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專書(依時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ΟΟ七年四月)。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刻:《春秋左傳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周)卜商撰、(宋)朱熹辨說:〈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三)(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 主編:《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二ΟΟ一年六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二ΟΟ二年一月)。
(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宋)裴駰集解、(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漢)戴德編、(清)王聘珍解詁,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ΟΟ四年三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刻:《尚書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四)(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五)(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六)(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八)(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刻:《孟子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漢)韓嬰:《韓詩外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清)汪遠孫訂定整理:《(校注)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八七年三月,再版)。
(漢)班固原著、(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七年十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八六年十月)。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ΟΟ五年二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一)(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九)(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十二)(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晉)皇甫謐輯、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集注:《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ΟΟ七年三月)。
(南朝‧梁)劉勰著、龍必錕譯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古籍出版,一九九六年八月)。
(唐)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十一)(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九九七年八月)。
(唐)陸德明著:《經典釋文》,收入《毛詩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三)(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宋)李昉等編著:《太平廣記(二)》(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二ΟΟ五年一月)。
(宋)歐陽修:《詩本義》(《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二十三冊,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
(宋)李樗、(宋)黃櫄合撰:《毛詩李黃集解》(《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二十三冊,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八年十月,臺十版)。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二Ο一一年三月)。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四部叢刊續編 三編 經部 九| 十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
(宋)王應麟:《詩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范處義:《詩補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王質:《詩總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嚴粲:《詩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王柏:《詩疑》(臺北:臺灣開明書店,一九六九年六月)。
(明)季本:《詩說解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朱鶴齡:《詩經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錢澄之:《田間詩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王夫之:《詩經稗疏》(《船山全集‧第三冊》,臺北:華文書局,一九六五年),頁一七Ο七。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六年六月)。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六一年十月)。
(清)姜炳璋:《詩序補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顧鎮:《虞東學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ΟΟ二年九月)。
(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校勘記》,收入《毛詩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三)(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五年七月)。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六年十月)。
(清)魏源著、何慎怡點校:《詩古微》(《魏源全集‧第一冊》,長沙:岳麓書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清)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續經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六年六月)。
(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二Ο一一年三月)。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八年十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二ΟΟ七年三月,修訂一版)。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縣:輔仁大學文學院,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四版)。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日)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增訂二版)。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三年十一月)。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八年八月)。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二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二ΟΟ五年二月,修訂二版)。
呂珍玉:《詩經詳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Ο一Ο年十一月)。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二月)。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縣: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九年九月)。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四年十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三年三月)。
林葉連:《詩經論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六年五月)。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胡樸安:《詩經學》(長沙:岳麓書社,二Ο一Ο年十二月)。
唐莫堯注釋、袁愈安譯詩:《詩經》(臺北:地球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Ο年七月)。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四月,修訂三版)。
馬銀琴:《兩周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ΟΟ七年七月)。
高亨:《詩經今注》(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ΟΟ四年三月)。
高葆光:《詩經新評價》(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出版,一九六五年五月)。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七年九月)。
莊雅州:《經學入門》(臺北:台灣書店,一九九七年九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十月)。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ΟΟ一年十月)。
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一一年三月)。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二ΟΟ一年八月)。
