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Yahoo!新聞,(2012),跳舞、繪畫、戲劇、音樂,也能替你治病喔!,下載日期:2013/12/24,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8%B7%B3%E8%88%9E-%E7%B9%AA%E7%95%AB-%E6%88%B2%E5%8A%87-%E9%9F%B3%E6%A8%82-%E4%B9%9F%E8%83%BD%E6%9B%BF%E4%BD%A0%E6%B2%BB%E7%97%85%E5%96%94-005731612.html
中華民國休閒治療協會facebook,(2009),關於中華民國休閒治療協會,下載日期:2013/12/12,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4%BC%91%E9%96%92%E6%B2%BB%E7%99%82%E5%AD%B8%E6%9C%83/423040014384997?id=423040014384997&;sk=info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9),如何協助我們永遠的寶貝-智能障礙家長手冊,台北: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毛連塭,(1995),特殊幼兒教育,台北:台北市立師院。
王文科,(1993),特殊教育的定義、發展與趨勢,特殊教育通論-特殊兒童的心理及教育,1-29,台北:五南。
王昭月、江慧齡、邱紹春、郭津均、蔡娟姿(譯)(1999),清野茂博、田中道治編著,障礙兒童的發展與學習,台北市:心理。
王瓊珠,(2003),學習障礙-家長與教師手冊,台北:心理。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下載日期:2013/11/23,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8%AA%B2%E7%A8%8B%E6%95%99%E6%9D%90%E6%95%99%E6%B3%95%E5%8F%8A%E8%A9%95%E9%87%8F%E6%96%B9%E5%BC%8F%E5%AF%A6%E6%96%BD%E8%BE%A6%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下載日期:2013/11 /22,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5%8F%8A%E8%B3%87%E8%B3%A6%E5%84%AA%E7%95%B0%E5%AD%B8%E7%94%9F%E9%91%91%E5%AE%9A%E8%BE%A6%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下載日期:2013/11 /22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8%80%85%E6%AC%8A%E7%9B%8A%E4%BF%9D%E9%9A%9C%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特殊教育法,下載日期:2013/11 /23,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
朱維聖,(2005),治療式遊憩介入於老年人平衡力之效益,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何華國, (200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吳武典、張正芬等,(2004),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中文編譯版,台北:心理。
李秀芬、陳淑瑜,(2009),一般與音樂平衡訓練活動提升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靜態平衡能力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32。
李宗芹,(2001),在舞動中與自我相遇-以北投八一八醫院的舞蹈治療為例,藝術評論,12,169-180。李翠玲,(2002),特殊教育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李翠玲,(2010),園藝治療與療癒庭園對特殊學生課程設計與校園環境建置之意涵與運用,國小特殊教育,49,33-40。杜淑芬,(2003),休閒治療的現況與展望,殘障運動雜誌,33,18-28。
汪宜霈、王治中,(2009),模擬騎乘活動應用於唐氏症兒童之療效研究,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7(1),51-65。
沈瓊桃,(2005),兒童知覺的雙重家庭暴力經驗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1),25-64。亞洲體驗教育協會,(2012),當冒險治療遇上休閒治療,下載日期:2013/11/9,取自:http://www.aaee.org.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64&;forum=31&;post_id=1613#forumpost1613
孟瑛如,(2004),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林均潔,(2010),自閉症學童家庭環境與適應行為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東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林倚霈、蔡存裕,(2006),身心障礙者休閒教育課程編排與調整之探討,休閒運動期刊,5,111-117。林婉婷,(2011),團體藝術治療與自閉症孩童,台北藝術治療學刊,3(1),45-49。
林裕雄,(2009),台南縣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南。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林寶貴等人編,(2004),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邱清味,(2008),團體運動治療對慢性腦傷病患體適能療效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雲林。姚佳君,(2005),改善兒童語言障礙之簡易音樂治療活動,國教輔導雙月刊,44(6),47-51。姚清元、陳億成,(2009),舞蹈治療應用於身心障礙學生身體活動訓練:以臺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校為例,學校體育研究,100,65-74
姜愛玲,(2012),在動中療癒-舞蹈治療的身心陪伴,文化生活季刊,68,14-18。
姜義村,(2006),治療式遊憩服務對腦瘤兒童住院幫助,下載日期:2013/12/1,網址:http://cbta.pixnet.net/blog/post/6930174
洪文卿,(2002),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徐玉珠,(2007),治療式遊憩在高齡期健康促進教育上的應用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6(1),189-208。徐邦寧,(2006),牽起自然體驗與特教孩子之手-特教孩子在自然體驗活動中之學習反應初探,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徐享良,(1999),智能障礙者適應行為因素結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高鈺涵,(2008),應用體感運動遊戲於自閉症兒童感覺統合訓練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高慧雲,(2006),輕度智能障礙者參與休閒活動現況初探,身心障礙研究,4,172-180。國家教育研究院之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2),詞彙查詢,下載日期:2013/12/20,取自:http://terms.naer.edu.tw/
