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 (2012)。兒童及少年機構概況:102年全國公私立兒童安置及教養機構統計表。內政部兒童局網站http://www.cbi.gov.tw。
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2003)。家外安置過程與寄養服務指標之研究。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內政部兒童局 (2003)。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指南。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2003)。兒童青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手冊。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台中。
王明鳳 (2005)。台北市寄養服務之探討―以有轉入/出之寄養家庭服務經驗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研討會論文集。
余漢儀 (1997a)。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
余漢儀 (1997b)。家庭寄養照顧-受虐孩童的幸抑不幸?。臺大社會學刊,25,105-140。余漢儀 (2000)。臺灣地區寄養家庭照顧服務之探討。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林勝義 (2002)。兒童福利。台北:五南。
林汶漪(2007)。接受「家庭重聚」服務之案家的經驗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就君著 (1994)。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周麗端,黃郁婷,楊康臨,唐先梅 (2010)。家庭危機與管理。國立空中大學。
夏林清 (2012)。斗室星空:家的田野社會(二版)。台北:導航基金會。
莊小玲;汪正青;黃秀梨 (2010)。概念分析一親職。嘉基護理,10(1), 8 -14。
黃詩喬 (2010)。育幼機構院童家人關係的意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俊仲 (2011)。邁向獨立自主的社會公民?育幼機構離院個案的獨立生活經驗初探。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8,171-190。
張憶純,古允文 (1999)。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95-137。張高賓 (2011)。破鏡重圓-親子遊戲治療於家庭重聚之介入成效與其改變機轉之分析。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0,63 -94。
馮燕 主編 (2008)。兒童及少年福利。國立空中大學。
郭靜晃 (2004)。兒童福利。台北:揚智。
郭靜晃 (2007)。我國兒童保護與服務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16,98-112。彭淑華 (2002)。弱勢兒童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臺灣地區育幼機構之發展省思。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編),2002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0-163。
彭淑華 主編 (2007)。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台北:偉華。
彭淑華 (2006)。發展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委託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之研究報告。
彭淑華 (2007a)。機構安置:保護他(她)?傷害他(她)?―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眼中之機構虐待圖像。東吳工作學報,16,1-36。彭淑華 (2007b)。「寧缺毋濫」? 「寧濫毋缺」?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機構安置決策困境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2),127-154。彭淑華 (2008)。台灣地區兒童類安置機構之特性與相關法規之檢視。兒童福利,64,2-12。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謝秀芬主編 (2008)。家庭支持服務。國立空中大學。
謝秀芬 (201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簡春安、鄒平儀 (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鄭貴華 (2001)。身體受虐兒童對「家庭重聚」接受意願之探討-以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畢國蓮 (2006)。經歷長期機構安置的兒少保護個案結案後的生活經驗初探。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玉儀 (2005)。光榮戰役-實踐「返家」為重點的兒保工作之行動歷程。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研討會論文集。
鐘思嘉 (2000)。親職角色的成人發展觀點。應用心理研究,7,9-12。
波玲.布思 著。周月清 譯 (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Douglas Davies 著。洪淑蘭 譯 (2009)。兒童發展。台北:華騰文化。
Ian Milligan & Irene Stevens著。翁毓秀、曾麗吟 譯 (2009)。安置兒童照顧-協同合作實務。台北:洪葉。
John Lofland, Lyn H. Lofland著。任凱,王佳煌 譯 (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學富文化。
James M.White,David M.Klein著。馬永年,梁婉華 譯 (2009)。家庭理論。台北:五南。
James K. Whittaker等著。張盈堃,方岷 譯 (1998)。積極性家庭維繫服務:家庭政策及福利服務之應用。台北:揚智。
John Bradshaw 著。鄭玉英,趙家玉 譯(2006)。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
Michanel Quinn Patton著。吳芝儀,李奉儒譯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濤石文化。
Nancy Boyd Webb 著。黃瑋瑩,辜惠微 譯 (2008)。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台北:學富。
Patrick C.McKenry/Sharon J.Price著。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 譯 (2004)。家庭壓力。台北:五南。
Robert K.Yin著。尚榮安 譯 (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
Virginia Satir 著。吳就君 譯 (2011)。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Virginia Satir 著。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 譯 (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文化。
二、英文部分
Hess P.M. & Folaron G.(1991)。Ambivalence: a challenge to permanency for children. Child Welfare,LXX(4),403-424。
Hess P.M. & Folaron G. &Jefferson A.B. (1992)。Effectiveness of Family Reunification Services: An Innovative Evaluative Model。Social Work,37(4)。304-311。
Littell,J.H.&Schuerman,J.R.(1995)。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family preservation and family reunification programs. http://aspe.hhs.gov/hsp/cyp/fplitrev.htm
Mapp S.C.(2002)。A framework for family visiting for children in long-term foster care. Families in society,83(2),175-182。
Raymond S. Kirk,(2006)。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Providing Child Protection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兒童保護工作研討會,台灣家庭扶助基金會,101-157。
Raymond S. Kirk,(2006)。Research on Intensive Family Preservation Services, and What It Tells Us About the Efficacy of the Model for Placement Prevention and Family Reunification. 兒童保護工作研討會,台灣家庭扶助基金會,271-308。
Stein T.J. (1987)。Foster Care for children。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8th,639-649.
Terling T.(1999)。The efficacy of family reunification practices: Reentry rates and correlates of reentry for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 reunited with their families. Child Abused & Neglect ,23(12),1359-1370。
Tower C.C.(1993)。Understanding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Boston: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