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2119:b261:d24c:ce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7: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雅婷
研究生(外文):Ya-Ting Yeh
論文名稱:晚清曾懿(1853-1927)《古歡室集》的身體經驗與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Body Experience and Its Discourse in Zeng Yi(1853-1927) Gu Huan Shi Ji.
指導教授:羅秀美羅秀美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俊啟王學玲
口試日期:2014-07-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晚清文學女性文學曾懿身體經驗《古歡室集》
外文關鍵詞:the Late Qing literaturefemale literatureZeng Yibody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係以晚清婦女曾懿(1853-1927)以及其作品《古歡室集》為研究主軸,透過她的人生/身體經驗,探討一名晚清婦女如何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新知交會的世代裡,有意識地改變自己思想及行為,以順應社會趨勢的過程。特別的是曾懿具有多重身分,她是名女詩人/女醫生/女學家,同時她也是名才女/妻子/閨塾師,而在其生命中各個階段內身分地位的改變,也代表著其內在思想的轉變。尤其是她積極地學習醫術用以自救/救人的意識,以及她在知天命後轉向撰寫對社會有益的著作,使得她的人生開拓出與一般中國傳統才女不同的面貌。
此外,中國自清末以來隨著西方各種現代知識及思想傳入中國,對於婦女知識的啟蒙,具有推波助瀾的效果,這也使得傳統中國的女學及家政觀點產生改變。而曾懿處在傳統中國禮教/現代西方科學兩種文化交融的環境下,具有憂患意識的曾懿感受到時代的巨變,又感於維新派思想和西方新知不能完全合於中國社會。因此,她以其實際的身體經驗撰寫女學理論與家政觀點,從而建立融和中西思想的論述內容。
由於曾懿生活在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渡時期,再加上她具有的多重身分,以及內在意識的轉變。因此,她的存在也代表著晚清婦女從傳統女性到現代女性的過渡時期,而她的獨特更使得曾懿此人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5
第三節 前人研究述評..........8
一、 專書及專書論文..........9
(一)與曾懿本人直接相關的研究………9
(二)與女性身體經驗相關的研究………10
二、 期刊論文………11
三、 學位論文………13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論文章節架構………14
一、 研究進路………14
二、 論文章節架構………15
第二章 流動的身體:女詩人/醫生曾懿的生命史與女性主體的建立……… 19
第一節 曾懿的生命故事:浣花溪旁的生活點滴……… 21
一、 四川浣花溪旁的生活環境……… 21
二、 「真浣花之嗣音」:以詩、字、畫名世………25
第二節 才女文學傳統下的曾懿:母系家學淵源與集結女子詩社…………29
一、 閨塾師傳統下的家學:才女母親左錫嘉…………30
二、 參與浣花詩社活動:姊妹結社、吟詠唱和………32
第三節 女詩人到女醫生:多元流動的女性主體…………37
一、 夥伴式婚姻下的成長:切磋文學與藝術的夫妻…………37
二、 走看流動風景的女詩人:曾懿隨夫宦遊各地的行旅詩………41
三、 知天命的女醫生:《女學篇》、《醫學篇》與《中饋錄》………44
第三章 從被救、自救到救人:曾懿的身體自覺意識與醫學觀念…………49
第一節 「救」的意識:喚醒曾懿女醫身分的力量………50
一、 病久方知立命難:救治自己的病體………51
二、 曾懿助人與救人的意識覺醒…………54
第二節 女性與醫療:婦女懷孕及生產經驗的傳授………58
一、 對產前婦女的身體照顧…………60
二、 對產後婦女的身體保健…………64
三、 曾懿救治姊妹生育的過程………66
第三節 從「根」顧起:幼兒身體健康的照顧………68
一、 曾懿的養育幼兒經驗…………69
二、 襁褓幼兒的身體照顧…………74
第四章 「賢妻良母」論述下的家政學:曾懿的女學觀點與 教養經驗…………79
第一節 具備健康美的現代婦容:曾懿對於不纏足與女子體育的觀點…………81
一、 晚清社會不纏足與女子體育的鼓吹…………82
二、 曾懿與新式女子的健康美形象………………85
第二節 新式女子教育下的蒙養法則運用:曾懿的育兒與課子經驗 傳授…………89
一、 曾懿的女學思想與她對女子教育的提倡……………91
二、 曾懿蒙養幼童與幼稚教育的觀念……………95
第五章 現代意義下的家政經驗:曾懿的居住空間之衛生與飲食論述……………99
第一節 居住空間的衛生與清潔…………100
一、居室環境的衛生與清潔………101
二、住宅空間的安排與擺設………104
第二節 西式家政學概念下的飲膳札記.................107
一、教導新婦與不諳廚藝者主中饋........................108
二、飲食與養生..............113
第六章 結論...........117
第一節 傳統女性到近代新女性的過渡──曾懿的多元書寫開拓 傳統女詩人的侷限………… 117
第二節 本研究未竟之處與未來展望…………119
【附錄】曾懿年表……… 121
參考書目……131
一、文本:
左錫嘉:《冷吟仙館詩稿卷》,據光緒17年(1891)刻本影印。《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第五輯,桂林:廣西出版社,2009年。袁勵準:《恐高寒齋詩草》,其子袁行濂據袁勵準之手書遺稿影印。出版地、出版者不詳,1974年。袁勵準編:《誥封一品夫人袁母曾太夫人七十賜壽壽言錄》,民國排印本。曾懿:《古歡室集》,據光緒33?(1907)長沙刻本影印。《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第三輯,八卷本,桂林:廣西出版社,2009年。
二、專書
(一)外文譯著(依據英文順序先後排列):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甄橙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著,程相佔譯:《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羅芙芸(Ruth Rogaski)著,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5年。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胡纓著,龍瑜宬、彭珊珊譯:《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二) 中文專書與專書論文: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何小蓮:《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朱端章:《衛生家寶產科備要》(1184),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宋版。