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資料
書籍資料
1. Anderson, Chris. The Long Tail. New York: Hyperion, 2006.
2. Gates, Bill. The road ahead. London: Viking, 1995.
3. Hagel Ⅲ, John., and Armstrong, Arthur.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1997.
4. Hooper-Greenhill, Eilean. “Museum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Towards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edited by Roger
Miles and Lauro Zavala, 133-147.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5. Johnson, L., Smith, R., Willis, H., Levine, A., and Haywood, K. The 2011 Horizon
Report.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1.
6. Johnson, L., Witchey, H., Smith, R., Levine, A., and Haywood, K. The 2010
Horizon Report: Museum Edition.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0.
7. Jan, Walls. “Global Networking for Local Development: Task Focus and
Relationship Focu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Global Networks:
Computer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dited by Linda M. Harasim,
153-165. Cambridge: MIT Press, 1993.
8. Kolter, Philip., and Armstrong, Gary. Principle of Market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4.
9. Loader, D. Brian. ed. Cyberspace Divide: Equality, Agency, and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0. McLean, Fiona. Marketing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11. McQuail, Den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1994.
12. Porter, Gaby. “Partial Truths.” In Museum Languages: Objects and Texts, edited by
Gaynor Kavanagh, 103-180.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 Rheingold, Howard. The Virtual Community.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c1933.
14. Stone, Allucquére R.“Will the real body please stand up? Boundary stories about
virtual cultures.”In Cyberspace: First Steps, edited by Michael Benedikt, 81-118.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期刊、學術研討會資料
1. Appen, V. Kevin., Kennedy, Bryan., and Spadaccini, Jim. “Community Sites &
Emerg- ing Sociable Technologies.” In Museums and the Web 2006: Proceedings,
ed. Trant, Jennifer and Bearman, David, pp.197-206. Toronto: Archives & Museum
Informa- tics, 2006.
2. Berry, L. Leonar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f Services─Growing Interest,
Emerg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3 (Fall
1995): 236-245.
3. Bowen, Jonathan. “Only connect. ” Museum international 51 (December1999):
4-7.
4. Graville-Smith, Cynthia. “Expressing Diverse Institutional Identities through Web
2.0.” In Museums and the Web 2008: Proceedings. Trant, Jennifer and Bearman,
David ed. , pp.59-70. Toronto: Archives & Museum Informatics, 2008.
5. Hoffman, L. Donna., and Novak, P. Thomas.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
- 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July 1996): 50-68.
6. Kozinets, V. Robert. “ E-Tribalized Marketing?: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 of Virtual
Communities of Consump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7 (June 1999):
252-264.
7. Licklider, C. R. Joseph., and Taylor, W. Robert. “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 Device.” Social and Technology: For the Technical man in
Management 76 (April 1968): 21-41.
8. Lynda, Kelly.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Museum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cial Media and Museum Education Workshop for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October 20, 2009.
9. McMillan, J. Sally. “What Is Interactivity and What Does It Do?.”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Phoenix, AZ, August 2000.
10. Smith, Steven. “User expect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useums and the Web 2008,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on-line, Montreal, Canada, April 9-12,
2008.
網站資料
1. Cespedes, V. Frank. and Smith, H. Jeff “Database Marketing: New Rul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 http://sloanreview.mit.edu/article/database-marketing-new-rules-
for-policy- and-practice/>[2013-05-12]
2. Jump Associates, <http://www.jumpassociates.com/harley-davidson-
strengthens-its- rider-community. html>[2013-06-12]
3. Morris, Merrill, and Ogan, Christine. “The internet as mass audience,” <
http://jcmc. indiana.edu/vol1/issue4/morris.html>[2013-05-18]
4. Newhagen, E. John. and Rafaeli, Sheizaf.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hould
Study the Internet: A Dialogue,” <http://jcmc.indiana.edu/vol1/issue4/rafaeli.
html>[2013-05-16]
5. Oreilly, Tim “What is Web2.0”<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
html>[2013-05-20]
