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79a:e16d:38fe:36d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8: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馥瑜
研究生(外文):Fu-Yu Liu
論文名稱:國小六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親子互動與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 among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洪啟昌洪啟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i-Chang Hong
口試委員:湯志民吳清基
口試委員(外文):Jhih-Min TangCing-Ji Wu
口試日期:2013-06-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家庭社經地位親子互動國語文學習成就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
外文關鍵詞:socioeconomic statusparent-child interactionacademic achievementTaiwan student achievement assess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4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小六年級家庭社經地位、親子互動情況與學生學業成就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主要以「臺灣學生學業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簡稱 TASA)國語文測驗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結構方程式分析,有效樣本共3,988。獲致以下研究結論:使用
壹、父母親不同教育程度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就產生影響。貳、父母親不同職業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就產生影響。
參、家庭社經地位測量中,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學生學業成就呈現正向影 響。
肆、加強良好的親子互動,有助於益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就之提升。
伍、本研究探究之家庭社經地位、親子互動與學業成就表現之結構方程模式關係有其效果。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育現場人員、家長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tatu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e sixth grade. This study mainly uses the "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 National Language Test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SEM).The valid sample is 4,304. Achieve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conclusions: use
(1) Parents''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have an impact on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sixth graders
(2) Parents and different occupations have an impact on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sixth graders
(3) In the measurement of family status, family social statu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4) Strengthen the goo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elp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languag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5)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has its effect.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educational field personnel, parent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目 次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實施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生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探討 11
第二節 親子互動情況與學生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探討 16
第三節 本章小結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9
第四節 研究實施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1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與現況分析 41
第二節 不同社經背景在研究議題之差異 44
第三節 研究議題之相關分析 49
第四節 驗證模式架構 5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6
參考文獻 72
壹、中文部分 72
貳、西文部分 77
附錄 83
附錄一、「臺灣學生學業成就評量資料庫」釋出資料申請書 83
附錄二、「臺灣學生學業成就評量資料庫」釋出資料使用合約書 89
附錄三、「臺灣學生學業成就評量資料庫」釋出資料公文 90
附錄四、「臺灣學生學業成就評量資料庫」會員約定條款 91
附錄五、2007年「臺灣學生學業成就評量資料庫」國小六年級國語文科相關共同問卷 94

表 次
表1家庭背景對學習影響相關文獻 12
表2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42
表3 相處情形次數分配表 43
表4 研究議題現況之描述性分析 44
表5 父親職業在研究議題上之ANOVA分析 45
表6 母親職業在研究議題上之ANOVA分析 46
表7 父親教育程度在研究議題上之ANOVA分析 48
表8 母親教育程度在研究議題上之ANOVA分析 49
表9 相關係數表 50
表10 測量模式整體適配評鑑表 53
表11 結構方程模式之組合信度及平均抽取變異 54
表12 結構方程模式之測量模式參數估計 55
表13 結構方程模式之結構係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14 本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60

圖 次
圖1 研究流程 8
圖2 社會階層化影響教育理論模型圖 15
圖3 教育成就傳統研究模式 16
圖4 研究架構圖 25
圖5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樣本抽樣說明 31
圖6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抽取樣本學校數與學生數 32
圖7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抽取學校分層設計 33
圖8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資料庫建置架構圖 34
圖9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施測考科與年段 35
圖10 假設測量模型 52
圖11 測量模式估計值 56
圖12 假設結構模型 57
圖13 結構模式驗證路徑數據 59
壹、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4)。班級經營的理論模式與有效策略。初等教育學報,2,1-24。
王永慈、陳昭榮(2011)。貧富家庭教育資源中財務資本之比較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45-88。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呂仁禮(2011)。以 SEM 檢定影響學業成就之文化資本因素暨模式複核效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5),139-174。
李振清(2011)。親職素養與家長參與教育之新趨勢,臺灣教育,669,2-12。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沈美秀 (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 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8(1),45-88。
林清江(1982)。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姜添輝(2002)。當前課程改革的社會階級公平性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01,39-59。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胡肇勳、程景琳(2007)。國小低年級孩童與父母在不同領域衝突的反應方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81-499。
孫中欣(1999)。學業失敗的社會學研究。臺北市:揚智。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22。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家庭教育法(民國92年2月6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50。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臺北市:東華。
張善楠(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臺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臺東師院學報,8,27-52。
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少數族群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許誌庭(2000)。國小教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陳智龍(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陳奎憙(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州(1990)。家庭社經地位高低與學業成就差異的因果關係。教育社會學通訊,26,20-23。
陳春秀 (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順利(1998)。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曾平貴(2005)。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 5(4),34-40。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成就的家庭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臺北市。
黃毅志(1992)。結構變遷與地位取得之關係:以教育擴充為例。中國社會學刊, 16, 89-105。
