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7 23: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嘉雁
研究生(外文):Chia-Yen Kuo
論文名稱:是「藝術」還是「犯罪」?─對於塗鴉行為可罰性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Is It "Art "or "Crime "?-A Discussion on Punishment for the Acts of Graffiti
指導教授:張天一張天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en-yi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財經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反社會行為毀損財物罪塗鴉行為
外文關鍵詞:Anti-social BehaviorDamage Crime of PropertyThe Act of Graffit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係藉由我國「華山塗鴉事件」所引發的思考,為何塗鴉行為要被刑罰所管制,其可罰的基礎何在?塗鴉行為有其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從社會學家以及犯罪學者觀點認為,塗鴉行為的動機在於迅速被發現以及基於匿名而追求被肯定的感覺等,多半被認為是純粹破壞的行為。然而,塗鴉行為同時也被藝術世界擁抱,肯認其為藝術之體現,而非破壞的行為。是故,其爭議的重點在於,塗鴉行為的性質及其社會意涵。
觀諸我國相關法令,是將塗鴉行視為一汙染環境、妨害社會秩序甚至是毀損他人財產的行為。然而,透過對我國司法實務判決的觀察,「美觀」是否得為毀損罪所保護之效用而構成致令不堪用之要件,目前仍無定論,而導致適用上的困難,對於能否符合「毀損」的概念,仍是可議的;另一方面,觀察國外對於塗鴉行為的明確立法管制,大致上係以損壞他人財產的概念使其入罪化,例如德國刑法第303條與304條、英國的反社會行為法等。塗鴉行為之興起源自於國外,故對於塗鴉行為之看法、立法管制措施之理由,得藉由國外之研究經驗做為借鏡,深入研究塗鴉行為的可罰性。因此,本文藉由我國與外國立法例之比較,探討我國對於塗鴉行為於刑事毀損罪適用之情形,並且嘗試提出適當的立法建議。
This article is thinking why the acts of graffiti have to be regulated by the penalty, and what is the basis of the penalty by “Huashan Graffiti Incident”. The point of this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evaluation which has been argued about whether graffiti is art or crime is the nature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Graffiti.
The acts of graffiti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isorder and even damage to the property of other people in our country by studying our regulations. However, through observation of our judicially practical judgments, we could find that the concept of “damage” or “destruction” is a dispute which has been argued whether aesthetic could be the utility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damage crime to conform to the element of being useless. There is still no conclusion causing difficulties on the appl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by observing some foreign regulations, we could find the criminalization of the acts of graffiti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amage to the property of others, such as the section 303 and 304 of crime law in Germany, and the anti-social behavior law in Britain.