6. Simon, Nina. “The Future of Authority: Platform Power”<http://museumtwo.
blogspot.com/2008/10/future-of-authority-platform-power.html>[2013-05-28]
中文資料
書籍資料
1. Gillmor, Dan 著,陳建勳譯,《草根媒體》。臺北市:歐萊禮,二○○五。
2. Jary, David、Jary, Julia 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
頭鷹出版,二○○五。
3. Kolter, Philip、Roberto, Ned、Lee, Nancy 著,俞玫妏譯,《社會行銷》。臺北市:
五南出版,二○○五。
4. 石瑞仁執行主編,《臺北當代藝術館 2008 年報》。臺北市: 臺北當代藝術館,
二○○九。
5. 石瑞仁執行主編,《臺北當代藝術館 2010 年報》。臺北市: 臺北當代藝術館,
二○一一。
6. 史黛西‧布雷斯勒、查爾斯‧葛雷森著,葉舜玉、丁惠民譯,《社群行銷:加
速成長、減低風險、提高忠誠度的網路商業社群》。臺北市: 麥格羅希爾,
二○○二。
7. 艾曼紐‧羅森著,林德國譯,《口碑行銷-如何引爆口耳相傳的神奇威力》。臺
北市:遠流,二○○一。
8. 李夏琳、喬許‧柏諾夫著,周怡芳譯,《網客聖經》。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二○○九。
9. 伯德‧施密特著,王育英、梁曉鶯譯,《體驗行銷》。臺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10. 亞當斯著;林義傑譯,《社群效應》。臺北市:碁峰資訊,二○一二。
11. 周世惠著,《臺灣臉書效應:Facebook 行銷實戰》。臺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二○一一。
12. 梁光余,《博物館行銷策略與方法》。臺中市:王士宜,二○○八。
13. 祖薩斯‧高定著,羅美惠、馬勤譯,《願者上鉤,無往不利的許可行銷 》。臺北市:先覺,二○○○。
14. 徐典裕、江沛航、陳秀華、楮如君、李雯純、翁菁邑、林均霈,《全方位數位
博物館建置》。臺北市: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
藏計畫,二○一二。
15. 黃光男,《博物館行銷策略》。臺北市:藝術家出版,一九九八。16. 黃光男,《博物館新視覺》。臺北市:正中書局,一九九九。
17. 蔡宏進,《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二○○五。
18. 喬‧普立茲、努特‧巴瑞特著,黃貝玲譯,《內容行銷塞爆你的購物車:數位
時代吸金法則》。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臺灣分公司,二○○九)。
19. 戴夫‧可本著,洪慧芳譯,《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臺北市:美商
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臺灣分公司,二○一二。
20. 羅吉斯著,唐錦超譯,《創新的擴散:為什麼有些好觀念、好產品會一炮而紅,
有些卻流行不起來?》。臺北市:遠流,二○○六。
期刊、研討會論文資料
1. 王啟祥。〈數位時代博物館的網路行銷策略〉。《科技博物》(2000 年第 4 卷第 4期):72-81。
2. 王順民。〈當代臺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及其相關議題論述〉。《社區發展季刊》(2006 年 9 月):53-64。
3. 吳紹群。〈Museum 2.0 概念的可能性與真實性─由博物館觀點探討 Web 2.0 與
社群媒體之應用及問題〉。《博物館學季刊》(2011 年第 25 卷第 2 期):93-105。
4. 吳燕惠。〈你所不知道的網路社群行銷〉。《貿易雜誌》(2004 年 3 月):34-39。5. 林以婕。〈臺灣公立博物館使用社交媒體現況調查〉。《博物館學季刊》(2012
年第 26 卷第 2 期):135-155。
6. 邱明嬌。〈淺談博物館行銷〉。《臺灣美術》(2006 年 1 月):94-101。7. 屈慧麗。〈博物館數位化會影響參觀人數嗎〉。《博物館學季刊》(1999 年第 13卷第 1 期):29-34。
8. 高慈敏。〈不只是一座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創新媒體運用與社區推廣實
務分享〉。《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2012 年 11 月):66-76。
9. 高宜凡。〈網路時代的行銷利器社群行銷〉。《突破雜誌》(2004 年 5 月):70-73。10. 張瀛之。〈社群大戰─以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facebook 粉絲專頁現況看博物
館使用者經營〉。《歷史臺灣》(2012 年 10 月):7-48。
11. 張婉貞。〈全球化趨勢下的博物館新生態(1)〉。《國立歷史博物館期刊》(2001
年第 11 卷第 7 期)88-92。
12. 陳訓祥、張秀娟、劉佳儒。〈行銷組合應用於博物館教育活動推廣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2012 年第 16 卷第 2 期):5-24。
13. 黃文美。〈面對新世紀博物館發展方向─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歷史
博物館學報》(2010 年 11 月):67-84。
14. 黃厚銘。〈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000 年第
28 期):117+119-154。
15. 黃慶源、林義雄。〈臺灣博物館之事件行銷研究〉。《科技博物》(2003 年第 7卷第 3 期):13-29。
16. 溫嘉榮、楊榮宗、許麗玲。〈由科技接受理論看網路學習社群創新擴散因素〉。
《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科技教育所,二○○五。
17. 蔡至欣、賴玲玲。〈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2011 年第 9
卷第 1 期):161-196。
18. 魯炳炎、林佩宜。〈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之角色扮演及行銷策略個案方析〉。《東
吳政治學報》(2011 年 3 月):179-263。
19. 劉襄儀。〈社群時代的博物館教育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008 年第 22 卷第2 期):97-123。
20. 劉襄儀。〈虛擬美術館的教育潛能〉。《藝術論壇》(2006 年 5 月):419-441。21. 劉襄儀。〈當博物館遇上部落格〉。《博物館學季刊》(2007 年第 21 卷第 2 期):
67-93+95。
22. 韓志翔、蔡瑞煌、林國平、石淑慧、張雯然。〈博物館 facebook 粉絲專頁行銷
成效探究〉。《博物館與文化》(2012 年 12 月):139-168。
23. 顏家棟、李雪吟。〈桃園縣地方文化館傳播行銷策略與傳播效果之研究〉。《國
際文化研究》(2009 年第 5 卷第 2 期):87-116。
24. 蘇珊‧傅尼爾、李拉娜著,侯秀琴譯。〈社群拉抬品牌力〉。《哈佛商業評論》
(2009 年 4 月):92-101。
論文
1. 王斯音。〈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檢視 Kotler 的社會行銷模型〉。臺北:國立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班,二○○八。
