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3: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靉婷
論文名稱:吳鈞堯離島文學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Wu Jun-Yao’s Literary Writing On Outlying Island
指導教授:余崇生余崇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5
中文關鍵詞:吳鈞堯金門離島文學原鄉小說散文
外文關鍵詞:Wu Jun-YaoKinmeniterary writing on outlying islandhomelandnovelspros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8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吳鈞堯出生於金門,創作內容主要包含小說與散文,自1992年出版第一本個人著作後,截至2012年止,作品已累積三十三冊。在吳鈞堯二十餘年文學創作歷程中,作品題材廣泛、數量豐碩,2002年因《金門》一書重新與家鄉連結,被視為金門書寫代表人物之一。本論文就吳鈞堯成長與創作歷程著手,分析其創作觀,並運用文獻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探究其1987年至2012年間之離島書寫。主要內容包括三部份:

一、 創作主題內涵分析:就人與歷史、人與海洋、人與土地以及人與社會等四個部分探討吳鈞堯離島創作,從早期懷鄉極短篇到近期歷史小說,其寫作題材由情感抒發、追憶故人到整理史實,關注的焦點與格局逐次放大,在憐憫與關懷之外,更多的是對於史實的追溯探尋及對於原鄉的認同。

二、 作品組織結構分析:就敘事觀點、情節安排以及小說人物類型三方面進行析論。敘事觀點部分,主要以第一人稱及全知全能觀點進行陳述;情節安排部分,橫向記錄事件的發展,縱向書寫歷史,不同篇章間存在著巧妙關聯;人物類型方面,多寫庶民生活且以男性角色為陳述重心。

三、 作品藝術手法分析:本章乃就語言特色、修辭技巧與藝術風格三方面進行探討。吳鈞堯寫金門,出發點不同,藝術手法也有所調整,由早期精雕細琢、層層堆砌情感的華麗複句、到近期樸實無華、武俠小說般的勁潔短句,呈現了豐富多變的韻味。


Abstract
The Wu Jun-Yao was born in Kinmen and creative content consists mainly of novels and prose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book of personal writings since 1992, ended in 2012, the work has been accumulated thirty-three. In the course of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literary creation, Wu Jun-Yao had a great number of works, which c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The book "Kinmen" written in 2002 links him with hometown and is regarded as of Kinmen writing on behalf of one of the characters. The paper pays attention on Wu Jun-Yao’s growth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creative concept and adapts literature analysis, tex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writing from 1987 to 2012. Three parts are includes:

1. Creative theme connot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Wu Jun-Yao’s outlying islands creations in four viewpoints: human and history, human and the ocean, human and land, human and society. From early nostalgic short to recent historical novel, his writing theme is from emotional expression Remembrance enemy to sort out the history and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s with the pattern of successive zoom. In addition, compassion and care more for the retrospective explore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recognition for homeland.

2.Work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plots, and portrayed the type. Part of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o make a statement in the first person and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 plo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orizontal log events, vertical writing history, cleverly associ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hapters; types of characters, often describing civilian life , and male characters are the narrative center of gravity .

3.Works artistic techniques: this chapter explores language features, rhetorical skills and artistic style. Wu Jun-Yao adjusts artistic techniques given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when writing Kinmen. It can be proved by early works crafted by emotional complex sentences and the recent unpretentious, martial arts like concise phrase. The works presents a rich and varied flavor.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二章 吳鈞堯的成長與創作歷程 19
第一節 吳鈞堯成長背景 19
第二節 創作歷程 26
第三節 吳鈞堯創作觀 39
第三章 作品主題內涵分析 47
第一節 人與歷史 47
第二節 人與海洋 58
第三節 人與土地 71
第四節 人與社會 84

第四章 作品組織結構分析 103
第一節 敘事觀點 105
第二節 情節安排 111
第三節 人物類型 130
第五章 作品藝術手法分析 147
第一節 語言特色 149
第二節 修辭技巧 157
第三節 藝術風格 181
第六章 結論與價值應用 187
第一節 文學定位與成就 187
第二節 作品價值與影響 191
參考書目 195
附錄一 吳鈞堯大事記及創作年表(至2012年12月止) 203
附錄二 吳鈞堯歷年得獎紀錄(至2012年12月止) 210
附錄三 吳鈞堯訪談記錄 213

