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5: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佳育
研究生(外文):Chia-YuLi
論文名稱:文化基本權在我國的建構與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on and Review of Fundamental Right of Culture in Taiwan
指導教授:許育典許育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e-Dia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多元文化國原則文化權文化基本權文化公民權
外文關鍵詞:Principle of Culturally Diversified StateCultural RightsFundamental Right of CultureCitize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文化保障在法律上的內涵一直都是不明確的。不僅在我國如此,文化
權在國際上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在低度發展的階段。文化一詞是一個
難以定義的廣泛概念,在有關文化保障的文獻或討論中,更有文化權、文
化公民權、公民文化權等許多定義籠統的詞彙被運用,但其個別定義以及
彼此間的關聯卻缺乏討論。這也是文化研究一直難以具體化的主因。本論
文希望以憲法上的文化基本權出發,釐清各種文化保障下的相關權利的脈
絡,針對每一個文化基本權的開展面向深入探討其內涵,並舉出具體事例
加以討論。
多元文化國原則作為憲法最重要的文化保障依據,其核心思想在於保
障人民的自我實現和自我開展。而文化保障最核心的價值,也在於保障社
會的多元文化以及人民的文化歸屬和文化認同。然而,我國對於文化的認
知卻侷限在藝文美學的範圍,文化保障並未被深入核心。盼本論文的提
出,能夠拓寬我國在文化保障上的視野,並觸及文化最核心的人性精神。
Cultural guarantee of law has always been unclear. Besides, cultural right is regarded as undeveloped b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Culture, as a term, is hard to define for its extensive meanings. Many similar terms has been used among those literature or discussion on cultural guarantee, such as cultural right, citizenship or civil cultural right, yet the definition of each and the relation with the others remains unexplained. This is why cultural studies are always abstract and unfocussed. This essay will start from establishing fundamental right of culture, and mak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ose relative terms in cultural studies. This essay will also draw a thorough study of fundamental right of culture by giving relative examples.