Because the rise of graffiti in our country has derived from abroad, its view point on graffiti and the reasons for legislative control measures are meaningful to us. We may make a further study concerning the punishment of graffiti by referr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by comparing our legislations with the legislations of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will further analyze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acts of graffiti which apply to the damage crime of others’ property. Finally, we will try to mak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for our law.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簡目大綱 V
詳目大綱 VIII
圖表索引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3
一、分析塗鴉行為之性質及社會評價 3
二、說明我國對於塗鴉行為之法律規範及適用上之爭議 3
三、對外國立法加以介紹,以做為我國立法上借鏡之可能 4
四、藉由我國與外國立法例之比較,而提出適法之建議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5
第一項 研究範圍 5
第二項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塗鴉行為之性質及爭議 9
第一節 塗鴉之內涵及變遷 10
第一項 塗鴉之意義 10
第二項 塗鴉之分類 12
一、國外研究者提出之分類標準 12
二、國內研究者所提出之分類標準 16
第三項 塗鴉之歷史變遷 20
第四項 塗鴉行為在我國的狀況 24
第二節 塗鴉行為容許與否之爭議及其分析 29
第一項 管制塗鴉行為與否之爭議 29
一、否定說 29
二、肯定說 29
第二項 對爭議點之解析 30
第三節 小結 33
第三章 外國對塗鴉行為之立法管制 35
第一節 英國的「反社會行為法」 36
第一項 基於破窗理論的思維 37
第二項 反社會行為之意涵 38
第三項 反社會行為指令之內涵 40
一、背景之介紹 40
二、反社會指令作成之程序 41
三、違背反社會行為指令之法律效果 44
第四項 反社會行為法中對塗鴉行為之管制規定 45
一、2003年反社會行為法之介紹 45
二、塗鴉行為之相關立法措施 46
三、塗鴉行為於英國法上之評價 47
第二節 德國刑法上之財物毀損罪 49
第一項 基於降低財政負擔的思維 50
第二項 財物毀損罪之規定內容與保護法益 52
一、規定內容 52
二、保護法益 53
第三項 「毀損」(Beschädigung)概念的內涵 55
一、2005年以前實務的普遍見解 55
二、學說理論 56
三、小結 62
第四項 刑法第303條與第304條修正之背景、理由與內容 63
一、立法背景 63
二、新增訂條文之誕生 64
第三節 小結 66
第四章 我國關於塗鴉行為之立法與運作狀況 71
第一節 我國目前之立法現況 72
第一項 以行政為管制手段 72
一、廢棄物清理法的相關規定 72
二、社會秩序維護法的相關規定 73
第二項 以刑罰為管制手段 74
第二節 對我國毀損罪規定之探討 76
第一項 刑法第35章毀損罪的保護法益與構成要件 76
一、刑法第35章毀損罪的保護法益 76
二、毀損器物罪之構成要件 77
三、毀壞建築物礦坑船艦罪之構成要件 79
第二項 本文對於「毀損」概念之分析 82
一、毀棄、損壞與致令不堪用於評價「毀損」上之分歧 82
二、毀損罪中「效用喪失或減低」判斷標準之爭議 83
第三項 古蹟毀損罪中的「毀損」概念 85
一、古蹟毀損罪的保護法益 85
二、古蹟「毀損」概念的適用與範圍 85
第三節 我國實務狀況的介紹及評析 88
第一項 認定塗鴉(噴漆)行為不成立毀損罪之案例 88
一、台北地方法院99年度訴字第930號判決以及台灣高等法院99年度第4105號判決 88
二、士林地方法院88年度易字第1317號判決 89
三、士林地方法院94年度易字第1032號判決 90
四、台北地方法院96年度易字第775號判決 91
五、台南地方法院92年度易字第115號判決 91
第二項 認定塗鴉(噴漆)行為成立毀損罪之案例 91
一、台北地方法院96年度簡字第2550號判決 91
二、板橋地方法院89年度簡字第447號判決 92
三、板橋地方法院97年度易字第1927號判決 92
四、板橋地方法院98年度簡字第5973號判決 93
五、桃園地方法院96年度簡上字第46號判決 93
六、台南地方法院101年度簡字第907號判決 93
七、高雄地方法院100年度易字第1629號判決 94
第三項 對我國實務運作之評析 95
第四節 小結 97
第五章 我國以刑法管制塗鴉行為的必要性評估 99
第一節 我國社會對塗鴉行為之評價 100
第二節 對德國刑法規定之檢視 102
第一項 修正前之財物毀損罪於塗鴉行為之適用問題 102
一、實體侵害之檢驗 103
二、使用性降低(Brauchbarkeitsminderung) 104
三、實際運用上所造成的漏洞 105
第二項 現行財物毀損罪於塗鴉行為之適用問題 106
一、保護法益以及第1項與第2項兩者間之關係 106
二、德國現行財物毀損罪之要件 108
三、實例運用 111
第三項 塗鴉與藝術自由之關聯性 112
一、德國基本法第5條第3項規定的藝術自由 113
二、塗鴉是藝術? 114
三、所有權保障與藝術自由之衝突 115
第三節 以刑法規範塗鴉行為應具必要性與可行性 117
第一項 德國法上可供參考之處 117
一、保護法益與「毀損」概念之糾葛 117
二、客觀構成要件的不同 119
三、藝術自由之於我國 120
四、塗鴉行為於我國法上之適用 121
第二項 以刑法規範塗鴉行為之立法建議 122
一、我國財物毀損罪保護法益之修正 122
二、「毀棄」、「損壞」與「致令不堪用」為平行用語 123
三、刪除「足生損害於他人或公眾」之要件 123
四、新增修條文 124
第六章 結論 125
參考文獻 131

