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67.1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9 19: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晃伶
研究生(外文):LIN,HUANG-LING
論文名稱:電子教科書整合心智圖教學在國小社會領域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Learning Effect and Attitude of Electronic Textbook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Mind Map at the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許榮隆許榮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g-Lung Hsu
口試委員:歐崇明王彥文
口試委員(外文):Chung-Ming OuYan-Wen Wang
口試日期:2014-01-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數位教學電子教科書心智圖
外文關鍵詞:Digital learningElectronic Text BookMind Ma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5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子教科書整合心智圖教學在國小社會領域學習歷程之實施情形與成效。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實驗對象為桃園縣某國小六十四名四年級學童,實驗組與控制組各為三十二人,實驗組實施電子教科書整合心智圖教學,控制組只運用電子教科書教學。經歸納分析結果,得到結論為:電子教科書整合心智圖的教學方法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和態度有所提升,心智圖法思考模式有助於學生理解整體內容、提升學習動機,實驗組學童的學習成效達顯著差異,表示「電子教科書整合心智圖法教學方案」促使學童在社會領域的學習成效有正向影響。最後依據結論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可將性別、不同程度的學習者及不同單元之變項列入探討,同時在研究方法上輔以質的研究,對學生進行觀察、訪談或記錄等,以獲得更精確的研究結果。此外,亦可設計出標準化測驗,針對測驗之認知歷程向度來區分不同層次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並擴大研究對象與領域,以獲得更多數據來分析研究結果。
This paper was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teaching by electronic textbook integrated with mind map at social science learning portfolio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and the subjects were 64 fourth grade students of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has 32 students. The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ught by electronic courseware integrated with mind ma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only by electronic courseware. To summarize the result of analysi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each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textbook integrated with mind map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s, thinking by mind map mode is contributive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teaching content and to encourage their motivation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difference at the total score improvements,leading the them to have positive effect at learning of social studies. It’s suggested to include different gender, learner level and learning unit as variables.Meanwhile, the research method can supplement with the qualification study in order to get more accuracy results by do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recording of students. Designing a standardized test, us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of test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levels of influences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Finally expand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field to gather more data to analyze and observe the resul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1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問題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5
第二節 電子教科書15
第三節 心智圖的定義與相關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32
第五節 研究流程3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1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社會領域學習成效相關研究44
第二節 社會領域學習態度量表相關研究49
第三節 社會領域學習成效與心智圖學習態度量表相關研究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58
第二節 建議6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63
英文部分66

