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師資培育法(2005修正)。
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2009修正)。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03頒佈,2008修正)。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2003頒佈,2008修正)
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任教專門科目認定參考原則及內涵(2002)。
藝術教育法(2000修正)。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2000)。課程統整:理論篇。臺北市:教育部。
王友輝(1987)。臺北市兒童劇展十一年。文訊,31,115–124。王友輝(1993)。中國兒童戲劇年表。表演藝術,6,34–38王友輝(2002)。表演世家的開始:臺灣劇場表演訓練的演進。表演藝術,116,37–42。王友輝(2003)。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本就夠「統整」—談「藝術與人文」課程中的表演藝術與傳統戲曲教學。表演藝術,132,42–45。王永賢(2005)。多媒體運用於國中創作性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王凌莉(2002)。觀念迷霧中,師生自求多福?—「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上路一週年。表演藝術,117,44–48。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司徒芝萍(1990)。藝術教育的新生兒—兒童戲劇。文訊,60,26–29。甘季碧(2007)。「教育戲劇」(D-I-E)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行動探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石光生(2002)。表演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48–61頁)。臺北縣:桂冠。
石婉舜(2000)。日本時代的「學藝會」活動。表演藝術,95,52–53。
朱介國、李壽菊、李宗玉、林琦妙(2000)。中西戲劇欣賞。臺北縣:新文京。
朱自謙(2009)。舞台萬千任我悠遊―國中二年級表演藝術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光耀(2001)。西方演劇史論稿(2版)。北京市:中國戲劇。
吳思楀(2011)。九年一貫表演藝術舞蹈與戲劇課程比較暨教學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若、賈亦棣(1985)。中國話劇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望如、呂燕卿、林世華、徐秀菊、張曉華、賴美鈴、陳致豪、陳錫祿、陳瓊花、蘇振明(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89–100頁)。臺北市:教育部。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1997)。新編西洋文學概論:上古迄文藝復興。臺北市:書林。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
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藝術領域的教學。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261–28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67–399頁)。臺北縣:桂冠。
李玉美、吳淑玲、林秀伎、莊雅然、廖順約、郭香妹、謝基煌(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微調)Q&A。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問答集(119–140頁)。臺北市:教育部。
李柏臻(2008)。「面具」應用於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以大觀國中八年級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未出版,臺北縣。
李皇良(2003)。李曼瑰。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杜定宇譯(1992),海倫˙契諾伊著。西方導演小史。載於杜定宇(編),西方名導演論導演與表演(475–549頁)。北京市:中國戲劇。
林玫君(2000)。創造性戲劇融入教學之理論與實務。九年一貫專輯,211–236。臺南市:翰林。
林玫君(2001)。參與教習劇場有感—教習劇場與其他相關戲劇教學法之異同。載於蔡奇璋、許瑞芳(編著),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187–192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玫君(2002)。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載於劉天課、張曉華(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1–280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2006)。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與發展。美育,154,78–83。林玫君、林珮如譯(2010),Barbara Salisbury Wills著。創作性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盧昭惠(2008)。表演藝術教育篇:臺灣近現代表演藝術教育篇。載於鄭明憲(主編),臺灣藝術教育史(163–214頁)。臺北市:藝術教育館。
林玫君編譯(1994),Barbara T. Salisbury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臺北市:心理。
林國源(2000)。古希臘劇場美學。臺北市:書林。
林翠鈴(2001)。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實施活動類型與實施困難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邱珮倫(2011)。歌仔戲在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以明華園《超炫白蛇傳》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邱筱珊(2012)。特教班學生表演藝術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南港高中國中部創作性戲劇教學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洪宜君(2006)。國中階段戲劇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兩位專家教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洪筱薇(2006)。敘說一○八堂戲劇課。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2版)。臺北市:遠流。
胡耀恆(1998)。千古不朽的悲劇:《伊底帕斯王》。載於胡耀恆、胡宗文譯注,胡耀恆導讀,索發克里斯原著。伊底帕斯王(9–28頁)。臺北市:桂冠,1998。
胡耀恆譯(2001),布羅凱特著。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藝術史(2版)。臺北市:志文。
孫善豪譯(2010),Martha C. Nussbaum著。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臺北市:元照。
