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3)。http://sowf.moi.gov.tw/05/news/news-960716.htm
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法(2003)。http://host.ctes.tyc.edu.tw/~shin4/law1.html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p259-p260。
王天苗、林秀錦(2004)。幼兒入學準備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26,p89-p108。
王育敏(2006)。非營利組織建構社會資源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p150-p160。王欣宜、高宜芝(2007)。我國目前幼小轉銜之困境與相關影響因素探討。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9601,p1-p12。
內政部(2002)。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實施方案。臺北市:內政部。
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2011)。自閉症宣傳手冊。台北市;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
孔繁鐘編譯(1997),《DSM-Ⅳ 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2005)。認識自閉症資源手冊。台北:台北市教育局補助。
田青(2013)。臺中市國小一年級普通班教師對幼小轉銜服務之困擾與需求研究。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習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杜采蓉(2012)。泛自閉症障礙學童父職參與親職的經驗歷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阮藍瑩(2013)。同儕介入策略對增進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台北:心理。
吳莉蓉(2010)。嘉義縣(市)自閉症兒童暑期教育現況及家長教養需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李庚恕(1999)。淺談學前特殊兒童轉銜計畫。Professional Supportive Network,Winter Edition,p65-p68。
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89:p53-p61。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孟芸(2013)。特殊教育教師對融合教育之看法與分析-以臺中市某國中資源班教師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未出版,嘉義縣。余佩珊(2004)。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遠流出版公司。
邱毓玲(2001)。自閉症者父母照顧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法 正(2010)。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5,p7-p4。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轉銜教育與服務的回顧與前瞻。特教園丁,15(2),p1-p7。林蘭因(2007)。資源網絡建構之探討-從立心基金會老人服務經驗出發。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林永誠(2010)。發展遲緩兒童入小學準備班課程規劃之研究。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洪明財(2007)。國民小學聽覺障礙融合教育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之態度-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2012)。自閉症兒童入國小前準備班方案計畫書。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官網:http://www.fact.org.tw/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2012)。<牽引>會訊,281期,p6-p7。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2012)。<牽引>會訊,279期,p6-p9。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2000)。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工作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p30-p36。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法則實施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3)。https://www.set.edu.tw/
翁慧圓(2006)。兒童福利專業資源網絡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p173-p185。陳昭銘(2001)。特教團隊合作-幼小轉銜的作法。國小特殊教育,32,p53。陳毅雄(2007)。自閉症兒童家長指南。香港:弱智服務工作人員協會,P1。
陳美蘭(2011)。大陸配偶家庭養育自閉症子女的照顧經驗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榮(2012)。讀心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光譜障礙兒童情緒語音解讀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語言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靜晃、曾華源(2000)。建構社會福利資源網絡策略之探討-以兒少福利輸送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p107。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草案)-民國100年~105年版」,p52。
張正芬(2003)。「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對台灣特殊教育的影響。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編:「2003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
張翠娥(2003)。融合教育幼小轉銜論題探討。屏東師院學報第十八,p307-p330,台灣屏東。張嘉純(2005)。母親參與自閉兒幼小轉銜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雯鈞(2010)。幼小轉銜對小一普通班身心障礙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馮 燕(1995)。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彭淑華(1995)。影響父母24小時兒童托育決策相關因素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p275-p306。楊純華(2007)。自閉症學生幼小銜接橋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宗仁、張雯婷、江家榮(2003)譯。Schopler, E. 著。自閉症者家長實戰手冊~危機處理指南。台北;心理。
趙碧華、朱美珍(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p29、p369-p371。
廖俶滇(2013)。重建銀色幸福—以「在地老化」展現木柵浸信會的老人服務。天主教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劉宜娟(2009)。男性憂鬱症患者的男性氣概。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班。未出版,台北縣。謝佩容(2010)。國小特教班教師對轉銜服務的現況及知能調查-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4,p70-p74。
賴謹誼(2010)。以德懷術建構身心障礙幼小轉銜模式。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顏如雪 (2012)。士林牧愛堂經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個案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Alper, S.,P. J Schloss & C. N. Schloss (1995).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Advocacy models and strateg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2(3), 261-270.
Costin, L. B.,& C. A. Rapp (1984). Child welfare: Polici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Meisels, S. J. (1999). Assessing readiness. In R. C. Pianta & M. J. Cox (Eds.),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pp.39-66). Baltimore: Brookes.
Kadushin, A. & J. A. Martin (1998). Child welfare service (4th ed.). New York: McMillan.
Sameroff, A. J., & M. M. Haith (Eds.) (1996). The five to seven year shift : The age of reason and responsibil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