附錄

附錄一69
附錄二73
附錄三74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綿綿(2012)。國小四年級學童心智圖教學活動在社會學習領域之成效評估。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2010)。電子書研究基地--數位出版產業概況。
取自:http://www.gio.gov.tw/ct.asp?xItem=70837&ctNode=5037&mp=3。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0。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沈冠君(2005)。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領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正己(2001)。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設計。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電腦融入教學,9-11。
吳志鴻(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使用國語科電子教科書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青蓉(1999)。跨世紀的教學革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竹縣文教,19,16-26。
何冠慧(2009)。掀開教科書發展的新篇章-談電子教科書的發展、特色與展望。教科書研究,2(2),111-140。
何榮桂(2000)。網路環境題庫與測驗之整合系統。科學發展月刊,28(7),534-540。
余學敏(2002)。以「心智繪圖」應用於創新教學之初探。中等教育,53(4),49-52。
呂正華(2009)。電子教科書發展趨勢與數位出版計畫。教科書研究。2(2)。112-118。
李宗薇(1993)。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師大學苑。
李宗薇(2009)。電子教科書的趨勢與發展-電子教科書的時代已來臨?。教科書研究,2(2),111-140。
李虹秋(2009)。心智圖教學融入社會領域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花花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茂興譯(1998)。Guy R.Lefrancois著。教育心理學,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伯彥(2012)。以心智圖為基礎的電子互動式教學媒體對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大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欣慧(2007)。學習風格融入心智圖在國小社會領域報告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
周鳳美(2002)。教育改革下師資培育教學改革:挑戰與導正師資生教學信念。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與中華民國師範學會主編,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知識本位的專業,108-137。高雄:復文。
侯成洲(2011)。數位心智圖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新逸、廖珮如(2004)。數位學習知識類型與訊息設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5-16。
許志賢(2005)。建構主義應用在國小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高年級建置個人美術館網頁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孫易新(2002) 。心智圖法進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2。台北:耶魯。
孫易新(2007)。心智圖聖經,多元知識管理系統6。台北:耶魯國際。
孫易新(2010)。心智圖法。台北:浩域企管顧問。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28,86-95。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台灣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舜堂(1999)。國小六年級社會科的潛在課程: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台北:心理。
陳姿菁(2012)。心智圖法教學培養國小學童成就目標與創造力之研究:以社會學領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盈達(2004)。「心智繪圖法」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偉慈(2010)。淺談電子教科書之發展。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91/13.htm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文定、陳麗華(2011)。教科書設計與發展的未來趨勢-以社會領域為例。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3-330。
黃雅卿(2006)。國中地理科心智繪圖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學業成就表現、學習歷程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世瑩(2005)。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
楊純雅(2008)。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心智圖教學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明正(2000)。教室電腦教學環境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77,8-14。
數位學習白皮書(2008)。台北:工業局、國科會、數位典藏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遠楨(2004)。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4(6),2-6。
蔡維珍(2012)。心智圖融入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探究-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柏宗(2010),「數位內容教學示範研究會報告」,教育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韓善民(1998)。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2,16-21。
歐陽鍾玲(1981)。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運用。地理教育,8,63-70。
蕭惠君、邱貴發(1998)。歐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北教育,572,37-35。
蕭雲菁譯(2007)。片岡俊行著。心智圖練習簿,台中市:晨星。
羅玲妃譯(1997)。Tony Buzan & Barry Buzan著。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台北:一智企業出版。

英文部分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Eds.)(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1968).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control processes. In K.W. Spence & J.T. Spence(Eds.),The Psychology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NY: Longamn.
Dexter, S.L., Anderson,R.E., & Becker, H.J.(1999).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in Education, 31(3),221-239.
Gagne, R.(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Gür, H., and Bütuner, S. O.,(2006). Development of the Attitude Scale toward MindMapping Technique which is Used in Mathematics Class .Elementary Education Online, 5(2), 61-74.
Goodnough, K., & Woods, R.(2002).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ind mapping: Amiddle school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Retrieved January 18, 2008,from ERIC database.
Mills, S. C. & Tincher , R. C.(2003). Be the technology: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evalua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5(3).382-401.
Peterson, A. R.,&Snyder, P. J.(1998). Using mind maps to teach socialproblems analys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4882).
Von Glasersfeld, E.(1990).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In R. B. Davis, C. A. Ma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pp. 19-29).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White, R. T., & Tisher, R. P. (1986). Research on natural science. New York: acmillan.
Winn, ``W.(1993).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16-21.
Woolfolk, A. E.(199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 ed.,Allyn & Bacon., Boston.
Wycoff,J (1991).Mind Mapping, New York: Berkley.
Simon, H.A.(1980).Problem solving and education”. In D.T. Tuma and F. Reif (Eds.),Problem solving and education: Issue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illsdale,NJ: Erlbaum.
Siegler, R.S.(1985).Encoding and development of problem solving. In Chipman,
S.F.,Segal,J.W.and glaser,(Red),thinking andlearning skills.Volume2. Research. and open question.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p.161-1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台灣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
2. 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28,86-95。
3.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4. 何榮桂(2000)。網路環境題庫與測驗之整合系統。科學發展月刊,28(7),534-540。
5. 吳青蓉(1999)。跨世紀的教學革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竹縣文教,19,16-26。
6.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6),12-25。
7.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0。
8.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2010)。電子書研究基地--數位出版產業概況。
9.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10.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11.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12. 溫明正(2000)。教室電腦教學環境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77,8-14。
13. 劉遠楨(2004)。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4(6),2-6。
14. 韓善民(1998)。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2,16-21。
15. 歐陽鍾玲(1981)。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運用。地理教育,8,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