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沈從文文集》第一卷至第十二卷(廣州:花城出版社與香港三聯出版社聯合出版,1982年) 。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一卷至第十七卷 (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12月)。
沈從文:《沈從文別集》第一卷至第二十卷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沈從文、張兆和:《沈從文家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2月)。
周玉山等編:《沈從文》《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台北:光復書局,1986年)。
范橋編:《沈從文散文》共四冊 (北京,中國廣播電影出版社,1994年)。專著(按作者姓名筆畫)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王保生:《沈從文評傳》(四川:重慶出版社,1995年11月)。
王繼志:《沈從文的文學世界》(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
王 瑤:《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河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6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8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9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6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 : 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王潤華:《沈從文小說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8年9月)。
王潤華:《沈從文小說理論與作品新論》(沈從文小說理論、批評、代表作的新解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6月)。
巴金等編:《中國現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沈從文鄉土小說》(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3月)。
巴金等著:《長河不盡流》(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4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白海珍,汪帆:《文化精神與小說觀念》(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皮述民等:《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8月)。
向成國:《回歸自然與追尋歷史:沈從文與湘西》(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吉首大學沈從文研究室編:《沈從文研究》第一輯 (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汪曾祺編:《沈從文》(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5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奭學:《中西文學因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6月)。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吳立昌選評:《與中國文學永生的大師:沈從文》(台北:海風出版社,1993年5月)。
吳立昌:《人性的治療者:沈從文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9月)。
吳立昌:《精神分析與中西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吳宏聰:《中國現代文學與民族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3月)。
吳福輝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三卷(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巫瑞書:《南方民俗與楚文化》(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5月)。
巫瑞書:《荊湘民間文學與楚文化》(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3月)。
佛洛伊德著,楊韶剛譯:《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論》(台灣:百善書房出版,2004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等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佛洛伊德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84年)。
邵華強編:《沈從文研究資料》第一、二冊(北京:花城出版社,1983年)。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
姜穆:《三十年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7月)。
(美)金介甫,符家欽譯:《沈從文傳》(臺北:時事出版社,1991年)。
(美)金介甫,虞建華、邵華強譯:《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范家進:《現代鄉土小說三家論》(上海:三聯書店 2006年6月)。
郁達夫:《沈淪─郁達夫短篇小說選集》(台北:普天出版社,2003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馬森:《燦爛的星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唐正序等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5月)。
孫冰編:《沈從文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
孫乃修:《佛洛伊德與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5 月)。
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年)。
凌宇:《沈從文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凌宇編:《中國近代名家著作選粹:沈從文卷》(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年2月)。
凌宇等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7 月)。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上下冊 (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7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九卷至第十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黃獻文:《沈從文創作新論》(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8月)。
張子偉編:《湘西儺文化之謎》(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近、現代中西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12月)。
