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5: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孟穎
研究生(外文):Meng-Ying Lee
論文名稱:以慣例方法實踐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雙重教育目標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Referring the Dual Educational Goals of Drama Education in Grade 1-9 Curriculum to Conventions Approach
指導教授:陳韻文陳韻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慣例方法慣例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雙重教育目標
外文關鍵詞:Conventions Approachconventionsdrama education in Grade 1-9 Curriculumdual educational goal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九年一貫教育改革之後,戲劇教育成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正式學科內容,並在該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中,奠定「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之教育基調,而展現出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在「戲劇課程」與「人文教育」之雙重教育目標的精神。然臺灣過去及近年來常見的數種戲劇教學形式,在雙重教育目標的理念實踐上,各有疏漏。故研究者選取英國教育戲劇中,同樣因應「戲劇課程」與「人文教育」之雙重教育目標需求,以Jonothan Neelands為首所發展出的慣例方法(Coventions Approach)作為研究對象,以剖析慣例方法的基本理念與教育視野,並檢視其與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之雙重教育目標的相應程度,期能為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理念之實踐,提供更多的思考與可能性。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及結論如下:
1.慣例方法的戲劇課程視野,在重新詮釋劇場的意涵後,主要表現在「涵容不同美學傳統的藝術、文化與生活」、「再現式與呈現式表演」、「六種觀演關係」等三方面。
2.慣例方法的人文教育視野,主要表現在「生活化與多元文化」、「表達與溝通的美學、社會、文化學習」、「共同生活的社會演員與民主社會」等三方面。
3.慣例方法與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在戲劇課程視野與人文教育視野的方向上,大致相同,但是在內涵的詮釋上,則受到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公民素養的目標在培育「世界公民」或「文化公民」的概念上,產生最多的歧異。
4.回歸臺灣教育的主體性來思考,則慣例方法所呈現的歧異內涵,提示出臺灣藝術教育或可實踐的目標內涵,然而是否適合臺灣的社會文化,則還需再行思索與檢驗。

With the intro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drama was entitled to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assigned dual educational goals—developing artistic literacy along with cultivating humanities. Seeing that each established mode of drama teaching in Taiwan insufficiently fulfill the dual goals per se, this study turned to the Conventions Approach, a new praxis of drama education proposed by Jonothan Neelands to attend to both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arts learning. The researcher attempted to deliberate the concept and the vision as suggested by Conventions Approach, so as to compare with the construct of drama education in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major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By redefin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theatre”, the vision of drama curriculum suggested by Conventions Approach goes to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incorporating arts, culture and life”, “representational and presentational modes of performance” and “six actor-audience relationships”.
2. The vision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suggested by Conventions Approach goes to “life, culture and multiculture”, “self-ex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aesthetic, cultural and social learning”, “social actors and democracy”.
3. Conventions Approach and drama education of Grade 1-9 Curriculum share the similar views of drama in terms of artistic learning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but the interpretations of goals may be vaired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constructs of civic literacy are particularly distinct, Conventions Approach cultivating “world citizenship” while drama education of Grade 1-9 Curriculum concerned with “cultural citizenship”.
