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中文書目
一、專書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出版社,1993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修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孔穎達疏﹝漢﹞鄭玄注,《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觀堂別集》卷2,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王錦慧,《「往」「來」「去」歷時演變綜論》,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王宏源新勘,《甲骨文合集補編釋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上海:中華書局,1980-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編輯,《英國所藏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方雉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白于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論稿》,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朱歧祥,《甲骨學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朱歧祥,《甲骨文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朱歧祥,《甲骨文字學》,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朱歧祥,《圖形與文字─殷金文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字研究室,2006年。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論稿》,臺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
呂淑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65年。
李子云,《漢語句法規則》,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沈园,《句法─語義介面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沈之瑜,《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沈家烜,《不對稱和標記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美]Andle E. Goldberg著,吳海波譯、馮奇審訂:《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何永清,《現代漢語新探》,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上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金祖同編,《殷契遺珠》,臺北:藝文書局,1974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姚小平主編,奧托.葉斯帕森著,《語言學名家論叢─葉斯帕森語言學選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58年。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990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社,1988年。
徐列炯,《語意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時兵,《上古漢語雙及物結構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原作,黃宣範譯,《語言學新引》,臺北:文鶴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1982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許極墩,《台灣語概論》,臺北:臺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1990。
陸檢明,《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秉權,《小屯.殷墟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1972年。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1994年。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1992年,北京:中華書局。
張身華,《邏輯概論》,臺北:幼獅出版社,1972年。
湯廷池,《漢語詞法句法五集》,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9年。
喻遂生,《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程雨明,《漢語字基語法─語素層造字的理論和實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戴浩一、薛鳳生主編,《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辭語法研究》,北京:中國科學院,1953年。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劉增福編譯,《語意學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蕭國政主編,《現代語言學名著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豔君、毛延生的翻譯,《語言變異的語用順應論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
蕭國正主編、馮志偉校訂,《現代語言學名著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卷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二、期刊論文
方述鑫,〈殷墟卜辭中所見的尸〉,《考古與文物》第5期,2000年。
王宇信,《中原文物》第2期,鄭州:中原文物編輯室,1988年。
李櫻,〈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沈培,〈殷墟卜辭正反對貞的語用學考察〉,《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歲冥誕論文集》(《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編之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5年。
巫雪如,〈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看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周國正,〈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徵及有關句子語法分析〉,《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
林瑞能,〈論「又」─兼論卜辭中「受又」與「受有祐」〉,《東華中國文學研究》7,花蓮: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
姚振武〈先秦漢語受事主語系統〉,《中國語文》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姚孝遂,〈商代俘虜〉,《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鈺明,〈 、又考辨〉,《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秦曉華、王秀玲,〈甲骨文釋讀二則〉,《殷都學刊》,河南: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2007年。
黃正德,〈說「是」和「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3本,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88年。
