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1. 司馬遷著、韓兆琦譯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2. 曾敏行:《獨醒雜志》清乾隆鮑廷博校刊
3. 黃庭堅:《山谷全集》據仿宋刻本校刊
4. 程頤、程顥:《二程外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
5. 朱子:《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印行,1973,據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影印
6. 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7. 李夢陽:《空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8. 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9. 王陽明:《傳習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
10. 王陽明:《傳習錄》臺北:金楓出版,1987
11. 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 李開先:《李開先全集》文化藝術出版社
13. 楊慎:《升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14. 李樂:《見聞雜記》,臺北:新興出版社,1987
15. 茅坤:《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16. 唐順之:《文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 唐順之:《史纂左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8. 唐順之:《右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9. 唐順之:《兩晉解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20. 唐順之:《兩漢解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21. 唐順之:《武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唐順之:《唐荊川文集》明萬曆元年(1573)純白齋重刊本
23.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文集》明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無錫安如石刊本
24.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文集》清光緖乙未(二十一)年(1895)武進盛氏刊本
25.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傳稿》,《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2005
26. 唐順之:《荊川稗編‧文章雜論》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7. 唐順之:《諸儒語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28. 王慎中:《遵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65
30. 顧璘:《顧華玉集》叢書集成續編印金陵叢書蔣氏校印本
31. 陳束:《陳後岡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32. 羅洪先:《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2007
33. 羅洪先著,鍾彩鈞主編:《羅洪先集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9
34. 王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據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
35. 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36. 李贄:《續藏書》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王惟儼影印
37. 袁枚:《小倉山房尺牘》臺北:啟明書局,1961
38. 袁黃:《遊藝塾文規》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年刻本影印。
39. 焦竑:《獻徵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
40. 黃宗羲:《明儒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2008
41.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42. 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43.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2008二版修訂本。
44.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75
45. 董倫、胡廣等:《明太祖實錄》 臺北市 :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校
46. 劉熙載:《藝概》四川:巴蜀書社,1990
47. 方苞:《欽定四書文》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48. 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出版,1987
49.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0.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印行,1991
51. 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編印,1986
52. 顧炎武:《日知錄》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53.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會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二、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孔恩著,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5
2.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8
3.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4.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左東嶺:《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7. 朱自清:《經典常談》臺北:立緒文化出版,2000
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9.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82
1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
11.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2003
12.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13.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1970
1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15.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1992
16. 吳金娥:《唐荊川先生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
17. 宋克夫、韓曉《心學與文學論稿》北京:新華書店,2002
18.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4
19. 杜維明:《自我與他者:儒家思想中的父子關係》臺北:東大圖書,1997.11
20. 貝京:《歸有光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2008
21.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22.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3.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臺北:大安出版,2009
24.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
25.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1
26.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民國28年鉛印本
27.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28. 孫彥、周群:《大家精要─唐順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
29. 劉再復:《劉再復文集─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89
30.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台北:學生書局,1981
31. 袁震宇、劉明今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2. 馬美信:《唐宋派文學活動年表》臺北:聖環圖書,1997
33. 啟功:《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2
34. 崔建英輯訂:《明別集版本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35.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6.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37.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8. 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9. 陳文新主編:《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0. 陳長文:《明代科舉文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41. 陳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42.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43. 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4.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4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2005
46. 馮小祿:《明代詩文論爭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47.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8
48.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49.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0.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
51.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台北:里仁書局,2009
52. 黃強:《八股文與明代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3. 黃富順編:《成人心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3
54. 黃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5. 楊中芳:〈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收入楊國樞、陸洛編著:《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2008.6
56. 楊國樞、陸洛編著:《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2008.6
57. 楊儒賓:〈宋儒靜坐說〉,收入《儒家哲學》台北:桂冠圖書,2004.4
58.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59. 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60. 趙前:《明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61.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62.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8
63. 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64. 鄧雲鄉著:《清代八股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65. 鄭清茂:《中國文學在日本》臺北:夏林含英,1981
66.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出版社,1986
67. 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八集》(台北:台灣學生,1979)68.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9
69.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台灣書店,1999
70. 羅宗強:《因緣集──羅宗強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71.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72. 羅宗強:《晚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73.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74. 龔篤清:《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5.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王永志:《唐順之的文學理論與詩文創作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4
2. 王偉:《唐順之文學思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4
3. 孟慶媛:《唐順之書信編年考證》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4. 張鵬:《歸有光與唐順之比較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5. 梅家玲:《明代唐宋派文論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6. 劉尊舉:《唐宋派文學思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史小軍:〈偏狹:明代七子派文學父古運動的致命傷〉《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第18卷第2期
2. 史小軍:〈論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文學評論》2006年3期
3. 左東嶺:〈從本色論到童心說— 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流變〉《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06期
4. 余來明:〈唐宋派與明中期科舉文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2卷第2期
5. 吳正嵐:〈唐順之的『道器不二』論與歐陽修思想的淵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6. 吳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3期7. 宋克夫、余瑩:〈唐宋派考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
8. 宋克夫:〈論唐順之的天機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宋克夫:〈論唐順之的學術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0. 宋克夫:〈論唐順之的學術思想〉《華僑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11. 李德鋒:〈唐順之“六編”編纂體系的思想解構〉《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8.12)
12. 貝京:〈唐宋派稱名論略〉《求索》第四期(2005)
13. 貝京:〈唐順之本色論重析〉《浙江學刊》第3期(2005)
14. 金華淩:〈論唐宋派對韓文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5. 夏咸淳:〈明代文人心態之律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7)
16. 孫彥:〈唐順之論文的第二次轉變〉《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6.01)
17. 馬美信:〈唐順之詩文藝術成就〉《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01期
18. 張德建:〈學術分裂與明代復古文學的“道”論〉《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秋之卷
19. 張慧瓊:〈唐順之集類著述考〉《重慶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9.4)
20. 陳文新:〈文學流派的成立標準新論─以明代的文學現象為例〉《學習論壇》第20卷第7期
21. 陳書錄:〈明代前七子“宗漢崇唐”心態膨脹的誘因〉《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22. 陳書錄:〈商賈的懺悔與元明文人的自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三期(2007.9)
23. 陳懷利:〈淺論唐順之的本色論〉,《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第18卷第4期。
24. 黃卓越:〈前七子之前與同時的文章復古意識〉《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25. 黃卓越:〈前七子文復秦漢說的幾個意義向度〉《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26. 黃卓越:〈從文論史到心靈史:一種民族性建構的途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27. 黃卓越:〈晚明情感論與佛學關係之研究〉《文藝研究,》1997年05期
28. 黃強、章曉歷:〈推舉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動力〉《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9. 廖可斌:〈唐宋派與陽明心學〉《文學遺產》1996年第3期
30. 熊禮匯:〈唐宋派新論〉《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
31. 劉振東:〈從悔過觀看佛教文化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
32. 劉尊舉:〈「本色論」的原初內涵與理論張力〉《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33. 劉尊舉:〈明代選舉制度與八股文的文化職能〉,《北方論叢》2009年第6期
34. 劉尊舉:〈唐宋派的分化、演變及其流派屬性問題〉《文學評論》2008年01期
35. 謝世雄:〈首過與懺悔: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清華學報》第40卷第4期(2001.12)
36.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7)五、論文集(按編者筆劃排列)
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編:《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台北: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
2.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九集》臺北:文史哲,1991
3. 陳文新、余來明編《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 陳東榮、陳長房等編:《典律與文學教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5. 黃俊傑編:《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