4. What Conventios Approach differs from Grade 1-9 Curriculum may suggest the practical objectives of arts education for Taiwan. But its feasibility and endurability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設計………………………………………………………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灣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之教育理念與發展現況………11
第二節 臺灣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發展現況之問題與侷限………26
第三節 臺灣國民中小學常見的戲劇教學形式之內涵與性質………39
第三章 慣例方法的基本理念
第一節 教育戲劇的發展與慣例方法…………………………………61
第二節 慣例方法的戲劇課程視野……………………………………68
第三節 慣例方法的人文教育視野……………………………………80
第四章 以慣例方法對應於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之戲劇課程視野與慣例方法………92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之人文教育視野與慣例方法………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8
第二節 提供相關單位之建議…………………………………………12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125
西文部分…………………………………………………………………131
網路資源部分……………………………………………………………133
附錄
附錄一: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任教專門科目認定參考原則及內涵【科目、學分對照表】………………………………………………………134
附錄二:臺灣戲劇教育相關碩士論文…………………………………135
附錄三:〈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2008)之「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表【節錄】…150

圖1 研究流程圖……………………………………………………………………………9
圖2 臺灣的戲劇教育論文提出年代………………………………………………………23
圖3 臺灣的戲劇教育論文採用各研究方法之篇數………………………………………23
圖4 臺灣的戲劇教育論文各研究階段之比例……………………………………………24
圖5 臺灣的戲劇教育論文各研究階段之創造性戲劇研究篇數…………………………24
圖6 2006年至2011年全臺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各科教師比例…………………26
圖7 臺灣的戲劇教育論文分類篇數與比例………………………………………………33
圖8 臺灣的戲劇教育論文中含「創造性戲劇」等關鍵字之分類論文篇數與比例……34
圖9 臺灣的戲劇教育論文各研究階段篇數………………………………………………34
圖10 Salisbury與張曉華的創造性戲劇教學程序之對照………………………………51
圖11 Salisbury、張曉華的創造性戲劇教學程序與創造性戲劇教學流程之對照……52

表1 2003、2008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正對照表…13
表2 2001~2009臺灣辦理之戲劇教育相關研討會與工作坊……………………………17
表3 臺灣市面常見戲劇教育相關出版書籍………………………………………………20
表4 臺灣國中階段戲劇學科教學之相關論文……………………………………………35
表5 臺灣兒童劇運時期與國中小師生相關之戲劇活動事件……………………………40
表6 英國教育戲劇各年代主要人物與教學觀點…………………………………………55
表7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表現與試探」課程之概念比較…………96
表8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基本概念」課程之概念比較……………99
表9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藝術與歷史文化」課程之概念比較……101
表10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藝術與生活」課程之概念比較………103
表11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人文精神課程理念」之概念比較……105
表12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生活素養」之概念比較………………109
表13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文化素養」之概念比較………………111
表14 九年一貫課程戲劇教育與慣例方法在「民主素養」之概念比較………………114

一、中文部分
師資培育法(2005修正)。
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2009修正)。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03頒佈,2008修正)。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2003頒佈,2008修正)
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任教專門科目認定參考原則及內涵(2002)。
藝術教育法(2000修正)。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2000)。課程統整:理論篇。臺北市:教育部。
王友輝(1987)。臺北市兒童劇展十一年。文訊,31,115–124。
王友輝(1993)。中國兒童戲劇年表。表演藝術,6,34–38
王友輝(2002)。表演世家的開始:臺灣劇場表演訓練的演進。表演藝術,116,37–42。
王友輝(2003)。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本就夠「統整」—談「藝術與人文」課程中的表演藝術與傳統戲曲教學。表演藝術,132,42–45。
王永賢(2005)。多媒體運用於國中創作性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王凌莉(2002)。觀念迷霧中,師生自求多福?—「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上路一週年。表演藝術,117,44–48。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司徒芝萍(1990)。藝術教育的新生兒—兒童戲劇。文訊,60,26–29。
甘季碧(2007)。「教育戲劇」(D-I-E)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行動探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石光生(2002)。表演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48–61頁)。臺北縣:桂冠。
石婉舜(2000)。日本時代的「學藝會」活動。表演藝術,95,52–53。
朱介國、李壽菊、李宗玉、林琦妙(2000)。中西戲劇欣賞。臺北縣:新文京。
朱自謙(2009)。舞台萬千任我悠遊―國中二年級表演藝術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光耀(2001)。西方演劇史論稿(2版)。北京市:中國戲劇。