張小南,(2010),園藝治療活動隊自閉症幼兒效益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
張佑宇、林金定,(2008),智能障礙者健康體能活動:促進與障礙,身心障礙研究,6(4),273-285。張志瑄,(2007),學齡前自閉症兒童的相互注意協調能力和學齡期語言及適應能力之縱貫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張偉雄、葉源鎰、王瑞顯,(2005),以德爾菲建構智能障礙青少年學生休閒教育內涵模式之指標,嘉南學報,(31),389-404。
張淑娟,(1995),成年智障者社會生活技能訓練,特教園丁,10(4),15-16。張瑞元、曹昭懿,(2006),運動治療對於懷孕造成的骨盆區域疼痛是否具有療效,物理治療,31(5),309-315。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3),各縣市身心障礙學生特教類別統計,下載日期:2013/10/21,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莊玉芬、吳亭芳、莊凱嵐,(2007),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介入策略,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2),72-81。
許又文,(2008),休閒治療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與體適能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嘉義。許又文、陳正專、黃清雲,(2010),休閒治療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2),41-48。
許又文、黃清雲,(2008),休閒治療對智能障礙學生效益之析論,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55-262。許仲輝、林妙容,(2006),生活適應困擾之智能障礙個案在個人中心遊戲治療改變歷程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20,121-152。許沛雯,(2011),以遊戲提昇特教班學生類化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郭金芳,(2002),美國休閒治療之分析,中華體育,16(4),110-117。郭亭伶,(2011),運用標靶遊憩減輕學齡前期兒童接受靜脈注射治療程序之反應行為,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系研究所,台北市。郭春在,(2001),高職特教班學生家庭環境因素與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郭真如,(2012),創意藝文follow me,臺中市101年度市立高中、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暨學前特殊教育教材製作及教學活動設計比賽作品,台中。
郭耿丞,(2008),家庭支持對於智能障礙者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班,台中。陳忻顗,(2008),教導智能障礙學生以自我提示策略學習簡易烹飪之經驗分享,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40,1-5。
陳依秀,(2009),同儕核心反應訓練對自閉症兒童學習適應行為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東。
陳政見、王亦榮、李乙明等人,(2000),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陳理哲,(2001),休閒治療在特殊教育之應用,SIQ運動資訊季刊,5,43-61。陳惠美,(2005),遊憩治療理論與應用之發展,旅遊健康學刊,4(1),13-32。
陳惠美、許正典,(2007),園藝治療對憂鬱症婦女介入之初探-個案研究,造園景觀學報,13(4),27-50。陳寬裕,(2013),遊憩知覺壓力與休閒效益:調適行為之調節角色,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3(2),87-108。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陳慧如,(2008),地板滾球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育組研究所,台北。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台北。陳曉萍,(2011),台北市國小智能障礙兒童休閒活動參與與休閒阻礙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系,台北。陳靜江,(1999),台灣地區智能障礙青年心理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1-32。
傅惠珍,(1992),視覺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曾湘樺,(2002),國人對休閒治療消費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森上史朗、柚木馥,(2001),如何指導障礙孩子的日常學習,台北:聯經。
游淑華、吳麗雲,(2013),廚房裡的親子互動分析,台灣遊戲治療學報,3,25-46。
游淑華、徐惠琳、吳麗雲,(2012),廚房裡的親子遊戲治療-「親子共廚」父母團體方案的發想,輔導季刊,48(2),72-75。黃金柱,(2006),休閒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儷倫,(2013),以休閒治療觀點建構社區精神復健中心之研究-宜蘭康復之友暨社區復健中心,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畫研究所,宜蘭。楊坤堂,(2002),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楊坤堂,(2003),學習障礙導論,台北:五南。
楊明青、陳俊湰,(2011),遊憩治療在台灣-馬術活動發展與應用之觀點,戶外遊憩研究,24(1),83-114。楊雅婷,(2011),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 學生課堂學習適應行為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31-70
葉玉婷,(2012),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國小特殊教育,53,67-76。
葉源鎰、張偉雄,(2003),智能障礙青少年休閒活動與休閒教育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1),43-62。詹小秋,(2011),音樂治療對重度智能障礙學童行為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台中。廖媛媛、高麗芷,(1985),烹飪活動在精神科職能治療的應用,職能治療學會雜誌,3,49-54。廖華芳、黃靄雯(2009),「國際功能、障礙和健康分類」(ICF) 簡介及其於台灣推廣之建議,物理治療, 34(5),310-318。齊若蘭譯,(2011),麥可.科思耶、喬伊.雷登著,飆夢太空的孩子,台北:遠流。
