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宗翔
研究生(外文):TSUNG HSIANG CHEN
論文名稱:頂車機立柱用平行槽鋼之電腦輔助結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Computer Aide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Vehicle Lift Channel
指導教授:黃宗立黃宗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Li Hwan
口試委員:林孟儒羅致卿
口試委員(外文):Meng-Ju linChih-Ching Lo
口試日期:2014-01-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中文關鍵詞:頂車機疲勞分析結構用鋼
外文關鍵詞:Vehicle liftFatigueStructure ste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將以Ansys-Workbench 軟體,作雙柱頂車機的結構分析, 並檢討其使用壽命。本研究結果顯示:
將建築用結構用鋼ASTM572Gr50 運用於機械上, 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 以頂車機來說, 在三噸的荷重下, ASTM572Gr50鋼材所組成的雙柱頂車機,柱身可以使用一百萬次,安全係數達15, 以一般汽車保養廠的使用頻率一天二十次來估算, 在理想條件下可以使用超過一百年。不論是在安全係數或是耐疲勞上, 都遠超過標準, 可以大大增強機台的使用壽命以及耐用強度。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analyzing the post structure of vehicle lift by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Software ANSYS-Workbench, and developing the fatigue analysis of vehicle lift. The issue below i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re steel (ASTM572Gr50) in manufacturing machine is a positive direction. Under the loading of 3000 kg, the post of vehicle lift can lift the car for one million times, the safety factor achieved 15. No matter for fatigue or safety factor, the design of this vehicle lif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For the normal vehicle after service shop under the frequency of 20 times per day, the vehicle lift can be operat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摘要……………………………………………………………………Ⅰ


ABSTRACT………………………………………………………………Ⅱ

誌謝……………………………………………………………………Ⅲ


目錄……………………………………………………………………Ⅳ

圖目錄…………………………………………………………………Ⅶ

表目錄…………………………………………………………………Ⅸ

第一章 緒論……………………………………………………………1

1.1 前言……………………………………………………………1

1.2 文獻回顧………………………………………………………2

1.3 研究動機與目的………………………………………………3
1.4 本論文架構……………………………………………………4
第二章 研究理論………………………………………………………5

2.1 疲勞相關理論……………………………………………5
2.1.1疲勞損傷……………………………………………………5

2.1.2 疲勞相關應力之定義………………………………………6

2.1.3 應力壽命表及曲線…………………………………………7
2.1.4 破壞疲勞的分類……………………………………………8

2.1.5 平均應力…………………………………………………10

2.2 力學相關理論………………………………………………13

2.3 有限元素法…………………………………………………17

2.3.1 有限元素法之原理………………………………………17

2.3.2 有限元素法分析流程…………………………………20
2.3.3 元素種類…………………………………………………21

2.3.4 ANSYS WORKBENCH 有限元素分析………………23
第三章 雙柱頂車機之機械作動原理…………………24
3.1 雙柱頂車機作動原理…………………………………………24
3.2 雙柱頂車機結構分析………………………………………26
3.2.1 整體結構受力分析……………………………………27
3.2.2 滑套受力分析……………………………………………28
3.2.3 立柱受力分析……………………………………………29

3.3 本研究分析重點………………………………………30
3.4雙柱頂車機設計規範 EN 1493………………………………31

第四章 雙柱頂車機之結構及疲勞分析………………….32
4.1 結構用鋼ASTM572Gr50之材料特性參數33
4.1.1 ASTM 572 結構用鋼材料特性介紹……………33
4.1.2 A572Gr50 結構用鋼材料特性參數………………36
4.2 模型網格建立…………………………………………………38
4.3 邊界條件設定…………………………………………………39
4.4 設定結果顯示…………………………………………………43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44
5.1 變形量分析……………………………………………………44

5.2 等效應力分析…………………………………………………45

5.3 等效應變分析…………………………………………………46

5.4 安全係數分析…………………………………………………46

5.5 疲勞周期分析…………………………………………………47

第六章 結論…………………………………………………………48

參考文獻………………………………………………………………50

附錄……………………………………………………………………52




圖目錄
圖2.1 典型循環負載的定義……………………………………………6
圖2.2 應力壽命表及曲線………………………………………………7
圖2.3 高週期疲勞與低週期疲勞……………………………………9
圖2.4 疲勞準則方程式比較圖………………………………………10
圖2.5 Goodman Formula疲勞損壞圖………………………11

圖2.6 Gerber Formula 疲勞損壞圖………………………11
圖2.7 Soderberg Formula 疲勞損壞圖……………11
圖2.8 Morrow Formula 疲勞損壞圖………………………12
圖2.9 結構鋼受拉力之應力應變圖………………………………15
圖2.10 脆性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16
圖3.1 立柱說明………………………………………………………25

