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7 23: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東福
研究生(外文):Dung-Fu Chiou
論文名稱:〈毛詩序〉中的周天子形象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Zhou King in “Mao Shixu”
指導教授:陳溫菊陳溫菊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趙中偉陳明恩
口試日期:2014-01-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98
中文關鍵詞:天子形象毛詩序周天子政教詩經
外文關鍵詞:Mao ShixuShihjingThe Education of PoliticsThe Image of Zhou KingZhou K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毛詩序〉是講解《詩經》各篇詩旨的序文,它是儒家對《詩》的教化功能所提出的觀點和態度的解釋,從〈毛詩序〉當中可以了解到《詩經》各篇所隱含的政教意義。不過,「詩三百」原始的創作,原作者自有其歌詩的目的,並不是一開始的作品就是為了滿足政治教化的功能,但不管原作詩者的意圖為何,最後這些詩被陸續收錄之後,由太師加以修改,它們的政治意義和功能便確立了。這些詩的政治用途,主要經由周代太師、孔子、子夏,再到漢代各經師的傳承解釋,許多詩篇和它的原意因此有所出入。但透過〈毛詩序〉的解《詩》之說,我們仍可據此瞭解,由先秦儒門下傳至漢代時,漢儒在政治意涵取向的詩教說的論點。
〈毛詩序〉的說法歷來備受各界質疑,遠從漢宋的尊廢〈序〉之爭,到今日學界的看法仍然相異。自宋代開始,就不斷有學著指出〈序〉不合《詩》之本旨。本文的研究立場並非要澄清兩者說法之是非,而是關注於〈詩序〉說法本身所透顯的天子形象及其意涵。本文以〈毛詩序〉中的周天子形象為研究範疇,研究的對象包括:周武王、周成王、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周桓王以及周莊王,共有八位天子。從研究成果可知,這八位天子與《詩》在政治上是緊密結合的,《詩》經過一路的輾轉修飾之後,最後的目的是為了政治教育之用,〈毛詩序〉的作者即是藉由美刺的方式來達到諫戒天子的目的。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論文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確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以〈毛詩序〉中的周天子形象為研究對象,共計八十三篇,並臚列歷代各家說法,藉以確立研究之主題、範圍與方向。第二章以〈毛詩序〉中西周前期的天子形象作為研究主題,武王有七篇、成王有七篇、厲王有五篇,共計十九篇。武王端正賢明,成王賢明有德,厲王倨傲不恭。第三章以〈毛詩序〉中的周宣王形象作為研究主題,其中周宣王前期賢明中興的形象計十三篇,後期漸怠而衰的形象計七篇,共計二十篇。第四章以〈毛詩序〉中的周幽王形象作為研究主題,共計三十九篇,分為五節,顯見其信讒無情、昏庸暴虐之形象。第五章以〈毛詩序〉中的東周天子形象作為研究主題,平王三篇、桓王一篇、莊王一篇,共計五篇。平王衰微懦弱、桓王失政失信、莊王為政不明,皆為政治教化的反面教材。第六章結論,根據前所論述,綜合歸納出〈毛詩序〉中的周天子形象如何被運用於政治教化上,並證明〈毛詩序〉在經學地位的價值與其重要性。
本文運用周天子的形象分析來理解〈毛詩序〉的政治功能取向,藉由歷代及現代學者的剖析觀點比較論說,更清楚地詮釋《詩》的政教意義與其歷史價值。
“Mao Shixu” is the preface to explain the purpose of each chapter in “Shihjing”, which represents the views and attitudes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toward”Poetry” proposed by the Confucians. From “Mao Shixu”,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ignificance are clearly implied and understood. However, the “Three Hundred Poems” are not intended to meet the features of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but no matter what the intentions of the original poem are, after these poems were collected in succession, and modified by Taishi, their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s are established. Political uses of these poems, mainly via the Taishi of Zhou Dynasty, Confucius, Zi Xia, to the Han Dynasty Scholars, many of the differ from its original intent. But via the interpretation of”Mao Shixu”,we still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from early Qin Dynasty to Han Dynasty.
