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7 09: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文居
研究生(外文):Wen-Chu Kuo
論文名稱:臺灣以「中華台北」模式 參與國際運動競賽之研究 -以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aiwan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s in The Term "Chinese Taipei" – The Case Study of The 2013 World Baseball Classic
指導教授:林泰和林泰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i-Ho Lin
口試委員:趙文志
口試委員(外文):Wen-Chih Chao
口試日期:2014-03-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兩岸關係中華台北一中各表棒球經典賽
外文關鍵詞: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Chinese TaipeiOne China with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sWorld Baseball Class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我國專司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於1981年3月23日與國際奧會在瑞士洛桑簽訂協議,開始我國使用「中華臺北」模式參加奧運會與各項國際運動競賽。除體育交流以外,「中華臺北」模式亦逐漸擴展到其他非運動組織的國際交流場域中,如:亞太經合會與世界貿易組織。「中華台北」奧會模式形成,體現了我國與中國對於「一個中國」代表權的爭奪。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民國簡稱為Chinese Taipei,中共國家翻譯為中國臺北,但也默許臺灣翻譯為「中華臺北」,顯然「中華臺北」模式是兩岸擱置爭議的共識,尤其在兩岸復談後逐漸建立互信,「中華臺北」逐漸成為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重要模式,使臺灣不再被排擠在國際舞臺之外,並令我國能夠擁有較大的國際活動空間。
棒球一直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體育活動,我國在國際上棒球亦實力堅強,不僅有多外旅外好手,和各棒球強國更有密切互動,因此在國際棒壇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因此,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儘管我國雖然在中國壓力下以「中華台北棒球代表隊」的名義參賽,然而在「中華台北」模式運作中經常出現的國旗爭議,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卻十分鬆綁。
李登輝總統、馬英九總統到陳水扁總統的兩岸政策可以看見臺灣在兩岸議題上的態度是「統–獨–統」的狀態,也因此兩岸的互動也是逐漸惡化到逐漸改善,也影響了臺灣「中華台北」奧會模式的使用形式。2013年兩岸關係已獲得重大進展,中國對我國國際活動參與之限制也較為讓步,在加上我國棒球具有堅強軟實力,以及民眾對於棒球國球的熱情支持,而使得我國在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中不再處處受「中華台北」奧會模式的限制。
  我國於體育國際交流上擁有足夠軟實力,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將大有可為之處。而隨著我國旅外棒球選手於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如王建民、郭泓志、陳偉殷、陽岱鋼等,再加上我國中華職棒於今年回春,臺灣民眾重燃棒球熱,這些都有助於我國棒球實力之精進,更有助於我國國際地位與活動空間之提昇。

On March 23, 1981, 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Olympic Games signed an agre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n Lausanne, Switzerland to begin the term "Chinese Taipei" used in the Olympics and various inter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s. Besides the aspect of sports, the term "Chinese Taipei"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o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APEC and the WTO. The term "Chinese Taipei" reflects the controversy at "one China" representation issue with PROC.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fer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Chinese Taipei”, which is translated into“中國台北”, but also acquiesced Taiwan translated into "中華台北". Apparently, the term "Chinese Taipei" is the consensus of two sides, especially when mutual trust i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fter several cross-strait talks, "Chinese Taipei"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rm of Taiwan used in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Taiwan is no longer excluded from international stage, which benefits our country with larger space in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Baseball has been the most influential sports in Taiwan, and is also well-known in the world. A number of players trained in foreign, and closely interact with other country with good baseball team. In the World Baseball Classic tournament, although we join the tournament in terms of "Chinese Taipei baseball team" under China’s pressure, but the controversy at "Chinese Taipei" flag is contrarily relived in the World Baseball Classic tournament.
From President Lee, President Ma to President Chen’s cross-strait policy can be unveil their attitude toward China swing to and fro the "reunification - independence - reunification ", therefore the interac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s also from deterioration to gradually amelioration, which affected Taiwan's term "Chinese Taipei" used in Olympic games. From2013,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China relieve its restrictions on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Furthermore, our baseball team has a strong soft power, as well as the enthusiastic fans for the national baseball games, which makes the 2013 World Baseball Classic is no longer confined in term os "Chinese Taipei".
