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1 16: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惠雯
研究生(外文):Hui-Wen Chan
論文名稱: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Taiwanese ballads
指導教授:梁麗玲梁麗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作者未提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0
中文關鍵詞:歌仔冊二十四孝
外文關鍵詞: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storiesTaiwanese Ballad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二十四孝故事起源於諸多孝子孝行事蹟,歷代文獻資料多有記載,在二十四孝故事定型後,自宋元明以來,出現流行的主要三大系統:《孝行錄》系統、《二十四孝詩選》系統與《日記故事》系統,其中《日記故事》系「二十四孝」對後代流傳影響廣泛,而在閩南歌謠中,和二十四孝故事相關的歌仔冊數量不少,本論文主要在分析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各文本間的異同,並以《家貧出孝子歌》為代表,深入探究其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特色。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
第壹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前賢研究概況,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步驟,第四節說明章節安排。
第貳章為二十四孝的歷史源流,第一節說明二十四孝的起源與形成過程,第二節說明二十四孝的系統概述,第三節介紹二十四孝相關俗文學作品。
第參章為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內容研究,第一節說明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與版本內容,第二節分析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之人物與孝行事蹟探究,第三節說明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之演化與溯源。
第肆章為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書寫特色——以《家貧出孝子歌》為例,第一節說明《家貧出孝子歌》的語言形式結構,第二節說明《家貧出孝子歌》的押韻特色,第三節說明《家貧出孝子歌》的用字特色,第四節說明《家貧出孝子歌》的修辭法。
第伍章為結論。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stories are based on the true events which had been recorded in a lot of historic documents. After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stories” became fixed, during the Song、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re were 3 popular systems appeared : The filial piety selections” system,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poems” system and “The Diary story” system. Among them, “The Diary Story” system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has the widely influences over the descendants.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Taiwanese Ballad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stories. My essay is focus on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aiwanese ballads. And I chose the song “Piety children often come from poor family” as a representative, and took a deep exploration on the features of the contents and form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essay.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section: illustrate motivation and goal. The second section: illustrate studies of previous researchers and documents discussion.The third section: illustrate the range of research and steps. The fourth section: illustrate the arrange of chapters.
Chapter tw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The first section: illustrate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The second section: illustrate the concept of “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The third section: introduce some vulgar literature work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Chapter three: Research on the contents of Taiwanese ballads related to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The first section: illustrate the published basic facts and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versions.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 the characters and explore the filial piety events. The third section: illustrate the evolution and trace back the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Taiwanese ballads.