黃毅志(1995)。臺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社會學刊,18,243-273。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數結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報,5,213-248。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楊慧珍(2008)。父母成就信念及父母親職行為對兒童學業成就表現的影響模式探討。人文與社會學報,2(2),149-190。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09)。「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抽樣設計架構簡介。取自http://tasa.naer.edu.tw/1about-2.asp?id=1。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09)。「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施測實施說明。取自http://tasa.naer.edu.tw/1about-2.asp?id=2。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09)。「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釋出資料作業要點。取自http://tasa.naer.edu.tw/Release/index.aspx。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09)。「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釋出資料使用管理辦法。取自http://tasa.naer.edu.tw/Release/index.aspx。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09)。「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釋出資料說明。取自http://tasa.naer.edu.tw/Release/index.aspx。
歐陽誾(1988)。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文輝(2000)。社會學(增訂新版)。臺北:三民書局。
蔡政賜(2007)。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成就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以TASA2005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心理。
蔡翰征、杜雨潔(2009)。2006年TASA親子關係與學生學習成就關聯性之研究。「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2。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asp。
蔡翰征、杜雨潔(2010a)。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背景與英語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聯性探討。「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10。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asp。
蔡翰征、杜雨潔(2010b)家庭生活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以2007年TASA資料為例。「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11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asp。
蔡翰征、杜雨潔(2011a)。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背景與數學科學業成就表現之關聯性探討。「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26。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asp。
蔡翰征、杜雨潔(2011b)。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背景與國語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聯性探討。「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29。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asp。
蔡翰征、杜雨潔(2011c)。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背景與社會科學業成就表現之關聯性探討。「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30。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asp。
鄭勝耀、洪志成(2006)。誰是臺灣頂尖高等教育學府的學生。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研討會之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 學習態度, 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魏麗敏(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建文、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等譯(2003)。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J., & Gerbing, D.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 (3), 411-423.
Baker, D. P., Stevenson, D. L. (1986).Mothers`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school achievement: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to high school. Sociology of Education,59,156-166.
Baron, R. M., Kenny, D. A. (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1173-1182.
Billings, A.G., Moos, R.H. (1984).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lake, J. (1985).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84-94.
Bollen, K. A., & Stine, R. A. (1992). Bootstrapping goodness of fit measur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21, 205-229.
Bourdieu, P.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 (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Paper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71-112). London, England: Tavistock.
Bowen, N. K. & Bowen, G. L. (1998). The Mediating Role of Educational Mean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Academic Cultur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Family Relations, 47 (1), 45-51.
Büchel, F., & Duncan, G. J. (1998). Do parents’ social activities promote children’s school attainments? Evidence from the 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Th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95-108.
Carnevale, A. P., & Rose, S. J. (2003). Socioeconomic status, race/ethnicity, and selective college admission New York: Report for the Centry Foundation.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Campbell, E., Hobson, C., McPartland, J., Mood, A., Weinfeld, F. D., & York, R.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 Welfare.
Davis,K. & Moore,W.E. (1945).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of Sociology Review , 10, 242-249.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 (6), 1231-1261.
Downs, A. (2001). It’s all in the family: Middle schools share the secrets of parent engagement. Middle Ground, 4 (3), 10-15.
Elkind, D. (1994).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Boston: Allyn & Bacon.
Entwisle, D. R .,& Astone, N.M. (1994).Some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measuring youth’s race/ethnici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65 (6),1521-1540.
Epstein,J. L., & Sanders, M. G. (2002).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partnerships.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5: Practical issues in parenting (pp. 407-437). Mahwah, NJ: Erlbaum.
Felner, R. D., Brand, S. Dubois, D. L., Adan, A. M., Mulhalll, P. F., & Evans, E. G. (1995). Socioecomic disadvantage, proximal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and sociomotion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Investigationof a mediated effects model. Child-Development, 66 (3), 774-792.
Finn, J. D. (1998). Class size and students at risk what is known? Who is next.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gov/pubs/Classsize/practice.html.
Fornell, C., & Larcker, D.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0.
Giddens, A. (1997). Sociological. London: Polity.
