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3 05: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杜碧文
論文名稱: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多層次治理組織執行力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衍宏陳衍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多層次治理執行力網絡公私協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臺灣公共治理的困境,一如全世界各國政府面臨重大的、複雜的、無法再獨善自身而須跨越各種界線的不明環境;而政策制定上也屢遭各類議題挑戰,而這些議題範疇常包含不同層級、不同領域,或是跨越多個地域或機關部門,甚至這些議題彼此是矛盾且具衝突性的。因此,如何產生明智的政策,即成了施政者維持其治理正當性的問題,也是公共行政學者努力研究突破的難題。
  基此,本論文研究者嘗試從其任職於本論文研究個案「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有關之職務工作出發,從所服務之四級機關為出發點-回應社會正義之公共價值需求著眼,依其機關治理屬性及層級定位之組織觀點探討影響本論文個案辦理「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執行力因素之研究,對該機關無論是從上行、平行(包含中央層級及地方機關管轄範疇)公務機關及相關非官方對象等多層次網絡聯繫、執行,並從其中衍生的問題探求可能解決或改善結果的方式。
  為達成本論文所欲探討之問題與答案之發掘,本論文主要將透過深度訪談、文獻分析法及個案研究法等質性之研究方法,另加入量化研究方式之敘述統計,以混合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基本上,這些也將扣緊本論文之研究問題方向,俾利本論文研究問題之解答。
  經研究發現,在組織多層次治理部分:因論文個案始於國家政策計畫,並依此執行而涉及國家內部多層次治理之互動,且蘇改處的政策網絡對象範圍廣泛,除中央多部會、地方機關暨所屬鄉鎮村、環保團體、民眾及相關利益團體等;治理的方式除了層級節制、制度內回應及依法辦理的程序,也包含非正式溝通及資訊上的交流。本論文研究者雖然一開始嘗試去完整闡明蘇改處相關多層次治理模式部分,但是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對多層次治理的描述而呈現對治理的多層次性,卻發現文獻中所提及行動者互動之強弱是本論文研究的限制,因各行動者互動之強弱與各運作議題內容、參與者多寡有關,非本論文研究者可從文獻資料分析或單一觀察可以綜窺究竟。
  其次,工程推動的執行問題:「政策」不再只是國家專屬特權,只要對議題有所關注,無論是誰都有參與的權利,也可以集結力量共同推動政策誕生與執行。而蘇改處所面臨的執行問題,除了不同立場者要求難聚焦、規劃與審查過程導致執行延宕、計畫執行中遇到「法律」變更,前置作業重玩、「依法行政」雙面刃,是助力也是阻力、執行時缺乏彈性空間,工程機關自己也是受害者、執行時突發狀況多,績效難力拚、利慾難滿足,只能回歸強制力,且各類業務面對的跨層級及公私對象導致聯繫溝通曠日廢時等,都是待解決的問題。
  而在各方利害關係人相互對話與協力合作的機制以利工程之進行:蘇改處在執行業務時所面對的多層級機關及各公私團體、個人(民眾),如欲順利的完成蘇改處整體工程及各項業務,與各方的利害關係網絡相互對話、溝通及協力合作是不可避免的過程,蘇改處目前的做法是導正「環境影響評估」負面觀感、建立環境保護監督小組公信力、暢通對話管道,消彌爭議及帶頭起跑,營造團隊協力氛圍。
  最後是提升政策執行力以有效促進公共政策目標之達成:提供誘因、獎勵以減少抗爭為上策、充分的資訊揭露,避免重蹈覆轍、決策者的領導風格加速機關內外人員的力量整合及避免道德危機的產生,執行人員需掌握住充分資訊。
  而研究建議則是積極提供多元對話平台、建立互信互賴的關係及明確的權責歸屬。
摘要…………………………………………………………I
謝誌…………………………………………………………III
目次…………………………………………………………IV
圖目次………………………………………………………V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流程……………………………………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治理的學理分析…………………………………………10
第二節 執行力的學理分析………………………………………23
第三節 多層次治理與執行力之相關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36
第二節 研究個案…………………………………………………43
第四章 資料分析…………………………………………65
第一節 深度訪談資料分析………………………………………65
第二節 敘述統計分析……………………………………………91
第三節 綜合分析…………………………………………………103
第五章 結論………………………………………………11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3
參考書目……………………………………………………………115
附錄…………………………………………………………123

圖目次
圖 1-1研究流程圖 ………………………………………………………………8
圖 2-1 愛德華III的政策執行力模式 …………………………………………24
圖 3-1 多層次治理互動者清單 ………………………………………………36
圖 3-2 研究架構…………………………………………………………………37
圖 3-3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組織設計…………………………………………53
圖 3-4 蘇改處公有土地之申請撥用/礦區開採作業流程 ……………………56
圖 3-5 蘇改處私有土地之用地取得作業流程…………………………………57
圖 3-6 每月新聞則數彙整 ……………………………………………………60
圖 3-7 平面媒體露出數彙整 …………………………………………………60
圖 3-8 電子媒體露出數彙整 …………………………………………………61
圖 3-9 電子VS 平面媒體露出數量比較 ………………………………………61
圖 4-1 敘述統計問卷人口性別人數……………………………………………92
圖 4-2 敘述統計問卷人口年齡…………………………………………………92
圖 4-3 敘述統計問卷人口教育程度……………………………………………93
圖 4-4 敘述統計問卷人口公務年資……………………………………………93
圖 4-5 敘述統計問卷人口主管非主管之類……………………………………93
圖 4-6 敘述統計問卷_Q1 ………………………………………………………96
圖 4-7 敘述統計問卷_Q2 ………………………………………………………96
圖 4-8 敘述統計問卷_Q3 ………………………………………………………97
