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民74年。
《天隱子》,司馬承禎,太玄部,甚字號,第36冊。
《西山群仙會真記》,施肩吾,洞真部,夜字號,第7冊。
《西昇經》,洞神部,慕字號,第19冊。
《金蓮正宗記》,洞真部,致字號,第5冊。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洞真部,致字號,第5冊。
《抱朴子內篇》,葛洪,太清部,疲字號,第47冊。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太平部,慈字號,第45冊。
《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陰陽升降論》,洞真部,珍字號,第7冊。
《修真十書‧鍾呂傳道集》,洞真部,李字號,第7冊。
《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太清部,志字號,第47冊。
《破迷正道歌》,洞真部,芥字號,第8冊。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太玄部,籍字號,第36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太玄部,慎字號,第35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太玄部,終字號,第35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太玄部,宜字號,第35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太玄部,令字號,第36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太玄部,紫字號,第36冊。
《黃帝內經靈樞略》,太玄部,業字號,第36冊。
《黃帝素問靈樞集註》,太玄部,業字號,第36冊。
《黃帝素問靈樞集註》,太玄部,所字號,第36冊。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太玄部,所字號,第36冊。
《淮南鴻烈解》,太清部,神字號,第47冊。
《雲笈七籤‧攝養枕中方》,孫思邈,太玄部,仕字號,第37冊。
《養生辯疑訣》,洞神部,深字號,第31冊。
《養性延命錄》,陶弘景,洞神部,臨字號,第31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洞真部,淡字號,第8冊。
二、傳統文獻:
《中醫常用術語集註》,(台南:王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老子義疎註全集》,吳靜宇著,(三重:大輿圖書印製有限公司,1984)。
《尚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春秋繁露義證》,清‧蘇輿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3)。
《南岳慧思禪師立誓願文》,見《新修大正大藏經》,第46冊,(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92)。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注,宋‧林億、高保衡等校正,(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92)。
《脈經》,晉‧王叔和,(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
《黃帝三部針炙甲乙經》,晉‧皇甫謐,《中醫十大經典全錄》,(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唐‧王冰編注,宋‧高保衡等校正,(台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1992)。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明‧馬蒔著,田代華等點校。
《黃帝內經素問集註》,張隱庵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莊子讀本》,劉省齋編著,(台南:魯南出版社,民76)。
《新譯易經讀本》,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台北:三民書局,民88),再版。
《說文解字詁林》,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台北:國民出版社,民17)。
《醫宗金鑑傷寒論》,漢‧張仲景著,清‧吳謙等編纂:,(台北:集文書局,2003)。
《遵生八笺》,高濂,(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92)。
《類經‧五行統論》,明‧張介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八十二》。
《羅浮山志匯編》,卷四,見《續修四庫全書》,第7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三、專著:
《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1)。
尹燕武‧覃松著,《《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台中:晨星出版社,2009)。
王彤,《《黃帝內經》12時辰養生時間表》,(新北:人類智庫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
印會河、張伯納,《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
曲黎敏,《《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台北:源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曲黎敏,《曲黎敏談養生──《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台北:人類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9)。
李春燕著,《養生的智慧全集:不可不知的黃帝內經養生哲學》,(中國商業出版社,2009)。
佛瑞茲‧佛德瑞‧史密斯著:《心橋─結合身心的能量療法》,(台北,世茂出版社,1997),頁30~45。
沈志剛注譯,《鍾呂傳道集》注譯、《靈寶畢法》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侯外盧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卷二,(北京:中國史學史出版,1957)。
馬濟人著,《道教與煉丹》,(台北:天津出版社,1997)。
徐兆仁,《道教與超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
徐芹庭,《細說黃帝內經》,(台北:聖環圖書公司,2001)。
唐娜‧伊頓Donna Eden / 大衛‧費恩斯坦David Feinstein著,《能量醫療》,(台北: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增訂版。
胡劍北,《中西醫結合時間醫學》,(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胡劍北,《中醫時間醫學》,(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胡衛國,宋天彬著,《道教與中醫》,(台北:天津出版社,1997)。
邢玉端,《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北京: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卿希泰主編‧詹石窗副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華道統叢書》,(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
張廣保著,《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程士德主編:《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黃俊傑醫師,《21世紀醫療革命:自然醫學》,(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傅維康、吳鴻洲,《黃帝內經》,(四川:巴蜀書社,1996)。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陳久如編,《黃帝內經今義》,(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6),初版。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
韓廷傑、韓建斌著,《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鄢良著,《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時間醫學卷》,《中國氣文化叢書》,(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鄭志明,《宗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
蕭天石主編,《道海玄微》,(臺北:自由出版社,2008)。
蕭天石主編,《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2009),九版。
鄺芷人撰,《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鄺國強,《全真北宗思想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四、期刊:
丁培仁,〈《靈寶畢法》再研究──附論鍾呂金丹派的丹書與西部區域性〉,《宗教學研究》,2007年九月發表。
李遠國撰,〈鍾離權生平事蹟略考〉,《道韻》,第一集,(臺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社,1997)。
段致成撰,〈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試論「外丹」與「內丹」派對《周易參同契》的不同詮釋路徑〉,《輔仁宗教研究》,第九期,發表於2004年夏。
許敬生、耿良,〈道教內丹理論對明清中醫養生學的影響〉,《中醫藥文化》,第三期,2006年。
袁康就撰,〈《道德經》負陰抱陽與《靈寶畢法》氣液升降論〉,《宗教學研究》,第三期,1998年,頁94~98。
袁康就撰,〈老子「歸根復命」觀對《靈寶畢法》的啟示〉,《宗教學研究》,第一期,2000年,頁15~20。
袁康就撰,〈《靈寶畢法》養生理論的探討〉,(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冊道教卷,頁280~291。
曾錦坤撰,〈《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第五卷第四期,《宗教哲學季刊》,(臺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9),頁38~61。
莊宏誼撰,〈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輔仁宗教研究》,第五期,2002年,頁229~250。
莊宏誼撰,〈道教靈修築基:靜坐原理與方法〉,《輔仁宗教研究》,第六期,2002年,頁135~163。
楊政河撰,〈從陰陽五行談養生之道〉,《宗教哲學季刊》,第三卷,第三期,1997年7月。
劉興棟,〈《鍾呂傳道集》人仙的研究〉,《魏晉唐道教專論》,(輔仁大學出版社,民100年)。
陳福濱,《陰陽五行與《黃帝內經》》,《哲學與文化》,第24卷10期,1997年10月。鄭燦山先生撰,〈道教內丹的思想類型及其意義~以唐代鍾呂《靈寶畢法》為論述核心〉,《臺灣宗教研究》,2010年6月,頁29~57。
蕭登福,〈先泰子書所見之陰陽五行說〉,《宗教哲學季刊》,第五卷第四期,民88年12月出版,頁15~37。五、學位論文:
王其政,《地磁微脈動與時間養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吳衍慶,《鍾離權的內丹~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李韶堯,《《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何彥頤撰,《《鍾呂傳道集》中的中醫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哲民撰,《《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9)。
徐儀明著,《性理與岐黃》,《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葉美玲,《論《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董家榮,《《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陳德興撰,《《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精、氣、神概念的關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璧名,《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蕭進銘 ,《《內經》認識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羅金發,《《黃帝內經》養生思想初探》,(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