賀興安:《楚天鳳凰不死鳥:沈從文評論》(四川:成都出版社,1992年10月)。
彭小妍:《超越寫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1月)。
彭小妍編:《沈從文小說選》一、二集 (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彭曉丰等:《「S會館」與五四新文學的起源》(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彭曉勇:《沈從文與讀書》(台北:婦女與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4月)。
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楊義:《中國新文學圖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8月)。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二、三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書局,1993年1月)。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台北:蘭臺書局,1976年)。
趙學勇:《沈從文與東西方文化》(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
劉洪濤:《湖南鄉土文學與湘楚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魯 迅:《魯迅全集》第三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魯 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劉洪濤等編:《沈從文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黎活仁:《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2月)。
錢理群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四卷(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九年)(河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韓立群:《沈從文論─中國現代文化的反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謝冰瑩:《三十年代文壇人物史話》(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77年5月)。
糜華菱:《沈從文生平年表》(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年7月)。
蘇光文等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下卷 (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七年)(河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嚴家炎:《論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他》(台北:頂淵文化出版,1989年4月)。
嚴家炎:《論現代小說與文藝思潮》(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欒梅健,張堂錡:《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12月)
Gallin, B. 1979. Hsin Hsing, Taiwan : 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e,蘇兆堂譯,《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學位論文:
王怡文:《三O年代京派作家之研究》(台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李權洪:《沈從文小說研究》(台灣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紀志賢:《小說的框架:論沈從文邊城研究》(台灣台北: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胡斌:《沈從文小說中的愛與死》(江西:江西師範大學,2003年)。
陳子林:《心與夢的歷史》(湖南:湖南師範大學,2001年)。
曾令蘭:《沈從文散文研究》(台灣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湯崇玲:《沈從文人格與風格中的「水」》(台灣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馮玉婷:《沈從文小說的城鄉衝突研究》(台灣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黃淑芬:《沈從文作品中的湘西》(台灣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黃詒芳:《沈從文的詩意追問》(台灣嘉義:中正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葉錦霞:《沈從文小說人物研究》(台灣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董淑玲:《沈從文小說中鄉土意識之分析》(台灣台北: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趙萬峰:《自然人性的呼喚——沈從文創作傾向略論》(陜西:西北大學,2001年)。
盧文惠:《從《邊城》重評沈從文的文學史地位》(台灣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賴誠斌:《鄉下人的戰爭:沈從文的生命故事》(台灣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賴玲華:《沈從文小說藝術析論》(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錢佩霞:《沈從文小說研究》(台灣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2年)。魏美玲:《大陸農村小說研究1912—1949》(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嚴麗卿:《沈從文湘西小說─牧歌情調研究》(台灣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蘇文蘭:《展示‧表現‧反思——論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陜西:西北大學,2002年)。
期刊論文
丁帆:〈鄉土小說的多元與無序格局〉,《文學評論》,1994年第三期 。
丁帆:〈五四以來「鄉土小說」的閾定與蛻變〉,《學術研究》,1992年第五期。
丁興標:〈鄉下人‧生命‧美:沈從文的追求--沈從文論(二)〉,《揚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一期。
丁柏銓、王樹桃:〈「五四」小說與新時期小說敘事視角比較〉,《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一期。
小島久代:〈沈從文研究在日本〉,《吉首大學學報》,1986年第四期。
王毅:〈試論沈從文創作中的宿命觀〉,《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三期。
王喜絨:〈一個獨特的文化審美視角--從沈從文到張承志〉,《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二期。
王澤飛:〈論沈從文題材創作的民俗心理機制及其美學價值〉,《鄭州大學學報》,1997年7月第三十卷第四期。
王潤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理論架構〉,《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一期。
王潤華:〈鄉下人放的兩把火:沈從文小說《貴生》解讀,「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9月。
