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張嘉驊,《月光三部曲I:淡水女巫的魔幻地圖》(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四也資本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2)。
張嘉驊,《月光三部曲II:巨靈動員令》(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四也資本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4)。
張嘉驊,《月光三部曲III:時空變奏》(台北:作者提供手稿,2014)。
李潼,《少年噶瑪蘭》(台北:天衛文化出版社,2004)。
莊華堂,《凱達格蘭的女兒》(台北:唐山出版社,2009)。
二、專書
Dr Elizabeth Loftus & Katherine Ketcham,洪蘭譯,《記憶VS創憶》(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8)。
Judith Herman,施宏達、陳文琪譯《從創傷到復原》(台北:遠流出版,2004)。
湯林森(John Tomlinson) ,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詹波斯基(Gerald Jampolsky),楊淑智譯,《人生的橡皮擦》(台北:大塊文化,1999)。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7)。
王雲五主編,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甘懷真等編,《東亞視域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白尚德,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1999)。
朱蒂絲‧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1995)。
吳濁流,《台灣文藝與我》(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6)。
李毓中等編輯,《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和西班牙》(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李歐梵,《聯合文學第11期》〈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証—南美和東歐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啟(台北:聯合出版社,1985)。李筱峰、林呈蓉編著,《台灣史》(台北市:華立圖書,2003)。
李旺台主編,《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李壽林,《三腳仔──台灣論與皇民化批判》(台北市:海峽學術,2001)。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時代》(台北縣: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0)。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注,《遇見300年前的臺灣〈禆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2004)。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6)。
馬力,《建構與解構:一個文學史現象》(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孫慶餘,《中國歷史的幽靈》(台北:日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陳翠蓮,《台灣人的扺抗與認同》(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陳鏡羽主編,《幻奇文學傳習錄》(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歐洲暨新修辭研究室,2010)。
陳家琪,《幽靈再現──馬克思及其主義的前世今生》(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縣: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
陳鴻圖,《台灣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
張純如,蕭富元譯:《被遺忘的大屠殺》(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張開基,《廣義靈魂學上冊》《廣義靈魂學下冊》(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
許俊雅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許雅喬,《莊子喪葬及生死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
戚嘉林,《臺灣史第四冊》《臺灣史第五冊》(台北市:農學股份有限公司,1985)。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湯錦台,《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台灣》(台北:果實出版社,2001)。
游啟亨編撰,《台灣現代史通覽》(台南市:人光出版社,2002)。
曾建民,《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黃昭堂,《台灣淪陷》(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1989)。
潘英編,《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市:南天書局,1996)。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
鮑曉鷗 Nakao Eki 譯,《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台北市:南天書局,2008)。
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蕭錦錦、周慧菁主編,《發現台灣上冊》《發現台灣下冊》(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1992)。
三、期刊論文
林耀盛,〈書寫創傷:探究「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的心理社會療癒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19期(2003.06)。馬力,〈民族根性與當代文化選擇──20世紀90年代周銳與張嘉驊童話文化內涵比較研究〉,《陽明山學刊》,25卷3期(2012.06)。
陳文添,〈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生涯及和彰化的關係〉,《2003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09)。
廖育菁,〈李煜詞中色彩之變化與情感之表現〉,《政治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期(2007,03)。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卷2期(2000.10)。
藍博洲,〈尋找祖國三千里──日據末期台灣青年學生的抗日之路〉,《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02)。
四、學位論文
周芳姿,〈張嘉驊童話研究(1991-2000)〉(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5)。林皛玥,〈顛覆傳統的魅力--張嘉驊《怪怪書怪怪讀》系列童話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7)。陳盈妃,〈台灣女性歷史小說中的空間敘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張惠君,〈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分認同〉(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2)。羅致遠,〈在變與不變之間:客籍作家吳濁流的國族認同〉(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2011)。五、網路資料
小書房兒童文學網站「台灣文學作家系列:張嘉驊」, http://www.dreamkidland.cn/site-essay-subject.aspx?s=home&id=1136。2014.5.31參閱。
維基百科/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紀念碑碑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8.A9.95.E5.83.B9.E8.88.87.E5.BD.B1.E9.9F.BF,2014.07.09參閱。
和平紀念公園/日本見聞錄,http://www.zipangguide.net/travel/sight/hiroshima/heiwa_park.html,2014.07.09參閱。
城鄉歲月What Time is This Place?,
http://hcplace.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24.htm,2014.07.09參閱。
淡江中學/校史/第八章,http://dns2.tksh.ntpc.edu.tw/history/history8_1.htm,2014.07.09參閱.。
維基百科/國語運動,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8%AA%9E%E9%81%8B%E5%8B%95#.E6.97.A5.E6.9C.AC.E5.9C.8B.E8.AA.9E.E9.81.8B.E5.8B.95,2014.07.09參閱。
維基百科/國歌少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9%B9%E5%BE%B7%E5%9D%A4,2014.07.23
台灣大百科全書/皇民化運動,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03,2014.07.12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