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錦璋
研究生(外文):Jin-Zhang Li
論文名稱:桃園縣國小學童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hool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English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張淑慧張淑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Hui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學習動機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國小學童
外文關鍵詞:school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Englishlearning motivation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3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的現況,並分析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間的關聯性以及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對學習動機的預測力。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公立國小四、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有效樣本為635位國小學童,有效回收率為95%。使用的工具包括「學校英語學習環境量表」與「英語學習動機量表」,統計分析採用t 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以及階層迴歸。本研究之發現彙整如下:
一、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屬中上程度,各層面中以「課堂練習活動」得分最高,而以「學習設備與情境佈置」得分最低。
二、學童學習動機屬中上程度,各層面中以「工具性」得分為最高,而以「統整性」得分最低。
三、不同性別、學校位置、學校規模、家人指導的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學校位置、補習年數、家人指導、家庭社經地位學童的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
五、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六、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對學習動機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hool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English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The method was mainl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wo questionnaires employed were “School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English questionnaire” an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The valid return rate was 95% and 635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t-test,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students scored over average on perceptions of school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English. The highest scores fell in “classroom practice activities” aspect, and the lowest scores was in “learning equipment and surrounding layout” aspect.
2.The students scored over average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highest scores fell in “instrumental” aspect, and the lowest scores was in “integrative” aspect.
3.Group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school location, school scale, and family education in perceptions on school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English.
4.Group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grade, school location, tutorial years,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perceptions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5.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chool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English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6.The school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English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learning motivation.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辭 III
目 錄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英語習得模式10
第二節 英語學習環境之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19
第三節 英語學習動機之意義、理論與相關研究32
第四節 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48
第二節 研究假設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54
第五節 研究流程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現況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對學校英語學習環境知覺之差異分析6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差異分析75
第四節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之相關分析82
第五節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對學習動機之預測力分析86
第六節 綜合討論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8
第一節 結論98
第二節 建議102
參考文獻107
壹、中文部分107
貳、英文部分112
附 錄117
附錄一 國小學童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量表(預試問卷)117
附錄二 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形調查表(正式問卷)122
附錄三 英語學習環境量表同意書126
附錄四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同意書127

表 次
表2-1 英語習得模式彙整表16
表2-2 外語學習動機組成因素表17
表3-1 預試問卷樣本抽樣分析表51
表3-2 正式問卷樣本抽樣分析表52
表3-3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53
表3-4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區分表55
表3-5 家長職業內容等級區分表56
表3-6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58
表3-7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59
表3-8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60
表3-9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61
表3-10 研究問題統計方法對應表64
表4-1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描述統計表66
表4-2 英語學習動機描述統計表67
表4-3 不同性別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 t考驗表68
表4-4 不同年級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 t考驗表69
表4-5 不同學校位置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 t考驗表70
表4-6 不同學校規模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71
表4-7 不同補習年數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71
表4-8 不同家人指導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72
表4-9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童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73
表4-10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知覺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考驗顯著性一覽表74
表4-11 不同性別學童英語學習動機 t考驗表75
表4-12 不同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 t考驗表76
表4-13 不同學校位置學童英語學習動機 t考驗表77
表4-14 不同學校規模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77
表4-15 不同補習年數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78
表4-16 不同家人指導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79
表4-17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80
表4-18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考驗顯著性一覽表81
表4-19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層面之積差相關係數表82
表4-20 學習動機層面之積差相關係數表82
表4-21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積差相關係數表83
表4-22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84
表4-23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預測學習動機之多元迴歸摘要表86
表4-24 預測學習動機之階層迴歸摘要表88
表5-1 主要研究假設驗證結果一覽表98

圖 次
圖2-1 Krashen的監控模式12
圖2-2 Gardner的社會教育模式13
圖2-3 Schumann的文化涵養模式14
圖2-4 Naiman優良語言學習者模式15
圖2-5 Carroll學校學習的互動模式15
圖2-6 班級社會體系23
圖3-1 研究架構圖 48
圖3-2 研究流程圖 62
圖4-1 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8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姿雯(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英語學習動機及英語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某公立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台北:師大書苑。