Hamid, M. O.(2011).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 Achievement in Rural Bangladesh. Bangladesh E-journal of Sociology, 8(2),31-50.
Hollingshead, A. B.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 Yale.
Huang, L.(2009). Social capital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Norwegian secondary school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2), 320-325.
Jencks, C., et al. (1972). Inequality. New York : Baasic Books, Inc.
John, M., Peterson, A. D., & Davison, M. (2013).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parent involvement and parent expectation in the USA.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Vol. 34 Issue 1, p33-50.
Jöreskog, K. G.,Sörbom, D. (1989).LISREL 7: 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s (2nd Ed.).Chicago, IL:SPSS.
Kalmijn, M. (1994). Mother’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children’s schoo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 257-275.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2), 73-85.
Marjoribanks, K. (1998).Family background, social and academic capital, and adolescents` aspirations: A mediational analysi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177-197.
Marx, K. (1959). Marx and Engels: Basic Writings o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Mayer, Susan E., &Christopher Jencks (1989).Pover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Hardship.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4 (1), 88-114.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McLoyd, V. (1998).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85-204.
OECD (2010). PISA 2009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Student performance in reading, mathemat ics and science (vol I) .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0, from http: / /www.oecd.org/document /53/0,3746,en_32252351_46584327_46584821_1_1_1_1,00.html
Powell, W, W. (1990).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Form of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 295-336.
Roscigno, V. J., Ainsworth-Darnell, J. W. (1999).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Persistent inequalities and achievement retur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 (3), 158-178.
Scott-Jones, D. (1995).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In B. A. Ryan & G. R. Adams, T. P. Gullotta, R. P. Weissberg, & R. L. Hampton (Eds.), The family-school conne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75-107). Thousand Oaks, CA: Sage.
Shrout, P. E.,Bolger, N. (2002).Mediation in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procedures and recommendations.Psychological methods,7 (4),422-445.
Silinskas, G., Niemi, P., Lerkkanen, M.K., & Nurmi, J. E. (2013). Children’s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okes parental homework assistance—but does it hel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Vol. 37 Issue 1, p44-56, 13p.
Sirin, S. R. (2005).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 (3), 417-453.
Sui-Chu, E. H., & Willms, J. D. (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e-grade achievement.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69, 126-141.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4), 548-557.
Teachman, J. D.,Paasch, K.,Carver, K. (1997).Social capital and the generation of human capital. Social Forces,75, 1343-1359.
Theodorson, G. A., Theodorson, A. G. (1970).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Taipei: Twin leafs.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i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University Perss.
Weber, D. R. (ed.) (1978).Civil Disobedience in America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hite, K. R. (1982).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 (3), 461-481.
Wilson, P. M. & Wilson, J. R. (1992).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 Logistic Transform Model. Youth and society, 24 (1), 52-70.
Wong, R. S.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1-22.
Wright, J. D., & Wright, S. R. (1976).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values for children: A partial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Kohn the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1 (3), 527-53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 學習態度, 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2.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3. 楊慧珍(2008)。父母成就信念及父母親職行為對兒童學業成就表現的影響模式探討。人文與社會學報,2(2),149-190。
4.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5. 黃毅志(1992)。結構變遷與地位取得之關係:以教育擴充為例。中國社會學刊, 16, 89-105。
6.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 5(4),34-40。
7. 陳建州(1990)。家庭社經地位高低與學業成就差異的因果關係。教育社會學通訊,26,20-23。
8.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9.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10.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22。
11. 胡肇勳、程景琳(2007)。國小低年級孩童與父母在不同領域衝突的反應方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81-499。
12. 姜添輝(2002)。當前課程改革的社會階級公平性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01,39-59。
13.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 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8(1),45-88。
14.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15.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1. 國小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影響 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2. 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因素: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與學習態度之討論
3.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和國中生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
4. 家庭社經地位、數學態度與校園霸凌對八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影響:以TIMSS2007資料為例
5. 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6. 基隆市國小五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師生互動與國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7. 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屏東縣為例
8. 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
9. 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
10. 基隆市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數學學習動機對自律學習成長影響之縱貫性研究
11. 國小學童家長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和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成就之探討:以宜蘭縣羅東鎮某國小為例
12. 低年級學生學習成就落差的影響機制:家庭社經地位、長假與課後學習的作用
13. 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
14. 家庭社經地位、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新北市板橋區國小學生為例
15. 臺灣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與科學素養之關係 – 自我效能與成就動機為中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