”Mao Shixu” argu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questioning,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an and Sung’sdispute over the “Mao Shixu” and the views of scholars today are still different. Since the Sung Dynasty, some scholars proposed that the “Mao Shixu”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theme of the Poem.In this paper, the intention is not to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both the arguments, but to focus on the images of the emperor implied. In this paper, the subjects of study include: Zhou Wu King, Zhou Cheng King, Zhou Li King, Zhou Xuan King, Zhou You King, Zhou Ping King , Zhou Huan King and Zhou Zhuang King, a total of eight emperor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ight emperors and “poetry” in politics are closely linked, and after been modified several times, the final goal is for the us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Mao Shixu” has been us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monstrance.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the Zhou Kings is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o Shixu”. Through compar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 point of views, a clear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ignificance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Shihjing” are revealed.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5
第三節 文獻探討……………………………………………15
第二章 〈毛詩序〉中西周前期的天子形象………………30
第一節 〈毛詩序〉中的周武王形象………………………30
第二節 〈毛詩序〉中的周成王形象………………………58
第三節 〈毛詩序〉中的周厲王形象………………………93
第三章 〈毛詩序〉中的周宣王形象…………………………122
第一節 〈毛詩序〉中周宣王前期賢明中興的形象………122
第二節 〈毛詩序〉中周宣王後期漸怠而衰的形象………177
第四章 〈毛詩序〉中的周幽王形象…………………………211
第一節 〈毛詩序〉中刺責昏暴政亂的幽王形象…………211
第二節 〈毛詩序〉中刺責聽讒禍國的幽王形象……………250
第三節 〈毛詩序〉中傷今思古而怨刺的幽王形象…………265
第四節 〈毛詩序〉中親族相離而怨刺的幽王形象…………312
第五節 〈毛詩序〉中戰亂行役而怨刺的幽王形象…………334
第五章 〈毛詩序〉中的東周天子形象………………………348
第一節 〈毛詩序〉中的周平王形象…………………………348
第二節 〈毛詩序〉中的周桓王形象…………………………366
第三節 〈毛詩序〉中的周莊王形象…………………………373
第六章 結論……………………………………………………381
參考書目………………………………………………………386
一、古籍專書(依時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ΟΟ七年四月)。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刻:《春秋左傳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周)卜商撰、(宋)朱熹辨說:〈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三)(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 主編:《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二ΟΟ一年六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二ΟΟ二年一月)。
(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宋)裴駰集解、(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漢)戴德編、(清)王聘珍解詁,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ΟΟ四年三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刻:《尚書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四)(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五)(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六)(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八)(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刻:《孟子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漢)韓嬰:《韓詩外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清)汪遠孫訂定整理:《(校注)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八七年三月,再版)。
(漢)班固原著、(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七年十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八六年十月)。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ΟΟ五年二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一)(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九)(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十二)(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晉)皇甫謐輯、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集注:《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ΟΟ七年三月)。
(南朝‧梁)劉勰著、龍必錕譯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古籍出版,一九九六年八月)。
(唐)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十一)(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九九七年八月)。
(唐)陸德明著:《經典釋文》,收入《毛詩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三)(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宋)李昉等編著:《太平廣記(二)》(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二ΟΟ五年一月)。
(宋)歐陽修:《詩本義》(《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二十三冊,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
(宋)李樗、(宋)黃櫄合撰:《毛詩李黃集解》(《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二十三冊,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八年十月,臺十版)。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二Ο一一年三月)。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四部叢刊續編 三編 經部 九| 十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
(宋)王應麟:《詩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范處義:《詩補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王質:《詩總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嚴粲:《詩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宋)王柏:《詩疑》(臺北:臺灣開明書店,一九六九年六月)。
(明)季本:《詩說解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朱鶴齡:《詩經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錢澄之:《田間詩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十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王夫之:《詩經稗疏》(《船山全集‧第三冊》,臺北:華文書局,一九六五年),頁一七Ο七。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六年六月)。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六一年十月)。
(清)姜炳璋:《詩序補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顧鎮:《虞東學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十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ΟΟ二年九月)。
(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校勘記》,收入《毛詩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三)(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五年七月)。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六年十月)。
(清)魏源著、何慎怡點校:《詩古微》(《魏源全集‧第一冊》,長沙:岳麓書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清)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續經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六年六月)。
(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二Ο一一年三月)。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八年十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二ΟΟ七年三月,修訂一版)。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縣:輔仁大學文學院,一九九五年三月,十四版)。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日)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增訂二版)。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三年十一月)。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八年八月)。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四年二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二ΟΟ五年二月,修訂二版)。