Taiwan has strong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and is promis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our baseball players trained in foreign such as Wang, Kuo, Chen Weiyin, Yang Dai steel, which raise awareness worldwide, and parallel with this year's rejuvenation of Baseball League in Taiwan, Taiwan rekindle the baseball fever, which contribute to not only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baseball, but also claim our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statu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與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2
第二章 中華台北模式形成之沿革 15
第一節 中華奧會與中國奧會之成立(1922-1958) 15
第二節 中國退出國際奧會後臺灣會籍問題之變革(1958-1971) 19
第三節 中國重返國際舞台後臺灣會籍問題之變革(1971-1981) 23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中華民國與「中華台北」模式 31
第一節 李登輝總統時代 31
第二節 陳水扁總統時代 42
第三節 馬英九總統時代 47
第四節 小結 55
第四章 臺灣棒球發展沿革 57
第一節 日治時代下的臺灣棒球 57
第二節 國民政府來台後的臺灣棒球 58
第三節 1980年代後的臺灣成棒運動 62
第四節 小結 67
第五章 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的「中華台北」 69
第一節 世界棒球經典賽的背景 69
第二節 臺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世界棒球經典賽 72
第三節 棒球軟實力對臺灣「中華台北」奧會模式的影響 77
第四節 小結 8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6

參考書目 87

Eral Babbie 著,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
盂峻瑋、唐盛梅、曾文誠、賈亦珍、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年7月)。
湯銘新編著,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上篇:中國奧會與遠韻、奧運之淵源(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2000年9月)。
湯銘新編著,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下篇:國際奧會與兩岸三角關係研究(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2000年9月)。
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期刊書目
李仁德,「臺灣海峽兩岸體育交流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中華民國體育會體育學報,第14輯(1992年12月),頁51-59。
李俊杰,「海峽兩岸體育交流協議之簽訂:運動權利的宿命?被剝奪?」,台中學院體育,第4期(2007年12月),頁17-25。
李建興、劉宏裕,「『奧會模式』形成與爭議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第25卷第3期(2011年9月),頁555-563。
沈明室,「從戰略觀點看陳雲林訪臺的策略與意涵」,國防雜誌,24卷1期(2011年5月),頁7-16。
林千源,「臺灣球迷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棒球加油團的考量因素與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第38卷2 期(2005年6月),85 - 96頁。
林千源,「臺灣球迷對棒球的情感與認同─以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中華對日本之季軍賽為例」,體育學報,第35期(2003年9月),167 - 177頁。
林伯修、林國棟,「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第45卷第3期(2012年9月),頁227 - 245。
邵宗海,「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系,2002年12月20日。
邵宗海,「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響」,「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2002年11月23日~24日。
洪子程、李炳昭,「我國奧會歷史發展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第6期(2011年6月),頁3-15。
范麗華,「九二香港會談之研究」,兩岸發展史研究,第1期(2006年8月),頁371-396。