The purpose of the principle of culturally diversified state, as the main basic of cultural guarantee, is to guarantee the self-fulfillment of people. 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cultural guarantee is to protect pluralistic culture in society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people. However, the meaning of culture was limited by government within the range of aesthetic, instead of cultural guarantee. This essay hope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on cultural guarantee, and get down to the core of culture: self-fulfillment of people.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2
參、研究方法和範圍 3
肆、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國際公約與我國憲法中的文化保障 6
壹、「文化」的定義 6
一、廣義的文化 8
二、狹義的文化 9
貳、國際公約上的文化權 10
參、憲法上的多元文化國原則 13
一、多元文化國原則的發展起源 13
二、多元文化國原則的依據和效力 15
三、多元文化國原則的內涵 17
肆、文化相關權利的定義釐清 20
一、狹義文化權與廣義文化權 20
二、文化基本權、文化公民權與公民文化權 24
第三章 狹義文化基本權的憲法建構 29
壹、狹義文化基本權的憲法依據 29
貳、狹義文化基本權作為主觀權利功能 30
一、作為防禦權功能的保護法益 30
二、作為社會基本權功能的保護法益 33
(一)作為原始的給付請求權 33
(二)作為衍生的給付請求權 36
參、狹義文化基本權作為客觀法功能 38
一、作為客觀價值秩序功能的保護法益 38
(一)基本國策作為客觀價值秩序的內涵 39
1.文化補助面向 39
2.文化教育面向 40
3.文化保存面向 40
(二)多元文化國作為客觀價值秩序的原則 41
1.國家中立原則 41
2.國家寬容原則 42
二、作為制度性保障功能的保護法益 43
肆、小結 44
第四章 狹義文化基本權的防禦權功能:以文化公民權為例 47
壹、歐美文化公民權的論述 47
一、公民權的提出與發展 48
(一)公民權研究的背景 48
(二)公民權的性質與內涵 51
(三)公民權的論述與差異 52
二、文化公民權理論 55
(一)從自由主義到多元文化主義的公民權 55
(二)符碼理論與文化符碼 58
(三)文化公民權的內涵 61
貳、我國文化公民權的論述 65
一、政策中文化公民權的意義 66
二、憲法中文化公民權的定位與功能 68
參、我國文化公民權與歐美文化公民權的差異 69
一、以文化公民權面對文化差異 69
二、多元文化的再思考 71
肆、文化公民權的落實與檢討:以同性婚姻的憲法保障為例 75
一、文化公民權與同性婚姻的憲法保障的關聯 75
二、同性婚姻涉及的法律規定和權利 76
(一)民法中「婚姻」定義的解釋問題 76
(二)婚姻在法律上的實益 79
三、從文化公民權探討同性婚姻的憲法保障 82
(一)多元文化國原則作為同性婚姻的憲法保障基礎 82
(二)文化公民權作為同性婚姻的憲法保障實踐:以自我實現為核心 84
第五章 狹義文化基本權的共享權功能:以公民文化權為例 87
壹、公民文化權的提出與內涵 87
一、文化政策中公民文化權的背景與提出 87
(一)文化部成立以前的文化政策 88
(二)文化部成立以後的文化政策 91
二、公民文化權的內涵 92
貳、公民文化權在我國的保障現況 93
一、文化政策中的公民文化權保障 94
(一)擺盪在「自由」與「干預」的文化政策 94
(二)文化政策的三種論述 97
(三)文化政策中公民文化權保障的檢討 98
二、文化法規中的公民文化權保障 100
(一)我國文化事務的三大作用法 100
(二)文化法規中經濟掛帥的取向與執行面的失衡 102
參、公民文化權的落實與檢討:以文化基本法草案第1條為例 103
一、從文化基本法草案第1條檢討文化基本法的定位 105
(一)國家的文化理念共識 105
(二)政府制定文化政策的方針 107
二、文化基本法的立法困境與出路 110
(一)「文藝基本法」的可能性 111
(二)文化興國的迷思 113
(三)文化政策溝通聯絡的機制 11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中文文獻 119
英文文獻 128
德文文獻 132
附錄:文化基本法草案全文 135