Chapter four: the writing features on twenty four filial piety Taiwanese ballads---take “the piety children often come from poor family” as an example, the first section: illustrat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forms of the song. The second section: illustrat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rhymes in the “the piety children often come from poor family” song. The third section: illustrate the specific usage of the words in the song. The fourth section: illustrate the rhetoric of the so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賢研究概況‧‧‧‧‧‧‧‧‧‧‧‧‧‧‧‧‧‧‧‧‧‧‧‧‧‧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13
第四節 章節安排說明‧‧‧‧‧‧‧‧‧‧‧‧‧‧‧‧‧‧‧‧‧‧‧‧‧‧14
第貳章 二十四孝的歷史源流‧‧‧‧‧‧‧‧‧‧‧‧‧‧‧‧‧‧‧‧‧‧‧19
第一節 二十四孝的起源與形成過程‧‧‧‧‧‧‧‧‧‧‧‧‧‧‧‧‧‧‧‧20
第二節 二十四孝的系統概述‧‧‧‧‧‧‧‧‧‧‧‧‧‧‧‧‧‧‧‧‧‧‧30
第三節 二十四孝相關俗文學作品‧‧‧‧‧‧‧‧‧‧‧‧‧‧‧‧‧‧‧‧‧59
第參章 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內容研究‧‧‧‧‧‧‧‧‧‧‧‧‧‧‧‧‧‧‧67
第一節 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與版本內容‧‧‧‧‧‧‧‧‧‧‧‧‧70
第二節 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之人物與孝行事蹟探究‧‧‧‧‧‧‧‧‧‧‧‧‧100
第三節 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之演化與溯源‧‧‧‧‧‧‧‧‧‧‧‧‧‧‧‧‧170
第肆章 二十四孝故事歌仔冊書寫特色——以《家貧出孝子歌》為例‧‧‧‧‧‧185
第一節 《家貧出孝子歌》的語言形式結構‧‧‧‧‧‧‧‧‧‧‧‧‧‧‧‧‧187
第二節 《家貧出孝子歌》的押韻特色‧‧‧‧‧‧‧‧‧‧‧‧‧‧‧‧‧‧‧204
第三節 《家貧出孝子歌》的用字特色‧‧‧‧‧‧‧‧‧‧‧‧‧‧‧‧‧‧‧226
第四節 《家貧出孝子歌》的文學技巧‧‧‧‧‧‧‧‧‧‧‧‧‧‧‧‧‧‧‧246
第伍章 結論‧‧‧‧‧‧‧‧‧‧‧‧‧‧‧‧‧‧‧‧‧‧‧‧‧‧‧‧‧‧267
【主要參考書目】‧‧‧‧‧‧‧‧‧‧‧‧‧‧‧‧‧‧‧‧‧‧‧‧‧‧‧‧‧277
【附錄一】三成堂 最新廿四孝歌 上本‧‧‧‧‧‧‧‧‧‧‧‧‧‧‧‧‧289
【附錄二】黃塗 新編廿四孝歌 下本‧‧‧‧‧‧‧‧‧‧‧‧‧‧‧‧‧‧296
【附錄三】瑞成書局 最新廿四孝歌 殘本 一葉‧‧‧‧‧‧‧‧‧‧‧‧‧‧‧304
【附錄四】玉珍漢書部 新編二十四孝歌‧‧‧‧‧‧‧‧‧‧‧‧‧‧‧‧‧‧‧305
【附錄五】文林出版社 最新廿四孝歌‧‧‧‧‧‧‧‧‧‧‧‧‧‧‧‧‧‧‧310
【附錄六】竹林書局 二十四孝新歌‧‧‧‧‧‧‧‧‧‧‧‧‧‧‧‧‧‧‧‧‧315
【附錄七】周協隆書局 最新四十八孝歌 上本‧‧‧‧‧‧‧‧‧‧‧‧‧‧‧320
【附錄八】竹林書局 四十八孝歌 上下本‧‧‧‧‧‧‧‧‧‧‧‧‧‧‧‧‧326
【附錄九】竹林書局(邱壽) 家貧出孝子歌 上下本‧‧‧‧‧‧‧‧‧‧‧‧338
【附錄十】竹林書局 家貧出孝子歌 上下本‧‧‧‧‧‧‧‧‧‧‧‧‧‧‧‧346
本論文之主要參考書目依研究二十四孝故事部分,及依研究歌仔冊部分,共分為兩部分。每一部分又依專書(古籍、現代專書)、單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及網路資源做分類。其中,現代專著依作者姓氏之筆畫多寡為其排列順序;其他參考書目則依成書、論文發表之時間先後為其排列順序。
一、關於二十四孝故事的研究
(一)古籍
《論語》,收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九年。
《孝經》,收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九年。
〔漢〕劉珍撰《東觀漢記》,收於《欽定四庫全書》,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市: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七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一年。
《古孝子傳》,收於〔清〕茆泮林輯《十種古逸書》二0卷,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嚴一萍選輯,臺北市: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八年。
〔晉〕陶潛著、〔清〕陶澍注《陶靖節集》,收於萬有文庫第一二集簡編五百種《江文通集》,王雲五主編,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收於《中國學術類編》,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晉〕干寶著、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市: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二0一0年三月。
