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3: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聲豪
研究生(外文):Huang, Sheng-Hao
論文名稱:中小學教師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 處理學生衝突態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Conflict Resolution by Applying Restorative Justice
指導教授:鄭瑞隆鄭瑞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Jui-Lung
口試委員:洪志成曾淑萍
口試委員(外文):Hong,Jhih-ChengTzeng, Shu-Ping
口試日期:2014-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5
中文關鍵詞:中小學教師修復式正義衝突處理因應策略
外文關鍵詞: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Restorative Justice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6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理念處理學生衝突之態度,研究對象為臺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受試教師共有615人,透過「中小學教師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處理學生人際衝突之態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主要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臺南市曾接觸修復式正義理念之中小學教師人數已達一定程度,教育現場對於修復式正義理念不再感到如此陌生。
二、臺南市中小學教師透過多元管道接觸修復式正義理念,但整體而言,接觸與參與的程度並不深入。
三、中小學教師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處理學生衝突,大多抱持積極正面的態度。
四、女性教師比起男性教師、小學教師比起中學教師、已取得證書教師比起未取得證書教師、曾聽聞理念教師比起首次聽聞理念教師,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處理學生衝突,其態度更加積極正向。
五、中小學教師較傾向使用溝通、討論與協商的策略來處理學生衝突。
六、較為年輕教師、年資較淺教師,其因應衝突的策略較為多元化且個別化。
七、曾有間接接觸修復式正義理念經驗的教師,其衝突處理因應策略較為彈性,也較強調溝通與協商整合。
八、中小學教師越傾向使用溝通、討論與協商的策略來處理學生衝突,其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越抱持正面的態度。
九、中小學教師較傾向運用經驗、符合自身立場的策略來處理學生衝突,其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越抱持負面的態度。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對教師、學校以及教育行政單位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exploring the attitudes of teachers to deal with students' conflict by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Tainan City were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all of them are 615. Condu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attitudes of teachers to deal with students' conflict by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 the major finding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Tainan City , who needed to know more about Restorative Justice, have reached a certain degree.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was no longer unfamiliar to the educational sites.
2.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Tainan City learned about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from multiple approaches. On the whole, the teachers did not deeply learn and participate.
3.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conflict resolution by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4.Female teacher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ertified teachers and teachers who learned about the concept were more positive toward dealing with students' conflict by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than male teachers,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uncertified teachers and teachers who heard about the concept for the first time.
5.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cline to deal with students' conflict by the strategy of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consultations.
6.Younger and junior teachers applied more multiple and individual strategy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han senior teachers did.
7.Teachers who learned about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indirectly had more flexible strategies toward students’ conflicts and emphasized more o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s.
8.Mo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cline to apply strategy of the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consultations, they held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9.Mo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willing to apply the experience and the strategy which suited their own stand, they held a more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concep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education authority, and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units and member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衝突的意涵與現況………………………………………11
第二節 校園衝突的因應………………………………………………22
第三節 修復式正義理念內涵…………………………………………32
第四節 修復式正義的實務型態與原則………………………………40
第五節 修復式正義相關實證研究……………………………………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6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研究樣本背景資料分析………………………………………95
第二節 修復式正義理念推動現況分析………………………………98
第三節 受試者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之態度現況分析………101
第四節 受試者衝突處理因應策略差異分析………………………108
第五節 受試者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之態度差異分析………122
