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依成書朝代排列)
(一)、經部
(漢)孔安國撰,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版。
(魏)何晏集解,《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版。
(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85年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史記》,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版。
(漢)班固著,《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北齊)魏收著,《魏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版。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南朝梁)沈約著,《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南朝梁)蕭子顯著,《南齊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版。
(唐)令狐德棻著,《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版。
(唐)李百藥著,《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唐)李延壽著,《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唐)李延壽著,《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唐)長孫無忌著,《唐律疏議》,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唐)姚思廉著,《梁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版。
(唐)姚思廉著,《陳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版。
(唐)魏徵著,《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97年版。
(唐)吳競著,《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溫大雅著,《大唐創業起居注》,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版。
(唐)杜佑著,《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版。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2001年12月版。
(宋)歐陽修等著,《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98年版。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版。
(宋)王溥著,《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6月版。
(清)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清)沈家本著,鄧經元等點校,《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清)薛允升著,懷效鋒等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清)趙翼著,《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仁愛書局,1984年9月版。
(三)、子部
(唐)張鷟著,《龍筋鳳髓判》,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版。
(唐)劉肅著,《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宋)王欽若編著,《宋本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89年8月版。
(宋)李昉著,《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宋)李昉著,高光編《文白對照全譯《太平廣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四)集部
(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董誥等著,《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畫為序)
(一)、專書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93。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料室編,《敦煌資料》,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
五南法學研究中心編,《新編實用小六法》,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版。
方立新、夏立安編著,《人權法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毛漢光著,《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版。
毛漢光著,《中國人權權史—生存權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版。
毛漢光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版。
毛漢光編,《唐墓誌銘彙編附考》,1-17冊,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81,1984-1995年版。
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跡錄》,蘭州: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律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王立民著,《唐律新探》,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3年版。
王堯、陳踐編著,《吐蕃簡牘綜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王堯、陳踐譯著,《敦煌吐蕃文獻選》,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甘懷真、貴志俊彥、川島真合編,《東亞視野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版。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編,《大美百科全書》,臺北:光復書局,1990年版。
朱敬一、李念祖合著,《基本人權》,臺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版。
何勤華著,《中國法學史》,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4年版。
吳忠希著,《中國人權思想史略—文化傳統與當代實踐》,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
李石著,《積極自由的悖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李步云、鞏向和等著,《人權法的若干理論問題》,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李樹桐著,《唐史考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版。
李樹桐著,《唐史索隱》,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李樹桐著,《唐史新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版。
杜鋼建著,《外國人權思想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沈曉陽著,《正義論經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那思陸著,《中國審判制度史》,臺北:正典出版社,2004年版。
周文華著,《論法的正義價值》,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版。
武樹臣主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辭典》,北京:北京大學書版社,1999年版。
金觀濤、劉青峰著,《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紀江江主編,《中國傳世人物畫(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胡大康著,《英國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凍國棟著,《中國中古經濟與社會史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唐代史研究委員會編,《吐魯番‧敦煌出土漢文文書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東洋文庫出版社,1990年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10月版。
徐昕主編,《正義的想像:文學中的司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馬小紅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張仁善著,《法律社會史的視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張文顯著,《權利與人權》,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3年版。