圖 4-9 敘述統計問卷_Q4 ………………………………………………………97
圖 4-10 敘述統計問卷_Q5………………………………………………………97
圖 4-11 敘述統計問卷_Q6………………………………………………………98
圖 4-12 敘述統計問卷_Q7………………………………………………………99
圖 4-13 敘述統計問卷_Q8………………………………………………………99
圖 4-14 敘述統計問卷_Q9………………………………………………………99
圖 4-15 敘述統計問卷_Q10……………………………………………………100
圖 4-16 敘述統計問卷_Q11……………………………………………………100
圖 4-17 敘述統計問卷_Q12……………………………………………………101
圖 4-18 敘述統計問卷_Q13 ……………………………………………………101
圖 4-19 敘述統計問卷_Q14 ……………………………………………………101
圖 4-20 敘述統計問卷_Q15 ……………………………………………………102
圖 4-21 敘述統計問卷_Q16 ……………………………………………………102
圖 4-22 敘述統計問卷_Q17 ……………………………………………………102

表目次
表 2-1 以治理為主題發表之篇數及引用次數………………………………11
表 2-2 多層次治理與傳統府際關係的區分…………………………………17
表 2-3 多層次治理模式………………………………………………………17
表 2-4 國家與地方政府在多層次治理下的SWOT模型分析…………………22
表 2-5 全球治理相關之資料彙整表…………………………………………28
表 2-6 地方治理相關之資料彙整表…………………………………………29
表 2-7 跨域治理相關之資料彙整表…………………………………………29
表 2-8 網絡治理相關之資料彙整表 ………………………………………30
表 2-9 政策網絡相關之資料彙整表 ………………………………………31
表 2-10 多層次治理相關之資料彙整表 ……………………………………32
表 2-11 執行力(公部門)相關之資料彙整表 ……………………………34
表 3-1 深度訪談專家名單……………………………………………………38
表 3-2 訪談大綱一覽表………………………………………………………39
表 3-3 敘述統計問卷…………………………………………………………42
表 3-4 年度預算支用情形及工程落後原因彙整表…………………………47
表 3-5 蘇花改各工程標案承辦廠商及相關機關、團體彙整表……………55
表 3-6 媒體訪談彙整表………………………………………………………63
表 3-7 媒體採用新聞類型彙整表……………………………………………64
表 4-1 敘述性統計問卷人口統計資料表……………………………………91
表 4-2 敘述統計問卷彙整表…………………………………………………95
一、中文文獻:
大紀元電子日報 http://www.epochtimes.com.tw/
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
公共電視 http://www.pts.org.tw/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中華民國審計部網站網站
http://www.audit.gov.tw/bin/home.php
丘昌泰(2006),《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巨流文化。
丘昌泰(2007)。《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臺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初版。元照出版公司,臺北。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網站首頁:
http://www.pcc.gov.tw/pccap2/TMPLfronted/ChtIndex.do?site=00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http://tesri.tesri.gov.tw/show_index.php
交通部公路總局(2011)。《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蘇澳~東澳、南澳~和平、和中~大清水) 環境影響說明書》。定稿本。
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2011)。《蘇花改: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前傳】》。初版,宜蘭。
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2012)。《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101首部曲》。初版,宜蘭。
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2013)。《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102二部曲》。初版,宜蘭。
【謝謝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提供】
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網站
http://suhua.thb.gov.tw/default.aspx
李允傑、丘昌泰(2007)。《政策執行與評估》。國立空中大學,臺北。
李永展(2012)。《永續國土‧區域治理‧社區營造:理論與實踐》。初版。詹氏書局,臺北市。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初版。元照出版公司,臺北。
李長晏、陳衍宏(2006)。多層次治理架構下的市政管理—制度與結構觀點。發表於「國家發展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2006年4月。
李長晏、曾士瑋(2010)。城市氣候治理理論初探—策略變遷、治理模式與風險評估。《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2期,37-73。
李育豪(2007)。「花蓮真的需要蘇花高嗎?」。天下雜誌。第367期,台北,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956
呂育誠(2006)。網絡治理與治理網絡:政府變革的新課題。《臺灣民主季刊》:第三卷第三期,207-212。
呂育誠(2012)。跨域治理概念落實的挑戰與展望。《文官制度季刊》:第四卷第一期,85-106。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初版。五南圖書,臺北。
