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丁馨芝,(2007),遊客環境態度對環境行為與經營管理措施之影響-以高美溼地生態保護區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臺中。內政部營建署,(2011),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分組生態旅遊白皮書,下載日期:2013/7/20,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
方偉達,(2010),生態旅遊,臺北:五南。
王育群,(1997),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9(4),19-30。王鑫,(2001),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臺北: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交通部觀光局,(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臺北:戶外遊憩學會。
交通部觀光局,(2002),中華民國90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3),中華民國91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4),中華民國92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5),中華民國93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6),中華民國94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7),中華民國95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8),中華民國96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9),中華民國97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0),中華民國98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1),中華民國99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2),中華民國100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江香樺,(2002),北投居民對觀光再發展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臺北。吳正文,(2005),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倫理信念與動物保育行為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吳宗瓊,(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生態旅遊與環境倫理,24:54-59。吳忠宏,(2005),生態旅遊的內涵與定義,國教輔導,45(2):13-24。吳忠宏,(2006),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之因果關係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會員為例,造園景觀學報,12(3):41-62。吳忠宏、王月鶯、李世昌、邱廷亮,(2005),山美鄒族原住民對生態旅遊永續發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南開學報,3(2):67-82。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2005),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1-30 。吳忠宏、蘇佩玲,(2005),職前教師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行為意圖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73-97。
呂雅芸,(2008),以生態旅遊為基礎探討國小學童校外教學考量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教師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宋秉明,(1995),生態觀光之規劃架構,觀光研究學報,1(3):45-42。
巫惠玲,(2003),福寶濕地發展生態旅遊經濟效益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李思屏,(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臺北。杜慧音,(2003),生態旅遊遊程設計之研究--以金瓜石地區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臺北。林士揚,(2007),南部地區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臺南。林欣瑩,(2005),認知與溝通,下載日期:2011/4/01,取自:光啟高中教學研究會網站 http://210.71.74.6/pedagogy/
林晏州,(2002),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及解說規劃,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晏州,(2008),臺灣地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策略,行政院內政部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號:096301020000G1001)。
林婉莉,(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昭如,(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溼地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市安南區與安平區國小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臺南。洪常明,(2004),澎湖地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院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張可欣,(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之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花蓮。張玉明,(2005),遊客對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動物保護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張建萍,(2001),生態旅遊—理論與實踐,中國:中國旅遊出版社。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淑珍,(2009),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及以生態旅遊方式進行戶外教學意願之調查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新竹。張華葆,(1994),社會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民中小學校鄉鎮市區別統計,下載日期:2012/12/20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許立樺,(2005),環保人士參與生態旅遊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精華書局。
郭竹君,(2009),登山遊客對生態旅遊認知、環境衝擊知覺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華山登山步道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臺北:揚智文化出版。
陳昭銘,(2010),臺南縣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南。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花蓮。陳煥婷,(2012),國小教師溫泉區生態旅遊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溫泉產業研究所,臺南。曾芝慧,(2007),生態旅遊的涉入、動機與體驗之相關研究-以高雄縣國中教師為例,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童文志,(2006),臺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對禽流感認知和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臺南。黃士娟,(2013),基隆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推行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基隆。黃安邦,(199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雅雯,(2005),環保人士對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楊玉全,(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生態旅遊的認知、態度與新環境典範觀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屏東。楊宏志,(1992),生態觀光—一項責無旁貸的推展工作,臺灣林業,18(10):29-23。楊明獻、林明瑞,(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實驗課程中的環保認知、環保態度及環保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5:37-67。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24。
楊秋霖,(2010),探索生態旅遊,臺北:華都文化。
楊語芸,(1997),90 年代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4),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葛樹人,(1994),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出版社。
趙衛亞、彭壽康、朱晉,(2008),計量經濟學,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
劉吉川,(1997),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野生動物保育彙報通訊,5(3):2-8。
劉志鵬,(2012),居民對生態旅遊認知、參與態度與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十份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農學院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嘉義。歐聖榮,(2002),臺灣地區生態旅遊之研究回顧與展望,載於2002中美澳三國環境解說與生態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歐聖榮、柯嘉鈞,(2007),組織部門對生態旅遊經營管理策略認知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1(2):25-52。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蔡淑惠,(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以生態旅遊進行戶外教學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花蓮。鄭先祐,(2002),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60-65。蕭倩慧,(2007),八卦山風景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賴莉文,(1998),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商業建築開放空間構成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薛怡珍,(2004),發展永續生態旅遊資源等級評估之我見,臺灣林業,30(3),12-19。謝其昇,(2012),生態旅遊遊客對環境態度、旅遊動機、環境行為、遊憩滿意度之研究—以臺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保護區為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學系,臺南。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羅凱安,(2008),生態旅遊,屏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出版。
二、英文
Allcock, A., Jones, B., Lane, S., &; Grant, J.(1994). National Ecotourism Strategy.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Australia Commonwealth Department of Tourism (1994). National Ecotourism Strategy.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Boo, E. (1991). Making Ecotourism Sustainable: Recommendations for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Nature Tourism Managing for the Environment,187-199, Island Express.
Boyd, S. W., &; Butler, R. W. (1996). Managing ecotourism: an opportunity spectrum approach. Tourism Management, 17(8),557-566.
Buckley, R. W. (1994). 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3), 661-669.
Ceballos-Lascurain, H. (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Mexico Journal, January, 13-14.
Eagle, J.F., &; Blackwell, R.D. (1995). Comsumer Behavior, Dryden Press.Environmental attitude by trip and visitor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5(4),284-294.
Edwards, S. N., W. J. McLaughlin, and S. H. Ham. (1998). Comparative study of ecotourism policy in the Americas.(Vol I). Departmant of Resourc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College of Forestry, Wildlife and Range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Idaho; Inter-Sectoral Unit for Tourism,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Fennell, D. (2001). A content 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finitions. CurrentIssues in Tourism, 4, 403–421.
Fennell, D. A., &; Eagles, P. F. J. (1990).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8(1), 23-24.
Fennell, D.A. &; Weaver, D. (2005).The Ecotourium Concept and Tourism-Conservation Symbiosi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3(4), 373-390.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am, S. (2002). Interpretation as the Centerpiece of Sustainable Tourism. 載於2002 中美澳三國環境解說與生態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47-260)。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Hetzer, N.D. (1965). Environment, Tourism, Culture. Links(July): Reprint in Ecosphere(1970), 1(2), 1-3.
Honey, M. (1998). 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o Owns Paradise?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Kuhlemeier, H., van den Bergh, H., & Lagerweij, H.(1999). Environment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dutch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2), 4-11.
Miller, M. L., &; Kaae, B.C. (1993). Coastal and Marine Ecotourism : A Formul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ends, 30(2), 35-41.
Ross, S. &; Wall, G. (1999). Ecotourism: 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pp.124-126.
Stewart, W. P. (1994). Eco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 definition with some recent development in Micronesia. Tourism Management, 11(7), 262-263.
Valentine, P. S. (1993). Eco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A Definition with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cronesia. Tourism Management, 14(2), 107 - 115.
Weaver, D. B. (2001). Ecotourism as mass tourism: Contradiction or reality? Cornell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2(2), 104–112.
Weber, A. L., (1992), Social psycholog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pp123-130.
Ziffer, K. A. (1989). 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 Ernst &; 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