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1: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志遠
研究生(外文):Lin Chih Yuan
論文名稱:體育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體適能之差異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of Athletic-emphasized Class versus Regular Class - A Case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林朝源林朝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ao Yuan
口試委員:葉子明白凢芸
口試委員(外文):Yen Tzn MingPai Fan Yun
口試日期:2014-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體育班體適能
外文關鍵詞:athletic classphysical fit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國民中學體育班學生體適能與普通班學生體適能之現況,並探討影響學生體適能落差現況之相關因素及差異情形,以提出具體建議供有關單位參考之依據。
本研究係以彰化縣國民中學的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檢測網站設定的體適能檢測項目」作為測驗依據,所得數據以SPSS Statistics套裝軟體作為分析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體育班的男學生在體適能檢測項目中只有在柔軟度項目未顯著優於普通班。體育班男生在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值)項目上均明顯優於普通班。體育班女生體適能檢測分析結果中發現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及柔軟度項目上均明顯優於普通班。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class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to discuss the associated factors and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students’ variations to provid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relevant agencies.
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among the students in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classes, and the test items of this study are according to the website of Sport Administr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data has been compiled in a database using the SPSS software program. The statistical method were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d T-tes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Boy students in athletic class 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in non- athletic class in all physical fitness test items except flexibility. Boy students in athletic class 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in non- athletic class in strength, muscle enduranc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and BMI. Girl students in athletic class 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in non- athletic class in strength, muscle enduranc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and flexibility.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謝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名詞解釋
1.5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體適能的意涵
2.2 體育班的意涵
2.3 小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構
3.2 研究假設
3.3 測驗方式與工具
3.4 資料分析與方法
第四章 分析與結果
4.1 樣本結構分析
4.2 不同性質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2 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網路資源

附錄
附錄一 檢測前健康調查表
附錄二 體適能檢測家長同意書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圖3.1 研究架構圖
圖3-2測量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
圖3-3測量柔軟度—坐姿體前彎
圖3-4測量肌耐力—仰臥起坐
圖3-5測量肌力—立定跳遠
圖3-6測驗心肺適能—男生1600公尺,女生800公尺

表目錄
表4-1 受測男學生基本資料摘要表
表4-2 受測女學生基本資料摘要表
表4-3男學生體適能檢測結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4女學生體適能檢測結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一、中文文獻
1. 方進隆(1995)。八十三學年度提昇國民體能專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2.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漢文書局。
3. 方進隆(199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 69。
4. 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教育部,9-21。
5. 毛祚彥、林貴福(2007)。身體活動量、體適能水準與代謝徵候群的關係。中華體育,國立新竹教育大學,33-41。
6. 何琦瑜(總編輯(2011)。十二年國教實戰指南給父母、老師、學生的新導航。【專刊】。親子天下。
7.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體適能指導手冊,教育部,46-59。
8. 林晉利(1998)。身體活動對病毒性肝炎肝功能的影響。中華體育,13,103-109。
9. 林晉利(2002)。體能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國民體能推廣教室指導員講習會。國裡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發展中心。1-12
10. 林貴福(2000)。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流行病學與生理機轉。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11. 卓俊伶、馮木蘭(2005)。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成大體育,38-1,1-6。
12. 卓俊辰(1994)。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91-121頁。台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13.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14. 卓俊辰(1991)。美國公元兩千年國家健康目標中「促進身體活動與體適能」部份的啟示。國民體育季刊,20(4),82- 91。
15. 卓俊辰(1998)。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106-133。台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16. 卓俊辰(2001)。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3版,中華民國有氧體適能運動協會,131-166。
17. 洪嘉文(2007)。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季刊,21(1),39-50。
18. 莊國上、莊政典、林志隆(2010)。體重控制班對中學學生體適能之影響。臺大體育,50,35-43
19.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 教育部(1997)。體適能測驗手冊。教育部體育司編印。
21.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要。臺北巿。
22.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臺北巿:作者。
23. 教育部(1999)。教育部提昇學生體適能專案計畫。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印行
24.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19-25。
25. 教育部( 2003)。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臺北巿:教育部
體育司。
26. 教育部體育司(2006)。94學年度臺閩地區學生體適能檢測
資料。
27. 教育部(2011a)。100年度教育部12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種子教師研習手冊。未出版台北市。
28. 教育部(2011b)。100年度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未出版,台北市。
29. 張耀中、陳定雄(2001)。國小學童體適能檢測之探討。國立
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159-170。
30. 陳全壽(1995)。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4),4-12。
31.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臺北巿:華格那企業。
32. 陳坤檸(1996)。體適能與青少年成長發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74-8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33. 黃文俊(1998a)。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2(4),91-97。
34. 黃文俊(1999a)學童體適能之探討-淺談國小學童體適能之現況。台灣省學校體育,8(2),24-29。
35. 黃文俊(1999b)。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36. 塗紫呤(2008)。運動參與對學業表現及情緒智力之影響。大
體育,95,82-87。
37. 蘇昭銘、黃誌祥、許志強、吳文鴻(2011)。課後活動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100年度大專體育學刊專刊,247-251。
38. 連珮茹(2004)。臺中市國中生病態飲食相關的心態行為及其營養攝取量和飲食狀況之調查。國立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39. 賴淑萍、湯馥君(2006)。女運動員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身體組成之探討。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1(4),127-136。