呂珍玉:《詩經詳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Ο一Ο年十一月)。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二月)。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縣: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九年九月)。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四年十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三年三月)。
林葉連:《詩經論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六年五月)。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胡樸安:《詩經學》(長沙:岳麓書社,二Ο一Ο年十二月)。
唐莫堯注釋、袁愈安譯詩:《詩經》(臺北:地球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Ο年七月)。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四月,修訂三版)。
馬銀琴:《兩周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ΟΟ七年七月)。
高亨:《詩經今注》(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ΟΟ四年三月)。
高葆光:《詩經新評價》(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出版,一九六五年五月)。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七年九月)。
莊雅州:《經學入門》(臺北:台灣書店,一九九七年九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十月)。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ΟΟ一年十月)。
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一一年三月)。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二ΟΟ一年八月)。
陳節著、張善文、馬重奇 主編:《詩經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八月)。
馮契:《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
傅隸樸:《詩經毛傳譯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十月)。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五年一月)。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ΟΟΟ年二月)。
黃忠慎:《詩經全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ΟΟ九年十月,三版)。
黃節:《詩旨纂辭》(《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三十三,林慶彰 主編,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二ΟΟ八年七月)。
黃節撰,劉尚榮、王秀梅點校:《詩旨纂辭‧變雅》(北京:中華書局,二ΟΟ八年一月)。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四月)。
葉至誠、葉立誠編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二月)。
熊公哲:《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八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一九九三年九月)。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七七年三月)。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七年十月,七版)。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四)》(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一年八月,改編版再版)。
裴普賢:《詩經比較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九月)。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Ο年五月)。
劉精盛:《詩經通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二ΟΟ七年七月)。
蔣伯潛:《經與經學》(臺北:世界書局,一九七五年六月,三版)。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一九七Ο年三月)。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先後排序)
(一)博士論文
彭維杰:《朱子詩教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其論文已出版成書,參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Ο九年三月)。
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二ΟΟΟ年六月)。其論文已出版成書。(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一一年三月)。
馬銀琴:《西周詩史》(揚州: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代文學博士論文,二ΟΟΟ年十月)。
陳明義:《朱熹《詩經》學與《詩經》漢學傳統異同之研究(下)》(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ΟΟ四年二月)。其論文已出版成書。(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ΟΟ八年九月)。
劉逸文:《國風詩旨與春秋史關係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Ο一一年六月)。
(二)碩士論文
唐海濤:《詩序蠡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六三年)。
葉達雄:《詩經史料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一年)。
張成秋:《詩序闡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五年)。
許詠雪:《從詩經看周代之社會組織》(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年)。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朴忠淳:《詩經中所表現之人生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藍麗春:《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年)
郭麗娟:《呂祖謙《詩經》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劉逸文:《詩經與西周史關係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梁錫鋒:《漢代的《詩經》學與政治關係研究》(河南: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歷史學碩士論文,二ΟΟ一年)。
陸銀湘:《《詩經》〈頌〉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二ΟΟ二年)。
古敏慧:《詩經大小雅研究》(臺北:北市立師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二ΟΟ三年)。
張秀英:《從〈詩序〉與先秦舊說的關係來其作者與時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二ΟΟ五年)。
何春雷:《《詩經》政治怨刺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碩士論文,二ΟΟ五年)。
林思妤:《《詩經》、〈詩序〉、《左傳》關聯問題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七年)。
譚莊蘭:《《詩經》男性人物形象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七年)。
陳瑩珍:《王禮卿先生《四家詩恉會歸》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七年)。
林怡芬:《《四庫全書》的《詩經》學觀點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ΟΟ八年)。
鐘瓊華:《《詩經‧二雅》西周晚期怨刺詩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二ΟΟ九年)。
潘蓉萱:《《詩經‧頌》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二ΟΟ九年)。
林芹竹:《《詩經》諷刺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二Ο一Ο年)。
四、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鄭振鐸:〈讀毛詩序〉,《小說月報》十四卷一期,一九二三年一月。
余冠英:〈詩經略論〉,《新建設》,十二期,一九五五年十二月。
錢穆:〈讀詩經〉,《新亞學報》五卷一期,一九六Ο年八月。
程元敏:〈兩宋之反對詩序運動及其影響〉,《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二集,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李辰冬:〈詩經與其作者〉,《中央月刊》五卷二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李辰冬:〈談詩經的作者問題〉,《師大學報》第十八期,一九七三年六月。
涂公遂:〈詩與政教〉,《中國詩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潘重規:〈詩經興義的新觀察〉,《孔孟月刊》二十二卷十二期,一九八四年八月。
高明:〈詩六義說與詩序問題〉,《孔孟月刊》二十三卷五期,一九八五年一月。
王忠林:〈孔子論詩的功用〉,《中國國學》第十七期,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楊晉龍:〈朱熹《詩序辨說》述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二期,一九九八年三月。
林慶彰:〈顧頡剛論〈詩序〉〉,《應用語文學報》第三期,二ΟΟ一年六月。
林葉連:〈《詩經》學的指南──〈詩序〉〉,《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五期,二ΟΟ一年十月。
伍、論文集論文(依出版先後排列)
熊公哲:〈孔子詩教與後世詩傳〉,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左松超:〈孔子與詩經〉,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戴君仁:〈毛詩小序的重估價〉,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一月)。
孫作雲:〈說雅〉,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顧頡剛:〈起興〉,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林慶彰:〈詩經中人文思想的脈動〉,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胡適:〈談談詩經〉,收入《詩經研究論集》(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七年九月)。
潘重規:〈周代詩教初探〉,收入《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縣: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出版,一九八八年六月)。
華仲麔:〈評「周代詩教初探」〉,收入《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縣: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出版,一九八八年六月)。
高明:〈群經大義與現代文化〉,收入《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縣: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出版,一九八八年六月)。
林慶彰:〈中國臺灣近四十年詩經研究概況〉,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黃紹祖:〈論語中「詩禮樂歌舞」五者合一說〉,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文幸福:〈詩經周南召南尚賢思想探微〉,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季旭昇:〈小雅白駒篇探究〉,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陳新雄:〈詩序存廢議〉,收入《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