參考書目:
一、 吳鈞堯作品 (依照出版年月排列)
(一)吳鈞堯專書
1. 吳鈞堯:《單性情人》(台北:號角出版社,1992年8月)
2. 吳鈞堯:《泡沫城之魚》(台北:羚傑出版社,1995年3月)
3. 吳鈞堯:《情幻色影》(台北:探索出版社,1995 年9月)
4. 吳鈞堯:《紅色情迷》(台北:探索出版社 ,1996 年4月)
5. 吳鈞堯:《十分好色》(台北:探索出版社,1996 年9月)
6. 吳鈞堯:《十分真相》(台北:探索出版社,1996 年9月)
7. 吳鈞堯:《夢的故事海》(台北:探索出版社,1996年12月)
8. 吳鈞堯:《夢的反叛-葛雷姆之歌》(台北:探索出版社,1997年4月)
9. 吳鈞堯:《夢的原色》(台北:探索出版社,1997年9月)
10. 吳鈞堯:《我愛搖滾》(台北:健行出版社,1997年10月)
11. 吳鈞堯:《情人絮語》(台北:探索出版社,1998年2月)
12. 吳鈞堯:《三個人的愛情遊戲》(台北:探索出版社,1998年2月)
13. 吳鈞堯:《情慾是一條變形蟲》(台北:探索出版社,1998年5月)
14. 吳鈞堯:《女孩們經常被告知》(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5月)
15. 吳鈞堯:《愛情總是壞壞的》(台北:探索出版社,1998年8月)
16. 吳鈞堯:《龍的憂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年12 月)
17. 吳鈞堯:《我的女巫們》(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
18. 吳鈞堯:《那邊》(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19. 吳鈞堯:《尋找一個人》(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1年12月)
20. 吳鈞堯:《金門》(台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6月)
21. 吳鈞堯:《音樂芽子》(台北:健行出版社,2003年3月)
22. 吳鈞堯:《等待一場月光婚禮》(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9月)
23. 吳鈞堯:《如果我在那裡》(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年11 月)
24. 吳鈞堯:《地址》(台北:鷹漢文化公司,2004年2月)
25. 吳鈞堯:《我所能做的只是失眠》(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11 月)
26. 吳鈞堯:《坐在沙發上老去》(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4年12月)
27. 吳鈞堯:《崢嶸—金門歷史小說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 年2 月)
28. 吳鈞堯:《荒言》(台北:三民出版社,2006 年6 月)
29. 吳鈞堯:《凌雲—金門歷史小說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4月)
30. 吳鈞堯:《履霜—金門歷史小說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年12月)
31. 吳鈞堯:《火殤世紀》(台北:遠景出版社,2010 年5月)
32. 吳鈞堯:《撥霧──金門現代文學發展之研究》(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年7月)
33. 吳鈞堯:《三位樹朋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 年11月)
(二)吳鈞堯合輯作品
1. 陳銘磻企劃:《七個男生》(台北:號角出版社,1991年3月)
2. 吳鈞堯:〈夢之後的或之後的夢〉,劉洪順:《月亮上的獨角獸》(台北:石頭出版社,1992年1月)
3. 吳鈞堯:〈我和天使的遊戲〉,劉洪順:《作家的童話盒子》(台北:石頭出版社,1992年4月)
4. 吳鈞堯編:《到秋天散步》(台北:歡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
5. 吳鈞堯:〈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牛〉,吳鈞堯編:《寂靜心鐘》(台北:歡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6. 吳鈞堯、顏艾琳:《跟你同一國》(台北:探索出版社,1998年8月)
7. 吳鈞堯:〈聚散中華路〉,羅智成:《品台北》(台北:台北市新聞處,2006年11月)
8. 吳鈞堯:〈斷線〉,陳祖彥:《幽微.情采—說情愛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3月)。
9. 吳鈞堯 :〈食遊童年〉,洪玉芬:《島嶼.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10. 吳鈞堯 :〈說四種飢餓—番薯、貢糖、鍋貼、蟬〉,洪玉芬:《島嶼.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11. 吳鈞堯編:《沒有返程票的旅行》(台北:幼獅出版社,2012 年3月)
12. 吳鈞堯:〈神的聲音〉,侯文詠:《100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3月)
(三)吳鈞堯單篇論文
1. 吳鈞堯:〈看見媽媽 〉,《幼獅文藝》,第569期(2001年5月),頁61。
2. 吳鈞堯:〈島〉,《聯合文學》,214 期(2002年8月),頁124-128。
3. 吳鈞堯 :〈無聲—記憶裡的歐陽文厚老師〉,《文訊雜誌》,第212期,2003年6月,頁77-78。
4. 吳鈞堯:〈與土地乾杯--口號金門〉,《少年台灣》15期(2003年8 月),頁8-9。
5. 吳鈞堯:〈印璽〉,《聯合文學》232 期(2004年2月),頁117-120。
6. 吳鈞堯:〈現代小說創作的一些看法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30期(2004年6月),頁70-75。
7. 吳鈞堯:〈行腳臺灣--金門:尚饗 〉,《聯合文學》,第255期(2006年1月),頁114-117。
8. 吳鈞堯:〈想像一本雜誌〉,《金門文藝》,第7期(2005年7月),頁7。
9. 吳鈞堯:〈試析金門文學發展的有利因素〉,《金門文藝》,第25期(2008年7月),頁10-13。
10. 吳鈞堯:〈理想的追求與崩壞〉,《文訊雜誌》,第308期(2011年6月),頁58-59。
11. 吳鈞堯:〈文學有話說:再談文學獎〉,《聯合報》,2012年11月14日,第D3版。

