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4)。美英兩國教師評鑑系統比較分析及其對我國之啟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86-100。于承平、林俞均(2009)。高職教師形成性評鑑之探討:360度職能評量。研習資訊,26(2),45-54。王秀惠、蔣佳玲(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物理教育,6(1),1-10。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怡琦(2001)。一位高教師效能感之國中教師。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王欣蘭(2009)。教學輔導歷程對國民小學教師效能感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昭人(2011)。臺北市國小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效能感與教師組知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保進、王俊凱(2003)。從標竿化探討教師績效評估。現代教育論壇,10,206-215。王冠堯(2009)。國中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甘瓊瑤、魏渭堂(2009)。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市高中職教師為例。文教論壇,1,169-200。吳和堂(2002)。認識教師評鑑。師友月刊,426,16-19。吳和堂(2003)。論析教師績效評鑑政策之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09,57-68。吳和堂(2007)。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宗立(2002)。教師評鑑的理念。屏縣教育季刊,11,7-12。吳明隆(199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政達(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政策實施之可能性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0-2413-H-032-006),新北市:淡江大學。吳美蘭(1999)。簡介「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60-69。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提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吳清山、林天佑(2003)。精緻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6-136。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小辭書。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臺北市:五南。
吳壁如(2000)。教師效能感的內涵分析。研習資訊,17(5),64-66。
吳壁如(2002)。教師效能感的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45-64。
吳碧雲(2010)。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呂木琳、張德銳(譯)(1992)。Ben M.Harris & Jane Hill著。教師發展評鑑系統。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李金枝(2009)。中美兩國中小學教師評鑑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貞慧(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縣。
李俊湖(199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之關係。國立臺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學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天佑(2007)。評鑑小辭典:教師評鑑。評鑑雙月刊,9,22-23。
林佳伶(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進材(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45-50。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林進材(2008)。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維哲(2005)。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課程參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侯富苹(2006)。新竹縣國民中學教師自我評鑑之認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縣。
柯汝穎(2007)。國小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孫志麟(1995)。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8,165-192。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徐玉浩(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多元文化教學效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昊杲(1996)。我國專科學校技職類科教師其教師效能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昊杲、鍾怡慧、林后泰、楊惠娟、傅郁芳(2005)。中、澳科技大學技職教師其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9,29-42。徐美惠、高薰芳(1996)。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功能。台灣教育,544,11-19。
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徐雅惠(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47-272)。臺北:師大書苑。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高雄教育簡訊,21,8。
高曉婷(200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效能感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許永熹(2002)。教師效能感的機制及其強化策略。初等教育學刊,12,273-288。許育齡(2006)。教師效能感研究的取向及限制—邁向變動教師效能感的探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109-137。溫明麗(2005)。英國教育評鑑之後設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57-381)。臺北市:心理。
溫雅雯(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宇樑(2011)。從教師效能感之循環發展理論談如何提升教師效能感。教育研究月刊,206,93-104。
張定貴(1999)。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師、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張瑀倢(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功能知覺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3,28-37。張新仁(2006)。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2012年4月 24日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5_download/00_overview.php張新仁、馮莉雅、邱上真(2004)。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247-268。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50-54。張德銳(1998)。以教師同儕合作化解教學專業的危機。教師天地,93,12-16。張德銳(2000)。以績效評鑑提升學校效能。教師天地,69,41-44。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月刊,104,25-31。張德銳(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3。張德銳(2006a)。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的研發、推廣、研究與實施展望。初等教育學刊,23,1-26。張德銳(2006b)。教師自我評鑑與專業成長計劃。中等教育,57,20-35。張德銳、周麗華、李俊達(2011)。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影響因素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小學為例。市北教育學刊,38,1-24。
張賴妙理(1998)。科學教師自我評鑑的概念及方法。科學教育月刊,213,1-13。張簡彗珺(2008)。國民小學教師效能感與親師溝通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張豔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11)。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參考資料。2012年8月23日,取自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a0a07101419086.pdf。
教育部(200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2007)。2012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ntut.edu.tw/fp/teacher/tool/Handbook.doc。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2012年6月7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4381。
教育部(2012。高中職教育統計資訊。2012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gspx?site content sn:8956。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2012)。參與評鑑學校之現況。2012年10月1日,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4 sitnation/00 overview.php。
梁茂森(1993)。高職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4,31-72。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臺北藝術學院學報,61,221-251。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怡云(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對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知覺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坤德(1999)。 高職商業實習教師的評鑑規準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瑞榮(1998)。職業學校教師評鑑之可行性探討。技職雙月刊,44,38-45。陳聖謨(1998)。美國教師評鑑制度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教育研究,6,175-189。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曾信榮、王婷、曾子芳(2012)。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教師教學效能、專業承諾對學校效能之影響。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湯家偉(譯)(2007)。Charlotte Danielson & Thomas L. McGreal著。教師專業評鑑。臺北市:高等教育。