第六節 衝突處理因應策略與對於運用修復式正義理念之態
度相關分析…………………………………………………145
第七節 綜合討論……………………………………………………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63
第二節 對實務上之建議……………………………………………169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76
參考文獻……………………………………………………………181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193
附錄二 正式問卷……………………………………………………201
附錄三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目對照表…………………………213
附錄四 衝突處理因應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對照……………………217
附錄五 對於修復式正義態度各層面之差異對照比較分析表……221

壹、中文部分
方怡靜(2006)。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師生衝突、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NT5328001)
王玲琇(2013)。受暴婦女對修復式正義司法處遇之觀點。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CJU00201001)
王桂芳、陳文進、王明忠(2007)。師生衝突的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6,315-334。
白鎮福(2013)。治療性社區海洛英施用者復歸社會歷程之研究-以修復式正義為觀點。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TPU0102002)
吳凌雲(2010)。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少年安置機構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PU0102023)。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呂宜芬(2006)。我國修復式正義實踐途徑之研究--以緩起訴處分之酒醉駕車者為探討對象。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TPU0102006)
李坤崇(1995)。教師因應策略量表之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2 ,245-263。
李浩然(2007)。從修復式正義探討鄉鎮市調解委員之婚姻暴力調解策略。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TPU0102006)
李竟民(2010)。修復式正義於高職學生暴力行為成效評估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PU0102052)
李露芳(2002)。教師特質與信念對師生衝突之知覺與因應的影響。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DHU5331007)
林佳蓁(2012)。基隆市國中學生面對衝突情境的因應策略與寬恕態度之調查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OU5331015)
林滄崧(2012)。校園霸凌與防治。載於楊士隆(主編),校園犯罪與安全維護(頁139-197)。臺北:五南。
林群期(2004)。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制度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CPU05102022)
邱發忠、陳學志(2003)。軍事服從態度量表發展暨其效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79,79-106。
洪千涵(2008)。修復式正義對被害者損害影響-以泰雅族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PU0102002)
洪筱琦(2008)。高雄市六所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其衝突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胡軒懷(2006)。緩起訴義務勞動處遇者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范慧瑩(2009)。修復式正義處理國中校園欺凌事件之成效採討。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PU0102027)
夏化祥(2006)。具修復式正義內涵之刑案調解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TPU0102011)

孫傳策(2008)。從修復式正義之觀點論台灣更生保護制度。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HLT5204003)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2012年7月26日)。
涂燕玲(2002)。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PTTC576005)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高金桂(1993)。校園暴力之現況與型態。收錄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中小學校園暴力的防治。臺北:教育資料館。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14年3月28日)。
康思平(2000)。國民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秀敏(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韶青(2007)。原住民社區修復式正義實施機制之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TPU0102027)
張謹名(2008)。泰雅族正義模式內涵與實施機制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PU0102035)
梁瑞安(1989)。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莊忠進(2003)。論回復性司法On Restorative Justice 。警學叢刊,33(4),55-74。
莊凱琦(2008)。伴侶關係中的安全與自主:以留在施暴者身邊的受暴婦女為主體的服務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許春金(2002)。修復式正義理論。2002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1,1-23。
許春金(2003)。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理念與途徑-參與式刑事司法。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37-65。
許春金(2003)。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理念與途徑-參與式刑事司法。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37-65。
許春金(2007)。犯罪學(修訂五版)。臺北:三民。
許春金(2010)。人本犯罪學(修訂二版) 。臺北:三民。
許春金、陳玉書、孟維德、蔡田木、黃蘭媖、黃家珍、施雅甄、黃曉芬(2005)。94年臺灣地區犯罪被害調查報告。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內政部警政署。
許春金、陳玉書、黃政達(2007)。調解制度中受調解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修復式正義觀點。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1-52。
許寶源(1995)。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認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元宏(2005)。從修復式正義探討調解委員會刑案調解之效能—以台北市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TPU0102003)
郭瑞瑩(2012)。基隆市國中教師面對衝突情境之因應策略與寬恕態度之調查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OU5331012)。
陳文珊(2011)。從修復式正義談死刑的廢除。全國律師,15(8),16-26。
陳竹英(2003)。國小教師處理學童人際衝突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PTT1576020)
陳姚真(1987)。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泰華(2008)。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學生輔導管教之可行性研究-以臺南市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CCU05102002)