徐蕙萍,「胡六點宣佈後中共對台的宣傳策略與作用(2008 年至 2009 年)」,復興崗學報,第97期(2010年3月),頁97-120。
張啟雄,「『法理論述』vs.『事實論述』:中華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會籍認定交涉,1960-1964」,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2期(2010年6月),頁85-129。
張啟雄,「1960 年前後中華民國對國際奧委會的會籍名稱之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期(2004年6月),頁103-153。
陳隆志,「臺灣與聯合國--回顧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4期(2001年6月),頁7-11。
游智偉、陳政一,「中共對臺政策之理性與組織過程分析:以2002-2010 年的政策變化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4卷第4期(2011年11月),頁57-88。
童振源,「臺灣對於大陸在1995-96年及1999-2000年武力威脅的反應」,中國事務季刊,第九期(2002 年7 月),頁71-89。
趙麗雲,「『中華台北奧會模式』背景說明∼兩岸在WTO互動的可用參考模式」,2001年11月20日發表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教文(析)090-002號):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B-090-002.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1日。
劉進枰,1981年奧會模式簽訂之始末,「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臺灣省咨議會主辦,2007年10月25~26日。
劉進枰、蔡禎雄,「中華民國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會籍問題之探討-1949~1993」,體育學報,第15期(1993年7月),頁15-25。
劉進枰、蔡禎雄「促成“奧會模式”的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以1981年前後爲中心~」,體育學報,第18期(1994年12月),頁47-56。
劉煒錚,「一個中國問題的糾結:以〈國統綱領〉為例兩岸發展史研究」,兩岸發展史研究,第1期(2006年1月),頁347-370。
蔡心怡,「兩岸主權主張對於我國參與國際體育活動之影響」。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鍾俊敏,「臺灣棒球、民族認同、和日本殖民主義(1895-1945)」,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17卷4期(2006年12月),頁1-10。
龐建國,「兩岸產業合作的機遇與挑戰–以搭橋專案為例」,收錄於童振源主編,兩岸經貿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頁114-135。

論文書目
毛文元,「『中華台北』奧會模式形成之研究」。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江雅貞,「比較兩蔣時代一個中國政策之背景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 月。
吳建宏,「全球化下臺灣參與國際運動競賽之機會與限制:(3+1)i決策模型之分析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辜汪會談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論文,2007年9月。
范麗華,「九二香港會談至辜汪一次會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陳安國,「兩岸互信之研究(19922012 年),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4月。
廖小娟,「小國提升國際地位的策略—兼論對臺灣之啟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2月。
蔡創宇,「『中華台北』模式對海峽兩岸政治互動與體育交流之影響(1989年4月6日-至今)」。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報紙書目
中央通訊社,「經典賽拚出感動 中職重返榮耀」,2013年12月28日發表於中央通訊社網站:http://www.cna.com.tw/news/aspt/201312280062-1.aspx。最後瀏覽日期:2014年2月22日。
王寓中,「亞洲女足賽國旗風波 馬英九稱依奧會模式辦理」2001年12月25日發表於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dec/25/today-p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6月11日。
王銘義,「《國統會檔案》揭祕,李登輝:一中只是宣示態度」,於2013年8月18日發表於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308180015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4年1月7日。
丘采薇,「經典賽名單出爐 中華28人 建仔、小小郭都在」,聯合報,2012年1月15日,版B3。
