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4.204.201.220) 您好!臺灣時間:2021/04/20 13:0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鄭秀甄
研究生(外文):
TANG SIEW CHENG
論文名稱:
荀子禮學經緯
指導教授:
張才興
口試委員:
戴瑞坤
、
黃忠慎
口試日期:
2014-06-30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荀子
、
禮
、
樂
、
惡
、
教育
、
人性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336
評分:
下載:113
書目收藏:1
摘要
由春秋進入到戰國時代,周代的政治和社會越來越頹廢,周公的禮樂制度瀕臨瓦解。孔子在《論語‧為政》主張「為政以德」,孟子仍然用仁義政治的道理來遊說諸侯。荀子雖然宗孔,但治國道理卻不是用「仁」為根本再向外擴充,而是用「禮」為出發,因為他看到人性容易被欲望所操縱而為惡,所以才制定出來的儀節,是用來調節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需求,以及節制人們的行為。荀子認為,由於經濟、資源等有限,若沒有合理的規範,社會會因無限制的爭奪而導致紛亂。為了避免紛亂,就必須有合理的區分,而合理的區分必須由「禮」劃分,所以「禮」占據很重要的地位。本文的主旨在探討對《荀子》的「禮」研究,如進行探討,包涵人性、節、養、群、分、樂、法、教育等透過文獻分析探討《荀子》中儒家思想傳承到荀子時期的繼承與變革,進而更客觀探討《荀子》中禮對當時社會意義與價值。
筆者一方面關注「禮」論的脈絡,一方面對將「禮」全副精義托出,形構出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的全貌。因此筆者不擇取先秦及其過去時代的「禮制」内容作研究,也不傾向依特《禮記》已經綜合摘錄告成的内涵,而是直接就荀子「禮」的本質内涵,及其轉折發展加以論究。孔孟荀「禮」論的「變化」被筆者視爲過程,則重點在於荀子「禮」之内容。從「禮」論為題,分別敍述荀子的「禮」,另外,「禮」的功能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之一,因爲「禮」論的價值包括了教育、政治、人性等功能。
荀子禮學經緯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內容 003
第三節 使用文獻 005
第二章 荀子生平與事蹟 007
第一節 荀子生平 007
第二節 荀子時代背景 010
第三節 荀子與《荀子》一書 013
第四節 荀子對諸子學派的評論 015
第五節 對漢代以後儒家學說的影響 020
第六節 荀子與韓非的關係 023
第三章 荀子的人性論 027
第一節 人性的本質 028
第二節 「化性起偽」之說 031
第三節 「心」分辨善惡 034
第四章 以禮為治的思想 041
第一節 禮的功能 041
第二節 君子、小人、禽獸之別 052
第三節 階級區分 058
第五章 荀子法律思想 063
第一節 法 063
第二節 慶賞與刑罰 069
第三節 刑罰世輕世重 074
第六章 荀子教育邏輯 079
第一節 荀子的教育思想 079
第二節 荀子的教學之道 081
第三節 荀子的教學內容 083
第四節 荀子論教學的目的 089
第五節 「樂」的思想 092
第七章 「禮」的終極目標 0103
第一節 議兵 0104
第二節 富國強兵 0108
第八章 結論 0117
參考文獻 0119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班固撰:《漢書‧董仲舒傳》,中國:中華書局,1987 年12 月。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楊倞注,《荀子注》,臺北:中華書局,1959 年。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二 專書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祥齡:《中國哲學專題硏究‧荀子篇》,臺北市:五南書局,2005年。
朱廷獻:《孔孟硏究論文集》,臺北市 : 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江文也:《孔子的樂論》,台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市 : 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8月。
沈永宏,蘇靜編:《隆禮至法——荀子謀略縱橫》,台北市:正展出版社,1999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學生,2011年。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市:臺灣學生,1993年。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
侯家駒:《荀子禮學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年。
唐淑雲編:《治國明儒》,臺北市:昭文出版社,1997年。
夏傳才:《詩經硏究史槪要》,臺北市 : 萬卷樓發行:三民總經銷,1993年。
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張國剛,喬治忠等:《中國學術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張德文:《先秦儒家思想三論》,臺北:五南書局,1996年。
張曙光:《外王之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郭志坤:《荀學論稿》,上海市:三聯書店, 1991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華岡出版部,1971年。
陳正雄:《荀子政治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3年。
陳夢家:《尚書通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
陸建華:《荀子禮學硏究》,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臺北市:文史哲書局,1999年。
楊華:《先秦禮樂文化》襄樊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葛志毅:《荀子學辨》,歷史研究出版社,1996年。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中國北京 : 社會科學,2000年。
趙士林:《荀子》,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9年。
劉德漢等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主編:《尚書論文集》,臺北市:黎明出版社,1982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中國哲學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2001年。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研究》,台灣:東海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三 期刊論文(依刊登時間排序)
張才興:〈荀子的禮義之治與法治〉,《逢甲中文學報》,第二期,1994年4月15日出版。
張才興:〈論荀子與群經及其在儒學史上的定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六期,2003年5月出版。
四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惠雯:《荀子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嘉陵:《荀子「化性起偽」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慶光:《荀子禮樂教化論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朱敏伶:《從荀子的性惡論看「善」的實現》,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鴻祺:《荀子教育哲學研究》, 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焦筱懿:《荀子禮治教化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煜中:《荀子「學」之思想研究》,明道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盧中偉:《荀子論禮思想及其運用-以〈禮論〉為核心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薛智慧:《論荀子思想中的「性」與「心」》,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文彥:《荀子禮治思想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荀子的導德教育思想研究
2.
從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識論與方法學
3.
荀韓禮法思想及其人性論之研究
4.
韓非子思想淵源之研究
5.
儒家孝道思想研究
6.
詩經與音樂研究
7.
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8.
荀子心性論之研究
9.
易傳之天人合德
10.
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在現代教育上的涵義與實施
11.
荀子禮治思想研究
12.
莊子人生哲學之研究
13.
孔子禮樂觀所涵蘊教育思想之研究
14.
荀子論「心」之學的研究
15.
荀子的知識論研究
1.
張才興:〈荀子的禮義之治與法治〉,《逢甲中文學報》,第二期,1994年4月15日出版。
2.
張才興:〈荀子的禮義之治與法治〉,《逢甲中文學報》,第二期,1994年4月15日出版。
3.
張才興:〈論荀子與群經及其在儒學史上的定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六期,2003年5月出版。
4.
張才興:〈論荀子與群經及其在儒學史上的定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六期,2003年5月出版。
1.
內聖與外王--荀子的人文化成之道
2.
論荀子的「禮」
3.
荀子積偽重學的教育思想
4.
情欲‧禮樂‧經典:荀子與歷史意識
5.
荀子論「儒」──從「天人關係」到「角色」、「效用」
6.
王先謙《荀子集解》及其對荀子禮學之研究
7.
從假物到自得--《荀子》由禮見理的學習向度
8.
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
9.
從「禮─法」觀比較荀子與韓非之政治哲學
10.
荀子教育思想之研究
11.
有待的身體─荀子身體思想研究
12.
荀子的幼兒教育思想
13.
荀子禮義之統思想研究
14.
荀子「化性起偽」思想之可能性 —從「意志」的面向來探討
15.
孔子迄荀子「賢者圖像」的變異-以君子為中心的開展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