二、英文文獻
1.AAHPERD (1975) .Youth Fitness Fest Manual.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2.ACSM(2002).Fitness Book(2nd Edition).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3.Ames,C.(1992).Classroom:Goals,structures,and student motiv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4(3),261-271.
4.Caspersen,C.J,Powell,K.E,&Christenson,G.M.(1985).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Physical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 d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100,126-131.
5.Chen,Y.,Peng,X.,&Sun,J.(2010).National undergradu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Avehicle for enhancing active learning.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7(4),660-664.
6.Dijkstra, P. D., Schaafsma, S. M., Hofmann, H. A., & Groothuis, T. G G (2012). ‘Winnereffect’without winning:Unresolved social conflicts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winning a subsequent contest in a cichlid fish.Physiology& Behavior,705(2),489-492.
7.Eldar,R.(2011).Distributive justice crisis.Political Science Journal,6(3)458-483.
8.Fox,E.L.(1986).Sport Physiology.(2nded).New York:Saunders.
9.Pate,R.R.(1988). Theevolving definition of fitness. Quest,40, 174-179

三、網路資源
1. 教育部體育署(2014)。體適能網站。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2.
2. 教育部(2012)。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取自:http://140.111.34.179/
3. 教育部體育司網站(2014)。取自:http://140.122.72.62/
4. 國民健康局網站(2012)。臺灣身體活動量監測系統網站。取自國民健康局網站網頁: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Default.aspx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 方進隆(199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 69。
2. 3. 方進隆(199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 69。
3. 5. 毛祚彥、林貴福(2007)。身體活動量、體適能水準與代謝徵候群的關係。中華體育,國立新竹教育大學,33-41。
4. 5. 毛祚彥、林貴福(2007)。身體活動量、體適能水準與代謝徵候群的關係。中華體育,國立新竹教育大學,33-41。
5. 11. 卓俊伶、馮木蘭(2005)。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成大體育,38-1,1-6。
6. 11. 卓俊伶、馮木蘭(2005)。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成大體育,38-1,1-6。
7. 14. 卓俊辰(1991)。美國公元兩千年國家健康目標中「促進身體活動與體適能」部份的啟示。國民體育季刊,20(4),82- 91。
8. 14. 卓俊辰(1991)。美國公元兩千年國家健康目標中「促進身體活動與體適能」部份的啟示。國民體育季刊,20(4),82- 91。
9. 30. 陳全壽(1995)。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4),4-12。
10. 30. 陳全壽(1995)。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4),4-12。
11. 33. 黃文俊(1998a)。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2(4),91-97。
12. 33. 黃文俊(1998a)。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2(4),91-97。
13. 39. 賴淑萍、湯馥君(2006)。女運動員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身體組成之探討。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1(4),127-136。
14. 39. 賴淑萍、湯馥君(2006)。女運動員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身體組成之探討。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1(4),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