湯誌龍(2001)。澳州維多利亞省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73-308)。臺北市:師大書苑。馮莉雅(1997)。 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馮莉雅(2002)。國中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教師知覺與學生知覺之比較。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113-145。馮莉雅(2003)。三種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方式之關係研究—教師自評、教室觀察、學生評鑑。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01-228。馮莉雅、張新仁、吳裕益(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工具之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2),17-33。黃宗顯(2004)。應用教師自我評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7,45-54。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德祥(2000)。推展教師評鑑與教育視導提昇教師專業品質。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德祥(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27,18-32。
黃儒傑(2010)。新手與資深幼稚園教師教學效能信念及其教學承諾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7(2),1-36。
黃暹靖(2011)。臺北市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葉又慈(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詹棟樑(1995)。如何對教師進行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19-228)。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雅靖(2010)。屏東縣國中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效能感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趙志揚(2004)。技職教育的教師品質與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74-83。劉月娥(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決定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1-34。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90-100。潘奕陵(2008)。國小啟聰教育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師校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偵、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蔡孟翰(2002)。打開教改大門的鎖匙:落實評鑑。師友,426,20-24。鄭淑華、楊思偉(2010)。日本東京都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56(1),65-98。賴志樫(2006)。科技教師教學效能感與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賴東榮(2010)。國立高中職教師工作倦怠、情緒智慧與教師效能感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秩職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賴麗珍(譯)(2006)。Pamela D.Tucker & James H.Stronge著。教師評鑑方法—結合學生學習模式。臺北市:心理。
謝文全(1993)。教職員考績制度探討。教師天地,64,32-36。鍾文琳(2004)。我國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8-22。簡紅珠(2006)。以學生成就為主的教師效能研究與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75-90。顏國樑 (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0-67。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蘇秋永(1996)。高中教師評鑑之研究—高中教師自我評鑑量表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教學科技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貳、英文部分
Airasian, B., & Gullickson, A. R. (1995). Teacher self-evaluation tool kit. Kalamazoo, MI: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Airasian, B., Gullickson, A. R., Hahn, L. & Farland, D. (1994). Teacher self-evaluation: the literature in perspective. Kalamazoo, MI: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Ashton, P., & Webb, R.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NY: Longman.
Bailey, G. D. (1981). Teacher self-assessment: A means for improv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07967).
Bandura, A. (1993).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8(2), 117-148.
Barber, L. W. (1990). Self-assessment. In J. Millman and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NHTE)(pp.216-228). Newbury Park, CA: Sage.
Barton, J., & Collins, A. (1993). Portfolios i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3), 200-210.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NY: Macmillan.
Carroll, J. G. (1981). Faculty self-assessment. In J. Millman(Ed.),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pp.180-200). Beverly Hill, CA: Sage .
Chan, K.W., & Elliott, R. G. (2004). Relational analysis of personal epistemology and conception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 817-831.
Danielson, C. (2001). New trend in teacher evalu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 (5), 12-15.
Danielson, C., & McGreal, T.L.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To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emer, S. A. (2004). Classroom goal orientation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Revealing links between teacher beliefs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Research, 46(1), 73-90.
Eren, A. (2009). Examining the teacher 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goals as predictors of Turkish student teachers’conception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1), 69-87.
Fatma, S. O., Ummuhan, O., & Ertug, E. (2011).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erviceteachers’self-efficiency levels and opinions about alternativ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pproach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11 (3) , 1690-1698.
Follman , J. (1995). Elementary public school pupil rating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Child Study Journal , 25(1), 57-58.
Gibson, C.,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uskey, T. R. (1988). Context variables theat affect measures of teacher efficacy. Jouran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1, 41-47.
Hayes. L., Nikolic, V., & Cabaj, H. (2001). Am I teaching well? Self-evaluation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ers. Exeter, England: Learning Matters Ltd.
Huang, X., Liu, M., & Shiomi, K. (2007).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 efficacy, teacher self-esteem and orientations to seeking help.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5(5), 707-716.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Millman, J,.& Darling-Hammond, L.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pp.158-174). Newbury Park, CA: Sage.
Mann, L., Kelly, L., & Checkley, K. (1999). New Goals for Teacher Evalu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1(2), 2-6.
McColskey, W., & Egelson, P. (1993). Design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s that support professional growth.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7662).
McGreal, T. L. (1983). Successful teacher evalu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6776).
Moneys,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oroduction Service No.ED331056)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 302-322.
Richardson, C. R. (1975). Staff develop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4(1), 303-311.
Scriven, M. (1994). The duties of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8(2), 151-184.
Shaw, I. (1996). Evaluating in Practice. Aldershot, England:Ashgate.
Stewart, T. Allen, K. W., & Bai, H. (2011). The effects of service-Learning participation on pre-Internship educators’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aearch , 57(3), 298-316.
Tschannen-Moran, M., & Woolfolk-Hoy, A .(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d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783-805.
Woolfolk-Hoy, A., Hoy, W. K., & Kurz, N. M. (2008). Teacher’s academic optimism: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new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4, 82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