗文。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19。
高博銓(2011)。教師社群發展的問題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1,39-48。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市:巨流。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程碧琴(2009)。國小科學教師實務社群之發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花蓮市。張怡貞、簡淑貞(1998)。校園數學步道在啟蒙數學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研究雙月刊, 64, 10-24。張淑宜、辛俊德(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83-103。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陳美丞、林淑華(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 冊-再版。教育部委託編纂。臺北市:教育部。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德銳(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期刊,27, 13-16。張德銳(2008)。教學專業標準與教學評鑑。教師天地,151,4-10。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德銳、高紅瑛(主編)(2009)。同儕輔導專業成長故事集。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高紅瑛、簡賢昌、王淑珍、徐麗慧、李建民、羅佩如(2011)。攜手同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故事集。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頁15)。臺北市:五南。
陳佩英(2008)。從培力的對話觀點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高雄師大學報,24, 21-48。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 60(3),68-88。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 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陳奎憙(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靜美(2003)。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作者:Peter Senge)。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黃玉英(2000)。實習教師網路學習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LISREL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秀靜(2009)。高中職教師知覺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幼兒保育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連安青(2011)。經營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國立東華大學附小國數社為例。 教育研究月刊,201,49-60。童新峯(2012)。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其促進學校文化改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玉琴(2002)。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一所國小週三進修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楊志雄(2008)。特教老師,你可以更專業:看特教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與策略。 中等教育,59(4),78-91。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原作者:Peter Senge)。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0)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 料與研究,54,124-131。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蔡進雄(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中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與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論、問題與革新,167-191。臺北市:學富文化。
蔡進雄(2006)。從學習社群的觀點論校長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3(4),129-135。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賴國忠(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鍾靜(2010)。學校層級數學教學領導者培育與專業學習社群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90,5-15潘慧玲(2004)。質性研究典範對從事教育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18, 16-21。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臺北縣。薛玉綢(2011)。國民小學實施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簡毓玲(2000)。國民小學教師進修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34,28-32。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4)。臺北市:心理。
蕭英勳(2002)。學習社群對於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啟思。中等教育,53(8), 100-111。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顧瑜君(2002)。實踐取向之教師專業成長―在職教師進修模式之變革之解析。課程與教學季刊,5(4),1-18。二、英文部分
Au, K. H.(1998).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school literacy learning of students of diverse backgrounds.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30(2), 297-319.
Benveniste, G. (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ergquist, W.H.(1978). Relationship of collegia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Jouran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3), 18-23.
Brighton, C. M. (2009). Embarking on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5), 40-44.
Burke, P. J.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Induction, renewal and redirection. New York, NY: The Falmer Press.
Carr-Saunders, A.M. (1933). The Profession. Oxford:Clarendon Press.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Ellis, N. E. (1984). The work-lif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ffermeyer, E. S. & Martar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3, 275-300.
Furman, G. C. (1998 ). Postmodernism and community in schools: Unraveling the paradox.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3), 298 -328 。
Gabriel Díaz-Maggioli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VA: ASCD.
Harris, D. G.(1985).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perceptions of post secondary occup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Houston. Ed. D. DAO. AAC8527871.
Hipp, K. K., Huffman, J. B., & Pankake, A. M. (2008).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Hord, S. D.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23-42). Thousand Oaks , CA: Corwin.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Myers, C. B.&Simpson, D. J.(1998).Re-creating schools:Places where everyone learns and likes it. Thousand Oaks, CA:Corwin.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Doubleday.
Sergiovanni, T. J.(2000).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community,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Sykes, G. (1990). Licensure and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s: An appraisal.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62-75. CA: Sage.
Villegas-Reimers, E. (2003).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ris, Fran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Vygotsky, L. S.(1978).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