圖3.2 鏈條圍繞路徑…………………………………………………26
圖3.3 受力分析………………………………………………………27
圖3.4 滑套受力分析…………………………………………………28
圖3.6 主立柱受力分析………………………………………………29
圖3.7 本研究分析之平行槽鋼………………………………………30
圖4.1 分析題目說明…………………………………………………33
圖4.2 A572Gr50 結構用鋼材料特性參數………………36
圖4.3 A572Gr50 結構用鋼 應力-疲勞壽命圖………37
圖4.4 整體網格模型…………………………………………………37

圖4.5 網格劃分統計資料……………………………………………38
圖4.6 舉升機受力位置………………………………………………39

圖4.7 副立柱組立圖…………………………………………………40

圖4.8 滑套組…………………………………………………………41

圖4.9 背板及平行槽鋼………………………………………………41

圖4.10 可移動的接觸面(Frictional)……………………………42

圖4.11背板槽鋼焊接(Bonded)……………………………………42
圖4.12 疲勞分析形式與理論基礎…………………………………43
圖5.1 變形量分析結果(Total Deformation)………………44

圖5.2 等效應力分析結果(Equivalent Stress)…………………45

圖5.3 等效應變分析結果(Equivalent Elastic Strain)…………46
圖5.4 安全係數分析(Safety Factor)………………………………46
圖5.5 疲勞周期分析(Life)………………………………………47




表目錄

表2.1破壞疲勞的分類…………………………………………8
表4.1 結構用鋼分類…………………………………………………34

表4.2 鋼結構物的缺點………………………………………………35

表4.3 鋼結構物的優越性……………………………………………35
【1】Robert E., Reed-Hill, "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3rd Edition,1994.
【2】Robert E., Reed-Hill, "The Microscopic Aspects of Fatigue
Failure", 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3rd Edition,1994.

【3】徐灝,“疲勞強度”,高等教育,北京,1998。
【4】黃德言,“工具機結構有限元素分析─靜剛性分析”,機械工業
雜誌,3 月號,1997 ,p.267~p.278。

【5】黃德言,“有限元素法理論介紹”,經濟部工業局技術人才培訓
計畫講義,1996,p.1~p.5。

【6】趙秋柏,“脛骨螺絲之機械測試與有限元素應力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89 年。
【7】姜傳之、趙時熙、王春生、張崢,“工程材料的力學性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0。
【8】方俊,“結構分析理論與CAE簡介”,逢甲大學航太與系統工程
學系上課講義,2012。
【9】楊榮顯,“工程材料學”,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87 年8 月,P.16 ,P.98~99。
【10】劉晉奇、褚晴暉,“有限元素分析與ANSYS 的工程應用”,
滄海書局,2005 年。

【11】Gallagher,R.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Fundamentals",
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 N.J.,1975.

【12】Bathe K. J.,"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1996。
【13】"BS EN 1493:2010 Vehicle lifts",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2010.
【14】洪春長,“工具機立柱結構分析與設計最佳化”,機械工業雜誌,
4 月號,p.105~p.116,1987。

【16】林均燁,“CAE 教學與應用的迷失”,機械月刊,第318 期,91年1 月,p. 94-119。

【17】陳瑞栢,“多齒輪增速系統電腦輔助分析與實作逢甲大學材料與製造工程”,民國93 年。

【18】 Rao, S. S., 陳昭昌編譯,“有限元素法-工程上之應用,The
FiniteElement Method in Engineering”,復文書局,1989。
【19】Dhatt G. and Touzot 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Displayed”, Wiley,New York,1984.

【20】Becker E. B., Carey G. F., and Oden J. T., "Finite Element: An
Lnteroduction Volume I", Prentice-Hall,Inc. New Jersey,198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秀娟(1996)。試析組織文化與特色學校建設。國立臺北師院圖書館館訊,4,103-109。
2. 【4】黃德言,“工具機結構有限元素分析─靜剛性分析”,機械工業
3. 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2-69。
4.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5. 吳清山、林天祐(2009)。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88,145-146。
6. 周昌柏(2005)。桃、竹、苗四縣市教師工作滿意度現況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40,108-123。
7. 周昌柏(2007)。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學校行政,46,52-71。
8.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9. 林進山(2006)。特色學校的教育建構與應用-以平溪國小為例。北縣教育季刊,57,17-20。
10. 林新發(2009)。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與實務運作。國民教育,49(3),1-8。
11. 張明輝(1999)。美國磁力學校計畫及其相關研究。比較教育,45,61-71。
12. 張德銳(1991)。臺灣省中小型國民中學組織效能與工作滿意、組織氣氛、行政能力與敬業精神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師院學報,5,99-148。
13.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及實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5,13-56。
14. 曾雪嬌(2006)。雲深不知處的「雲海」。北縣教育,57,58-61。
15. 黃彥超(2006)。從學校創新經營談特色學校。南投文教,2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