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1: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俊廷
研究生(外文):Chen Chun Ting
論文名稱: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以蕭壠文化園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use of Deserted Spaces and Tourist Motivations – with the example of Soulangh Cultural Park
指導教授:高華聲高華聲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高華聲黃鼎倫台邦‧撒沙勒
口試日期:2013-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仁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閒置空間旅遊動機
外文關鍵詞:deserted spacestourist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將針對目前蕭壠文化園區遊客進行旅遊動機分析,瞭解不同遊客特性是否動機就不同。讓管理單位能了解遊客特性,提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效,符合蕭壠文化園區成立的宗旨。
本研究問卷以SPSS 12.0 統計套裝軟體為統計分析之工具,有效問卷計352份。問卷內容分為「基本資料」、「旅遊特性」、「旅遊動機」三部分。並利用T檢定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遊客特性之間旅遊動機之差異。
本研究有三點發現:第一,年齡不同,動機不同:「糖廠吃冰」是吸引29歲以下者來遊園的重要動機因素。而20-40歲者青壯年喜歡來拍照欣賞風景,30-39歲遊客喜歡來園區抒壓放鬆。第二,居住地不同,動機不同:「活動取向」是吸引佳里區遊客前來的重要因素,園區舉辦的藝文活動或展覽會吸引佳里及台南的民眾前來,相較之下就不是吸引外地遊客的重要因素。第三,遊園次數不同,動機不同:「活動取向」在遊園次數來看是重要因素,園區舉辦的藝文活動或展覽會吸引遊客重複前來,相較之下就不是吸引第一次前來遊客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活動在地化、異業結盟、文創商品銷售、增加園區旅遊及導覽資訊等建議,提供園區管理者作為永續經營的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motivations of the tourists who visit the Soulangh Cultural Park, in order to find out if different tourist characteristics can lead to different motivations, so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unit of the park can understand tourist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using deserted spaces so as to respond to the aim of establishing Soulangh Cultural Park.
The questionnaire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with SPSS 12.0. A total of 35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ree parts constitute the questionnaire, which are Basic Information, Tourist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t Motivations. Th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s among touris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lored by using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findings include three points. Firstly, different age groups lead to different motivations. For tourists below 29 to visit the park,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ation is to enjoy ice pops in the sugar refinery; adults between 20 and 40 come to the park to appreciate the scenery and take pictures; whereas tourists between 30 and 39 prefer to relax in the park. Secondly, people live in different regions can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For exampl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tourists from Jiali District to come to the park is the activities; that is, cultural events or exhibitions held in the park can attract people from Jiali District and Tainan City to the park; however, they are not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ourists from other places. Thirdly, tourists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visits to the park can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en it comes to the number of visits. Cultural events or exhibitions can attract tourists to come again; therefore, they are not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ourists who visit the park for the first time.