石素錦(1996)。語言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兼談外語學習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臺北師院語文集刊,1,1-58。
石素錦(1999)。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從認知心裡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語言發展。台北:文鶴。
甘惠華(2005)。台灣地區三年級至九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惠美(1999)。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台北:文鶴。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筠捷(2006)。營造國小良好班級氣氛之研究。教育研究,14,99-110。
李介耀(2007)。國小校園英語生活環境對英語學習成就的影響:家庭社經地位、城鄉別、合作學習與自我效能為干擾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雅娟(2012)。桃園縣國小低年級英語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杜孟純(2013)。學生自我評估全英語授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私立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杜彥誼(2010)。遊戲融入英語字彙教學對低成就國三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淑芬(2005)。宜蘭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余光雄(1997)。兒童英語教學原則與策略。高雄市86學年度國民小學英語教學策略暨教材評鑑研習。
余龍豪(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探討-以高雄市和台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吳雨桑、林建平(2009)。大學生英語學習環境、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0(2),181-222。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尚儒(2012)。性別與語料庫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美齡(2007)。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嚴雪虹(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計畫之實施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秋珍(2008)。影響國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因素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玲華(2011)。國小學童遊學英語村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以蔡文國際英語村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政逸(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實施現況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雪萍(2008)。語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章榜、廖主民(2005)。Eccles的期望-價值理論的概念與應用。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系刊,5,85-89。
林淑惠、黃韞臻(2009)。大專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現況與學習環境之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1),153-173。
林嘉莉(2009)。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及其先前英語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奕詮(2004)。從個別差異及學習動機談Mosston教學光譜之包含式教學法。大專體育期刊,74,34-41。
周燦德(2008)。師生關係理論及實徵研究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6,80-91。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7(2),1-5。
施如樺(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環境及其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艤鈞(2008)。遊戲式英語句型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貞美(1991)。英語課與教室管理。英語教學,16(2),35-44。
高靜儀(2012)。英語繪本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杏如(2005)。臺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英語焦慮與英語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珊如(2010)。父職角色參與和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東華。
張淑真(2007)。英語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焦慮、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綉華(2008)。說故事教學對信勢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私立玄奘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曹純瓊、郝佳華(2010)。國小學童學前英語學習經驗對其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3(2),95-123。
許慧明(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英語環境使用情形及學習滿意度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鴻志(2007)。屏東縣技專校院在職進修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蕙瑜(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月紅(2000)。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台北:五南。
曾月紅(2001)。全語文教學的班級經營。教育研究資訊,9(2),80-106。
曾桂琪(2007)。國中學生數學學習環境及其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論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41。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鈺雯(2004)。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彭淑玲(1998)。國小學童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3,117-135。
彭蕙君(2008)。桃園縣國際英語村實施意見探究-五年級學生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台北:五南。
黎瓊麗(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盧秀鳳(1995)。國民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素華(1995)。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班級情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國堂(2007)。國中學生英語習得環境、英語習得動機、英語習得策略與英語習得成就之關係-以苗栗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顏美姿(2010)。國小中年級學童氣質與同儕互動及學業表現之關係-以台北市大安區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秀如(2004)。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簡曉琳(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近郊學校為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蘇伊鈴(2007)。高雄縣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蘇清守(1992)。楷模示範與助人行為。臺灣教育,493,19-23。
蘇復興(2003)。英語教育的基礎建設。英語教學,28(2),1-17。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G. J.(1970).Effect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individual learning.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7, 135-152.
Bandura, A. (198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American
Psychologist,37,122-147.
Bandura, A.,&; Schunk, D. H. (1981).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1, 586-589.
Binnur, G. I. (2009).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motivation in EFL classrooms.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0(9), 136-158.
Brophy, J. (1987). 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D. Berliner &; B. Rosenshine (Eds.), Talks to teachers ( pp. 201-245). New York: Macmillan.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London:Erlbaum.
Brown, H. D. (1980). Principl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Bull, S., &; Solity, J.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New York: Croom Helm.
Carroll, J. B. (1965). The contributions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to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Vol. XLIX,No.5.
Chou, Y. L. (2012). The use of Youtube in English song teaching in elementary EFL classrooms: Empowering EFL learning in terms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Unpublished M. A thesi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Chua, S. L. (2009).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environments and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language.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 53-64.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ornyei, Z. (1990). 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40(1), 45-78.