中文文獻
〈58%同志曾遭霸凌 三成想過輕生〉,中國時報,2012 年 4 月 18 日
http://tw.news.yahoo.com/58-%E5%90%8C%E5%BF%97%E6%9B%
BE%E9%81%AD%E9%9C%B8%E5%87%8C-%E4%B8%89%E6%88
%90%E6%83%B3%E9%81%8E%E8%BC%95%E7%94%9F-2130004
05.html。(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文化公民權 從草根檢驗 文化是 DNA 低收入小鎮鉅資興建藝術學
院〉,中央通訊社,2013 年 2 月 22 日。(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文化公民權 從草根檢驗 文化是 DNA 低收入小鎮鉅資興建藝術學
院〉,中央通訊社,2013 年 2 月 22 日。(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文創大計掌王榮文之手 藝文界籲龍應台切割利益關係〉,自由時報,
2012 年 10 月 31,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oct/31/today-art1.htm。(最後
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多元文化新台灣 你準備好了嗎?〉,中時電子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61026/01.htm。(最後瀏覽
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多元成家法案 立委民團現身力挺〉,台灣立報,2013 年 10 月 3 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891。( 最後瀏覽
日:2014 年 5 月 1 日)

119
〈即/反多元成家立委名單出爐!〉,ETtoday 政治新聞,2013 年 11 月,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30/302631.htm#ixzz2xnmjCoVo。
(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即/反多元成家立委名單出爐!〉,東森新聞,2013 年 11 月 30 日,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30/302631.htm。(最後瀏覽日:
2014 年 5 月 1 日)
〈我女性薪資 少男性 16.6%〉,自由時報,2013 年 3 月 2 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today-e8.htm?Slots=B
E。(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思考文化資源落差 龍應台:落實文化公民權〉,中時電子報,2012 年 3
月 19 日,
http://tw.news.yahoo.com/%E6%80%9D%E8%80%83%E6%96%87%
E5%8C%96%E8%B3%87%E6%BA%90%E8%90%BD%E5%B7%AE
-%E9%BE%8D%E6%87%89%E5%8F%B0-%E8%90%BD%E5%AF
%A6%E6%96%87%E5%8C%96%E5%85%AC%E6%B0%91%E6%A
C%8A-213000258.html。(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原民製獵槍狩獵 最高院改判無罪〉,聯合新聞網,2013 年 12 月 18 日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6/8367837.shtml#ixzz2nykUqH
gj。(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原民獵槍無罪 燒狼煙告訴祖靈〉,大紀元,2013 年 12 月 17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2/17/n4036401.htm%E5%8E%9F
%E6%B0%91%E7%8D%B5%E6%A7%8D%E7%84%A1%E7%BD%
AA--%E7%87%92%E7%8B%BC%E7%85%99%E5%91%8A%E8%A
8%B4%E7%A5%96%E9%9D%88.html。(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120
〈原住民生活及個人收入概況〉,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6018&ctNode=3233。(最後瀏
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婚姻平權草案付委 同志團體:邁大步〉,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53488。(最後瀏覽日:2014
年 4 月 6 日)
〈盛治仁:先設文化部才訂基本法〉,中央社,2011 年 4 月 6 日,
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563711。
(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王俐容,〈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
行政學報》,2006 年,20 卷,頁 129-159。
———,〈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大眾經濟?〉,文化研究
學會 2003 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 2004 年 1 月 3-4 日,文
化研究學會主辦。
王俐容/劉宜君/朱鎮明,〈台灣民眾文化權的落實研究:以文化參與權
為例〉,文化研究年會,2009 年 1 月 9-10 日,文化研究學會主辦。
王峻彬,《我國同志家庭組成權法制化之研究─兼美國同性伴侶判決之評
析》,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9 年。
王雅玄,〈伯恩斯坦《邁向教育傳遞理論》評述〉,《中等教育》,2007 年
10 月,58 卷 5 期,頁 152-166。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三民,2006 年 8 月。
皮爾.穆尼耶(Pierre Moulinier)著,陳羚芝譯,〈44 個文化部:法國文化
政策機制作者〉,台北:五觀藝術,2010 年 1 月。
朱惠良,〈我國文化政策總檢討〉,《國改研究報告》,2004 年 2 月 10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1.htm。(最

121
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江宜樺,〈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8 期,1997 年 6 月,
頁 85-1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蓄勢待發〉,《文化特輯:文化台灣大步
走》, 2008 年,www.moc.gov.tw/aboutcca/BW/vol6-1.pdf。(最後瀏
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克勞泰爾.拉派爾(Clotaire Rapaille)著,馮克芸譯,〈情感行銷的符碼:
消費.生活.文化〉,台北:天下文化,2007 年 5 月。
吳介祥,〈建構尊重文化權的文化政策〉,自由時報,2012 年 1 月 2 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2/today-art1.htm。(最後
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臺北:自刊,2003 年。
李孟玢,〈論世界人權宣言之基本性質與法律效力〉,《國立中正大學法學
集刊》,1 期,1998 年 7 月,頁 333-361。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2001 年。
李念祖,〈給一個說法/重新思考婚姻的憲法定義〉,《在野法潮》,16 期,
2013 年 1 月,頁 12-13。
李建良,〈公民權的檢討〉,收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
政方向盤》,臺北:五南,2006 年 4 月,頁 299-301。
———,〈國籍與公民權:人民與國家「身分連結」的法制溯源與法理分
析〉,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 8 次研討會,2006 年 5 月 26 日,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
刊》,9 卷 1 期,1997 年 3 月,頁 39-83。
李富美/顏妙桂,〈旅遊改變了什麼?—以台灣蘭嶼地區達悟族文化旅遊

