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4: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田朝明
研究生(外文):Chau-Ming Tien
論文名稱:經濟發展理論與模式的應用分析-以台灣及東亞代表性國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Models - A Case Study of Taiwan and Representative East Asian Nations
指導教授:蔡仰虔蔡仰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Chien Tsai
口試委員:蔡仰虔李偉銘吳徐哲
口試委員(外文):Yang-Chien TsaiWei-Ming LeeHsu-Che Wu
口試日期:2015-07-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經濟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經濟發展
外文關鍵詞:Economic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經濟發展理論的思想淵遠流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論,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相當有程度的印證經濟發展理論的論述。本論文首先整理經濟發展理論的發展與脈絡,回顧過去的經濟發展理論的演進,接下來整理台灣在戰後的經濟發展,以1980年為界分為早期及近期,檢視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與策略,再以東亞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為例,透過「雁首」、「雁身」、「雁尾」各一個國家,以東亞經濟發展模式,來對照台灣的經濟發展謀略,透過本篇論文可以了解,在經濟發展理論下,台灣的策略如何運用,是否呼應了經濟發展理論。
目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主題…………………………………………2
  第三節 論文架構…………………………………………………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介紹……………………………………....6
  第一節 文獻回顧…………………………………………………6
  第二節 經濟發展理論與模式介紹………………………………7
第三章  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與脈絡分析………………………..20
  第一節 台灣早期經濟發展策略與脈絡………………………..20
  第二節 台灣近期經濟發展策略與脈絡………………………..27
  第三節 理論與發展經驗分析…………………………………..33
第四章  東亞代表性國家…………………………………………..36
  第一節 以日本為例……………………………………………..37
  第二節 以南韓為例……………………………………………..41
第三節 以越南為例…………………………………………......43
第五章 結論…………………………………………………………..46
  第一節 研究成果………………………………………………..4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51
參考文獻.................................................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宗先 (1997) 「政策效果與經濟發展階段」,《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1-22。
于宗先、王金利 (1999) 《台灣泡沫經濟》,台北市:聯經。
于宗先、王金利 (2003) 《一隻看的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市:聯經。
田豐論 (2007)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模式評析」《現代日本經濟》,153:1-5。
行政院主計處 (1985)《中華民國經濟統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73)《國際經濟週刊》,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80)《十年經濟發展計劃(綱要)》,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79)《十項建設重要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86)《台灣的經濟現代化進程》,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90)《台灣統計資料1990》,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4)《2014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
朱廷珺、安占然 (2001) 「東亞經濟發展若干理論評析」,《當代亞太》,2001-7:45-49。
有擇廣已 (1987)《日本的崛起-昭和經濟史》,黑龍江:黑龍江省出版社。
沈紅芳 (2005)「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管窺」,《南洋問題研究》,123:30-36。
吳聰敏 (1988) 「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1-1:145-158。
吳聰敏 (1997) 「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19-2:75-127。
李在方 (2008)《韓國崛起:駐韓大使旅韓20年的觀察與見證》,台北市:財團法人亞太文化學術交流基金會。
周呈奇 (2011) 「戰後臺灣從經濟增長到經濟發展的思想變遷」,《華人經濟研究》,9-1:19-34。
林進生、初國華 (2000) 「台灣經濟發展與政府角色:一九九零年代以前之論述」,《育達科大學報》,25:163-180。
林直道 (1995)《現代日本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洪振義 (2009) 「東亞區域經濟發展與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兼論金融危機中的台灣經濟」,《東亞論壇季刊》,463:1-18。
保建雲 (2007) 「經濟轉型時期中國與越南經濟增長比較分析」
《學術論壇》,198:81-86。
孫震 (1994) 「台灣總體經濟規畫」《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22-37。
陳明凡 (2005) 「越南的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中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比較」,《當代亞太》,2005-7:31-44。
熊彼得著 何畏,易家詳等譯 (2001)《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用、利息和經濟週期的考察》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蔡學儀 (2006)《台灣經濟論》,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劉常敏 (2000) 「戰後日本國家發展軌跡初探」《外交學院學報》,2000-4:35-42。
劉大年 (2003) 「越南經濟展望」《經濟前瞻》,2003:71-76。
劉玉山 (2005)「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再探索-兼論中國快速崛起所帶來的衝擊」,《東亞論壇季刊》,449:57-68。
蕭全政 (1997)《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縣:業強。
薛琦 (1994) 「總體失衡與個體調整:台灣在80年代的經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2:197-229。
魏蕚 (1993)《中國式資本主義-台灣邁向資本市場之路》,台北市:三民書局。
瞿宛文 (2007) 「戰後台灣經濟成長原因之回顧:論殖民統治之影響與其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1-34。
譚崇台 (1999)《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龐建國 (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顧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英文部分
Adelman, I. (1974), “On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21-35
Adelman, I. (1975), “Development Economics A Reassessment of Goal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5-2:43-59
Amin S. (1976), Unequal Development: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t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Corden, W. M.(1985), Protection, Trade and Growth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aberler, G (1976), The world economy, money,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1919-193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Jacoby, N. H. (1966), U.S. Aid to Taiwan, 1860-1970 , New Haven; Yale U. Press.
Kindleberger, C. P. and Herrick, B (1983),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McGraw-Hill College Press.
Leibenstein, H. (1957), 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John Wiley Press.
Lewis, W. 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2:91-139.
Myint H. (1977), “Adam Smith’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perspecti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a, 44:231-248.
Myrdal, G. (1957),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London: University Paperbacks, Methuen.
Nelson , Richard R. (1956), “A Theory of the 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6:894-908.
Nurske, R. (1953),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W.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tow,H. H. (1962),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stein-Rodan, P. N. (1943),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The Economic Journal , 53:202-211.
Shaw, E. (1973), Financial Deep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nger, H. W. (1964),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Change, New York: McGraw Hill College.
Sunkel, O. (1969), “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External Dependence in Latin Americ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4:23-48.
Todaro, M. and Smith, S. C. (2003), Economic Development,8th Edition. New York:Addison Wesley.
Toye, J. and Toye, R. (2003), “The orign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bisch-Singer theses,” History of Polittical Economy , 35-3:437-467
Whitley R. (1992), Business Systems in East Asia: Firms, Markets and Societies, Newdelhi: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