張香華編,《生或死:國際特赦組織在台舉辦死刑存廢會談實錄》,台北:星光出版社,1991年版。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張國剛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張鵬一編著,《晉令輯存》,陝西: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陳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陳登武著,《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喻權域著,《人權問題縱橫談》,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程國強著,《美國史,1607-1900》,臺北:華欣出版社,1988年版。
程樹德著,《九朝律考》,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版。
黃仲夫著,《刑法精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版。
黃枬森,沈宗靈編,《西方人權學說(下)》,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黃枬森,沈宗靈編,《西方人權學說(上)》,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楊廷福著,《唐律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楊廷福著,《唐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楊鴻烈著,《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版。
董云虎著,《人權基本文獻要覽》,瀋陽:遼寧出版社,1994年版。
賈士蘅譯,《英國史(上)》,臺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版。
雷家驥著,《孔雀東南飛箋證》,臺北:蘭台出版社,2008年版。
雷家驥著,《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臺灣中華書局、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公司聯合編輯,《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版。
趙文潤、趙吉惠主編,《兩唐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趙明著,《正義的歷史映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劉俊文著,《唐代法制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劉俊文著,《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劉海年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1—4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蔡墩銘等主編,《新編基本六法參照法令判解全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版。
蔡墩銘著,《唐律與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臺北市:中國學術著作補助委員會,1972年版。
鄭玉波著,《法學緒論》,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版。
盧錦堂著,《《太平廣記》引書考》,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6年版。
錢大群、郭成偉合著,《唐律與唐代吏治》,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錢大群著、錢元凱合著,《唐律論析》,南京:南京大學,1989年版。
閻照祥著,《英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戴炎輝著,《唐律各論》,臺北:三民書局,1965年版。
戴炎輝著,《唐律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64年版。
戴建國著,《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謝瑤偉著,《死刑存廢之研究》,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1994年版。
藍潮永、關今華合著,《人權與法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美)大衛‧葛蘭(David Garland)著,劉宗為、黃煜文譯,《懲罰與現代社會》(Punishment and Modern Society: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臺北:商周出版社,
2005年版。
(美)斯塔斯‧杜茲納(Douzinas.C)著,辛亨復譯,《人權與帝國》(Human Rights and Empir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理查‧米德頓(Richard Middleton)著,賈士蘅譯,《殖民時代的美國史》(Colonial America A History),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版。
(美)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著,許先春譯,《美國人民的歷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諾曼‧韓普森(Norman Hampson)著,王國璋譯,《法國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版。
(美)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臺北:雅言文化,2011年版。
(美)約翰‧羅爾斯(Rawls, J.) 著,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戈爾丁著,廖廣美譯,《法律哲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版。
(英)哈耶克(Hayek , F . A .)著,鄭正來等譯,《法律、立法與自由》(LAW , LEGLISLATION AND LIBERTY Volume 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
(英)伯藍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儲智勇譯,《權威與個人》(Authority and the Individual),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英)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S . Churchill)著,劉會梁譯,《英語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4年版。
(英)柯班(Alfred Cobban)著,蔡百銓譯,《變調的馬賽曲:法國舊政權與大革命》(,臺北:東大出版社,1989年版。
(法)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著,蕭逢年譯,《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版。
(德)黑格爾著,謝詒徵譯,《歷史哲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德)海因里希‧羅門(Heinrich A . Rommen)著,姚中秋譯,《自然法的觀念史和哲學》(The Natural Law:A Study in Legal and Soci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7年版。
(荷)斯賓諾莎(Benedict de Spinoza)著,溫錫增譯,《神學政治論》(A Theologico-Political Teratise),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義)切薩雷‧貝卡里亞著(Cesare Beccaria),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DEI DELITTI E DELLE PEN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日)富谷至著,柴生芳著,朱恒曄譯《秦漢刑罰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書版社,2006年版。
(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日)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版。
(二)、期刊論文
弓偉著,〈唐代懲官行政法率手段及其對唐律的影響〉,《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2006年,6月,頁131-133。
王桑著,〈芻議《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人權思想〉,《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9卷,第8期,2010年8月,頁60-62。
王營緒著,〈從循吏與酷吏的對比看唐代執法者的法律思想〉,《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7年3月。頁105-108接121。
王平原所著〈唐代與當代死刑的對比解讀〉,收錄於趙曉耕主編,《古今之平:唐律與當代刑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
甘懷真著,〈從唐律反逆罪看君臣關係的法制化〉,收錄於《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田慧霞著,〈從人權角度解讀莊子思想〉,《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4期,2009年7月,頁115-118。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靜觀其變—論儒家思想與人權的展望〉,《中國文哲通訊》,11卷1期,2001年3月,頁99-134李天石著,〈從張家山漢簡與唐律的比較看漢唐奴婢的異同〉,《敦煌學輯刊》,第2期,總48期,2005年,頁350-356。