122
為例〉,收於:洪泉湖/劉煥雲主編,《多元文化、文化產業與觀光》,
臺北:揚智文化,2010 年 2 月,頁 60,頁 58-85。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2007 年 2 月,3 版。
———,《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08 年 9 月。
李濠仲,《挪威縮影:奧斯陸觀察筆記》,臺北:印刻文學,2010 年 9 月。
杜承翰,《同性婚姻合法化正當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8 年。
沈六,〈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形態與理論〉,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
化教育》,臺北:台灣書局,1993 年,頁 47-70。
林水波,〈議事多數決的隱憂〉,《政策研究學報》,9 期,2009 年 7 月,頁
1-20。
林火旺,〈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收於:陳秀容/江宜樺主
編,《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
年,頁 249-270。
林立樹,《美國文化史》,臺北:五南,2005 年 8 月。
林谷蓉,《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
轉變》,臺北:稻香,2005 年 4 月。
林信華,《文化政策新論》,臺北:揚智文化,2009 年 11 月。
林誠二,《民法總則(下)》,台北:瑞興,2007 年 9 月,3 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臺北:元照,2010 年 9 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2008 年 9 月,3 版。
施正鋒,〈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 期,2008 年 6
月,頁 1-30。

123
胡永芬,〈華山,有問題〉,2012 年 10 月 27 日,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83%A1%E6%B0%B8%E8%8
A%AC/%E8%8F%AF%E5%B1%B1%E6%9C%89%E5%95%8F%E9
%A1%8C/10151226878821220。(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文化行政》,臺北:五南,2006 年 5 月。
徐火炎,〈台灣的公民權:經驗內涵的初探〉,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
備處公民權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 8 次研討會,2006 年 5 月 26
日,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徐富珍、陳信木,〈蕃薯+芋頭=臺灣土豆?: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
較分析〉,臺灣人口學會 2004 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
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2004 年 4 月,台灣人口學會主辦。
徐揮彥,〈從歐盟文化政策之發展與實踐論文化權之保障:以文化多樣性
為中心〉,《歐美研究》,38 卷,4 期,2008 年 12 月,頁 671-751。
高永光,〈中央與地方權限爭議問題研究〉,2001 年 2 月 21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0/R/IA-R-090-004.htm。(最
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張玉文,〈歐洲反移民情緒高漲〉,《遠見雜誌》,194 期,2002 年 8 月,頁
84-86。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2 版,2009 年 2 月。
張福恆,〈挪威移民現況與未來〉,《外交部通訊》,2007 年 3 月,26 卷 4
期,頁 35-37。
章玉琴,〈多元文化論公民觀及公民教育觀之研究〉,《公民訓育學》,8 輯,
1999 年,頁 343-370。
莊富源,《轉變中的學校公民教育》,高雄:復文圖書,2007 年。
莊錫昌,《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化》,臺北:淑馨,1996 年 9 月。

124
許育典,〈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 期,
2002 年 12 月,頁 37-70。
———,〈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18 卷 2 期,2006 年
12 月,頁 1-42。
———,《文化憲法與文化國》,臺北:元照,2 版,2013 年 5 月。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元
照,2002 年 5 月。
———,《憲法》,臺北:元照,2013 年 2 月,6 版。
許育典/李佳育,〈從大學的法律地位探討大學自治的落實:以大學法人
化為核心〉,《當代教育研究》,2 卷 1 期,2014 年 3 月,頁 169-209。
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國家務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與
社會科學》,6 卷 1 期,1996 年,頁 24-34。
陳秀容,〈社群的互動與人權:關於社群權利的一種思考〉,收於:陳秀容
/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所,1997 年,頁 315-344。
陳其南,〈文化公民權參考資料〉,www.twcenter.org.tw/f03/act/paper.doc。(最
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陳凱琦,〈「敗犬」或「海蒂」?婚姻對高學歷單身女性的意義〉,成功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6 月。
陳琳,〈如何建構地方文化均衡發展----從公民文化權談起〉,2000 年 5 月
28 日,
http://ijpapers.myweb.hinet.net/citizen%20right%20of%20cultural.htm
。(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陳雅琴/夏學理/吳靜吉,《藝文政策間接補助機制規劃之研究》,臺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 年 4 月。