林水波、張世賢(1990)。《公共政策》。五南圖書,臺北。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五南圖書,臺北。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 期,35-55。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五南圖書,臺北。
吳定(2000)。《公共政策》。中華電視公司,臺北。
施侶元(2001)。《流行病學詞典》。第一版。科學出版社,北京。
高永光(2007)。「台灣的公民投票」。國立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政治事件個案研究。主辦單位:政大社會科學學院、台灣研究中心。
孫本初、李明寰(2004)。網絡治理與政策民主化。《人事月刊》。第38卷。第1期,6-12。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 政治、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16 期,107-135。
孫本初(2006)。《新公共管理》。臺北:一品文化。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修訂二版。臺北:一品文化。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小畢空間,新北市。
原視新聞網 http://web.pts.org.tw/titv/news/aboutus.php
陳恆鈞(譯)(2001)。Lester, James P. &; Stewart,Joseph JR.《公共政策 演進研究途徑》。二版一刷。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2010)。Lindblom,Charles E.and Edward J.Woodhouse《最新政策制定的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原文書第三版。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陳恆鈞(2013)。協力治理體制對永續發展之重要性。《打造前瞻型優質文官:應變力、創新力、跨界力、服務力》研習論壇精選第6輯。初版。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編印,南投市。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 《公共治理季刊》 。第1卷,第1期。25-36。
陳衍宏(2006)。治理能力初探:地方政府與社區互動的觀點。發表於「第三屆地方治理與城鄉發展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2006年5月20日。
陳衍宏(2011)。迎向「新公共服務(NPS)」的具體實踐。研習論壇月刊。第125期,23-33。
陳瑞南(2010)。從治理理論發展到警政治理之初探兼論「第四次江陳會」之個案分析。《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第4卷,第8期,111-126。
陳雅玲(2012)。德國與歐盟的個人資料保護-多層級治理模式。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黃冠隆(2012)。「高雄市城市外交現況之研究 -以姊妹市交流為探討面向」。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高雄市政府101年度研究發展成果報告。
張世杰(2009)。網絡治理與治理網絡:政府變革的新課題。《臺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4期,207-212。
張世杰(2009)。第二代治理網絡的研究-一些理論觀點的省思。《臺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4期,253-264。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147-168。
張宇樑、吳樎椒(譯)(2011)。Creswell, John W. 《研究設計 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Research Design)。修訂一版,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14-18。
張慈芳(2013)。「治理」研究的過去與未來-台灣治理文獻之內容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君橋(2011)。從多層次治理途徑:解析歐盟結構基金之運作。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詢章(1993)。《公共政策》。華泰,台北。
葉俊榮(2005)。提升政策執行力的挑戰與展望。《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2期,3-16。
劉文仕(2011)。全球化下臺灣垂直分權體系的變革:借鑒法國地方治理發展經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劉坤億(2000)。英國政府治理模式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的理想與現實。發表於「經濟全球化與兩岸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2002年9月20-21日。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233-268。
維基百科首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盧郁伶﹙2007﹚。台灣觀光產業之網絡治理研究。《T&D 飛訊》。第57期,1-14。
謝百傑、史美強(2013)。都會網絡治理課責之研究。《打造前瞻型優質文官:應變力、創新力、跨界力、服務力》研習論壇精選第6輯。初版。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編印。南投市,294-318。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2002)。Pierre, Jon and Peters, B. Guy《治理、政治與國家》(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智勝文化:臺北,99-105。
藍玉春(2005)。歐盟多層次治理:論點與現象。《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49-76。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
蘇彩足(2013)。我國公共治理之挑戰與因應。《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52-60。