二、其他專著(依照姓氏筆劃排列)
1. 王鼎鈞 :〈卵生.胎生〉,《文學種仔》,(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5月)。
2.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3. 王秀珍主編:《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
4.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5月)
5.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1月)
6.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戰後時期.第二部》(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5月)
7. 宇文正主編:《九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3月)
8. 李福井:《古寧頭歲月》(台北:稻田出版社,1999年10月)
9. 何永清:《修辭漫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
10.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9年)。
11. 沈謙:《修辭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8月)
12. 吳明益主編:《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出版社,2003年6月)
13. 吳麗珠、王榮文發行:《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7年3月)
14. 林媽肴:《浴在火光中的鄉愁》(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年11 月)
15. 林文義主編:《九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3月)
16. 洪春柳:《不知春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3月)
17. 洪進業:《離開或者回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3月)
18. 侯文詠主編:《一百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3月)
19. 張默編:《七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2月)
20. 張春榮 :《修辭行旅》(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21.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11月)
22.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5月)
23. 張春榮:《文學創作的途徑》(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7月)
24. 張春榮:《名家極短篇悅讀與引導》(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7月)
25. 張春榮:《實用修辭寫作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9年9月)
26.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9月)
27. 張國治:《憂鬱的極限》(台北:詩之華出版社,1991年12月)
28. 張國治:《濱海劄記》(台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4月)
29. 張國治:《家鄉在金門》(台北:耀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30. 張國治:《藏在胸口的愛》(桃園:桃園縣文化局,1994年5月)
31. 張國治:《帶你回花崗岩島》(台北:三采出版社,1996年3月)
32. 張國治:《戰爭的顏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年11 月)
33. 張讓:《當世界越老越年輕》﹙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
34. 張曼娟主編:《九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3月)
35. 陳義芝主編:《華年放異彩: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12月)
36.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6月)
37.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年1月)
38. 黃克全:《兩百個玩笑──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台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10月)
39.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40. 彭瑞金:《文學隨筆》(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5月)
41.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5月)
42. 楊樹清:《金門族群發展》(台北:稻田出版社,1996年12月)
43. 楊樹清:《海上仙洲金門》(台北:錦冠出版社,1988年8月)
44. 楊樹清:《金門影像紀事》(台北:稻田出版社,1998年12月)
45. 楊樹清:《金門社會觀察》(台北:稻田出版社,1998年12月)
46. 楊樹清:《金門田野檔案 》(台北:稻田出版社,2001年5月)
47. 楊樹清:《 金門島嶼邊緣》(台北:稻田出版社,2001年5月)
48. 楊樹清:《番薯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11月)
49. 楊樹清:《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4年4月)
50.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51. 鄭清文:《台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52.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5月)
53.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54.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55.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56.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2月)。