125
陳慈陽,《憲法學》,臺北:元照,2005 年。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臺北:元照,1999 年 6 月,5 版。
陳殿冠,〈夢想家吃肉 藝文界啃骨頭〉,自由時報,2011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4/today-o5.htm。(最後
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陳麗文,〈文化的斷裂與延續:以台灣社會為例〉,《空大人文學報》,16 期,
2007 年 12 月,頁 79-112。
曾華源/李仰慈,〈族群和諧與社會發展〉,《社區發展季刊》,30 期,2010
年 6 月,頁 17-33。
黃舒芃,〈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16 期,2006
年 6 月,頁 1-43。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
流,2001 年。
黃碧瑞,〈推動籌設文化部的基本構想〉,《研考雙月刊》,33 卷 3 期,2009
年 6 月,頁 94-96。
楊茜評,〈Bourdieu 的文化再製意涵 與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縣教
育》,66 期,2009 年 2 月,頁 44-48。
楊詠誼,《同性婚姻憲法權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1 年,頁 22-24。
楊聰榮,〈文化多樣性與全球視野下的客家文化〉,全球客家文化會議,2002
年 12 月 13-17 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
詹鎮榮,〈防衛性民主〉,《月旦法學教室》,18 期,2004 年 4 月,頁 30-33。
廖元豪,〈該矯正的是歧視偏見,不是同志性傾向〉 ,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
_browse&parent_path=,1,784,&job_id=108209&article_category_id=1

126
169&article_id=47906。(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漢寶德,〈國家文化政策之形成〉,《國改研究報告》,2004 年 2 月 10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R-090-006.htm。(最
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國家文化政策的回顧〉,《國改研究報告》,2001 年 6 月 13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R-090-005.htm。(最
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劉永逸,《台灣政黨輪替前後文化政策之研究-以 1993-2008—文化建設委員
會文化政策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2008 年。
劉俊裕,〈「文化基本法」:一份學界參與文化立法的紀實與反思〉,《國家
與社會》,第 13 期,頁 67-112。
———,〈「文化基本法」與臺灣常民文化生活:國家文化政策與文化權利
的實踐〉, 2013 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能動與反動國際學術研討
會,2013 年 10 月 25-27 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
策研究所主辦。
———,〈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國際文化研
究》,3 卷 1 期,2007 年 6 月,頁 1-30。
———,《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
文化形象》,臺北:巨流,2013 年。
劉俐,〈從「文化例外」到「文化多樣」 法國的文化政策〉,《印刻雜誌》,
6 卷 1 期,頁 229-230。
劉昭辰,〈通姦行為侵害「配偶權」?必須負損害賠償責任?-由台中地
院兩則判決談起〉,《法令月刊》,58 卷 6 期,2007 年 6 月,頁 33-34。
劉復國,〈英國與歐洲共同體:國家利益與區域整合的矛盾〉,《歐美研究》,

127
25 卷 3 期,1995 年 9 月,頁 95-121。
劉新圓,〈什麼是文化公民權?〉,《國改研究報告》,2005 年 1 月 3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R-094-001.htm。(最
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鄭心怡,《涉外同性婚姻之承認與國際私法之公序良俗條款》,東吳大學法
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1 月。
龍應台,〈文化政策為什麼?(上)〉,中國時報,2008 年 5 月 12 日,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tai/theme/009/read
er09_01.htm。(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文化政策為什麼?(中)〉,中國時報,2008 年 5 月 13 日,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tai/theme/009/read
er09_02.htm,2008 年 5 月 13 日。(最後瀏覽日:2014 年 5 月 1 日)
羅世宏,〈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的盲點:文化公民權傳播權視野之批判〉,《科
技法學評論》,2008 年 10 月,5 卷 2 期,頁 1-29。
蘇永欽,《部門憲法》,臺北:元照,2006 年 11 月。
英文文獻
“Timeline: How Norway's terror attacks unfolded , BBC News, 17 April 2012,
http://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14260297. (last visited May.
1, 2014)
Anderson, Jane E., Law, Knowledge, Culture: The Production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Northampton 2009.
Aristotle, The Politics, Harmondsworth 1981.
Benmayor, Rina, Narrating cultural citizenship: Oral histories of 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of Mexican origin, Social Justice 2002, pp.