李天石著,〈從睡虎地秦簡看秦朝奴隸與唐代奴婢的異同〉,《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2005年,頁132-140。
李世安著,〈試論儒家文化中的人權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3年7月,頁81-85。
李忠建著,〈論《唐律疏議》的儒家倫理化〉,《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7年,頁11-14。
林毓生著,〈儒家傳統與西方人權思想的對話—再思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明報月刊》,35卷1期,2000年1月,頁56-62金維明著,〈從墨子非攻思想審視當今國際民主與人權問題〉,《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2。
邱毅、葉新源合著,〈試論一個悲劇皇帝的人權思想〉,《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4期,2009年7月,頁39-41
段塔麗著,〈從夫妻關係看唐代婦女家庭地位的變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9卷,第6期,2001年,頁53-58。
范寶華著,〈從唐律看唐朝從嚴治吏〉,《法制與經濟》,總219期,2009年10月,頁11-12。
唐北海、談家勝和著,〈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權理念及其對近世社會的影響〉,《池州師專學報》,第19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76-79。
徐同來著,〈中國的第一部人權宣言—由墨子的《兼愛》談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11年3月,頁53-54。
桂齊遜著,〈五十年來(1949-1998)臺灣地區唐律研究評介〉,《元培學報》,第6期,1999年12月,頁199-228。桂齊遜著,〈唐代人權思想試析—以唐律對於「被害人」之保障為例〉,《通識教育集刊》,10期,2006年12月,頁55-88。高明士著,〈武德到貞觀律令制度的成立—唐朝立國政策的研究之二〉,《漢學研究雜誌》,11卷1期,1993年6月。高明士著,〈唐代教育法治與禮律的關係〉,《唐研究》,第4期,1998年12月。
高明士著,〈導論:唐律研究及其問題〉,收錄於高明士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高明士著,〈論唐律中的皇權〉,收錄於鄭學檬主編,《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馬建興著,〈略論《唐律》中的禮教思想〉,《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3期,2003年6月,頁335-339。
連宏,〈兩漢魏晉棄市刑考辨〉,《蘭州學刊》,9期,2012年。
張善英、鄭永奎合著,〈淺論《唐律》對婦女地位的確認〉,《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8年1月,頁56-58。
張豔云著,〈從敦煌《放妻書》看唐代婚姻中的和離制度〉,《敦煌研究》,第2期,總第60期,1999年,頁72-76。
梁敏著,〈從《唐律》的規定性及社會實踐看唐代婦女的地位〉,《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9年2月,頁81-83。
梁光晨著,〈正義:一個文化符號的解讀〉,《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第1期,2012年。
梁鷹著〈唐代復仇案件發生的原因和司法審判中禮與法的矛盾〉,《黑龍江史治》,第21期,2011年。
陳俊強著,〈唐代的流刑—法律虛與實的一個考察〉,《興大歷史學報》,第18期,2007年6月。陳俊強著,〈刑訊制度〉,收錄於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陳來著,〈儒家倫理與人權價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第35卷,(總189卷),頁59-61。
陳松著,〈論《唐律疏議》中身份對刑罰的影響〉,《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09年,頁52-56。
陳荷冰著,〈從《李娃傳》看唐代的人權意識〉,《安徽文學》,第4期,2011年,頁154-155。
陳寧英著,〈唐代律令中的奴婢略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86-90。
陸啟宏著,〈《大憲章》—人權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6期。
郭榮也著,〈試論《世說新語》人權思想的主要表現〉,《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2009年2月,頁38-42。
喬清舉著,〈論儒家思想與人權的關係〉,《現代哲學》,2010年第6期(總113期),11月號,頁96-101。
程林輝著,〈先秦的人權思想〉,《孔孟月刊》,35卷6期,1997年2月,頁16-22。黃源盛著,〈唐律中的禮教法律思想〉,《政大法律評論》,第58期,1997年12月。黃源盛著,〈唐代不應得為罪的當代思考〉,收錄於《法制史研究》,第5期,2004年6月。葉新源、潘婷、黃秋敏合著,〈芻議《焦仲卿妻》中的女性人權問題〉,《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8月,頁62-64。
葉新源、鍾家蓮、葉劍飛合著,〈中國先秦時期的人權意識和精神〉,《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頁170-172接151。
葉新源、鍾家蓮合著,〈芻議秦代人權思想的表現及其特徵〉,《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7期,2005年,頁5-7。
董生著,〈我國古代有無罪刑法定主義?—兼論唐律的地位與價值〉,收錄於《中華雜誌》第3卷第5期,1965年7月,頁27-28。
鄒敏著,〈關於唐律“化外人相犯”條的再思考〉,《貴州民族研究》,第5期(第26卷,總111期),2006年,頁157-161。
雷家驥著,〈前後秦的文化、國體、政策與其興亡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7卷1期,1996年。廖珮芸著,〈從《教坊記》之「香火兄弟」則探討唐代特殊的婚姻關係與性別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頁27-52。
廖福特著,〈歐洲人權公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1999年12月,頁58-72。劉曉瑜、葉新源合著,〈對關漢卿《竇娥冤》中人權問題的思考〉,《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9卷,第9期,2010年9月,頁49-51。
蔡仁厚著,〈從儒家思想看人權問題〉,《中國文化月刊》,202期,1997年1月,頁2-15。穆渭生著,〈唐代賤民的等級與法律地位〉,《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總第28期),1996年3月,頁63-66。
錢大群著,〈強化對有職權者的法律監督—試說唐律的廉政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第2期,1996年,頁38-46。
戴炎輝著,〈唐律衛晉律之溯源〉,《薩孟武先生七十華誕政法論文集》,1996年2月。羅彤華著,〈唐代的伍保制〉,《新史學》,8卷3期,1997年9月。(三)、學位論文
徐萃文著,〈唐律與現行刑法之研究比較〉,新竹: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許文惠著,〈唐代傳奇所反應的唐代社會〉,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楊曉宜著,〈唐代的捕亡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廖婉君著,〈唐代殺人罪研究—以六殺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邵祖威著,〈唐代軍法與案例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電子文獻資料(依擷取時間排列)
中央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擷取時間:2011年6月18日
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 》: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magnacarta.asp。
擷取時間:2012年7月20日
雷敦龢,《英國大憲章今譯》:
http://peace.ls.fju.edu.tw/paper/026.pdf。
擷取時間:2012年7月20日
《權利請願書》:
http://www.constitution.org/eng/petright.htm。
擷取時間:2012年7月20日
《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http://www.jacobite.ca/documents/16891216.htm。
擷取時間:2012年7月20日
《維吉尼亞權利法案》:
http://www.constitution.org/bor/vir_bor.htm。
擷取時間:2012年7月20日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40604。
擷取時間:2012年2月10日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中文簡體版:
http://www.un.org/en/documents/udhr
擷取時間:2014年3月25日
中華民國法務部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擷取時間:2014年4月28日
美‧康乃爾大學法學院法律資料庫(Cornell Law School):http://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18/3559。
擷取時間:2014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