三、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月排列)
1. 葉連鵬:《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2. 翁慧玫:《金門鄉土文學之研究─以軍管時期為中心》(台北:東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3. 蔡秉蓉:《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台北:東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4. 吳鈞堯:《金門現代文學發展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月)
5. 林宏信:《觀察1990年代後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象 》(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四、單篇論文及期刊 (依照出版年月排列)
1. 顏艾琳:〈遇見鰈而被魟迷惑--側寫吳鈞堯 〉,《文訊雜誌》120期(1995年10月),70-71。
2. 湯芝萱:〈吳鈞堯,向閱讀習慣挑戰﹥,《中央日報》,1996年10月23日,第21版。
3. 尉天驄:〈也許可以稱為另一種輓歌〉,《中央日報》,1997年1月16日,第18版。
4. 張春榮:〈在歷史的光環下放風箏--吳鈞堯《金門》〉,《文訊雜誌》203期(2002年9),頁29-30。
5. 唐捐:〈斷代、離島、碎片:讀吳鈞堯《金門》〉,《全國新書月刊》56 期(2003年8 月),頁55。
6.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8月﹚頁141-201。
7. 楊美紅:〈金門那邊,島與人--側寫吳鈞堯其人其作 〉,《幼獅文藝》,第607期(2004年7月),頁92-99。
8. 陳謙:〈島外的島--寫吳鈞堯 〉,《金門文藝》,第2期(2004年9月),頁106-107。
9. 李奭學 :〈沒有故事的島嶼--吳鈞堯作品評論〉,《金門文藝》,第2期(2004年9月),頁117-119。
10. 鍾文音:〈詩性的一瞥--讀吳鈞堯《崢嶸--金門歷史小說集》〉,《文訊雜誌》,第247期(2006年5月),頁88-89。
11. 劉再復:〈從歷史滄桑到生命滄桑──讀吳鈞堯散文集《荒言》有感〉,《文訊雜誌》249 期(2006 年7 月),頁10-12。
12. 蕭義玲:〈荒原與光—評吳鈞堯的新散文集《荒言》〉,《中國時報》開卷週報,2006年7月22日。
13. 陳茗:〈金門文化與近期金門文學〉,楊加順主編:《二○○六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2月),頁217-224。
14. 石曉楓:〈「彷彿就在這裡」的臨場感--吳鈞堯《如果我在那裡》評介〉,《金門文藝》,第18期(2007年5月),頁69-71。
15. 楊孟珠:〈雙鄉視野與戰地記憶:黃克全的金門書寫〉,林正珍主編:《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4(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年11月)。
16. 唐蕙韻:〈金門民間故事反映的歷史記憶和社會風俗〉,林正珍主編:《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1(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年11月)。
17.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琦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第38卷第4期(2009年12月)。
18. 封德屏:〈編輯室報告:文學因緣牽〉,《文訊雜誌》,第295期(2010年5月)。
19. 楊樹清:〈金門文學研究者探索新場域:金門日報報導金門文學與《火殤世紀》〉,《金門日報》,2010年5月8日。
20. 范宜如:〈你的離島,我的鄉土 〉,《中國時報》開卷週報,2010年5月23日,第9版。
21. 何致和:﹤一百年的剛強與纖柔﹥,《聯合報》,2010年6月12日,第D3版。
22. 林欣宜:〈《火殤世紀》寫金門百年庶民圖像﹥,《中國時報》,2010年6月14日,第C4版。
23. 黃錦珠:〈金門百年,士庶滄桑--讀吳鈞堯《火殤世紀》 〉,《文訊雜誌》,第297期(2010年7月),頁90-91。
24. 劉再復:〈從歷史滄桑到生命滄桑──讀吳鈞堯散文集《荒言》有感〉,《文訊雜誌》249 期(2006 年7 月),頁10-12。
25. 蘇瑋璇:〈幼獅文藝 培育無數文壇新秀﹥,《中國時報》,2012年10月28日,第C4版。
26. 張春榮:〈修辭的繪畫性〉,《國文天地》,第329期(2012年10月),頁82-88。
27. 張春榮:〈修辭的音樂性〉,《國文天地》,第330期(2012年11月),頁74-80。
28. 張春榮:〈修辭的意義性〉,《國文天地》,第331期(2012年12月),頁75-8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4. 石曉楓:〈「彷彿就在這裡」的臨場感--吳鈞堯《如果我在那裡》評介〉,《金門文藝》,第18期(2007年5月),頁69-71。
2. 10. 鍾文音:〈詩性的一瞥--讀吳鈞堯《崢嶸--金門歷史小說集》〉,《文訊雜誌》,第247期(2006年5月),頁88-89。
3. 9. 李奭學 :〈沒有故事的島嶼--吳鈞堯作品評論〉,《金門文藝》,第2期(2004年9月),頁117-119。
4. 8. 陳謙:〈島外的島--寫吳鈞堯 〉,《金門文藝》,第2期(2004年9月),頁106-107。
5. 7. 楊美紅:〈金門那邊,島與人--側寫吳鈞堯其人其作 〉,《幼獅文藝》,第607期(2004年7月),頁92-99。
6. 6.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8月﹚頁141-201。
7. 4. 張春榮:〈在歷史的光環下放風箏--吳鈞堯《金門》〉,《文訊雜誌》203期(2002年9),頁29-30。
8. 1. 顏艾琳:〈遇見鰈而被魟迷惑--側寫吳鈞堯 〉,《文訊雜誌》120期(1995年10月),70-71。
9. 53.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10. 22.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5月)
11. 16. 洪春柳:《不知春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3月)
12. 1. 王鼎鈞 :〈卵生.胎生〉,《文學種仔》,(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5月)。
13. 9. 吳鈞堯:〈試析金門文學發展的有利因素〉,《金門文藝》,第25期(2008年7月),頁10-13。
14. 7. 吳鈞堯:〈行腳臺灣--金門:尚饗 〉,《聯合文學》,第255期(2006年1月),頁114-117。
15. 6. 吳鈞堯:〈現代小說創作的一些看法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30期(2004年6月),頁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