王繼志:〈對不合理的人生制度的深沈控訴─評沈從文以湘西現實生活為題材的部分小說〉,《安徽師大學報》,1985年第三期。
王繼志:〈論《邊城》的真實及其思想傾向〉,《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四期。
王繼志:〈《沈從文全集‧傳記》卷編後隨想〉,《吉首大學學報》,1997年第三期。
王繼志:〈論沈從文創作中的人道主義〉,《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二期。
王繼志:〈論沈從文的《湘西散記》和《湘西》〉,《南京大學學報》,1982年第三期。
王繼志:〈論作為詩人的沈從文〉,「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1998年9月。
王繼志、陳龍:〈論沈從文小說文體的敘事形態〉,《南京大學學報》,
1991年第二期。
包曉玲:〈論沈從文的悲憫情懷〉,「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會」,1998年9月。
朱樺:〈沈從文的世界:心與夢的歷史〉,《社會科學》,1991年第十一期。
朱光潛:〈沈從文的人格和風格〉,《聯合文學》,1987年1月第三卷第三期。朱光潛:〈歷史將會重新評價〉,《聯合文學》,1987年1月第三卷第三期。
朱曉進:〈三十年代鄉土小說的審美傾向與文體特徵〉,《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二期。
朱曉進:〈三十年代鄉土小說的文化意蘊〉,《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五期。
向成國:〈沈從文略論〉,「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9月。
向成國:〈論鳳凰近代文化及其對沈從文的影響〉,「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9月。
李亞林:〈論沈從文小說的敘事語言及其功能〉;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一期。
李亞林:〈沈從文:藝術神廟的建造者〉,《江海學刊》,1997年第三期。
李夜平:〈論郁達夫與沈從文的抒情小說〉,《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二期。
吳立昌:〈沈從文的「浮沉」與現代文學的研究〉,《復旦學報》,1981年第二期。
吳世勇:〈試論沈從文自我定位對其小說敘事模式的影響〉,《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二期。
吳躍農:〈生命形態的把握和尋思--沈從文湘西散文新論〉,《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一期。
金逢華:〈試論沈從文文學創作心理〉,《吉首大學學報》,1992年9月第十三卷第三、四期。
易小明:〈對抗中悟徹人生〉,《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一期。
林淑意:〈沈從文的前半生〉,《聯合文學》,1987年1月第三卷第三期。邵華強:〈略論沈從文的初期創作〉,《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一期。
洪治綱:〈地域風情與小說意蘊的深化〉,《文藝報》,1994年2月19日第三版。
查振科:〈京派小說風格論〉,《文學評論》,1996年第四期。
范培松:〈描寫「魔性」生命力的聖手--沈從文〉,《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一期。
馬悅然:〈紀念沈從文〉,《文藝報》,1988年第四期。
殷衛星:〈論廢名和沈從文的小說創作--兼談中國現代小說的特徵〉,《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二期。
凌 宇:〈從苗漢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擊看沈從文〉,《聯合文學》,1987年1月第三卷第三期。
陳愛國:〈論沈從文的生命觀〉,《吉首大學學報》,1997年第三期。
陳繼會:〈文化視角中的「五四」鄉土小說〉,《文藝研究》,1989年第五期。
陳繼會:〈文化懷鄉:沈從文創作的意義〉,《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一期。
張鴻聲:〈與鄉村對立中的都市人生--論沈從文的都市小說〉,《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十九卷第四期。
黃獻文:〈論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人物原型〉,《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三期。
黃獻文:〈沈從文作品中的女性化傾向〉,《吉首大學學報》,1997年第一期。
黃獻文:〈論沈從文家世對其創作道路的影響〉,《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一期。
彭 冰:〈論沈從文的情愛文學〉,《吉首大學學報》,1992年第十三卷第三、四期。
彭小妍:〈無聲之戀:沈從文的〈神巫之愛〉〉,《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四期。博 玫:〈論沈從文湘西作品的藝術特色〉,江西《江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十二期。
楊 義:〈京派小說的形態和命運〉,《江淮論壇》,1991年第三期。
楊 義:〈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緣及審美形態〉,《海南師院學報》,1996年第一期。
楊云香:〈「文明」與「人性」的衝突--論沈從文小說中兩種精神的對峙〉,《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三十一卷第一期。
葉德政:〈沈從文與湘西民歌〉,《吉首大學學報》,1997年第三期。
葉德政:〈從沈從文作品看他的族屬〉,「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9月。
趙振興:〈湖南古代神話〉,《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3月第十九卷第二期。
趙學勇:〈沈從文創作的哲學意識和審美選擇--文化心理角度的諦視〉,《中國文學研究》,1989年第四期。
趙學勇:〈二十年代鄉土文學與現代意識〉,《蘭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十八卷第三期。
趙學勇:〈文明與傳統的交戰--論沈從文的道德觀〉,《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一期。
趙學勇:〈吳立昌與沈從文研究〉,《復旦學報》,1994年第五期。
裴毅然:〈魯迅與沈從文美學風格比較〉,《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3月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蓋紹普、龍泉明:〈斬不斷的創作之源--論中國現代作家的童年情結〉,《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第四期。
鄧 瓊:〈九十年代沈從文研究縱述〉,湖南「一九九八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會」交流論文,1998年9月。
劉一友:〈論沈從文與楚文化〉,《吉首大學學報》,1992年第十三卷第三、四期。
劉一友:〈鳳凰廳城的崛起和楚巫文化的張揚--《沈從文與湘西》之二〉,湖南「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1998年9月。
劉布宜:〈論沈從文對「鄉土文學」的貢獻〉,《常德師專學報》,1988年第一期。
劉洪濤:〈沈從文小說中的苗漢族形象及其背景--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一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四期。
劉揚烈:〈魯迅、沈從文小說創作比較論〉,《吉首大學學報》1992年9月第十三卷第三、四期。
鄭英杰:〈論沈從文倫理思想〉,《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一期。
鄭英杰:〈論沈從文人性理念與湘西文化〉,「一九九八年國際沈從文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