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公司法(2013年1月30日)。
2.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2009年4月22日)。
3.民法(2012年12月26日)。
4.立法院(2009)。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總說明,台北市:立法院。
5.司法院釋字第329號解釋(1993年12月24日)。
6.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工作資格及審議標準(2013年3月11日)。
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製造業人力需求調查。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8.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年3月16日)。外勞工資不應排除基本工資規定適用之Q &; A。取自http://www.cla.gov.tw。
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桃竹苗區就業服務中心(2010)。99年度桃竹苗地區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人力需求報告。桃園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桃竹苗區就業服務中心
1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1.江豐富(2006)。外勞中引進對本國勞工失業、職業選擇及薪資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71-111。12.朱氏金菊(2011)。從國家文化之差異探討外籍勞工管理制度之建構-以製造業之越南勞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13.成之約、林國榮(2012)。實施3K產業外勞5級制對我國勞動市場與產業發展影響探討。就業安全半年刊,2。14.吳秀珍(2001)。使用者態度與使用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農產品行銷資訊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市。15.吳惠林、王素彎(2001)。外籍勞工在台灣的趨勢、經濟關聯與政策。人口學刊,22,49-70。16.李宗穎(2012)。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管理系統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17.李明賢、楊毅(2012年9月28日)。管中閔:本、外勞薪資脫鉤,可討論,最慢11月定案。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18.李漢雄、藍科正(2000)。外勞引進對我國社會所造成之影響。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19.呂鴻進(2007)。我國外勞管理與強迫勞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20.林明宏、洪素卿(2008年12月10 )。勾串外勞仲介/工廠僱幽靈本勞,逃稅20多億。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1.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22.林海清(2006)。少子化效應對技職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1,32-45。23.卓芳輝(2004)。高階主管及企業經理人之影響策略實證研究-以臺灣地區EMBA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24.柯志騰(2011)。提升台灣外籍勞工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25.苗坤齡(1998)。台灣地區勞動市場失業與缺工問題之研究(編號:87-05-01)。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26.洪敬宜(2006)。台北市醫療院所負責醫師對醫療爭議調處之認知、態度探討及調處之法律經濟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台北市。27.徐秀燕(2011)。人力資本及人力資源發展策略的探討。就業安全半年刊,2。28.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Strauss, A &; Corbin, J.)。台北市:巨流(出版年代:1990)。
29.徐遵慈、賴琬妮(2007)。美國未來簽署FTA可能採納勞工標準方式對我之影響研析及我方談判立場預擬推動臺美FTA案之簡報建議。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編號960403),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30.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發文字第台財證三字第0920001301號令(2013年3月27日)。
31.郭振昌(2003)。德國職業訓練雙軌制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4,443-454。32.陳光偉(2005)。外籍勞工平等待遇原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33.陳祚民(2012)。少子化的招生策略-以私立T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34.陳菊(2001)。植基於勞動人權與勞動力競爭力之台灣外勞政策(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35.許士軍(1996)。定性研究在管理研究上的重要性。中原學報,6,12,52-56。36.許振明(2001)。國內失業問題探討與分析(財金(研)090-055號)。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37.張世昌(2009)。應用AHP分析外籍勞工國籍別對企業之適用性-以個案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38.張昌吉(2003)。外籍勞工對經濟、社會、政治層面影響之分析。政大勞動學報,12,257-294。39.張春興(主編)(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40.張啟明(2012)。外籍勞工生活適應與輔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41.張嘉達(2009)。轉換型領導、組織認同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42.崔雯玲(2008)。公司治理對企業經理人薪酬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台南市。43.彭兆玄(2008)。人力仲介公司對外籍勞工管理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44.游婉琪(2011年11月28日)。明年元旦上路,雇主上網直聘外勞,省時又省錢。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
45.黃世雄(1995)。臺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勞工研究,118,20-40。46.黃怡菱(2011)。外籍勞工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執行效果分析-新北市外勞查察員的觀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47.黃宣弼(2013年2月28日)。3K產業外勞,新增3行業放寬6行業。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dom.tw。
48.勞動基準法(2011年6月29日)。
49.雇主聘雇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2012年12月19日)。
50.損害賠償,最高法院69台上字第997號判決(1980年4月16日)。
51.楊久瑩、陳慧萍(2013年4月24日)。印尼要求印勞比照基本工資,衝擊16萬雇主。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52.楊斯晴(2012)。僱主對家庭類外籍勞工雇用行為之研究-理性行為理論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53.詹火生、林昭禎(2012年10月3日)。「彈性化」解決外勞與基本工資脫勾問題。【國政評論】。取自http://www.npf.org.tw。
54.趙守博(2012年10月22日)。外勞政策調整要確實對我國有利也應顧及公平與正義。【國政分析】。取自http://www.npf.org.tw。
55.鄭津津(2010年9月)。外籍勞工之政策及人權保障之檢視。「監察院第四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監察院。
56.蔡令恬(2009)。漫漫歸鄉路-綜論外籍勞工逃逸之因素。法扶會訊,33。
57.蔡宗隆(2005)。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企業經理人之法律定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58.蔡尚宏(2006)。我國外籍勞工勞動人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59.蔡練生(2010)。鬆綁勞動法規,活絡就業市場。台灣勞工季刊,23。27-33。
60.盧義光(2003)。企業經理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企業永續經營協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61.薛承泰、林昭禎(2004)。外勞數量與台灣勞工就業的關係。國家政策論壇,93,1,212-220。62.戴肇洋(2013年3月29日)。勞工基本工資調整的結與解,工商時報,A6版。
63.憲法(1947年1月1日)。
64.蕭美珠(2004)。台灣製造業外勞勞動人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65.蕭博銘(2005)。全球化趨勢下對勞動人權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以我國外籍勞工勞動人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66.蕭龍生(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色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0,12-14。67.藍科正(2000年6月)。勞動力跨國移動政策-台灣引進外勞經驗。「千禧年兩岸勞動政策及勞工權益政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68.羅梅玉(2007)。高雄市事業單位外勞管理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英文部份:
1. Adorno. T. W. and Horkheimer. M.(1979)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London: Verso. First published in 1944.
2.Berg, B.L.(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6th ed.).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3. Bryman, A.(1989). Research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London: Unwin-Hyman.
4.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e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5.Neal E. Culter, Ph. D.(2005). Planning for Events That You Don’t Want to Happen:How to Encourage Individuals to Plan for their Older-Age Transportation Needs. AARP, USDOT &; The Hartford Financial Serrice Group.
6.Strauss, A &; Corbin, J.(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 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