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正松(2005)。性別和運動行為對大學生身體意象的影響研究﹝電子版﹞。大專體育學刊,7(1),79-89王正松、王建興(2004)。中文版的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修訂研究﹝電子版﹞。臺灣運動心理學報,5,101-126。
王正松、王建興(2010)。媒體傳播效應、身體意象與運動參與程度 之關係研究﹝電子版﹞。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7,31-47。
尤嫣嫣(2001)。由身體意象觀點談體重控制計畫。學校衛生,38,56-
69。
呂學超(2008)。大專男性追求肌肉發達的身體意象與自尊、生活品質之探索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吳信友(1983)。國中階段肢體殘障少年人格適應輔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教育學院,彰化市。林作慶、張志銘、許弘毅、賴永成(2012)。大學女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7(2),18-29。
林慶源、林耀豐(2009)。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探討﹝電子版﹞。屏東教大體育,12,217-231。孫紀蘭(2005)。男性身體意象滿意度與猛男情結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陳文成(2005)。大學女子排球員性別角色、競賽狀態性焦慮、自我效能及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電子版﹞。大專體育學刊,7(1),91-99。陳忠勝、卓俊伶(2007)。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性別差異﹝電子版﹞。中華體育季刊,21(3),27-35。張正發(2000)。臺北縣新莊市國小學生家長運動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清源、蔡英美(2006)。八週有氧舞蹈課程對於不同內外控傾向大學生身體意象和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電子版﹞。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19-30。張淑琴(2009)。健走介入計劃對更年期後婦女骨質密度、身體活動及運動自我效能之影響(碩士論文,慈濟大學,2009)。慈濟大學數位博碩士論文系統,etd-0125110-132309。張嘉哲、張若寧、黃文成、張寶財(2013)。大專公開組田徑中長距離跑運動員身體意象之探討﹝摘要﹞。2013運動教練科學學術研討會(頁9)。桃園:國立體育大學。
黃素珍(2006)。健身運動者之身體意象、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PE5567021。黃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護理研究,8(4),435-446。
黃曬莉、張錦華(2004)。臺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電子版﹞。中華心理學刊,47(3),269-287。
楊嘉惠、林耀豐(2011)。不同性別其身體意象差異性之探討﹝電子版﹞。屏東教大體育,14,162-171。
趙正敏、游雅雯、陳彥夫、鄭博文(2011)。探討運動參與程度對於壓力、身體自我概念以及社會體型焦慮之影響。健康管理學刊,9(2),139-152。
廖柏雅、張少熙(2004)。身體活動對改善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70,120-125。葉素汝(2005)。舞蹈系學生的身體形象、完美主義與飲食態度之關係研究﹝電子版﹞。大專體育學刊,7(2),125-135葉素汝、張家銘(2011)。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形象、體重壓力對社會體型焦慮之預測-以舞蹈系女學生為例﹝電子版﹞。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8,37-53。
鍾志強(2000)。運動自我效能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電子版﹞。科技學刊,9(1),59-80。蔡英美、王俊明(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臺灣心理學報,9,109-131。戴宏杰、張若寧(2012)。大學生參與體育性社團參與動機及身體意象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2012)。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100TPEC0418013。謝宗達、李淑芳和李麗晶(2010)。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自尊心及身體意象。臺大體育學報,18,1-14。
謝偉雄(2010)。探討大專生身體質量指數、自尊、身體意象、社會影響因素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雲科大體育,12,99- 110。
謝偉雄、葉麗琴(2008)。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研究﹝電子版﹞。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05-121。蕭芳惠、林薇(1998)。臺北市高中女生的體型意識及飲食異常傾向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107-127。羅惠丹、姜逸群(2007)。大學女生身體意象、社會文化因素與體重控制行爲之相關研究﹝電子版﹞,衛生教育學報,28,17-42。競賽規程及技術手冊(公告版),2012年12月03日,取自中華民國大專運校體育總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eb2.ctusf.org.tw
外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Cash. T. F., & Pruzinsky, T. (1990). Body images: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ee, L. L., Arthur, A., & Avis, M. (2007). Evaluating a community-based walking intervention for hypertensive older people in Taiwa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eventive Medicine, 44, 160-166.
McCabe, M. P., & Ricciardelli, L. A. (2003).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and body changes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3(1), 5-26.
Resnick, B., & Jenkins, L. (2000).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elfefficacy for walking/exercise scale. Nursing Research, 49, 154–159.
Resnick, B., Palmer, M. H., Jenkins, L. S., & Spellbring, A. M. (2000). Path analysis of efficacy expectations and exercise behavior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1(6), 1309-1315.
Rodgers, W. M., Munroe, K. J., & Hall, C. R. (2002). Relations among exercise imagery, self-efficacy, exercise behavior, and tensions.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21(1), 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