吳意政,「我國球精神 全世界都看見!」,聯合報,2013年3月3日,版A5。
李弘斌,「《世界棒球經典賽》京奧憾事再現 網友罵翻天」,中國時報,2009年3月8日,版A5。
婁靖平,「落後14分 球迷還喊全壘打…」,聯合報,2013年3月10日,版A2。
婁靖平、藍宗標、丘采薇,「中華隊 前進東京 中韓之戰 一分飲恨 仍靠得失分率優勢 搶下分組第一」,聯合報,2013年3月6日,版A1。
婁靖平、藍宗標、丘采薇,「中華隊 前進東京 中韓之戰 一分飲恨 仍靠得失分率優勢 搶下分組第一」聯合報,2013年3月6日,版A1。
婁靖平、藍宗標、李致嫻,「經典賽2連勝 中華8:3擊敗荷蘭 晉8強希望濃」,聯合報,2013年3月4日,版A1。
張國欽,「不長進 中華隊又輸中國」,中國時報,2009年3月8日,版A1。
陳志祥,「《世界棒球經典賽》京奧首局爆 惡夢竟重演」,中國時報,2009年3月7日,版D6。
陳志祥,「WBC戰績差 中職票房冷」,中國時報,2006年3月23日,版A20。
傅建中,「華府看天下-讓中美破冰的乒乓外交」,中國時報,2013年2月15日,版A19。
游宜樺,「愛國旗手 八年前也有 兩留學生陳坤鐘、李建興 因而遭美警方施暴」,中國時報,2004年9月3日,版A3。
黃冠雄,「賀晉級 棒球經典中的臺灣國球夢」,聯合報,2013年3月6日,版A15。
黃麗華,「中華被日打爆 8年來最慘的一役 兩岸開打 陳鏞基轟出滿貫砲 昨被提前終結 謝長亨頻上投手丘:可能創東京巨蛋紀錄 王貞治:輸球對中華是好的」,聯合晚報,2006年3月5日,版3。
黃麗華,「駐日代表處 怕國旗不夠」,聯合報,2013年3月7日,版A18。
黃麗華,「韓完封 日KO 球迷轟 抵制! 連高中聯賽都不如 鼓勵? 請問這樣還有用嗎 再輸! 叫我怎麼迎接你們」,聯合晚報,2006年3月5日,版3。
楊育欣,「輸了哭了 我們還是謝謝你…」,聯合報,2013年3月10日,版A2。
盧金足、何博文,「呂:勿陷文字魔障 馬:攜國旗是愛國表現」,中國時報,2007年9月9日,版A2。
聯合報社論,「驚心動魄的中日經典賽」,聯合報,2013年3月9日,版A2。
聯合報黑白集,「國旗被球迷救回來了」,聯合報,2013年3月7日,版A2。
藍宗標,「中國台北!經典賽官網矮化臺灣 可惡!Taiwan譯為中國台北 可笑!陳金鋒還在道奇 重點報導唯一未繳同意書的王建民」,聯合晚報, 2006年2月9日,版7。
藍宗標、婁靖平,「2萬球迷爭睹完美建仔 伸卡球大師再現 先發6局無失分 經典賽中華克澳洲 今戰荷蘭搶8強」,聯合報,2013年3月3日,版A1。
羅惠齡,「連3場完封奪冠 經典賽臺灣來了」,蘋果日報,2012年11月19日,版D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仁德,「臺灣海峽兩岸體育交流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中華民國體育會體育學報,第14輯(1992年12月),頁51-59。
2. 李仁德,「臺灣海峽兩岸體育交流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中華民國體育會體育學報,第14輯(1992年12月),頁51-59。
3. 李建興、劉宏裕,「『奧會模式』形成與爭議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第25卷第3期(2011年9月),頁555-563。
4. 李建興、劉宏裕,「『奧會模式』形成與爭議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第25卷第3期(2011年9月),頁555-563。
5. 沈明室,「從戰略觀點看陳雲林訪臺的策略與意涵」,國防雜誌,24卷1期(2011年5月),頁7-16。
6. 沈明室,「從戰略觀點看陳雲林訪臺的策略與意涵」,國防雜誌,24卷1期(2011年5月),頁7-16。
7. 林千源,「臺灣球迷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棒球加油團的考量因素與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第38卷2 期(2005年6月),85 - 96頁。
8. 林千源,「臺灣球迷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棒球加油團的考量因素與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第38卷2 期(2005年6月),85 - 96頁。
9. 林千源,「臺灣球迷對棒球的情感與認同─以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中華對日本之季軍賽為例」,體育學報,第35期(2003年9月),167 - 177頁。
10. 林千源,「臺灣球迷對棒球的情感與認同─以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中華對日本之季軍賽為例」,體育學報,第35期(2003年9月),167 - 177頁。
11. 林伯修、林國棟,「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第45卷第3期(2012年9月),頁227 - 245。
12. 林伯修、林國棟,「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第45卷第3期(2012年9月),頁227 - 245。
13. 范麗華,「九二香港會談之研究」,兩岸發展史研究,第1期(2006年8月),頁371-396。
14. 范麗華,「九二香港會談之研究」,兩岸發展史研究,第1期(2006年8月),頁371-396。
15. 徐蕙萍,「胡六點宣佈後中共對台的宣傳策略與作用(2008 年至 2009 年)」,復興崗學報,第97期(2010年3月),頁9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