〔劉宋〕師覺授《孝子傳》,收於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二九三卷,嚴一萍選輯《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一九七二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一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收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00九年七月二刷。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南齊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梁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陳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楊家駱主編《周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一年。
〔唐〕白居易《白氏六帖》,收於《唐代四大類書》,董治安主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二00三年十一月。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一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收於《四部叢刊》三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五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金史》,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明〕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收於《元明史料叢編》第一輯,臺北縣:文海,一九七九年。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元史》,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一年。
〔明〕張瑞圖校《日記故事大全》,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市:鼎文書局,一九八0年。
(二)現代專書
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臺北市:石門圖書公司,一九八二年三月。
黃暉撰《論衡校釋》,收於《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0年。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
潘重規編校《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東師語文叢書七,一九九五年四月。
羅螢、黃黎星《孝經漫談》,臺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三月。
黑田彰《孝子傳&;#12398;研究》,京都:思文閣,二00一年。
萬本根、陳德述主編《中華孝道文化》,成都:巴蜀書社,二00一年十月。
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發展基金會管理委員會,二00二年七月。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上編),北京:中華書局,二00六年四月。
楊焄撰述《二十四孝圖說》,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二00六年八月第二次印刷。
紀優梓主編《郭居敬與全相二十四孝》,收於尤溪文史資料第二十輯,政協福建省尤溪縣委員會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二00八年九月。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0一一年二月。
(三)單篇期刊論文
蘇樺〈平心談「二十四孝」〉,《兒童文學週刊》第三四六期第三版,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
蘇樺〈郭居敬與二十四孝〉,《兒童文學週刊》第三四七期第三版,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蘇樺〈二十四孝故事探源〉(上),《兒童文學週刊》第三五一期第三版,一九七九年一月十四日。
蘇樺〈二十四孝故事探源〉(中),《兒童文學週刊》第三五二期第三版,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蘇樺〈二十四孝故事探源〉(下),《兒童文學週刊》第三五四期第三版,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一日。
蘇樺〈試談二十四孝〉,《華文世界》一九七九年第十五期,頁十九│二一。
楊孝&;#28634;〈「二十四孝」與「三十六孝」故事的內容分析〉,《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第三期,一九八0年六月,頁十六│二五。
王炳照〈說說二十四孝〉,《文史知識》第六期,一九八八年六月,頁一二五│一二八。
李樹軍〈從「二十四孝」看傳統中國社會的人倫關係),《山東社會科學》一九八九年第一期,頁八七│八九。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上),《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二期,一九九一年十月,頁三七│四三、。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下),《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三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頁四一│四七。
程毅中〈敦煌本「孝子傳」與睒子故事〉,《中國文化》一九九一年第五期,頁一四九│一五三。
段鵬琦〈我國古墓葬中發現的孝悌圖像〉,收於《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頁四六三│四七三。
曹占梅〈二十四孝簡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九五年十月,頁七三│七五
葉濤〈二十四孝初探〉,《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第一期,頁二八│三三。
趙超〈「二十四孝」在何時形成〉(上),《中國典籍與文化》一九九八年第一期,頁五十│五五。
趙超〈「二十四孝」在何時形成〉(下),《中國典籍與文化》一九九八年第二期,頁四十│四五。
程毅中〈關於「二十四孝」的兩點補充〉,《中國典籍與文化》一九九八年第四期,頁一二七。
雷虹霽〈歷代孝子圖像的文化意蘊〉,《民族藝術》一九九九年第三期,頁一二六│一七六。
袁書會〈二十四孝中的異域人物││淺談中印文化交流〉,《社會科學戰線》二000年第四期,頁一三六│一三九。
李芝瑩〈閩南二十四孝歌仔研究〉,《大漢學報》二000年第十四期,頁二0七│二一八。
曾美貞、陳美玲、林建裕〈二十四孝││中國古代兒童讀物研究〉,《語文教育通訊》第二十一期,二000年十二月,頁八十│八九。
