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吳明隆(2012)。《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市:復文。
施能傑(1995)。《行政機關待遇政策:公平理論的觀點》。臺北市:洪葉出版社。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1998)。《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華泰書局。
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謝文全(2005)。《學校行政(五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二)期刊論文
邵聖雄、周欣玨(2012)。《教師納稅制實施後國民中、小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一卷第十三期,頁54-56。
施能傑(1996)。《我國行政機關俸給政策的公平性》。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頁27-55。
陳河開(2013)。《缺很大!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勞逸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二卷第十期,頁27-31。
(三)專書論文
鍾靜、黃裕成、張啟隆、張輝雄、陳清義、余坤煌、許永瑞(1999)。《國民中小學教職員基本編制及專兼任行政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F0034929)。教育部。
(四)學位論文
王正德(2002)。《臺灣與大陸量販店薪酬認知對工作意願比較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玉唐(2007)。《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意願與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余科微(2014)。《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學校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世彬(1997)。《勞工福利與工作意願之關連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國賓(2010)。《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師留任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沈義正(2010)。《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及其考量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沈素珊(2007)。《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沈彥良(2012)。《臺北市公立高職教師對兼任行政工作知覺與意願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從益(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辛俊德(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麗敏(1987)。《情境因素、主管領導風格與部屬工作意願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明毅(2009)。《臺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志興(2006)。《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式公平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瑞錫(2000)。《國民小學校長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新發(1983)。《五專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慧芝(2005)。《激勵制度對留任意願影響之探討-以內部稽核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股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洪黃祥(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意願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徐培升(2013)。《不同生命週期企業員工知覺薪資公平、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高慧如(2007)。《桃園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張碧珊(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德南(2010)。《臺北縣完全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曹仲宇(2010)。《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學校氣氛與兼任行政職務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許明仁(2005)。《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行政兼職意願之研究--以臺灣北區國立高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正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寅清(2006)。《國小兼行政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學校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小學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淑蘭(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工作意願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新文(2004)。《教師對行政工作的角色定義與兼任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中教師為樣本》。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陳碧雲(2007)。《新竹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陳素蘭(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程度、類型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麗英(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梅媛媛(1995)。《花東兩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士氣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黃仲毅(2001)。《薪酬公平的認知與醫院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探討》。臺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靜婷(1993)。《勞資關係氣氛、勞工申訴處理與勞工工作意願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游鯉毓(2006)。《臺北縣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推動與教師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楊文忠(2013)。《屏東縣國小國小兼行政教師時間管理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蔡孟翰(2008)。《國民小學教師合理薪酬設計之研究-公平性、策略性與功績性觀點》。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蔡麗華(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琍玲(2012)。《新北市國民中學處室組織氣氛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蔡琇韶(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習型組織之認知、九年一貫課程之接受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俊昌(2000)。《企業文化契合度與留職傾向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美君(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諸承明(1996)。《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為情境變項》。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月香(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饒安邦(1990)。《台北市國小教師行政兼職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奕娟(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五)報紙及官方資料
教育部(2011a)。臺國(四)字第1000126279C號令:教育部補助國民小學充實人力實施要點。
教育部(2011b)。臺國(四)字第1000153034C號令: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調整教師授課節數及導師費實施要點。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Cascio, W. F.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Fifth Edition, New York.:McGraw-Hill.
Champagne, P., & McAfee, B. (1989). Motivating strategies for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A Guide to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ew York: Quorum Books.
Greenberg. J. (1990). Organization justice: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Journal of Management, 16(2) : 299-432.
Leventhal, G. S. (1980).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In K. J.Gergen, M. S. Greenberg & R. H. Willis(Eds.), Social Exchange :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Moorman, R. H. (1991)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Do Fairness Perceptions Influence Employee Citize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 845-855.
Niehoff, B., and R. Moorman (1993), Justic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s of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 , (3) , 527-556.
Porter, L. W., R. M. Steers, R. T. Mowday, & Boulian, P. V. (1974).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Thibaut, J., & Walker, L. (1975). Procedural Justice: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allace, M. J. & C. H. Fay, (1988).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nded) .Boston: PWS— KENT.
(二)期刊論文
Adams, J. S., (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 267-299
George, J. M., & Jones, G. R. (2001). Towards a process model of individual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Human Relations, 54, 419-444.
Stroh, L. K., Bertt, J. M., Baumann, J. P., & Reilly, A. H.(1996). Agency theory and.variable pa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 751-767
(三)學位論文
Pyun, S. H. (1997).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rientation and Workforce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 in South Korea,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octorial Dissertation.
Leventhal, G. S. (1980). Wg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ory ? In K. J.Gergen, M. S. Greenberg & R. H. Willis(eds.). Social Exchange:Advances in th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 Plenum Press.
(四)報紙及官方資料
Carvell, M. R. & F. E. Kuzmits, (1989). Personnel: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lumbus,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