圖 一 21
圖 二 27
表 一:塗鴉的研究分類 15
表 二:塗鴉分類之分析 19
中文文獻(依照姓氏筆畫、出版年份排序)

書籍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二版,三民,2010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修訂五版,自版,2005年。
林東茂,刑法綜覽,修訂五版,一品文化,2007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一版,三民,2010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新學林,2001年。
禇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冊,二次增訂版,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蔡墩銘,刑法精義,二版,翰蘆,2005年。
滕立平譯,Suzi Gablik著,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初版,遠流,1995年。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修訂四版,新學林,2011年。

期刊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4)─名譽權(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0期, 2007年,頁21-43。
甘添貴,噴漆與毀損,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頁20-21。
李美蓉,反文化到藝術主流之一─紐約塗鴉藝術,美育雙月刊,第123期,2001年,頁46-57。
李聖傑,普通毀損罪的行為態樣分析─最高法院四十七年台非字第三十四號刑事判例,月旦裁判時報,第19期,2013年,頁110-113。
周鴻祥,塗鴉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第78期,2006年,頁57-77。
林昱梅,藝術自由與嘲諷性模仿之著作權侵害之判斷,成大法學,第7期,頁129-234。
柯志祥,台灣的塗鴉現象,美育雙月刊,第132期,2003年,頁92-96。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五講─基本權利第三人效力與國庫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 2003年,頁64-74。
許育典,多元文化國下色情管制的憲法正當性─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動物戀網頁案為例,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2期,2005年,頁1-92。
畢恆達、郭一勤、夏瑞媛,台灣的街頭塗鴉文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2008年,頁79-120。
郭棋湧,論毀損器物罪之構成要件,檢察新論,第9期,2011年,頁90-107。
游威,華山塗鴉事件惹爭議,典藏今藝術,第170期,2006年11月,頁166。
楊佩華,性別與青少年塗鴉行為之關係,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8期,2007年,頁53-91。
薛智仁,毀損古蹟罪/台北地院99訴930及台高院99上訴4105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92期,2012年,頁189-197。


學位論文
包志超,種族刻版印象對於破窗理論中失序現象知覺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啟新,發現塗鴉─公共塗鴉的空間與文化意涵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硏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弘儒,私密的喧嘩:公廁塗鴉之言詞行動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昭良,公共空間的私有地帶─台南市街頭塗鴉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陳淑貞,台灣「七逃囝仔ㄟ夢」─「六號病毒」街頭塗鴉藝術創作團體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柏堯,街頭塗鴉的日常生活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青昔,台灣街頭塗鴉環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鞠云彬,毀棄損壞罪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網路資源
中央社,日籍人士亂塗鴉─警送環局裁罰,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 org.tw/node/64050(2012/12/31,造訪)。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台電舊宿舍─逮獲塗鴉客,http://english.dep.taipei.gov.tw/fp.asp?fpage=cp&;xItem=931206&;ctNode=39253&;mp=110001(2012/12/31,造訪)。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恣意塗鴉罰6000─合法處塗鴉才是藝術創作,http://www.taipei.gov.tw/fp.asp?fpage=cp&;xItem=1180362&;ctNode=5158&;mp=100001(2012/12/31,造訪)。
畢恆達,看見塗鴉,心靈工坊,http://www.psygarden.com.tw/ book/book
/book.php?func=visit&;bookid=e931931d9-10bd75d7857-fe695d7ec2b60193eb3f148bf0d1b44&;deepread=5 (2011/11/30,造訪)。
黃楊明,違法塗鴉開罰─檢舉有獎金,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 -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16645(2012/12/31,造訪)。
塗鴉:藝術還是汙染?中國網,2009年5月4日,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5/04/content_17715234.htm(最後造訪日2011年5月11日)。

英文文獻(依英文字母,出版年份順序排列)

書籍
CLABAUGH, PENELOPE B., GRAFFITI: VANDALISM OR URBAN ART FORM?,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S HILLS (Cal. S.U., California, 2000).
CAMPBELL, SIOBHAN, A REVIEW OF ANTI-SOCIAL BEHAVIOUR ORDOERS (Home Office, London, 2002).
ERICSON, RICHARD V., CRIME IN AN INSECURE WORLD (Polity, Malden, 2007).
HOME OFFICE, A GUIDE TO ANTI-SOCIAL BEHAVIOUR ORDERS AND ACCEPTABLE BEHAVIOUR CONTRACTS (Home Office, London, 2003).
HOME OFFICE,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TAKING A STAND AGAINST ANTI-SOCIAL BEHAVIOUR(Home Office, London, 2003).
KIM, SOJIN, CHICANO GRAFFITI AND MURALS: THE NEIGHBORHOOD ART OF PETER QUEZADA (Mis. U., Mississippi, 1995).
PECK, HARRY THURSTON (ED), HARPER’S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ANTIQUITIES(Cooper Square, New York, 1965).
PHILLIPS, SUSAN A., WALLBANGIN : GRAFFITI AND GANGS IN L.A.(Chi. U., Chicago, 1999).