陳祖輝(2005)。少年司法新典範的轉移:論復歸式正義觀點的轉向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10,414-425。
陳釗文(2004)。公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系統。(系統編號093MCU05331008)
陳儀庭(2011)。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之觀點及其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PTT5576045)
陳鴻銘(1994)。國民小學教師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陶秋菊(2006)。緩起訴處分之理論基礎及決定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CKU5331014)
游梓翔、劉文英、廖婉如(譯)(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原作者:J. T. Wood)。臺北:雙葉。(原著出版年:1999)
游肇賢(2002)。國中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KNU0332029)。
程又強(1995)。談影響校園暴力之家庭因素。學生輔導通訊,37,44-49。
黃月秀(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教師自我效能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黃政達(2006)。我國修復式正義與刑案調解機能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黃智偉(2013)。司法程序中被害者保護與修復式正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黃隆民(1984)。國民中學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修訂二版 )。臺北:五南。
黃蘭媖、許春金、黃翠紋(2011)。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臺北:法務部。
楊士隆(2001)。少年犯罪生涯與常習犯罪研究之發展與啟示。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會刊,2(2),9-18。
楊士隆(主編)(2012)。校園犯罪與安全維護。臺北:五南。
楊永毅(2009)。雲林縣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因素與因應衝突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楊昕蕙(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面對衝突情境的因應策略與寬恕態度之調查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OU5331016)。
葉彥綺(2011)。修復式正義在少年矯正學校行政核心團隊組織衝突管理之可行性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332048)
葉競聲(2003)。國中體育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裘雅恬(2008)。毒品施用者緩起訴替代療法成效評估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CPU05102022)
鄔佩麗、洪儷瑜(1996)。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診斷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靳知勤(2009)。大學生對科學寫作態度量表之發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4),113-140。
廖晉羣(2009)。師生衝突因素及教師正向管教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國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
廖貴鋒(1985)。國中教師角色衝突、角色不明確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學智(2008)。國小教師對學生同儕衝突知覺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CTC576032)
劉蓉錠(2003)。國內高中職觀光科教師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靜宜大學。
潘文忠(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類型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德輝,楊士隆(2008)。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12)。犯罪學(修訂六版)。臺北:五南。
蔡麗滿(2010)。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少年犯罪協商之研究-以臺北市觸法少年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PU0102011)
鄧馨華(2006)。協商制度在我國實施成效之評估—以竊盜罪及詐欺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鄭文烽、吳芝儀(2009)。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中偏差行為學生之輔導研究。臺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2),1-30。
鄭世仁(1984)。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衝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彩鳳(1990)。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領導行為取向、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盧玲穎(2011)。從「修復關係」的角度面對校園霸凌問題-談修復式策略。人本教育札記,262,23-25。
賴富庭(2013)。原住民族傳統中的修復式正義觀點與實踐-以家庭暴力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NDHU5577002)
謝正平(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知覺與衝突管理策略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FJU00717006)
謝金青(1992)。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韓楷檉(1985)。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的角色衝突對其輔導工作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簡吉照(2008)。我國少年司法體系執行修復式正義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PU0610028)

貳、英文部分
Anita, W. (2004). Education psychology. Boston, MA: Pearson.
Aertsen, I., De Mesmaecker, V., Bolívar, D., & Lauwers, N. (2011).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the active victim: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Temida, 14(1), 5-19.
Azlinda, A., & Mohd Taufik bin Mohammad (2012). Crime victims support system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in Malaysia. Journal of Arts and Humanities, 1(2), 18-26.
Achutti, D., & Pallamolla, R. (2012). Restorative justice in juvenile courts in Brazil: A brief review of Porto Alegre and São Caetano Pilot Projects. Universitas Psychologica, 11(4), 1093-1104.
Brezina, T. (1996). Adapting to strain: An examination of delinquent coping responses. Criminology, 34(1), 39-60.
Braithwaite, J. (2002).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dshaw, C. P. & Waasdrop, T. E. (2009). Measuring and changing a culture of bullying.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8(3), 356-362.