吳思楀(2011)。九年一貫表演藝術舞蹈與戲劇課程比較暨教學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若、賈亦棣(1985)。中國話劇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望如、呂燕卿、林世華、徐秀菊、張曉華、賴美鈴、陳致豪、陳錫祿、陳瓊花、蘇振明(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89–100頁)。臺北市:教育部。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1997)。新編西洋文學概論:上古迄文藝復興。臺北市:書林。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
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藝術領域的教學。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261–280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67–399頁)。臺北縣:桂冠。
李玉美、吳淑玲、林秀伎、莊雅然、廖順約、郭香妹、謝基煌(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微調)Q&A。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問答集(119–140頁)。臺北市:教育部。
李柏臻(2008)。「面具」應用於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以大觀國中八年級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未出版,臺北縣。
李皇良(2003)。李曼瑰。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杜定宇譯(1992),海倫˙契諾伊著。西方導演小史。載於杜定宇(編),西方名導演論導演與表演(475–549頁)。北京市:中國戲劇。
林玫君(2000)。創造性戲劇融入教學之理論與實務。九年一貫專輯,211–236。臺南市:翰林。
林玫君(2001)。參與教習劇場有感—教習劇場與其他相關戲劇教學法之異同。載於蔡奇璋、許瑞芳(編著),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187–192頁)。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玫君(2002)。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載於劉天課、張曉華(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1–280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2006)。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與發展。美育,154,78–83。
林玫君、林珮如譯(2010),Barbara Salisbury Wills著。創作性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盧昭惠(2008)。表演藝術教育篇:臺灣近現代表演藝術教育篇。載於鄭明憲(主編),臺灣藝術教育史(163–214頁)。臺北市:藝術教育館。
林玫君編譯(1994),Barbara T. Salisbury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臺北市:心理。
林國源(2000)。古希臘劇場美學。臺北市:書林。
林翠鈴(2001)。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實施活動類型與實施困難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珮倫(2011)。歌仔戲在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以明華園《超炫白蛇傳》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邱筱珊(2012)。特教班學生表演藝術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南港高中國中部創作性戲劇教學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洪宜君(2006)。國中階段戲劇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兩位專家教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洪筱薇(2006)。敘說一○八堂戲劇課。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2版)。臺北市:遠流。
胡耀恆(1998)。千古不朽的悲劇:《伊底帕斯王》。載於胡耀恆、胡宗文譯注,胡耀恆導讀,索發克里斯原著。伊底帕斯王(9–28頁)。臺北市:桂冠,1998。
胡耀恆譯(2001),布羅凱特著。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藝術史(2版)。臺北市:志文。
孫善豪譯(2010),Martha C. Nussbaum著。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臺北市:元照。
容淑華(2001)。英國教育戲劇/劇場理論與實踐之初探—從英國教育戲劇/劇場之教育哲學觀探討臺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中表演藝術教學等相關課題。臺灣戲專學刊,3,96–112。
容淑華(2004)。教育劇場:實踐與進步的哲學。臺灣戲專學刊,8,127–144。
容淑華(2007)。兒童戲劇—理性的藝術。美育,159,44–47。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Erving Goffman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
徐秀菊(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玫玲、顏綠芬(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耿一偉譯(2008),Peter Brook著。空的空間。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袁汝儀(2002)。文化人類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223–236頁)。臺北縣:桂冠。
張幼玫(2004)。國民中學表演藝術學習評量示例—92大直經驗。載於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輔導小組(主編),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專輯(94–119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幼玫譯(2005),Joss Bennathan著。少年愛演戲:11~14歲的戲劇技巧與課程示例。臺北市:遠流。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市:成長文教。
張曉華(2004a)。表演藝術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定位。國民教育,45卷2期,15–21。
張曉華(2004b)。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民教育十大基本能力上的教育功能。臺灣教育,628,29–38。
張曉華(2004c)。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張曉華、陳仁富(2002)。戲劇教育的展望。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721–724頁)。臺北縣:桂冠。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5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6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7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8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9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0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莊惠雅(2000)。臺灣兒童戲劇發展之研究(1945–2000)。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許瑞芳(2008)。T-I-E在臺灣的發展與實踐—以臺南人劇團教習劇場之經營為例,探討教習劇場的未來與展望。戲劇學刊,8,113–136。