期刊
Ashworth, A., et al., Neighbouring on the Oppressive: the Government’s “Anti-social Behaviour Order” Proposals, 16 C. J., 7–14. (1998).
Bright, S., and C. Bakalis, Anti-social Behaviour: Local Authority Responsibility and the Voice of the Victim, 62 C. L. J., 305-334(2003).
Brown, A.P., Social Behaviour, Crime Control and Social Control, 43 Howard Journal of Justice Crime, 203-211(2004).
Gomez, Marisa A., Note: The Writing on Our Walls: Finding Solutions through Distinguishing Graffiti, 26 U. Mich. J. L., 634-635(1993).
Halsey, Mark and Alison Young, The Meanings of Graffiti and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iminology, Vol. 35 No.2, 165-186(2000).
Parpworth, Neil, The Anti-social Behaviour Act 2003: The Provision Relating Noise, Journal of Planning &; Environment Law 2004, May, 541-559( 2004).
Padfield, Nicola, The Anti-social Behaviour Act 2003: The Ultimate Nanny-state Act?, C. L. R.2004, Sep., 712-727(2004).
Pinkney-Baird, Jonathan, Don’t Treat on Me: Would British Solution to Anti-social Behavior Trample the U.S. Bill of Right? 48 Ariz. L. Rev., 639-667(2006).

網路資源
Dennant, Pamela, Urban Expression-Urban Assault-Urban Wildstyle-Ne w York City Graffiti, American Studies Project(1997), http://www.graffit i.org/faq/pamdennant.html (last visited Jan. 1, 2012).
Fair Play For Children, Anti Social Behaviour Act 2003, http://www. fairplayforchildren.org /pdf/1218210740.pdf (last visited Apr.4, 2013).
Gadsby, Jane, Taxonomy of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Graffiti(1995), http://www.graffiti.org/faq/appendix.html(last visited at Aug. 17, 2012).
Home Office, One Day Count of Anti-Social Behaviour, http://kb.keepb- ritaintidy.org/criminaldamage/research/odc.pdf(last visited Mar. 20, 2013).
Legislation Gov. UK, The Crime and Disorder Act 1998, The National Archives,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98/37/section/1(last visited Mar. 15, 2013).
Legislation Gov. UK, The Police Reform Act 1998, The National Archives,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2/30/section/61(last visited Mar. 15, 2013).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The Guardian(2006), http://www.theguardian. com//artanddesign/2006/mar/24/art.australia(last visited at Apr. 2, 2012).
James Q. Wilson /George L. Kelling, 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The Atlantic Monthly, http://www.theatlantic.com
/magazine/archive/1982/03/brokenwindows/4465/(last visited at Apr. 4, 2012).

德文文獻(依英文字母,出版年份順序排列)

書籍
Fischer, Thomas,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 59. Aufl.(C. H. Beck, München, 2012).
Lackner, Karl /Kühl, Kristian, Strafgesetzbuch : Kommentar, 27. Aufl.(C. H. Beck, München, 2011).
Maron, Christian Oliver, Das 39. Strafrechtsänderungsgesetz-Die Strafrechtliche Antworf auf Graffiti ?-, 1. Auf1.(Hartung-Gorre, Konstanz, 2009).
Rengier, Rudolf, Strafrecht, Besondederer Teil I-Vermögensdelikte,11. Aufl. (C. H. Beck, München, 2009).
Schnurr, Oliver, Graffiti als Sachbeschädigung-Strafbarkeit, Strafwürdig keit und Strafbedürfitigkeit eines gesellschaftlichen Phänomens (Frankfurt, 2005).
Thiele, Alexander Strafrecht (BT) 1-Vermögensdelikte, 3. Aufl.(Jan-Nie
dele-Madia, Altenberge, 2007).
Wessel, Johannes / Hillenkamp, Thomas,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2 – Strafrechten gegen Vermögenswerte, 31. Aufl.( Müller, Heiderberg, 2008).

期刊
Braum, Stefan, Das Graffti – Bekämpfungsgesetz und der Schutz der Eigentums, KJ 2000, S. 35ff.
Eisenschmid, NorbertNeue, Strafnormen zur Sachbeschädigung: Das Graffiti-Bekämpfungsgesetz, NJW 2005, S. 3033-3036.
Schuhr, Jan C., Verändern des Erscheinungsbildes einer Sache als Straftat, JA 2009, S. 169-1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