二、外文文獻
Wiener, Antje (2000).“The Embedded Acquis Communautaire : Transmission Belt and Prism of New Governance.”In European Integration After Amsterdam :Institutional Dynamics and Prospects for Democracy.,eds. Karlheinz Neunreither and Antje Wien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318-341.
Bache, I.(2012).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Oxford Handbook of Governance , ed. Levi-Faur, D.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628-641.
Benson, J. K. (1982).“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 L. Rogers and D. Whetten (eds.).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enz,Arthur. Arthur Benz, et al. (Hrsg.) (2007). Multilevel Governance., Handbuch Governance :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und empirische Anwendungs felder. Wiesbaden : VS Verlag fűr Sozialwiss enschaften. S.pp.297-310.
Bovaird, Tony and Löffler, Elke(2002).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Vol. 68, pp. 9-24.
Carson,J.J.(1960).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NewYork: MaGraw-Hill Book Company.
Lavi-Faur, David (2011).“From Big Government to Big Governance?”, The Sage Handbook of Governance ,ed.Bevir,M.London,UK: SAGE Publication, pp. 3-18.
Donald Van Meter &; Carl Van Horn(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vol.6,No.4,p.463,Copyright 1975 by Sage Publications,Inc.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g Sage Publications,Inc.
Edwards, George C. III(1980).Implementing Public Poblicy, Washington, D. C.:Congressional Press.
Elmore, Richard F. (1985). “Fordward and Backward Mapping.”, in K. Hanf and T. Toonen (eds.).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Federal and Unitary Systems. Dordrecht, Holland: Martinus Nijhoff.
Fenger, Menno and Bekkers, Victor(2007).“The Governance Concep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 Governance and the Democratic Deficit , eds. Bekkers, V., Dijkstra, G. and Edwards, A. Hampshire,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terd, pp.13-33.
Frederickson, Howard George (2005).“Whatever Happened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Governance, Governance Everywhere.”,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Management , eds. Ferrlie, E., Lynn Jr., L. E. and Pollitt,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82-304.
Frederickson, Howard G. Simth, Kevin B. Larimer, Christopher W. and Licari, Michael J. (2012).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imer ,2n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Goggin, M. L., et al.(1990).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sman/Lettle, Brown Higher Education.
Goss, S.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s, rela-tionshs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Basingstoke, UK: Palgrave Macmillan.
Heclo, Hugh (1978). “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in A. King (ed.).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Hjern, Benny and Porter, David O. (1981). “Implementation Structures: A New Unit of Administrative Analysis.”, Organizational Studies, No.2,pp.211-227.
Howlett, Michael and Ramesh, M.(1995).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niv Press.