黃正德,〈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與其句法表現〉,《語言科學》第4期,徐州: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錫全,〈甲骨文「 」字試探〉,《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黃居仁、張莉萍、安可思、陳超然,〈詞彙語意和句式語意的互動關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會議論文集之二─中國境內言言暨語言學.第5輯.語言中的互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99年。
郭錫良,〈遠古漢語的句法結構〉,《古漢語研究創刊號》,長沙:古漢語研究雜誌社,1988年。
郭錫良,〈先秦稱數法的發展〉,《意義與形式─古代漢語語法論文集》,München : Lincom Europa,2004年。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陳初生,〈論上古漢語動詞多對象語的表示法〉,《中國語文》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張以仁,〈告字探源〉,《大陸雜誌》33.4,臺北:大陸雜誌社,1966年。張玉金。〈甲骨卜辭中「惠」和「唯」的研究〉,《古漢語研究》第1期創刊號,長沙:古漢語研究雜誌社,1988年。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 」〉,《古漢語研究》第4期,長沙:古漢語研究雜誌社,1996年。
張玉金,〈論甲骨文「御」字句中的單動句〉,《古漢語研究》第3期,長沙:古漢語研究雜誌社,2003年。
張麗麗,〈動詞複合性與象似性〉,《語言暨語言學》4,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3年。湯廷池,〈漢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的交替」〉,《語言暨語言學》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2年。葛英會,〈說祭祀立尸卜辭〉,《殷都學刊》第1期,河南: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2000年。
趙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趙誠、陳曦,〈殷墟卜辭命辭討論述要〉,《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2001年。
趙巖,〈論非同類卜辭語言使用的特色─以兩類子卜辭祭祀動詞的比較研究為例〉,《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大慶市: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2009年。
賈燕子,〈甲骨文祭祀動詞的三賓語句和雙賓語句〉,《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0期,樂山:樂山師範學院編輯部,2009年。
戴浩一,〈中文構詞與句法的概念結構〉,《華語文教學研究》第4期,臺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2007年。鄭縈,〈論漢語「有」的語法化〉,《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新竹:新竹師範學院,2004年。劉克甫(蘇),〈殷墟卜辭語句的形式結構與資訊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7本4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96年。劉青,〈甲骨文句型的轉換和衍生〉,《殷都學刊》第1期,河南: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2001年。
劉桓,〈試釋 祭與「某某祊其牢」〉,《殷都學刊》第1期,河南: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2001年。
劉源,〈商代後期祭祖儀式類型〉,《歷史研究》第6期,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02年。
劉承慧,〈先秦條件標記「苟」、「若」、「使」的功能〉,《清華學報》新40卷第2期,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
蔡維天,〈談「只」與「連」的形式語義〉,《中國語文》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蔡維天,〈談「有人」、「有的人」、「有些人」〉,《漢語學報》第2期,武漢:湖北教育,2004年。
魏培泉,〈「弗」、「勿」拼合說新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1年。龍宇純,〈甲骨文金文 字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季刊》第34本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1956年。
龍正海,〈也談甲骨卜辭中的三賓句〉,《語文知識》,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1年。
藺佳影,〈《西遊記》總括範圍副詞「都」、「皆」研究〉,《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通化:通化師範學院編輯部,2010年。
三、討論會論文
沈建華,〈卜辭所見賓祭中的尸和侑〉,其初次發表於《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之後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饒宗頤,〈從《春秋》宣公八年「猶繹」論殷祭禮賓尸義〉,其初次發表於《慶祝楊向奎先生校研六十年論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之後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連劭名,〈殷墟卜辭中所見商代祭祀中的「尸」和「祝」〉,其初次發表於《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之後收入〈殷墟卜辭中商代祭祀中的「尸」和「祝」〉,《中國古文字大系.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曹錦炎,〈說卜辭中的延尸〉,《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8。之後收入〈說卜辭中的延尸〉,《中國古文字大系.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常正光,〈卜辭「侑祀」考〉,《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之後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沈培,〈關於古文字材料中所見古人祭祀用尸的考察〉「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
彭慧賢,〈郭店楚簡否定詞「不」、「弗」之研究〉,玄奘大學主辦《國科會97年度研究計畫─楚系簡帛文字字典基礎工程》成果發表會,2009年。
喻遂生,〈甲骨文三賓語句研究〉,《語言文字與文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
劉承慧,〈古漢語實詞的複合化〉,《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2003年。
高思曼、何樂士編,郭錫良〈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其初次發表於《第一屆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之後又收入《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書局,1997年。
大西克也,〈施受同辭芻議─《史記》中的「中性動詞」和「作格動詞」〉,《意義與形式─古代漢語語法論文集》,München : Lincom Europa,2004年。
余靄芹,“Two Focus markers in the Zhongshan Bronze Inscriptions",《意義與形式─古代漢語語法論文集》,München : Lincom Europa,2004年。
羅琨,〈商代人祭及相關問題〉,《甲骨探史錄》,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Anne O. Yue(余靄芹),“ and in PeriodsⅠand Ⅱ of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第六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五屆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論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年。
David N. Keightley(吉德煒),〈釋貞─商代貞卜本質的新假設〉,《太平洋沿岸亞洲研究學會加州象特利會議》,1972年。