2. 朱曉俐。〈Web2.0 在博物館的應用〉。桃園:元智大學藝術管理所,二○○九。
3. 李佩珍。激勵機制對虛擬社群使用者動機、互動行為與自身滿足之研究〉。高
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二○一一。
4. 李蕾香。〈世界知名博物館網路行銷應用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
桃園: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二○○四。
5. 吳仁偉。〈虛擬社群人際互動模式之探討—以 Facebook 為例〉。臺北:淡江大
學未來學研究所,二○一○。
6. 何俊隆。〈運用網路社群進行口碑傳播接受程度之研究─以 Facebook 使用者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二○一○。7. 林佩宜。〈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行銷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
政研究所,二○○九。
8. 林伯峰。〈Web 2.0 之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二○○七。
9. 徐士雅。〈虛擬社群中化身互動機制研究-以虛擬博物館為例〉。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二○○七。
10. 洪士耕。〈社群媒體之關係行銷研究-以 7-Eleven 之 Facebook 粉絲專頁使用
者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二○一一。
11. 馬佳豪。〈以非營利性數位內容網站網路行銷模式分析:以虛擬藝術村音像藝
術管理中心網站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二○一○。
12. 馬素慧。〈數位博物館中成人學習虛擬社群之建構內涵與經營指標〉。新竹: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二○○三。
13. 梁永昌。〈影響虛擬社群成員知識交流因素之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資
訊管理研究所,二○○四。
14. 陳柏文。〈官方虛擬社群屬性對成員參與行為之影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管理所,二○○九。
15. 陳貞燕。〈web2.0 網路行銷技術商業效益之實證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管理科學系碩士班,二○一○。
16. 陳培傑。〈臺北當代藝術館整合行銷傳播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
士班,二○一一。
17. 陳建霖。〈使用社會網路分析探討 Wiki 社群─以 Wikipedia 為例〉。新竹:國
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二○○七。
18. 張瑜倩。〈以博物館行銷觀點探討博物館形象建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
書資訊研究所,二○○三。
19. 黃思綾。〈藝術類博物館虛擬社群經營之調查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工
業設計系碩士班,二○一○。
20. 黃淑華。〈臺北市立美術館傳播行銷策略與傳播效果之研究〉。桃園:銘傳大
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二○○九。
21. 曹瑀曦。〈臺北當代藝術館的經營策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
所藝術行政暨管理研究所,二○一一。
22. 葉素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策略行銷之研究:以非營利組織的觀點切入〉。
臺中: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二○○三。
23. 游冉琪。〈博物館行銷策略研究—以生活型態論推薦博物館之因素〉。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二○○九。
24. 郭恬如。〈虛擬社區顧客輪廓資料、關係行銷及其隱私權議題〉。臺北:國立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一九九八。
25. 楊雅惠。〈使用媒體豐富理論與網路互動理論解釋企業使用社群媒體行為〉。
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二○一一。
26. 劉襄儀。〈線上社群應用於博物館之策略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
術學系博士班,二○一一。
27. 駱芳廷。〈我國公立博物館行銷之研究--以臺北故宮為例〉。臺中:東海大學行
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班,二○一一。
28. 龍薇雅。〈數位典藏加值導入藝術類博物館行銷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班,二○一○。
29. 鍾宏彬。〈影響網路謠言傳播的因素及擴散模式-由電子郵件謠言的散播與企業
闢謠作為談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二○○二。
30. 顏慈炫。〈大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的小世界現象及其影響因素:以 Facebook
為例〉。花蓮:東華大學數位知識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二○○九。
31. 羅時瀚。〈營利與非營利虛擬社群的管理議題—以維基百科、Yahoo!奇摩知識
+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二○○六。
網站資料
1. 王亭云,〈六度分隔成歷史?透過臉書只要 4.74 人〉,2011-11-23<http://www.
nownews.com/ 2011/11/23/11490-2760334.htm> [ 2013-05-18 ]
2. 內容行銷指南行銷,<http://www.inboundjournals.com/content-maketing-guide/
> [ 2013-05-20 ]
3. 臺北當代藝術館組織營運,<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6911442
> [ 2013-06-21 ]
4. 社群時代,運用內容行銷才給力<http://www.inside.com.tw/2012/04/19/content_
marketing> [ 2013-05-20 ]
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http://beta.nmp.gov.tw/enews/no227/page_02.html
> [ 2013-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