Finally, the author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 localizing the events, forming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companies in the other sectors, selling creative 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viding more tour/guided tour information – for the administrators’ reference in thei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park.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 vi
表目次.........................................................................................................iv
圖目次........................................................................................................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貳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閒置空間再利用 6
第二節 遊客旅遊動機 12
第三節 國內外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成功案例 20
第參章 研究區域 26
第一節 蕭壠文化園區簡介 26
第二節 蕭壠文化園區位置與現況 27
第肆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0
第伍章 資料分析 41
第一節 信度分析 41
第二節 遊客基本資料與旅遊特性分析 42
第三節 遊客旅遊動機分析 44
第四節 平均數差異分析 4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61
第二節 建議 63
參考文獻 65
附錄 69


一、中文部份
1.王偉哲(1997)。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惠君(2001)。專業者推動閒置空間再生的方向,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p3-4.1~p3-4.5)。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王翠菱(2004)。閒置空間再利用與都市連接關係轉變—以松園別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4.王嘉麟(2005)。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預研究所碩士論文。
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2013)。網址:http://www.boch.gov.tw/boch/
6.古宜靈(2000)。都巿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巿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7.李先良(1985)。都市與區域計畫學。台北:正中書局。
8.李宜君(2002)。台灣的再生空間。台北:遠足文化。
9.余姿慧(2009)。興達港情人碼頭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10.吳統雄(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台北:聯經。
11.吳劍秋(2005)。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銀髮族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論文。
12.吳怡蓉(2006)。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為例。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碩士論文。
13.林晏州(1986)。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劃,13,107-140。
14.林威呈(2001)。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林晏州、張恕忠(2002)。遊客對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27-48。
16.林國賢 (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7.林秀珊(2006)。休閒漁業之吸引力、體驗、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布袋漁港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8.林崇熙(2007)。台灣鐵道文化資產的發展策略。捷運技術半年刊,37,37-54。
19.周妙玲(2008)。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乳牛的家休閒牧場為例。亞州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0.周俊霖、許永河(2009)。南瀛糖業誌。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21.周靜宜(2011)。大鵬灣風景特地區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22.馬乃翔(2009)。購物休閒結合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可行性研究-以新竹市八卦窯及周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23.夏鑄九(1998)。論台灣當前的古蹟保存。文化視窗,1,18-21。
24.徐儷玲(2004)。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討─以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5.屠如驥、葉伯平(1999)。觀光心理學概論。台北:百通。
26.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辭典。台北:東華。
27.許禎元(2004)。社會科學信度與效度的檢定及其關聯性。醒吾學報,27,1-23。
28.陳文亮(2005)。后豐鐵馬道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亞州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9.陳郁秀主編(2003)。2003文建會認識古蹟日,探尋產業文化資產導覽手冊(頁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0.梁盛棟(2007)。遊客旅遊動機、期望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31.曾雅慧(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32.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台北:文建會。
33.傅朝卿(2006)。從文化景觀找回台灣營建環境的整體性。台灣建築,128,56。
34.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台中市。
35.黃立博(2010)。蔗埕文化園區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36.黃盈嘉(2012)。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7.維基百科(2013)。縣市合併。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02月01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
38.楊玲琇(1994)。國民旅遊之消費行為分析─以台北市地區居民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9.楊彥騏(2001)。台灣百年糖紀。台北:城邦。
40.楊明賢(2002),觀光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41.楊凱成(2005)。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台北:文建會。
42.楊凱成(2006)。產業遺址製造與城市形象工程:以魯爾區區域轉型為例。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編,製作博物館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3.楊敏芝(2009)。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44.臧芷伶(1993)。遊客對古績的環境知覺之研究。交通部,43,5-14。
45.廖雅蘋(2005)。台灣農村休閒酒莊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6.漢寶德、劉新圓(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研究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3/03/21。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4332
47.劉維公(2001)。從一杯咖啡到一個地球-全球/在地考察。誠品好讀,17, 44-47。
48.劉純(2002),旅遊心理學,第二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9.劉俊驛、李宗霖、林偉嘉(2012)。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競爭優勢之研究。創新研發學刊,8(2),121-131。
50.潘孟安(2010)。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旅遊體驗、旅遊滿意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51.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
52.簡顯光主編(2007)。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管理維護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3.薛琴(2001)。台北市歷史建築物都市設計準則之研擬。台北市: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54.蕭壠文化園區網站(2012)。網址:http://soulangh.tnc.gov.tw/
二、英文部分
1.Champney, L.(1995).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2.Kaiser, H. F.(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cs, 39,31-36.
3.Manning,R.E.(1985).Diversity in a democracy.Expanding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Leisure Science,7,377-39.
4.McIntosh, Robert and Shashikant Cupta(1997). Tourism :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3rd., Columbus,Ohio: Grid, Inc.
5.Thomas, John A.(1964).“What Makes People Travel ,”AST A Travels News, Aug.,169-172.
6.SooCheong J. & Liping A.C. ( 2006 ).Travel Motivations andDestination Choice:A Study of British Outbound Market.Journal of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13,111-13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