江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圖像補釋〉,《四川文物》二00一年第四期,頁二二│三三。
大澤顯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明代研究通訊》第五期,二00二年十二月,頁一一│二三。
張鴻勛〈從印度到中國——絲綢路上的睒子故事與藝術〉,《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六期,二00三年十二月,頁五一│五八。
吳崇恕、李守義〈《二十四孝》與《孝經》的關係及其揚棄〉,《孝感學院學報》第二十四卷第四期,二00四年七月,頁十│十三。
石國偉〈二十四孝圖本事及其文化價值〉,《孝感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五期,二00五年九月,頁九│十二。
董新林〈北宋金元墓葬壁飾所見「二十四孝」故事與高麗《孝行錄》〉,《華夏考古》二00九年第二期,頁一四一│一五二。
萬彥〈淺析宋遼金元墓葬孝子圖像區域分布與盛行的原因〉,《美術大觀》二00九年第八期,頁一九八│一九九。
衛文革〈墓葬資料中所見二十四孝之發展演變〉,《文物世界》二0一0年第五期,頁四四│四九。
陳會明、許小紅〈《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作者考略〉,《龍巖學院學報》二0一0年第六期,頁一六│一九。
吳姝嬙〈歌仔冊《大舜耕田坐天歌》試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二0一一年四月,頁四一│六0。
陳正宏〈琉球本與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談》為例〉,《中國典籍與文化》二0一二年第一期,頁一0二│一0六。
謝建英〈試析二十四孝的敘事魅力〉,《文史雜志》二0一二年第二期,頁二八│三一。
(四)學位論文
許端容《二十四孝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潘重規,一九八一年六月。
任明玉《中國孝行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金榮華,一九九九年六月。
吳佳芬《現代兒童版《二十四孝》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廖卓成,二00九年一月。
蘇婉如《二十四孝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崔光宙,二0一0年一月。
李瀅《中國傳統孝文化及其當代反思---以《孝經》、《二十四孝》為例》,鄭州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魏長領,二0一0年五月。
胡志明《宋金墓葬孝子圖像初探》,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賀西林,二0一0年五月。
鄭美瑜《傳統蒙書《日記故事》探究---以文獻為主的考察》,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國良,二0一0年六月。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國平,二0一0年六月。
(五)網頁
郭居敬《新刊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抄自嘉靖二十五年刊本,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藏,網址:http://www.afc.ryukoku.ac.jp/kicho/lists/imglist_01.html?b=3。
二、關於歌仔冊的研究
(一)歌仔冊與相關文本
黃塗本《新編廿四孝歌》下本,臺北市:黃塗活版所,一九二七年五月。
三成堂本《最新廿四孝歌》上本,高雄:三成堂美術石版部,一九二九年八月。
瑞成殘本《最新廿四孝歌》,臺中:瑞成書局,一九三三年之後。
玉珍本《新編二十四孝歌》,嘉義:玉珍漢書部,一九三四年十月。
周協隆本《最新四十八孝歌》上本,臺北市:周協隆書店,一九三六年八月。
竹林本《四十八孝歌》,新竹:竹林書局,一九五一年一月。
邱壽本《家貧出孝子歌》,新竹:竹林書局,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文林本《最新廿四孝歌》,臺中:文林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月。
《孝順歌》,收於〔清〕黃文暘撰《曲海總目提要四十六卷》卷十五,香港:出版者不詳,一九六七年。
竹林本《家貧出孝子歌》,新竹:竹林書局,一九八六年三月。
竹林本《二十四孝新歌》,新竹:竹林書局,一九八七年二月。
《回郎寶卷》,收於《俗文學叢刊》第四輯第三五七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00四年五月。
(二)現代專書
王育德《臺灣話講座》,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三年五月。
臧汀生《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五月初版第四刷。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林慶勳《《問路相褒歌》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九九九年二月。
董忠司《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二○○一年一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二00二年十月增訂三版一刷。
杜建坊《歌仔冊起鼓:語言、文學與文化》,臺北縣: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二○○八年三月。
施炳華《歌仔冊欣賞與研究》,臺北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0一0年九月。
施炳華《行入台語文學的花園》,臺南市:臺南市立藝術中心,二000年十一月。
(三)單篇期刊論文
黃得時〈臺灣歌謠之型態〉,《文獻專刊》第三卷第一期,一九五二年五月,頁一︱一七。
曹甲乙〈雜談七字歌仔〉,《臺灣風物》第三十三卷第三期,一九八三年九月,頁五五︱六七。
鄭良偉〈談臺語裏的訓用字〉,《臺灣風物》第三十四期,一九八四年九月,頁五三︱七二。
陳兆南〈陳三五娘唱本的演化〉,《民俗曲藝》第五十四期,一九八八年七月,頁九︱二三。
曾子良〈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的內容及其反映之思想〉,《民俗曲藝》第五十四期,一九八八年七月,頁五七︱七七。
周純一〈「臺灣歌仔」的說唱形式應用〉,《民俗曲藝》第七十一期,一九九一年五月,頁一0八︱一四三。
王振義〈歌仔平仄規律實質意義的探討〉,《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二十七期,一九九三年六月,頁四七︱五一。
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第四十三卷第三期,一九九三年九月,頁一0九│一二九。