Fattah, E.A. (2004). Gearing justice action to victim satisfaction: Contrasting two justice philosophies: Retribution and redress. In H. Kaptein & M. Malsch (Eds.), Crime, Victims, and Justice: Essays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p. 16-30). Hampshire, England 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lishing.
Iudici, A., Vallorani, M., & Antonello, A. (2013). Innovative law old services: Application and limit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storative Justice in Italy: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a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Applied Studies, 4(1), 43-51, ISSN:2028-9324.
Omale, D. J. (2011).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n analytical discourse for African profession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Legal Studies and Governance, 2(1), 102-112.
O'Connell, T., Wachtel, B., & Wachtel, T. (1999). Conferencing handbook: The new real Justice Training Manual. Pipersville, PA: The Piper's Press.
Robert, H. A., Susan, G., & Jennifer, G. (2000). Life stress, anger and anxiety, and delinquency: An empirical test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1(3), 256-275
Sandu, A., & Damian, S. (2012). Applying appreciative inquiry principles in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field. Postmodern Openings, 3(2), 37-52.
Wager, N. (2013). The experience and insight of survivors who have engaged in a restorative justice meeting with their assailant. Temida, 16(1), 11-32.
Wachtel, T., & McCold, P. (2001). Restorative justice in everyday life. In H. Strang & J. Braithwaite (Eds.),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Civil Society (pp. 114-129).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ehr, H. (1990). Changing lenses: A new focus for crime and justice. Scottsdale, PA: Herald Press.

參、網路資料部分
吳佩玲、曾增勳(2010年12月22日)。八德霸凌案 恐怖玩「借口袋遊戲」。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udn.com/NEWS/ main.html
康仁俊(2011年1月12日)。立院/反校園霸凌 明年8月起專任輔導教師駐校。今日新聞網。取自http://www.nownews.com/
教育部(2012)。教育部100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摘要。取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mvc/FrontDetail/293
教育部(2013)。教育部101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摘要簡版。取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CheckData?sno=366&MergedId=68fe208452174c4ca9509de96e991798
教育部(2014)。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6&Page=20047&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陳慧婷(2011年11月)。修復式正義-弭平校園衝突,天下雜誌,486,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383。
Welden, L.(2008).Restorative Practices in Australia’s Schools: Strong Relationships and Multi-School Summits Help Schools “Be and Learn” Together. Restorative Practices E-Forum: http://www.realjustice.org/articles.html?articleId=5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桂芳、陳文進、王明忠(2007)。師生衝突的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6,315-334。
2. 王桂芳、陳文進、王明忠(2007)。師生衝突的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6,315-334。
3. 李坤崇(1995)。教師因應策略量表之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2 ,245-263。
4. 李坤崇(1995)。教師因應策略量表之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2 ,245-263。
5. 邱發忠、陳學志(2003)。軍事服從態度量表發展暨其效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79,79-106。
6. 邱發忠、陳學志(2003)。軍事服從態度量表發展暨其效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79,79-106。
7. 張秀敏(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
8. 張秀敏(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
9. 莊忠進(2003)。論回復性司法On Restorative Justice 。警學叢刊,33(4),55-74。
10. 莊忠進(2003)。論回復性司法On Restorative Justice 。警學叢刊,33(4),55-74。
11. 許春金、陳玉書、黃政達(2007)。調解制度中受調解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修復式正義觀點。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1-52。
12. 許春金、陳玉書、黃政達(2007)。調解制度中受調解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修復式正義觀點。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1-52。
13. 陳文珊(2011)。從修復式正義談死刑的廢除。全國律師,15(8),16-26。
14. 陳文珊(2011)。從修復式正義談死刑的廢除。全國律師,15(8),16-26。
15. 陳祖輝(2005)。少年司法新典範的轉移:論復歸式正義觀點的轉向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10,4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