劉弘白、林淑鈴,(2003),告別慢半拍-探索另一條學習之路,台北:久周。
鄭淑芬,(1999),身心障礙青年的社區適應,特殊教育季刊,73,23-28。簡淑伶,(2003),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81-88。顏妙桂等人譯,(2004),Veda Beck-Ford、Roy I. Brown 著,休閒教育訓練手冊,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竇金城,(2008),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性行為與人際關係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72,14-17。二、英文
Austin, D. R. (2001).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cesses and techniques. Champaign, IL.: Sagamore.
Austin, D. R., &; Crawford, M. E+. (2001).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n introduction (3rd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uettner, L. L., Lundegren, H., Lago, D., Farrell, P., &; Smith, R. (1996).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s an intervention for persons with dementia and agitation: An efficacy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39;s Disease, 11(5), 4-12.
Casady, R. L., &; Nichols-Larden, D. S. (2004). The effect of hippotherapy on te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16(3), 165-172.
Halle, J. W., Marshall, A. M., &; Spradlin, J. E. (1979). Time delay: A technique to increase use and facilitate generalization in retarded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2(3), 431-439.
Kidd, J. L., M. S. W., Pachana, N. A., &; Alpass, F. M., (2000). Benefits of garden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id-age women i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6(1), 4-19
Kirk, S. A., &;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1997).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Kolanowski, A. M., Buettner, L., Costa, P. T., &; Litaker, M. S. (2001). Capturing interest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ctivities for persons with dementia.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5(3), 220-235.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ties (9th ed.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alkin, M. J., &; Howe, C. Z. (1993). Research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oore, T. E., &; Pepler, D. J. (1998). Correlates of adjustment in children at risk. In G. W. Holden, R. Geffner, &; E. N. Jouriles (Eds. ), Children exposed to marital violence (pp. 157-184).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la Association.
Perry, A., &; Factor, D. C. (1989). Pstchometric validity and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 and the AAM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 for an autistic sample. Journal of Autistic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 41-55.
Ryan, B. A., &; Barham, R. M. (1984). Family system, counselling, and school problems. Canadian Counsellor, 18(2), 72-78.
Sparrow, S. S., Balla, D. A., &; Cicchetti, D. V. (2005).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 (2nd ed.). Circle Pines, MN: 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
Therapeutic recreation director. (2014). Resources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recreation therapy, and activity professionals. Retrieved June 2, 2014, from http://www.recreationtherapy.com/index.htm
Trute, B. (1990). Child and parent predictors of family adjustment in households containing young developmetally disable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 39, 292-297.
Westling, D. L., &; Fox, L. (2000).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2nd ed.). Eng1ewood C1iffs, NJ: Prentice-Hall.
Wolfberg, P. J., &; Schuler, A. L. (1993). Integrated play groups: A model for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dimensions of pla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3, 46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