陳節著、張善文、馬重奇 主編:《詩經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八月)。
馮契:《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
傅隸樸:《詩經毛傳譯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十月)。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五年一月)。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ΟΟΟ年二月)。
黃忠慎:《詩經全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九年十月,三版)。
黃節:《詩旨纂辭》(《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三十三,林慶彰 主編,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二ΟΟ八年七月)。
黃節撰,劉尚榮、王秀梅點校:《詩旨纂辭‧變雅》(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八年一月)。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四月)。
葉至誠、葉立誠編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二月)。
熊公哲:《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八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一九九三年九月)。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七七年三月)。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七年十月,七版)。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四)》(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一年八月,改編版再版)。
裴普賢:《詩經比較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九月)。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Ο年五月)。
劉精盛:《詩經通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二ΟΟ七年七月)。
蔣伯潛:《經與經學》(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七五年六月,三版)。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一九七Ο年三月)。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先後排序)
(一)博士論文
彭維杰:《朱子詩教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其論文已出版成書,參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Ο九年三月)。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二ΟΟΟ年六月)。其論文已出版成書。(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一一年三月)。馬銀琴:《西周詩史》(揚州: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代文學博士論文,二ΟΟΟ年十月)。
陳明義:《朱熹《詩經》學與《詩經》漢學傳統異同之研究(下)》(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ΟΟ四年二月)。其論文已出版成書。(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Ο八年九月)。
劉逸文:《國風詩旨與春秋史關係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Ο一一年六月)。(二)碩士論文
唐海濤:《詩序蠡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六三年)。
葉達雄:《詩經史料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一年)。張成秋:《詩序闡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五年)。許詠雪:《從詩經看周代之社會組織》(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年)。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朴忠淳:《詩經中所表現之人生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藍麗春:《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年)郭麗娟:《呂祖謙《詩經》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劉逸文:《詩經與西周史關係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梁錫鋒:《漢代的《詩經》學與政治關係研究》(河南: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歷史學碩士論文,二ΟΟ一年)。
陸銀湘:《《詩經》〈頌〉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二ΟΟ二年)。
古敏慧:《詩經大小雅研究》(臺北:北市立師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二ΟΟ三年)。張秀英:《從〈詩序〉與先秦舊說的關係來其作者與時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二ΟΟ五年)。
何春雷:《《詩經》政治怨刺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碩士論文,二ΟΟ五年)。
林思妤:《《詩經》、〈詩序〉、《左傳》關聯問題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七年)。譚莊蘭:《《詩經》男性人物形象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七年)。陳瑩珍:《王禮卿先生《四家詩恉會歸》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七年)。林怡芬:《《四庫全書》的《詩經》學觀點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八年)。鐘瓊華:《《詩經‧二雅》西周晚期怨刺詩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二ΟΟ九年)。潘蓉萱:《《詩經‧頌》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二ΟΟ九年)。林芹竹:《《詩經》諷刺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二Ο一Ο年)。四、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鄭振鐸:〈讀毛詩序〉,《小說月報》十四卷一期,一九二三年一月。
余冠英:〈詩經略論〉,《新建設》,十二期,一九五五年十二月。
錢穆:〈讀詩經〉,《新亞學報》五卷一期,一九六Ο年八月。程元敏:〈兩宋之反對詩序運動及其影響〉,《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二集,一九六八年十一月。李辰冬:〈詩經與其作者〉,《中央月刊》五卷二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李辰冬:〈談詩經的作者問題〉,《師大學報》第十八期,一九七三年六月。涂公遂:〈詩與政教〉,《中國詩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潘重規:〈詩經興義的新觀察〉,《孔孟月刊》二十二卷十二期,一九八四年八月。高明:〈詩六義說與詩序問題〉,《孔孟月刊》二十三卷五期,一九八五年一月。王忠林:〈孔子論詩的功用〉,《中國國學》第十七期,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楊晉龍:〈朱熹《詩序辨說》述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二期,一九九八年三月。林慶彰:〈顧頡剛論〈詩序〉〉,《應用語文學報》第三期,二ΟΟ一年六月。林葉連:〈《詩經》學的指南──〈詩序〉〉,《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五期,二ΟΟ一年十月。伍、論文集論文(依出版先後排列)
熊公哲:〈孔子詩教與後世詩傳〉,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左松超:〈孔子與詩經〉,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戴君仁:〈毛詩小序的重估價〉,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孫作雲:〈說雅〉,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顧頡剛:〈起興〉,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林慶彰:〈詩經中人文思想的脈動〉,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胡適:〈談談詩經〉,收入《詩經研究論集》(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七年九月)。
潘重規:〈周代詩教初探〉,收入《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縣: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出版,一九八八年六月)。
華仲麔:〈評「周代詩教初探」〉,收入《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縣: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出版,一九八八年六月)。
高明:〈群經大義與現代文化〉,收入《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縣: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出版,一九八八年六月)。
林慶彰:〈中國臺灣近四十年詩經研究概況〉,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黃紹祖:〈論語中「詩禮樂歌舞」五者合一說〉,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文幸福:〈詩經周南召南尚賢思想探微〉,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季旭昇:〈小雅白駒篇探究〉,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陳新雄:〈詩序存廢議〉,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