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7: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志正
研究生(外文):Chih-Cheng Huang
論文名稱:隱君子──黃山谷的人格與詩風之定位
論文名稱(外文):A Secluding Nobleman: Positioning Huang Tingjian's Personality and his Manner of Poem.
指導教授:張火慶張火慶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淑貞蔡榮婷
口試日期:2014-07-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黃庭堅山谷詩隱君子天下士文學史詩禪交涉三教抉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撰述之目的,在提出「天下士」與「隱君子」兩個並立之義界,詮釋北宋士風陽剛進取與恬退淡薄兩股潮流,並以「隱君子」一格詮釋黃山谷之人格氣象,概因當前之黃山谷研究,不幸都困於詩藝、形式之外在,但若不能從內在人格張開詮釋,其詩始終難脫上世紀以來「形式主義」之惡名,故本論提出「隱君子」之義界以後,即以「去詩一步以知山谷」的取徑,先從宏觀史、個人生命史、三教抉擇諸角度,各以一章之篇幅,檢驗「隱君子」一詞的真誤與其可能的詮釋能量,嗣後再以一專章,將「隱君子」引入山谷詩意象與寫作觀點中,為未來之黃山谷研究甚至宋詩研究,開出一新的詮釋路徑。
目次
第一章 緒論-去詩一步以知山谷 1
第一節 「隱君子」與「天下士」─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黃山谷之詩禪交涉與文學史地位-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存詩而遺人,終必人詩皆廢─文獻綜述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分章 9
(一)研究流程:歸納 > 假設 > 命題 > 演繹 > 實驗 9
(二)論文分章 10
第五節 詩史互證──研究方法 12
(一)文獻研究法 12
(二)歷史研究法 13
(三)詩用意象與月旦人物分析法 13
第六節 隱君子、詩禪研究法、重瞰文學史:預期研究成果 13
第七節 命題若誤、全論皆搖-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天下士與隱君子-北宋士風考 15
第一節 坡谷與范滂傳軼事兩則 15
第二節 義界之壹:隱君子 19
(一)隱君子:形神俱隱、鍾情內聖 19
(二)「隱」-提示山谷一生思隱之志 20
(三)「君子」─強調山谷注重內聖修養之志 22
(四)思鄉與向道,乃至於翻案俗說:〈靜居寺上方〉詩審題 23
(五)一詩八隱:〈靜居寺上方〉詩的隱君子典故 26
王禹偁,〈投柴殿院〉 28
(六)南國與壹志、文章與任道:〈靜居寺上方〉詩與屈原〈橘頌〉 31
(七)雲台須如釣台高:范文正「樂觀進取」、「內聖先決」的嚴光典範 34
(八)「世祖本無天下量」:黃山谷「悲觀退處」的嚴光詮釋 38
(九)「筍蕨」與「泣魚」:不食周粟之隱者與得大棄小之仕者 40
(十)細繹「隱君子」:「不仕之士」、「易退難進」、「內聖先決」、「士民一貫」 44
第三節 義界之貳:「天下士」 48
(一)盛世上半的「大有為」-宋代六大家的淑世之志 53
(二)盛世下半的「隱君子」-合成老杜面目的江西三宗 58
第五節 小結:北宋盛極而衰的詩史-「隱君子」與江西三宗 72
第三章 希隱與心隱-山谷出處以隱的生命史追索 73
第一節 始終以隱的山谷之志 73
第二節 避禍於桃源、藏器以待時:山谷之家世與家學 76
第三節「機關用盡不如君」:山谷樂隱的少作心跡 80
第四節 「生於黨事急切之日」與「元愷同朝」:庭堅命名與父志考 83
第五節 清風客與溪上吟-好隱於淮南的魏晉之音 90
第六節 漫尉與循吏-吏隱州縣的初仕歲月 94
第七節 良史風骨與貶死嶺外-沖漠大隱 97
第八節 小結:官身其外、心隱其內的「隱君子」 100
第四章 內聖與懲欲-山谷的三教抉擇 101
第一節 隱君子、山谷道人、黔安居士 101
第二節 本心與道統、光風霽月-山谷儒學考 102
第三節 「只恐無名帝籍中」-山谷道教接受考 116
第四節 山谷參禪行誼略徵與其詩禪交涉考 127
第五節 「入一切智,隨順如來」 - 山谷功夫歸屬考 131
第六節 小結:窒欲與內聖,皈依佛法 148
第五章 隱君子與君子雅言-山谷詩的詩史意義 150
第一節 「觀物為何等人?」-山谷詩與「隱君子」 150
第二節 論山谷「演雅」-「百官行述」與「中有白鷗閒似我」 155
第三節 「驚鹿野草」與「鳴鷗秋江」-論山谷詩用「鹿」與「鷗」 158
第四節 小結:山谷之詩,隱君子之詩也 162
第六章 結論-轉向內聖與盛世雅言 162
參考書目 166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序)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宋〕黃庭堅,〔宋〕任淵等注,黃寶華點校:《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黃庭堅,馬興榮,祝振玉注:《山谷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黃庭堅,馬興榮導讀:《黃庭堅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黃庭堅,屠友祥注:《山谷題跋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明〕王夫之:《宋論》,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土田健次郎,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內山精也,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忠林,邱燮友,左松超,黃錦鋐,皮述民,傅錫壬,金榮華,應裕康等:《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王家歆:《楚辭九章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成瑋:《制度、思想與文學的互動—北宋前期詩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朱剛,劉寧主編:《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朱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吳國武:《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李承貴:《儒士視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則芬:《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李強:《北宋慶曆士風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東英寿,王振宇、李莉等譯:《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林天蔚:《宋史試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林素芬:《北宋中期儒學道論類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阿部肇一,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保苅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胡適:《禪宗是什麼》,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
徐紅:《北宋初期進士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桑子:《宋代文官集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馬積高,黃鈞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高津孝,潘世聖等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副島一郎,王宜瑗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康保苓:《北宋文化重心研究—以學術中心、教育狀況等作為考察的重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
張邦煒:《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培鋒:《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培鋒:《宋詩與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興武:《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淺見洋二,金程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郭學信:《北宋士風演變的歷史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新北:新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12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為中心》,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陳永正選注:《黃庭堅詩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
游信利:《蘇東坡的立身與論文之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閔澤平主編,熊禮匯審定:《唐宋八大家學術檔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黃篤書:《黃山谷全傳》,臺北:五洲出版社,1998年。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虞雲國:《兩宋歷史文化叢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劉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略述》,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劉方:《唐宋變革與宋代審美文化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以元白之元和體的創作影響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維崇:《黃庭堅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鄧廣銘:《遼宋夏金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鄭騫:《陳後山年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錢志熙:《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霍建波:《宋前隱逸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薛穎:《元祐文人集團與元祐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羅立剛:《史統、道統、文統—論唐宋時期文學觀念的轉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