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第一章 緒論-去詩一步以知山谷 1 第一節 「隱君子」與「天下士」─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黃山谷之詩禪交涉與文學史地位-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存詩而遺人,終必人詩皆廢─文獻綜述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分章 9 (一)研究流程:歸納 > 假設 > 命題 > 演繹 > 實驗 9 (二)論文分章 10 第五節 詩史互證──研究方法 12 (一)文獻研究法 12 (二)歷史研究法 13 (三)詩用意象與月旦人物分析法 13 第六節 隱君子、詩禪研究法、重瞰文學史:預期研究成果 13 第七節 命題若誤、全論皆搖-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天下士與隱君子-北宋士風考 15 第一節 坡谷與范滂傳軼事兩則 15 第二節 義界之壹:隱君子 19 (一)隱君子:形神俱隱、鍾情內聖 19 (二)「隱」-提示山谷一生思隱之志 20 (三)「君子」─強調山谷注重內聖修養之志 22 (四)思鄉與向道,乃至於翻案俗說:〈靜居寺上方〉詩審題 23 (五)一詩八隱:〈靜居寺上方〉詩的隱君子典故 26 王禹偁,〈投柴殿院〉 28 (六)南國與壹志、文章與任道:〈靜居寺上方〉詩與屈原〈橘頌〉 31 (七)雲台須如釣台高:范文正「樂觀進取」、「內聖先決」的嚴光典範 34 (八)「世祖本無天下量」:黃山谷「悲觀退處」的嚴光詮釋 38 (九)「筍蕨」與「泣魚」:不食周粟之隱者與得大棄小之仕者 40 (十)細繹「隱君子」:「不仕之士」、「易退難進」、「內聖先決」、「士民一貫」 44 第三節 義界之貳:「天下士」 48 (一)盛世上半的「大有為」-宋代六大家的淑世之志 53 (二)盛世下半的「隱君子」-合成老杜面目的江西三宗 58 第五節 小結:北宋盛極而衰的詩史-「隱君子」與江西三宗 72 第三章 希隱與心隱-山谷出處以隱的生命史追索 73 第一節 始終以隱的山谷之志 73 第二節 避禍於桃源、藏器以待時:山谷之家世與家學 76 第三節「機關用盡不如君」:山谷樂隱的少作心跡 80 第四節 「生於黨事急切之日」與「元愷同朝」:庭堅命名與父志考 83 第五節 清風客與溪上吟-好隱於淮南的魏晉之音 90 第六節 漫尉與循吏-吏隱州縣的初仕歲月 94 第七節 良史風骨與貶死嶺外-沖漠大隱 97 第八節 小結:官身其外、心隱其內的「隱君子」 100 第四章 內聖與懲欲-山谷的三教抉擇 101 第一節 隱君子、山谷道人、黔安居士 101 第二節 本心與道統、光風霽月-山谷儒學考 102 第三節 「只恐無名帝籍中」-山谷道教接受考 116 第四節 山谷參禪行誼略徵與其詩禪交涉考 127 第五節 「入一切智,隨順如來」 - 山谷功夫歸屬考 131 第六節 小結:窒欲與內聖,皈依佛法 148 第五章 隱君子與君子雅言-山谷詩的詩史意義 150 第一節 「觀物為何等人?」-山谷詩與「隱君子」 150 第二節 論山谷「演雅」-「百官行述」與「中有白鷗閒似我」 155 第三節 「驚鹿野草」與「鳴鷗秋江」-論山谷詩用「鹿」與「鷗」 158 第四節 小結:山谷之詩,隱君子之詩也 162 第六章 結論-轉向內聖與盛世雅言 162 參考書目 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