李又寧、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年。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李貞德、梁其姿:《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 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初國卿:《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匯編》,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周一川:《近代中國女性日本留學史(1872-1945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周法高撰輯:《顏氏家訓彙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3年。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375-420。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胡適:〈三百年中的女作家──《清閨秀藝文略》序〉,《胡適文存(三)》,安徽:黃山書社,1996年。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周春燕:《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袁枚:《隨園食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徐元民:《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體育思想之傳播》,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論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章梅芳、劉兵:《性別與科學讀本》,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陳自明著、薛己校注、熊宗立補遺:《婦人良方校注補遺》,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分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板橋:稻鄉出版社,2005年。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張仲民:《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上海書局,2009年。張蓮波:《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歷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許義雄、徐元民:《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台北:啟英文化事業,1996年。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黃攸立:〈西方醫學在安徽的傳播〉,張秉倫、汪泗淇、張朝勝主編:《安徽重要歷史事件叢書──科技集粹》,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游鑑明:《躍動的女性身影: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台北:博雅書屋,2012年。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7年。游鑑明:《超越性別身體︰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程謫凡:《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熊秉真:《童年憶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鄧小南、王政、游鑒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鮑家麟:《守節•再嫁•纏足及其他──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面面觀》,陝西:陝西人民大出版社,1990年。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劉雨虹:《舊時代新女性──袁曉園的故事》,臺北:老古出版社,2006年。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羅秀美:《從秋瑾到蔡珠兒──近現代知識女性的文學表現》,台灣: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蘇競存編:《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
王細芝:〈清代閨秀文學繁榮之緣由〉,《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6年4月,頁78-82。王惠姬:〈廿世紀前期留美女生與中國家政學的發展(1910-1930s)〉,《中正歷史學刊》第8期,2006年,頁3-66。王萌:〈論《婦女雜誌》中的賢母良妻主義及其影響下的文學創作〉,《銅仁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8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9-21+45。何小蓮:〈西醫東傳:晚清醫療制度變革的人文意義〉,《史林》第4期,2004年,頁66-75。余新忠:〈清代江南的衛生觀念與行為及其近代變遷初 探──以環境和用水衛生為中心〉,《清史研究》第2期,2006年5月,頁12-26。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1995年,頁73-79。李尚仁:〈健康的道德經濟──德貞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衛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2005年9月,頁467-509。沈倩:〈賢妻良母與英雄豪杰──晚清時期男女異路的女權運動〉,《浙江學刊》第3期,2003年,頁205-209。周春燕:〈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2010年12月,頁1-52。林玫儀:〈試論陽湖左氏二代才女之家族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79-222。胡成:〈「不衛生」的華人形象:中外間的不同論述──以上海公共衛生為中心的觀察(1860-1911)〉,《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2007年6月,頁1-43。