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乃玉(2007)。老人的智慧樂活環境。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
白景文(1997)。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
研究─以研華集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木村麻紀(2007)。全球樂活潮(李毓昭譯)。台北市:晨星文化。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明賢(2008)。企業推動樂活與永續發展研究-以八卦山自行
車道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涂忠正(2008)。連鎖便利商店導入樂活關鍵成功因素研究-以
7-11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鴻圖(2007)。樂活的9個覺悟。台北市:聯合文學。
曲彥斌(1993)。中國典當史。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別蓮蒂(2000)。生活型態白皮書。2000年台灣消費習慣調查報
告。台北市:商周。
吳聰賢(1983)。農村青年職業興趣、工作價值與職業選擇關係
研究。行政院青輔會。台北市。
宋宜儒(1994)。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
沛華集團為例。國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孟天鈞(2006)。樂活族消費者態度初探及行銷意涵。中正大學
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洪瑞彬(1998)。工作價值觀概念與測量工具之發展。輔仁大學
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鐵雄(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
年輔導委員會。
余慶華(2001)。消費金融從業人員之工作投入、工作滿足、
薪酬福利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
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人豪(2001)。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態度之
影響。中央大學人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秀(2006)。「員工投入驅動因子、情感性組織承諾與個人工
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增圓(2001)。新世代工作者之工作價值觀、期望報酬類型暨
兩者相關因素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鍾淑珍(2000)。台灣與大陸新人類工作價值觀比較-以一電腦
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朝曦(2010)。成人樂活的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9)。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樂活族之日常生活資訊行
為。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葉慶煌(2005)。最佳雇主企業之人力資源管理個案-F 公司
「員工高度投入」模式之探討與應用。中央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1995)。組織行為學。台北市;
華泰出版。
高宣揚(1991)。論布而狄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斯語言。29(3)21-26
張如(2008)。生活風格運動:樂活在台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俊明(2006)。樂活—消費者公民概念的體現。東方線上網站。
黃惠如(2005)。大聲喊LOHAS!樂活族。康健雜誌,85。戴郁芳(2007)。從浪漫主義觀點探討社會行銷之初探性研究-
以7-11樂活行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瑛如(2007)。生活風格運動:樂活在台灣。東吳大學社會學
系碩士論文。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三民。
黃同圳(1992)。年輕的新進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初探。管理雜
誌,212,65-69。
陳冬蓮(2008)。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之個
案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班,雲林縣。
蔡幸芸(2007)。個人工作價值與個人與組織契合及組織公民行
為間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市;天下出版。
蔡崑源(2001)。華進集團員工滿意度、工做投入組、織承諾與
離職意願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段宜廷(1999)。員工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足關係探討。文化大
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大鈞(2002)。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影響我國內稽人員工作
投入與離職傾向的探討。中山大學人才資源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國雄(1994)。工作價值對員工工作態度的影響。人力資源學
報,4期,1-20p。
莊雅雯(1998)。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態度之相關研究。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開義(1984)。工作特性、個人特質、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
組織承諾對離職意願之影響。中原大學機械研究
所碩士論文。
藍明龍(1996)。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對心人類的工作滿足感
與工作表現關係-以民營銀行為例。大業大學事
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閔(2007)。台灣生態旅遊的探討:樂活的觀點。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瑋(2008)。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關係研
究—以壽險人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之(2009)。台灣樂活生活型態之測量-台中地區檢驗分析。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靖如(2003)。居民永續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研究所。
劉怡玫(2003)。工作特性、工作價值觀對離職傾向影響研究。
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鍾志明(2000)。企業文化、員工工作價值觀及組織承諾之關聯
性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主要集團為例。長榮管理大學碩士論文。
廖素華(1980)。國小校長領導方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工作滿
足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兆明(1991)。報酬與工作動機:基礎理論之建立。國科會研
究專題計畫。
顱妍巧(2006)。樂活理念行銷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
中市,逢甲大學經營管理所。
蘇維杉(2009)。運動社會學。台北市:華都文化公司。
Bourdieu, p.(2000)。布爾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
北:麥田。(原著出版於1997)
星空傳媒(2009)。媽媽族群生活型態。http:/starcom.media/2009/11/blogspot
嚴長壽的「無為無期」旅態逍遙自在樂活延年 - 三不朽 的部落格 –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266ab6688&;aid=4960710
英文部分
Browm, S. P. (1996).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2, pp. 235-255
Bass, B.M.(1965).Organization Psychology, Boston:Allyn &; Bacon.
Brown, D. (2002).Bonus and variable pay; lessons form the U.K.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34(6): 24-31.
Cheung, G. W., &; Rensvold, R.B. (2002), “Evaluating goodness-of-fit indexes fortesting measurement invarianc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Vol.9.(2),pp.233-255.
Context,and Practice”,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12(4), pp.148-163.
Elizur, D. (1984). “Facets of Work Values: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work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 pp.379-389
Everage, L. (2002). Understanding the LOHAS lifestyle. Gourmet Retailer, 23.(10).82-86.
Kahn, W. A. (1990).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3,pp. 692-724.
Kelly, G. A. (199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Norton.
Kanungo R.N.(1979).“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86(1).p.133.
Locke, E.A. (1976).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D.Dunnette(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1297-1349, Rand Mcnally Chicago,
Lawler, B. B.Ⅲ.Hall, D. T.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o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54(4)305-312.
Lodahl, T. M. &; Kejner, M. (1965),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1)pp.24-33.
Locke, E.A. (1973), Satisfactory and Dissatisfactory among White Collar and Blue Collar Employe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53, pp.67-76,
McGregor, D. (1960),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Mcgraw-Hall.
McCormick, Ernest J. &; Ilgen, Daniel R. (1980), Industrial Psychology.Reprinted in Taipei: Jwang Yuan Publishing Co.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ub, pp, 146-150, (1954)
Roussou, N. (2002). Research note:Television, culture identity and youth lifestyle in Cypru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3) 355-367.
Super, D.E, (1970). Work Values Inventory. Boston: Houghton-Miffin.
Schaufeli, W. B., &; Bakker, A. B. (2004), “Job demands, job resources, and theirrelationship with burnout and engagement: a multi-sample study”, 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Vol.25, pp.293-315.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 Y.: The Free Press.
Ray, P. H. &; Anderson, S. R. (2000). The cultural creative :How 5o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
Rabinowitz & Hall (1977).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1, p.581.
Sobel , M. E. (1983) . Lifestyle differenti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U .S. society.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 115-144
Spector, P. E. “Job Satisfaction:Application, Assessment, and Consequences”Thousand Oaks, CA:Sage, 1997
Smola, R. W., and C. D. Sutton. 2002.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Revisiting Generational Work Valu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363-382.
Veal , A. J. (1993). The concept of lifestyle:A review . Leisure Studies , 12, 233-252
Thackray, J. (2001), “Feedback for Real”, Gallup Management Journal, Vol.1, p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