陳兆南〈臺灣歌冊綜錄〉,《逢甲中文學報》第二期,一九九四年四月,頁四三︱六六。
王順隆〈閩台「歌仔冊」書目&;#8226;曲目〉,《臺灣文獻》第四十五卷第三期,一九九四年九月,頁一七一│二七一。
姚榮松〈閩南語書面使用漢字的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期,頁一七七︱一九二。
王順隆〈「歌仔冊」書目補遺〉,《臺灣文獻》第四十七卷第一期,一九九六年三月,頁七三│一00。
許極燉〈台語的訓讀、訓用與文白異讀之辨〉,《臺灣風物》第四十六卷第一期,一九九六年三月,頁一五八︱一八○。
姚榮松〈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用字分析與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國文學報》第二十九期,二○○○年四月,頁一九三︱二三0。
施炳華〈談歌仔冊的音字與整理〉,《成大中文學報》第八期,二000年六月,頁二0七︱二二八。
王順隆〈漢語方言中「有音無字」的書寫問題||從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的用字來看〉,「首屆漢語方言書寫國際研討會」學會論文,香港理工大學,二○○二年五月。
王順隆〈「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民俗曲藝》第一三六期,二○○二年六月,頁二○一︱二一五。
姚榮松〈台灣閩南語的正字與俗字〉,《國文天地》第二十一卷第二期,二○○五年七月,頁一○︱二一。
林香薇〈論路寒袖臺語詩《春天&;#20010;花蕊》的用韻與用字〉,《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二○○八年一月,頁一︱二七。
姚榮松〈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臺灣學誌》創刊號,二○一○年四月,頁一四三︱二○四。
臧汀生〈台灣歌仔冊擬音「便宜字」書寫現象的類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二期,二○一一年六月,頁一六三︱二○八。
(四)學位論文
曾子良《臺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臺歌仔敘錄與存目》,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鄭騫、曾永義,一九九○年六月。
陳姿听《台灣閩南語相褒類歌仔冊語言研究||以竹林書局十種歌仔冊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董忠司,二○○二年。
陳雍穆《孟姜女歌仔冊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姚榮松,二○○二年。
林妙馨《歌仔冊《增廣英台新歌》的文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施炳華、張屏生,二○○六年。
賴崇仁《台中瑞成書局及其歌仔冊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兆南,二00五年六月。
柯榮三《有關新聞事件之臺灣歌仔冊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興昌,二○○四年。
(五)網頁
王順隆「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www32.ocn.ne.jp/~sunliong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網址:http://twblg.dict.edu.tw
白話字台語文網站,網址:http://210.240.194.97/taigu.asp
國立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網站,網址: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index.jsp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樺〈試談二十四孝〉,《華文世界》一九七九年第十五期,頁十九│二一。
2. 蘇樺〈試談二十四孝〉,《華文世界》一九七九年第十五期,頁十九│二一。
3. 蘇樺〈試談二十四孝〉,《華文世界》一九七九年第十五期,頁十九│二一。
4.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上),《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二期,一九九一年十月,頁三七│四三、。
5.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上),《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二期,一九九一年十月,頁三七│四三、。
6.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上),《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二期,一九九一年十月,頁三七│四三、。
7.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下),《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三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頁四一│四七。
8.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下),《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三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頁四一│四七。
9. 李煥明〈孝的源流與新的孝道觀〉(下),《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三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頁四一│四七。
10. 李芝瑩〈閩南二十四孝歌仔研究〉,《大漢學報》二000年第十四期,頁二0七│二一八。
11. 李芝瑩〈閩南二十四孝歌仔研究〉,《大漢學報》二000年第十四期,頁二0七│二一八。
12. 李芝瑩〈閩南二十四孝歌仔研究〉,《大漢學報》二000年第十四期,頁二0七│二一八。
13. 曾美貞、陳美玲、林建裕〈二十四孝││中國古代兒童讀物研究〉,《語文教育通訊》第二十一期,二000年十二月,頁八十│八九。
14. 曾美貞、陳美玲、林建裕〈二十四孝││中國古代兒童讀物研究〉,《語文教育通訊》第二十一期,二000年十二月,頁八十│八九。
15. 曾美貞、陳美玲、林建裕〈二十四孝││中國古代兒童讀物研究〉,《語文教育通訊》第二十一期,二000年十二月,頁八十│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