128
96-121.
Bernstein, Basil,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 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1971.
_____,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London 1990.
Bhamra, Meena K., The challenges of justice in diverse societies :
constitutionalism and pluralism, England 2011.
Bourdieu, 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1986,
pp. 241-258.
Brooks, Peter, Law, Therapy, Culture, in Culture Analysis,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Law, Durham 2003.
Cogan, John J./ Derricott, Ray,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London, 1998.
Coombe, Rosemary J., Contingent Articulations: A Critical Cultural Studies of
Law, in: Law in the domains of culture, Michigan 2003, pp. 21-64.
Cotterrell, Roger, The Concept of Legal Culture, in: Nelken, David, Comparing
Lagal Cultures, Dartmouth 1996, pp. 13-32.
Dworkin, Ronald, A matter of principle, Cambridge 1985.
Feibleman, James K., Feibleman, Justice, Law and Culture, Boston 1985.
Gripsrud, Jostein,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Cultural Policies and Cultural
Democracy in the 20th Century,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0, p. 197-209.
Hall, Stuart, The multicultural question, in: Hesse, Barnor, Un/Settled
Multiculturalisms: Diasporas, Entanglements, Transruptions, London
2000, pp. 209-241.

129
Hudson, Richard Anthony,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1980.
Hunter, Ian/ Meredyth, Denise,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Civic Education, in:
Meredyth, Denise/ Minson, Jeffrey, Citizenship and cultural policy,
London 2001, pp. 68-91.
Isin, Engin Fahri / Turner, Bryan Stanley, Citizenship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in: Isin, Engin Fahri / Turner, Bryan Stanley, Handbook of Citizenship
Studies, London 2002, pp. 1-10.
Karsten, Sjoerd/ Patricia Bukow/ Zsuzsa Matrai/ Somwung Pitiyanuwat,
Challenges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Citizen: Views of Policy Makers, in:
Cogan, John J. / Derricott, Ray,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pp. 93-114.
Kawashima, Nobuko,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An Emerging Disciplin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arwickshire 1999.
Kymlicka, Will,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Oxford 2001.
Kymlicka, Will/ Wayne, Norman, Return of the Citizen: A Survey of Recent
Work on Citizenship Theory, Ethics 1994, pp. 352-381.
Macpherson, C. B., The Real World of Democracy, Oxford 1966.
Marshall, T. H.,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Marshall, T.H.,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1950, pp. 65-122.
Matheson, Percy Ewing, Citize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1897,
pp.22-40.
McGuigan, Jim,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 2001.
Miller, Toby, Cultural Citizenship: Cosmopolitanism Consumerism, and
Television in a Neoliberal Age, Philadelphia 2007.

130
Modood, Tariq, Multicul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sin,
Engin F./ Nyers, Peter, Turner, Bryan S., Citizenship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London 2008, pp. 113-122.
Murdock, Graham, Rights and Representations: Public Discourse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Gripsrud, Jostein, Televis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London 1999, pp. 7-17.
_____, Citizens, Consumers, and Public Culture, in: Skovmand, Michael,
Media cultures: reappraising transnational media, London 1992,
pp.17-41.
Ong, Aihwa, Cultural citizenship as subject making: Immigrants negotiate
raci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orres, Rodolfo
D./ Miron, Louis F./ Inda, Jonathan Xavier, Race,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A Reader, Oxford 1999, pp. 262-294.
Patten, Alan, Equlity of Recognition and the Liberal Theory of Citizenship, in:
McKinnon, Catriona/ Iain, Hampshser-Monk, The Demands of
Citizenship, Bloomsbury 2000, pp. 193-211.
Rawls, John,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1996.
Rosaldo, Renato, Cultural 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al Democracy, Cultural
Anthropology 1994, pp. 402-411.
_____, Cultural citizenship, inequal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V.
Flores William/ Benmayor, Rina, Latino Cultural Citizenship, Boston
1997, pp. 27-38.
Rosen, Lawrence, Law as Culture: An invitation, Princeton 2006.
Smith, Philip,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2001.
Stevenson, Nick, Cultural citizenship: cosmopolitan questions, Maidenhead