容淑華(2001)。英國教育戲劇/劇場理論與實踐之初探—從英國教育戲劇/劇場之教育哲學觀探討臺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中表演藝術教學等相關課題。臺灣戲專學刊,3,96–112。容淑華(2004)。教育劇場:實踐與進步的哲學。臺灣戲專學刊,8,127–144。容淑華(2007)。兒童戲劇—理性的藝術。美育,159,44–47。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Erving Goffman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
徐秀菊(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玫玲、顏綠芬(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耿一偉譯(2008),Peter Brook著。空的空間。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袁汝儀(2002)。文化人類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223–236頁)。臺北縣:桂冠。
張幼玫(2004)。國民中學表演藝術學習評量示例—92大直經驗。載於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輔導小組(主編),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專輯(94–119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幼玫譯(2005),Joss Bennathan著。少年愛演戲:11~14歲的戲劇技巧與課程示例。臺北市:遠流。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市:成長文教。
張曉華(2004a)。表演藝術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定位。國民教育,45卷2期,15–21。張曉華(2004b)。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民教育十大基本能力上的教育功能。臺灣教育,628,29–38。張曉華(2004c)。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張曉華、陳仁富(2002)。戲劇教育的展望。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721–724頁)。臺北縣:桂冠。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5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6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7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8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9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0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莊惠雅(2000)。臺灣兒童戲劇發展之研究(1945–2000)。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許瑞芳(2008)。T-I-E在臺灣的發展與實踐—以臺南人劇團教習劇場之經營為例,探討教習劇場的未來與展望。戲劇學刊,8,113–136。郭碧唫(2010)。多元文化觀點的幼兒美術教育。幼兒教保研究,4,1–18。
陳中梅譯注(2001),亞里斯多德著。詩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陳仁富(2001)。國民小學推展表演藝術問題之探討。發表於2001新視野—「戲劇、劇場與教育」歐亞連線國際研討會。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載於劉天課、張曉華(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9–245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黃國倫譯(2010),Jonothan Neelands著。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作指南。台北市:心理。
陳枝烈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特質與目標。載於Banks J. A. & Banks C. A. M.(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3–34頁)。臺北市:心理。
陳玲玲(1999)。希臘戲劇。載於陳玲玲(編選),世界名劇精選˙古典篇(10–14頁)。臺北市:志文。
陳郁秀(1999)。臺灣音樂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教師天地,100,29–39。陳晞如(2012)。話說從頭:翻開臺灣兒童戲劇教育史(1945–1986)。美育,186,86–96。陳晞如譯(2003),Elizabeth Koehler-Pentacoff著。上課好好玩:兒童戲胞啟發與遊戲。臺北市:櫻桃。
陳錫祿(2004)。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問題省思。教師天地,130,31–37。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陳韻文(印製中a)。教育戲劇。載於吳鷰儀(主編),幼兒戲劇。臺中市:華格納。
陳韻文(印製中b)。創造性戲劇。載於吳鷰儀(主編),幼兒戲劇。臺中市:華格納。
陳韻文(印製中c)。過程戲劇的源流與發展概觀。載於吳鷰儀(主編),幼兒戲劇。臺中市:華格納。
童道明譯(1993),Martin Esslin著。戲劇剖析。載於童道明(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戲劇美學卷(265–286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舒志義、李慧心譯(2005),Jonothan Neelands & Tony Goode著。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臺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頁)。臺北縣:桂冠。
黃美序(1997)。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2版)。臺北市:三民。
黃美滿(2001)。戲劇與教育的對話:由親子戲劇反思臺灣的戲劇教育。發表於2001新視野—「戲劇、劇場與教育」歐亞連線國際研討會。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黃寶慧(2011)。繪本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會員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633。
新潮大學文庫編輯室編譯(1999),岩淵達治著。戲劇概說。載於陳玲玲(編選),世界名劇精選˙古典篇(2–10頁)。臺北市:志文。
楊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112,82–87。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24頁)。臺北市:揚智。
歐怡雯譯(2006),Jonothan Neelands著。開始玩戲劇11–14歲:中學戲劇課程教師手冊。臺北市:心理。
蔡奇璋、許瑞芳編著(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臺北市:揚智文化。