四、學位論文
元鎬永,《甲骨文祭祀用字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李麗艷,《甲骨文介詞、連詞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年,2007年。
李娜,《殷墟卜辭命辭疑問句性質研究》,河北: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巫宜靜,《「以為」的歷史演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胡雲鳳,《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與《甲骨文合集釋文》比較研究-第一冊至第六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陳佩君,《甲骨文「又」字句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莊惠茹,《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馮逢飛,《殷墟花園莊東地的甲骨虛詞初步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素梅,《表現在金文尚書的幾個語法特色》,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劉鑫鑫,《上古漢語中的兼語句》,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陳麗雪,《閩南語雙賓式共時與歷時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章秀霞,《甲骨文合集補編釋文》校訂,河南: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劉青,《甲骨文句型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語言文獻研究所漢語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
賈燕子,《甲骨文祭祀動詞句型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鄭統湘,《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句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劉春娟,《甲骨文對貞卜辭的語用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孫靜怡,《華語副詞「都」的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孫叡徹,《從甲骨卜辭來探討殷商的祭祀》,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1年。齊航福,《殷墟甲骨文賓語語序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劉海琴,《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之詞性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羅慧君,《論殷墟卜辭中的「 」字句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五、其它
漢字構形資料庫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林宗宏國科會計畫報告〈語法結構和英文寫作〉,頁12-19。(http://ling.nthu.edu.tw/faculty/thlin/pdf(2012.7.18)上網。
梅祖麟:〈語法化理論與漢藏比較〉,頁5。http://tlmei.com/tm17web/res/grammaticalizationtheory.pdf(2012.11.2)日上網。
詹衛東〈範圍副詞「都」的語意指向分析〉,頁2。ccl.pku.edu.cn/doubtfire/papers/2002_DOU_ZWD.pdf(2016.4.10上網)
〈腓尼基字母〉,《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 (2012.5.24上網)。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7.23)上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7
錢唯真(2011)。〈論小屯南地甲骨的時間詞〉,《第十三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頁32-34。花蓮:東華大學語文學系,中區文字學資訊網。http://myweb.fcu.edu.tw/~cl/13th/P025-042_q_C.pdf (2012.12.2)上網。
梅廣(2011)。《上古漢語》的授課講義。
英文書目
Adger ,David(2008). A minimalist theory of feature structure .pp.3.ling.auf.net/lingbuzz/000583/current.pdf(2012.4.12.)上網
Anne O. Yue(余靄芹)(2007)。“ and in Periods Ι and Π of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第六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五屆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頁14-16。
Buring, Daniel(2006).Topic and Focus :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Meaning and Intonation. Dordrecht : Springer.
Jef Verschueren(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又收入Jef Verschueren,何自然導讀(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Lobeck ,Anne(1995).Ellipsis.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ohn(1995).Linguistic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John(1967).“A note on possessive,extential and locative sentences.”Fondations of Language 3.4:pp. 390-391.
Haegeman, Liliane M.V(1994).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Binding Theory . Oxford: Blackwell.
Johnson, Kyle(2008).Topic in Ellipsi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 and Thompson,黃宣範譯(2012)。《漢語語法》。臺北:文鶴出版社。
Mari Broman Olsen(1997). 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Model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 New York:Garland.
William O’Grady, Michael Dobrovolsky, Francis Katamba,(1997). Co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London: Pearson-Longman.
Van Vallin(2005).Exploring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 R. (1986).Mood and Mod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又受入於Mood and Modality語氣‧情態(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Radford ,Andrew(1988).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 a first cours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又收入於Andrew Radford(2000).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R. L. Trask(1999).Key Concept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New York: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