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簡李濱(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方法,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吳照誠(1998),八卦山淺層滑動危險區之評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莊光澤(1993),阿里山地區道路邊坡穩定性因子之探討,國立成功 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時祖(2004),應用山崩密度及累積位移法於地震引起之山崩潛感分 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5. 鄭傑銘(2003),應用 GIS 進行豪雨及地震引致山崩之潛感性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林祥偉(2002),地理資訊系統與人工智慧整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 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7. 張子瑩(2002),降雨與地震對形成崩塌區位之比較研究-以陳有蘭溪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所。 8. 游中榮(1996),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北橫地區山崩潛感之研究,國 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溫振宇(2005),結合地震與颱風因子之山崩模式分析,國立成功大 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許琦(1989),模糊集理論在山崩潛感性分析之應用,國立成功大 學土木工程系,第三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宣讀論文,頁 23~33。 11.許煜煌(2002),以不安定指數法進行地震引致坡地破壞模式分 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楊智光(2002),地震衍生重要山區道路護坡工程之破壞機制探討分 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地質災害調查報告第一號台灣山崩 災害專輯。 14.鄭元振(1992)地理資訊系統在區域邊坡穩定分析之應用--中橫公路 至天祥至太魯閣段,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黃臺豐(1999),瑞里地震誘發之山崩,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 所碩士論文。 16.廖軒吾(2000),集集地震誘發之山崩,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17.蘇英智(2001), 梨山地滑穩定性即性分析系統之建立,中興土木工 程學系碩士論文。 18.丁亞中(2003),網格式 GIS製圖模式建置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 園主題製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 19.周天穎(2003),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與實務,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20.蔡博文、許巖璨(2002),新一代地理資訊系統 ArcView 8.X 剖析, 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1.蔡博文、丁志堅,新一代地理資訊系統 ArcView 9.X 剖析,仲琦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22.陳凱榮(2000),中橫公路山崩潛感分級研究-以東勢-德基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朱聖心 (2001),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製作地震及豪雨所引致之山崩危 險圖,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4.張石角(1987),山坡地潛在危險之預測及其在環境影響評估之應用, 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25.陳信雄(1995),崩塌地調查與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26.陳嬑璇 (2002),溪頭地區山崩潛感圖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林書毅(1998),區域性山坡穩定評估方法探討-以林口台地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28.徐美玲(1995),預測潛在岩屑滑崩的網格式數值地形模式,國立台 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 19 期。 29.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五十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 30.洪如江(1995),初等工程地質學大綱,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 基金會。 31.劉守恆(2002),衛星影像於崩塌地自動分類組合之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方俊傑(2006),應用不安定指數法於坡地崩塌之潛勢分析,國立中 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33.陳俞瑾(2006),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分析台東地區潛在崩塌地特性之 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34.賴韋廷(2009),利用不同崩塌地分類法改進崩塌潛勢之研究-以德 基水庫集水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35.林祥偉(2002),地理資訊系統與人工智慧技術整合之研究。 36.R.N.Chowdhury(1978),Development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er. 37.Fookes,P.G., Sweeney,M.,Manby,C.N.D.,and Martin,R.P.(1985),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pects of low-cost roads in mountainous terrain, Engineering Geology, 21, 1-152. 38.Gao, J., and Lo, C.P. (1991) GIS Modeling of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Morphology on landslide occurrence in Nelson County, Virginia,U.S. A., Earth Surface Process and Landforms, 18, 579-591. 39.Sharpe, C.F.S. (1938) Landslide and Related Phenomena, Clo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40.Tibaldi, A., Ferrari, L. and Pasquare, G. (1995)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earthquake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faults and mountain slope geometry - An example from Ecuador: Geomorphology, 11, 3,215-226. 41.Varnes, D.J., (1978) Landslides analysis and contral, transpotation, Res.Board Nat. Ac. Sci., Washington Spee. Rep., 176. 42.Refice, A. and Capolongo, D. (2002), 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Uncertainties in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28, pp. 734-749. 43.Keefer, D.K.,(1984).”Landslid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Geol. Soc.Am.Bull. 95, pp.406-421 Chang, K. and Tsai, B. (1991), The Effect of DEM Resolution on Slope and Aspect Mapping,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18 (1), pp. 69-77. 44.G. Zhoua, T. Esakia, Y. Mitania, M. Xiea, J.(2003) MoribSpatial 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slope failure using an integrated GIS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 Engineering Geology 68 ,373–386. 45.Gregory C. Ohlmacher, John C. Davis, (2003) Using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GIS technology to predict landslide hazard in northeast Kansas, USA,Engineering Geology 69,331-343. 46.Koukis, G., and Ziourkas, C. (1991). Slope instability phenomena in 47.Greece: a statistical analysis.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