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井敏珠(1991)。從青少年心理談中學生社團活動。師友月刊,第284期,頁8-9。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臺灣教育,第546期,頁43-45。王如哲(2008)。評鑑大學績效的新指標—就業力。評鑑雙月刊,第15期,頁20-23。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在社團活動實施的成效。師友月刊,第284期,頁10-12。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萬清(1991)。學校社團活動的人性化教育功能。師友月刊,第284期,頁3-5。
王誕生、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田瑞良 (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石振弘(2005)。誰是1000大企業搶著要的新鮮人。天下雜誌,第322期,頁472-480。
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台北:濤時文化。
朱朝煌(2006)。國立成功大學行政業務研究發展計畫案期末報告。台南。
江姮姬(2003)。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49-262,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3),頁1-3。吳德業(2001)。生涯教育的新方向-就業力(employability)教育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9期,頁53-58。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宋其英(2002)。師院生次及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花蓮。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李秋英 (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吳明隆(2008)。結構方程模式-AMOS 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書局。
吳統雄(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台北:聯經出版社。
周甘逢(1992)。大學社團活動與生活教育。高市鐸聲,3(1),頁15-21。東森新聞網。2014年5月30日擷取自網站: http://news.ebc.net.tw/apps/index.htm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頁6-15。林至善(2004)。潛在課程與社團活動。載於東吳大學教務處出版組(主編),高等教育潛在課程,頁207-222。台北:東吳大學。
林孟儀(2004)。社會狀元贏在事業考卷。商業週刊,第870期,頁98-100。
林義男(1990)。大學生的學習參與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13期,頁79-128。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Shaffer,D.R.)。臺北:桂完圖書公司。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
洪泰雄(2003)。國立臺灣大學各大學校院校內招生作業程序參考手冊。臺北市。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台北。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論文,高雄。
張同廟(2007)。大專生女性社團負責人暨幹部能力獲得之研究。台南縣:漢家。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問題與輔導對策。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50-366。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善楠(譯) (2008)《大學教了沒》,天下文化,台北。
張瀞文 (2013)。大學社會新鮮人就業率大調查。商業周刊,第1328期,頁118-128。
國立嘉義大學陳蕙敏、莊育達、朱樹燊(2011)。大專校院學生核心就業力調查問卷。103年2月6日擷取自網站: http://sdc.ctu.edu.tw/files/13-1002-10721-1.php
教育部部史(1999)。2014年3月26日擷取自網站:
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YearStart=101&YearEnd=103
教育部(2009) 。獎勵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2014年3月26日擷取自網站:
http://c048.wtuc.edu.tw/ezcatfiles/c048/img/img/123/119769639.pdf
教育部(2014)。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2014年2月6日擷取自網站:http://www.ncyu.edu.tw/csda/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0)。社團活動的參與。台北。
梁暉昌(2002)。大學社團活動場域之探究—以東吳大學社團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彰化。
郭俊賢(1994)。大學生之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陳家菱(1993)論大學社團之管理: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市。
陳皎眉(1995)。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教育部社教司。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彭若青(2000)。相互了解,開啟企業求才大門。管理雜誌,第311期。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
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頁131-138。曾漢榮(1991)。彰化地區國民中學社團活動實施現況調查研究。輔導學報,第14期,頁1-33。黃玉(2001)。大學生發展理論與應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35-80,台北:東吳大學。
黃鳳嬌(1996)。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第35 卷第3 期,頁33-36。匯豐銀行(2014)。教育的價值:邁向成功的跳板。2014年4月16日擷取自網站:
http://www.hsbc.com.tw/1/PA_ES_Content_Mgmt/content/taiwan_51/about/about02/html/zh_TW/news_release/20140416.pdf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分析。訓育研究,31(3),第7-16頁。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正中書局。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頁2-6。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第153期,頁317-318。
維基百科(2014)。正向情緒(快樂與幸福)。2014年2月6日擷取自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AB%E6%A8%82
劉欽敏(1991)。國中社團活動的結與解。師友月刊,第286期,頁2527。
鄭武德(1998)。社團總覽。新竹:明新科技大學。
盧昱瑩(2008) 。大學校長調查結果出爐—為什麼要唸大學。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08年最佳大學指南特刊,頁58-64。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頁55-60。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羅中展(2001)。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台北:東吳大學。
羅月鳳 (1988)。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第3期,頁1-36。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Asher, S. R., & Coie, J. D. (1990).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verill, J. R., & More, T. A. (2000). Happiness.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Jones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pp. 663-676). NY: Guilford Press.
Berndt, T. J. (1996).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W. M.Bukowski, A. F. Newcomb, & W. W. Hartup,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rndt, T. J. & Perry, T. B. (1986).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friendships as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640-648.
Berndt, T. J., Hawkins, J. A., & Hoyle, S. G. (1986). Changes in friendship during a school year: Effects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impressions of friendship and sharing with friends. Child Development, 57, 1284-1297.
Carr, A.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New York, NY: Brunner-Routledg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Canberra: AusInfo.
Fisher, C. (2000). Mood and emotions while working: missing pieces of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1, 185-202.
Guilford, J. P. (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3, 267-293.
Harlow, D. (1973). Professional employees preference for upward mobi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7(2), 137-141.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Hills , P., & Argyle, M.(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33, 1073-1082.
Hirt, E. R., Devers, E. E., & McCrea, S. M. (2008). I want to be creative: Exploring the role of hedonic contingency theory in the positive mood-cognitive flexibility lin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 214-230.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Morse, G. (2006). Decisions and desir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 42-51.
Pekrun, R.(2005). Progress and open problems in educational emotion research.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5, 497-506.
Pekrun, R.(2006).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 Assumptions, corolla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8, 315-341.
Pekrun, R., Goetz, T., Titz, W., & Perry, R. P. (2002).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2), 91-105.
Peterson, C. (2006).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zzo, T. A. (1989). Friendship development among children in school. Norwood, NJ; Ablex.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NY: Free Pres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Youniss, J. (1980). Parents and peers in social development. Chicage: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
Yu, Shi-Ching (1994). How Chinese children make friends in an American school.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