131
2003.
Taylor, Charles,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Gutmann, Amy,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1994, pp.
25-73.
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London
2006.
Vega, Judith, A neorepublican cultural citizenship: beyond Marxism and
liberalism, in: Vega, Judith/ Boele van Hensbroek, Pieter,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political theory, London 2012, pp. 15-30.
Wievorka, Michael, Is Multiculturalism the Solution?, Ethnic and Racial
Sstudies 1998, pp. 881-910.
Williams, Raymond, The Long Revolution, Harmondsworth 1965.
Young, Iris Marion,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1990.
德文文獻
Alexy, Robert, Theorie der Grundrechte, Frankfurt am Main 1994.
Buchmann, Rudolf, Pädagogik und Menschenwürde, Stuttgart 1985.
Ebling, Klaus/ Schulze, Marcel, Kunstrecht, München 2007.
Evers,Hans-Ulrich, Kulturauftrag im staatlichen Gemeinwesen, NJW 1983, S.
2161-2181.
Fischer, Josef Hermann/ Reich, Steven A., Der Künstler und sein Recht,
München 2007.
Grimm, Dieter, Kulturauftrag im staatlichen Gemeinwesen, Die Steuerung des
Verwaltungshandelns durch Haushaltsrecht und Haushaltskontrolle,

132
Berlin 1984.
Gullo, Peter, Religions- und Ethikunterricht im Kulturstaat, Berlin 2003.
Häberle, Peter, Kulturstaatlichkeit und Kulturverfassungsrecht, Darmstadt
1982.
Hsu, Yue-Dian, Selbstverwirklichungsrecht im pluralistischen Kulturstaat. Zum
Grundrecht auf Bildung im Grundgesetz, Berlin 2000.
Jellinek, Georg, System der subjektiven öffentlichen Rechte , Tübingen 1979.
Jung, Otmar, Zum Kulturstaatsbegriff, Meisenheim am Glan 1976.
Katz, Alfred, Staatsrecht, Heidelberg 2005.
Kurz, Hanns, Praxishandbuch Theaterrecht, München 1999.
Mauer, Hartmut, Staatsrecht, München 1999.
Muench, Ingo von, Staatsrecht II, Stuttgart 2002.
Odendahl, Kerstin, Kulturgüterschutz- Entwicklung, Struktur und Dogmatik
eines ebenenübergreifenden Normensystems, Tübingen 2005.
Oppermann, Thomas, Kulturverwaltungsrecht, Tuebingen 1969.
Pabel, Katharina, Grundfragen der Kompetenzordnung im Bereich der Kunst,
Berlin 2003.
Richter, Ingo, Multireligioeser Religionsunterricht in einer multikulturellen
Gesellschaft, Recht der Jugend und des Bildungswesens 1993, S.
257-265.
Rogers, C. R., Lernen in Freiheit, München 1979.
Sachs, Michael, Verfassungsrecht II: Grundrechte, Berlin 2000.
Scheytt, Oliver, Kommunales Kulturrecht- Kultureinrichtungen,
Kulturförderung und Kulturveranstaltungen, München 2005.
Siegle, Miriam, Das Spannungsverhältnis von Kunstfreiheit und

133
Persönlichkeitsrecht- Zur Problematik der Darstellung realer Personen
in Kunstwerken, Frankfurt am Main 2012.
Sommermann, Karl-Peter, Staatsziele und Staatszielbestimmungen, Tübingen
1997.
Starck, Christian, Staatliche Organisation und staatliche Finanzierung als
Hilfen zu Grundrechts- verwirklichungen?, in: Starck, Christian,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und Grundgesetz, Festgabe aus Anlass des
25-jährigen Beste- hens de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s, Tübingen 1976,
S. 480-5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