郭碧唫(2010)。多元文化觀點的幼兒美術教育。幼兒教保研究,4,1–18。
陳中梅譯注(2001),亞里斯多德著。詩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陳仁富(2001)。國民小學推展表演藝術問題之探討。發表於2001新視野—「戲劇、劇場與教育」歐亞連線國際研討會。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載於劉天課、張曉華(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9–245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黃國倫譯(2010),Jonothan Neelands著。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作指南。台北市:心理。
陳枝烈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特質與目標。載於Banks J. A. & Banks C. A. M.(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3–34頁)。臺北市:心理。
陳玲玲(1999)。希臘戲劇。載於陳玲玲(編選),世界名劇精選˙古典篇(10–14頁)。臺北市:志文。
陳郁秀(1999)。臺灣音樂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教師天地,100,29–39。
陳晞如(2012)。話說從頭:翻開臺灣兒童戲劇教育史(1945–1986)。美育,186,86–96。
陳晞如譯(2003),Elizabeth Koehler-Pentacoff著。上課好好玩:兒童戲胞啟發與遊戲。臺北市:櫻桃。
陳錫祿(2004)。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問題省思。教師天地,130,31–37。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
陳韻文(印製中a)。教育戲劇。載於吳鷰儀(主編),幼兒戲劇。臺中市:華格納。
陳韻文(印製中b)。創造性戲劇。載於吳鷰儀(主編),幼兒戲劇。臺中市:華格納。
陳韻文(印製中c)。過程戲劇的源流與發展概觀。載於吳鷰儀(主編),幼兒戲劇。臺中市:華格納。
童道明譯(1993),Martin Esslin著。戲劇剖析。載於童道明(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戲劇美學卷(265–286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舒志義、李慧心譯(2005),Jonothan Neelands & Tony Goode著。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臺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頁)。臺北縣:桂冠。
黃美序(1997)。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2版)。臺北市:三民。
黃美滿(2001)。戲劇與教育的對話:由親子戲劇反思臺灣的戲劇教育。發表於2001新視野—「戲劇、劇場與教育」歐亞連線國際研討會。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黃寶慧(2011)。繪本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會員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633。
新潮大學文庫編輯室編譯(1999),岩淵達治著。戲劇概說。載於陳玲玲(編選),世界名劇精選˙古典篇(2–10頁)。臺北市:志文。
楊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112,82–87。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24頁)。臺北市:揚智。
歐怡雯譯(2006),Jonothan Neelands著。開始玩戲劇11–14歲:中學戲劇課程教師手冊。臺北市:心理。
蔡奇璋、許瑞芳編著(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臺北市:揚智文化。
鄭宜玫譯(2012年10月),Neelands, J.。歡聚的藝術:遊戲與戲劇課如何解救這個世界。林玫君(主持人),十年耕耘:視野與前瞻。2012年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大學。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86–91。
鄭黛瓊(2003a)。游溯戲劇教育的原鄉—英國戲劇課程扎根現況。美育,135,頁42–47。
鄭黛瓊(2003b)。臺灣戲劇教育的發展初探。經國學報,19,117–129。
鄭黛瓊(2005)。戲劇可以教學嗎。美育,147,22–29。
鄭黛瓊、朱曙明、黃美滿、廖順約(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戲劇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朱曙明、黃美滿、廖順約(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戲劇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鄧志浩口述,王鴻佑執筆(1997)。不是兒戲:鄧志浩談兒童戲劇。臺北市:張老師。
黎煥鵬(2007)。苗栗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表演藝術教學現況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戲劇組,未出版,臺北縣。
盧昭惠(2006)。美國、紐西蘭小學戲劇課程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盧家珍(2000)。牛步化的摸索階段—從「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試辦現況看藝術師資的培育問題。表演藝術,95,55–59。
賴淑雅(2003)。遊戲•劇場•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53–62。
鍾明德(1995)。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市:書林。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臺北市:唐山。
二、西文部分
Bowell, P., & Heap, B. S. (2001). Planning Process Drama.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Brecht, B. (1964) The Popular and the Realistic. In Willett, J. (Ed. &. Trans.),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New York: Hill and Wang. (written 1938,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8)
Chen, Yun-Wen (2002). In Search of the Cultural/ Theatrical/ Educational Paradigms for Taiwan’s Drama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rwick, England, UK.