鄭宜玫譯(2012年10月),Neelands, J.。歡聚的藝術:遊戲與戲劇課如何解救這個世界。林玫君(主持人),十年耕耘:視野與前瞻。2012年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大學。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86–91。鄭黛瓊(2003a)。游溯戲劇教育的原鄉—英國戲劇課程扎根現況。美育,135,頁42–47。鄭黛瓊(2003b)。臺灣戲劇教育的發展初探。經國學報,19,117–129。鄭黛瓊(2005)。戲劇可以教學嗎。美育,147,22–29。鄭黛瓊、朱曙明、黃美滿、廖順約(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戲劇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朱曙明、黃美滿、廖順約(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戲劇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鄧志浩口述,王鴻佑執筆(1997)。不是兒戲:鄧志浩談兒童戲劇。臺北市:張老師。
黎煥鵬(2007)。苗栗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表演藝術教學現況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戲劇組,未出版,臺北縣。
盧昭惠(2006)。美國、紐西蘭小學戲劇課程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盧家珍(2000)。牛步化的摸索階段—從「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試辦現況看藝術師資的培育問題。表演藝術,95,55–59。賴淑雅(2003)。遊戲•劇場•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53–62。
鍾明德(1995)。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市:書林。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臺北市:唐山。
二、西文部分
Bowell, P., & Heap, B. S. (2001). Planning Process Drama.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Brecht, B. (1964) The Popular and the Realistic. In Willett, J. (Ed. &. Trans.),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New York: Hill and Wang. (written 1938,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8)
Chen, Yun-Wen (2002). In Search of the Cultural/ Theatrical/ Educational Paradigms for Taiwan’s Drama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rwick, England, UK.
Flemng, M. (1997). The Art of Drama Teaching.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Hornbrook, D. (1998a). Crafting Dramas. In Hornbrook, D. (Ed.), On the Subject of Drama (p.51–67). London: Routledge.
Hornbrook, D. (1998b). Drama and Education. In Hornbrook, D. (Ed.), On the Subject of Drama (p.6–17). London: Routledge.
Hornbrook, D. (1998c). Education and Dramatic Art.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Johnson, L., & O’Neill, C. (Eds.). (1991). Dorothy Heathcote: Collected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Drama.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elands, J. (1990). Goode, T. (Ed.). Structuring Drama Work: A Handbook of Available Forms in Theatre and Dra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elands, J. (1998). Three Theatres Waiting: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Performance Traditions. In Saxton, J., & Miller, C. (Eds.), Drama and Theatre in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p.147–164). Brisbane: IDEA Publications.
Neelands, J. (2000a). Drama Sets You Free or Does It? In Davison, J. & Moss, J. (Eds.), Issues in English Teaching. (p.73–89). London: Routledge.
Neelands, J. (2000b). In the Hands of Living People: Between the Ideas of Process and Curriculum. Drama Research, 1, 47–63.
Neelands, J. (2005, July). The Diversity of DiE – The application of DiE in Schools. In Chen Y. W. (Chair). 2005 Taiwan Educational Drama/Theatr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Neelands, J. (2010). O''Connor, P. (Eds.). Creating Democractic Citizenship Through Drama Education. England: Trentham Books.
Neelands, J. & Dobson, W. (2000). Drama and Theatre Studies at AS/A Level.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O’Neill, C. (1995). Drama Worlds: A Framework for Process Drama. Portsmouth: Heinemann.
Neelands, J. (2012, Octorber). The Art of Togetherness: How the Lessons of Play will Rescue the World. In Lin, M. C. (Chair), Ten Year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Vision and Prospects.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rama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O''Connor, P. (2010). Pro-Social Pedagogy. In O''Connor, P. (Ed.), Creating Democractic Citizenship Through Drama Education (p.115–118). England: Trentham Books.
Schechner, R. (1993). The Future of Ritual. London: Routledge.
三、網路資源部分
張曉華(2006)。新設的臺灣與英美戲劇教育之發展與比較。2009年12月11日,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edushare/SIG00004/C1/1207114776.doc
鍾傳幸(無日期)。臺灣戲曲學院。2010年4月1日,取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