Hughes, O.(2010).“Does Governance Exist?”,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ed. Osborne, S. P. London, UK:Routledge, pp.87-104.
John, Peter(2001).Local Governance in Western Europe.London:Sage.
Jones, Charles O.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
Kaufman, H.(1973), Administrative Feedback.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eterson, John and Bomber, Elizabeth(1999),Decision-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London:Palgrave.
Kettl,D.F.(2002).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America.,Baltimore,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jare, S. M.(2004) ,Governance .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McFarland, A. (1987). “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7(1): 129-147.
Mingst, Karen A.(1999). Essential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York:W. W. Norton &;Company, pp.87-88.
Marks, G.(1993).“Structural Policy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the EC.”,In A. Cafruny and G. Rosenthal (eds.). The Stat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Vol. 2: The Maastricht Debates and Beyond. Boulder, CO: Lynne Riener. pp. 391-410.
Jachtenfuchs, Markus (2001).“The Governance Approach to Eutopean Integration.”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39(2):245-264.
Newman,I.,Benz,C.R.(1998).Qualitative-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Exploring the interactive continuum. Carbondale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Preessman, J. L., and Wildavsky, A. B. (1973).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ka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man, Berkeley, CA.
Rhodes, R. A. W. (1988). Beyond Westminster and Whitehall: the Sub-central Government of Britain. London: Unwin-Hyman.
Rhodes, R. A. W.(1994),“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state.”Political Quarterly, Volume 65, pp.138-151.
Rhodes, R. A. W.&; David Marsh(1992). Policy Network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Rhodes, R. A. W. and David Marsh(1996).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p.214.
Rhodes, R.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4):652-667.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 A. W. (2000).“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Debating Governance , ed. Pierre, J.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54-90.
Rhodes, R. A. W. (2011).Weaves of Governance.,The Sage Handbook of Governance , ed. Bevir, M.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 pp.33-48.
Rosenau, James N. and Czempiel, Ernst Otto(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batier, Paul A. 1986.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6(1): 21-48.
Sabatier, Paul A.and Mazmanian, D. A. (1989). Implementation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Sabatier, Paul and Maznianian, Daniel A.(1980),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A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Studies Journal,Vol.8, No.2,p.547.
Scharpf, F.(2001).“Notes Toward a Theory of Multilevel Governing in Europe.”,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Vol. 24, No. 1,pp.1-26.
Smith, T. B.(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Vol.4, No.2 ,pp.203-209.
Goldsmith, Stephen and Eggers, William D. (2004).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長晏、曾士瑋(2010)。城市氣候治理理論初探—策略變遷、治理模式與風險評估。《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2期,37-73。
2. 李育豪(2007)。「花蓮真的需要蘇花高嗎?」。天下雜誌。第367期,台北,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956
3. 呂育誠(2012)。跨域治理概念落實的挑戰與展望。《文官制度季刊》:第四卷第一期,85-106。
4.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 期,35-55。
5. 孫本初、李明寰(2004)。網絡治理與政策民主化。《人事月刊》。第38卷。第1期,6-12。
6. 陳恆鈞(2013)。協力治理體制對永續發展之重要性。《打造前瞻型優質文官:應變力、創新力、跨界力、服務力》研習論壇精選第6輯。初版。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編印,南投市。
7.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 《公共治理季刊》 。第1卷,第1期。25-36。
8. 陳衍宏(2011)。迎向「新公共服務(NPS)」的具體實踐。研習論壇月刊。第125期,23-33。
9. 陳瑞南(2010)。從治理理論發展到警政治理之初探兼論「第四次江陳會」之個案分析。《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第4卷,第8期,111-126。
10.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147-168。
11.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233-268。
12. 謝百傑、史美強(2013)。都會網絡治理課責之研究。《打造前瞻型優質文官:應變力、創新力、跨界力、服務力》研習論壇精選第6輯。初版。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編印。南投市,294-318。
13. 藍玉春(2005)。歐盟多層次治理:論點與現象。《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49-76。
14. 蘇彩足(2013)。我國公共治理之挑戰與因應。《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