Flemng, M. (1997). The Art of Drama Teaching.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Hornbrook, D. (1998a). Crafting Dramas. In Hornbrook, D. (Ed.), On the Subject of Drama (p.51–67). London: Routledge.
Hornbrook, D. (1998b). Drama and Education. In Hornbrook, D. (Ed.), On the Subject of Drama (p.6–17). London: Routledge.
Hornbrook, D. (1998c). Education and Dramatic Art.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Johnson, L., & O’Neill, C. (Eds.). (1991). Dorothy Heathcote: Collected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Drama.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elands, J. (1990). Goode, T. (Ed.). Structuring Drama Work: A Handbook of Available Forms in Theatre and Dra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elands, J. (1998). Three Theatres Waiting: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Performance Traditions. In Saxton, J., & Miller, C. (Eds.), Drama and Theatre in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p.147–164). Brisbane: IDEA Publications.
Neelands, J. (2000a). Drama Sets You Free or Does It? In Davison, J. & Moss, J. (Eds.), Issues in English Teaching. (p.73–89). London: Routledge.
Neelands, J. (2000b). In the Hands of Living People: Between the Ideas of Process and Curriculum. Drama Research, 1, 47–63.
Neelands, J. (2005, July). The Diversity of DiE – The application of DiE in Schools. In Chen Y. W. (Chair). 2005 Taiwan Educational Drama/Theatr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Neelands, J. (2010). O''Connor, P. (Eds.). Creating Democractic Citizenship Through Drama Education. England: Trentham Books.
Neelands, J. & Dobson, W. (2000). Drama and Theatre Studies at AS/A Level.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O’Neill, C. (1995). Drama Worlds: A Framework for Process Drama. Portsmouth: Heinemann.
Neelands, J. (2012, Octorber). The Art of Togetherness: How the Lessons of Play will Rescue the World. In Lin, M. C. (Chair), Ten Year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Vision and Prospects.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rama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O''Connor, P. (2010). Pro-Social Pedagogy. In O''Connor, P. (Ed.), Creating Democractic Citizenship Through Drama Education (p.115–118). England: Trentham Books.
Schechner, R. (1993). The Future of Ritual. London: Routledge.
三、網路資源部分
張曉華(2006)。新設的臺灣與英美戲劇教育之發展與比較。2009年12月11日,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edushare/SIG00004/C1/1207114776.doc
鍾傳幸(無日期)。臺灣戲曲學院。2010年4月1日,取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06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86–91。
2. 鄭黛瓊(2005)。戲劇可以教學嗎。美育,147,22–29。
3. 盧家珍(2000)。牛步化的摸索階段—從「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試辦現況看藝術師資的培育問題。表演藝術,95,55–59。
4. 鄭黛瓊(2003b)。臺灣戲劇教育的發展初探。經國學報,19,117–129。
5. 林玫君(2006)。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與發展。美育,154,78–83。
6. 鄭黛瓊(2003a)。游溯戲劇教育的原鄉—英國戲劇課程扎根現況。美育,135,頁42–47。
7. 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112,82–87。
8.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
9. 陳錫祿(2004)。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問題省思。教師天地,130,31–37。
10. 陳晞如(2012)。話說從頭:翻開臺灣兒童戲劇教育史(1945–1986)。美育,186,86–96。
11. 陳郁秀(1999)。臺灣音樂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教師天地,100,29–39。
12. 許瑞芳(2008)。T-I-E在臺灣的發展與實踐—以臺南人劇團教習劇場之經營為例,探討教習劇場的未來與展望。戲劇學刊,8,113–136。
13. 張曉華(2004b)。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民教育十大基本能力上的教育功能。臺灣教育,628,29–38。
14. 張曉華(2004a)。表演藝術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定位。國民教育,45卷2期,15–21。
15. 容淑華(2007)。兒童戲劇—理性的藝術。美育,159,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