Dornyei, Z. (1994).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3), 273-284.
Dornyei, Z. (2006). Creating a motivat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 J. Cummins &;C.Davison (Eds.),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p. 719–732). New York:Springer.
Eccles, J. (1983).Expectancies,value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Spences(Ed.),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75-146. San Francisco:Freeman.
Ely, C. M. (1986).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 descriptive and casual analysi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1), 28-37.
Fraser, B. J., &; Walberg, H. J.(Eds.), (1991). Educational environment:Evalu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Oxford, England: Pergamon.
Gardner, R. C. (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Review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3(1),145-149.
Getzels, J. W., &; Thelen, H. 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England: Penguin.
Gillies, R. M., &; Ashman, A. F. (1998).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in cooperative groups in lower and middle elementary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4), 746-757.
Hanrahan, M. (1998). The effec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factors 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 (6), 737-753.
Karen, L. (2011). Student perceptions of oral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518852).
Keller, J. M. (1983).Mo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M.Reigelruth(Ed.),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Kember, D., Amber, H., &; Celina, H. (2010). Characterising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capable of motivating student lear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 13, 43-57.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England: Pergamon Press.
Lin, M. C. (2008). A study of impact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in English learning through games. Unpublished M. A thesi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Maehr, M. L. (1976). Continuing motivation: An analysis of a seldom considered educational outcom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3), 443-462.
Maherzi, S. (2011).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climate and motivation to study English in Saudi Arabia: Developing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perceptions and motivat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765-798.
Masgoret, A. M., &; Gardner, R. C. (2003).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conducted by Gardner and associates.Language Learning, 53(1), 167-210.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McCombs, B. L. (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5),29-39.
Meier, D. (2000). The accelerated learning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 Hill.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iman, N., Frohlich, M., Stern, H. H., &; Todesco, A. (1978).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ries No.7). Toronto, Canada: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Noels, K. A., Clément, R., &; Pelletier, L. G. (1999).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communicative style and student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3(1), 23-34.
Parsons.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US : Free Press.
Rivers, W. M. (1982).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20 (2), 2-9.
Schumann, J. H. (1986). 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 7, 379-392.
Skehan, P. (198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Sung, H., &; Padilla, A. M. (1998). Student Motivation, Parental Attitudes, and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of Asian Languag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2(2), 205-216.
Tseng, S. L. (2013). The relationship of EFL learners’ vocabulary knowledge to their speaking performance : Productive vocabulary size,lexical collocation knowledge and idiomatic knowledge. Unpublished M. A thesis,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pei.
Wang, H. T. (2009).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ver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Banciao District,Taipei County. Unpublished M. A thesi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pei.
Waxman, H. C., &; Duschl, R. A. (1986).Using student perception data to improve preservice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The Stud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2.Salem,OR:Assessment Research.
Weiner, B. (1972). Theories of motivation: From mechanism to cognition,Chicago:Rand McNally.
Wilson, B. G. (1995). 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25-30.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奕麟(1984)。〈重新思考「LineageTheory」與中國社會〉《漢學研究》2(2)。
2. 林己超、吳儀惠(2008)。〈臺灣客家宗祠的建築特色與變遷--以新埔張家祠為例〉《沙鹿高工學報》16:頁1-11。
3.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4. 徐貞美(1991)。英語課與教室管理。英語教學,16(2),35-44。
5.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7(2),1-5。
6.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
7. 周燦德(2008)。師生關係理論及實徵研究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6,80-91。
8. 石素錦(1996)。語言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兼談外語學習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臺北師院語文集刊,1,1-58。
9.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第32卷第1期。
10. 張興國(2001)。〈新埔市街祠堂建築之空間分佈的之意義〉。《新竹文獻》6:頁66-78。
11. 林衡道(2001)。〈重刊新竹縣新埔鎮風物座談會記錄〉。《新竹文獻》5:頁9-20。
12. 林柏燕(2002)。〈前進吧哩嘓--新埔要覽〉。《新竹文獻》11:頁83-110。
13. 羅永昌(2011)。〈新埔地區客家傳統建築對聯及其文化意涵之研究〉。《新竹文獻》48:頁32-73。
14. 鍾肇政(總召集)(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5. 蘇清守(1992)。楷模示範與助人行為。臺灣教育,49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