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27-63。胡纓:〈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初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9期,2001年,頁1-29。夏曉虹:〈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頁97-104。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21-50。張哲嘉:〈《婦女雜誌》中的「醫事衛生顧問」〉,《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頁145-168。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頁199-219。許瑞芳:〈傳統童蒙教育對兒童道德養成教育的啟示〉,《中國德育》第3期,2009年,頁31-33。馮志陽:〈媒體、瘟疫與清末的健康衛生觀念──以《大公報》對1902年瘟疫的報導為中心〉,《史林》第6期,2006年,頁96-103。舒新城:〈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變遷史〉,《婦女雜誌》第14卷3號,1928年3月。游鍵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第七卷,第四期,1996年12月,頁131-138。游鑑明:〈《婦女雜誌》(1915-1931)對近代家政知識的建構:以食衣住為例〉,《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七集,2006年1月,頁245-264。楊彬彬:〈由曾懿(1852─1927)的個案看晚清「疾病的隱喻」與才女身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6期,2008年12月,頁1-28。葉雅玲:〈文學史料的研究運用──以「從清末到五四前期(1898-1919)女性報刊探討女性新角色的開展」為例〉,《漢學論壇》(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第3輯,2003年12月,頁53-82。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2004年6月,頁17-59。熊秉真:〈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中央大學人文學院》第36期,2008年10月,頁57-96。劉新:〈對中國古代童蒙教育思想的點滴思考〉,《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頁25-27。謝長法:〈清末的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第2期,1995年,頁272-279。叢小平:〈從母親到國民教師──清末民族國家建設與公立女子師範教育〉,《清史研究》第1期,2003年2月,頁87-97。羅秀美:〈從閨閣詩人到公共啟蒙者──以近代女性報刊中的論說文為主要視域〉,《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頁1-46。
四、學位論文:
王一平:《唐代兒童的教與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李曉萍:《晚清《女子世界》(1904-1907)中婦女知識與典範之建構》,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2年。周婷:《辛亥革命時期婦女報刊《女子世界》中女性體育研究》,上海:上海體育學院體育賽事運作與新聞碩士論文,2009年。周敘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台北:台灣大學,1996年。邱俊明:《「家有賢母,室有良妻」:《婦女時報》(1911-1917)家庭教育討論初探》,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柯小菁:《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何小蓮:《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朱端章:《衛生家寶產科備要》(1184),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宋版。李又寧、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年。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李貞德、梁其姿:《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
2.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何小蓮:《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朱端章:《衛生家寶產科備要》(1184),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宋版。李又寧、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年。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李貞德、梁其姿:《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
3. 王細芝:〈清代閨秀文學繁榮之緣由〉,《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6年4月,頁78-82。王惠姬:〈廿世紀前期留美女生與中國家政學的發展(1910-1930s)〉,《中正歷史學刊》第8期,2006年,頁3-66。王萌:〈論《婦女雜誌》中的賢母良妻主義及其影響下的文學創作〉,《銅仁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8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9-21+45。何小蓮:〈西醫東傳:晚清醫療制度變革的人文意義〉,《史林》第4期,2004年,頁66-75。余新忠:〈清代江南的衛生觀念與行為及其近代變遷初
4. 王細芝:〈清代閨秀文學繁榮之緣由〉,《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6年4月,頁78-82。王惠姬:〈廿世紀前期留美女生與中國家政學的發展(1910-1930s)〉,《中正歷史學刊》第8期,2006年,頁3-66。王萌:〈論《婦女雜誌》中的賢母良妻主義及其影響下的文學創作〉,《銅仁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8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9-21+45。何小蓮:〈西醫東傳:晚清醫療制度變革的人文意義〉,《史林》第4期,2004年,頁66-75。余新忠:〈清代江南的衛生觀念與行為及其近代變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