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煒茜
研究生(外文):Wei-ChienHung
論文名稱:高雄城市亮點形成探討─以舊港區新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Urban Spotlight in Kaohsiung City:A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Redevelopment
指導教授:傅朝卿傅朝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Ching 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城市亮點高雄舊港區
外文關鍵詞:Urban Spotlight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10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高雄作為以工業發展為主的城市,「工業城市」的意象鮮明。自1980年代以來逐漸受到產業環境變化影響,城市中開始產生閒置的產業空間,卻也為高雄城市意象轉型帶來契機。本研究以高雄舊港區為研究對象,近年來使用率逐漸降低的舊港區成為城市意象轉型的主題場域,自1998年拆除第22號碼頭圍牆之後,逐漸開放原本封閉的舊港區空間,透過公園綠地、活動廣場與自行車道等公共開放空間的開闢,以及引進藝文展覽活動、餐飲與商店等新機能置入,重塑新的城市港灣景觀,並開放內港航權,拉近市民與港灣的生活,成為高雄城市新亮點。

高雄的城市發展過程由日治時期的「開港築鐵─高雄港、縱貫線與臨港線鐵路」開始,因此在高雄舊港區改造上,一方面包含歷史空間保存的議題,另一方面,在城市轉型當中與城市意象重塑的同時,政府藉由改造舊港區塑造為「城市亮點」,作為城市意象轉型與城市行銷、觀光上的主軸。但在改造過程中,因忽視歷史保存的議題,使得舊港區再利用淪為土地開發使用,無法有效彰顯高雄舊港區在高雄城市發展歷史上的價值,是高雄舊港區再利用上的缺失,也突顯以城市亮點為思考的再利用方式產生許多需要反思的議題。在此脈絡發展之下,本研究即以「城市亮點」的角度切入討論,首先建構城市亮點的概念與脈絡,其次整理與紀錄高雄舊港區改造歷程,藉以歸納分析高雄舊港區形塑成為城市亮點的策略,最後反思以城市亮點為思考的改造方式對於舊港區再生的影響。
SUMMARY

Kaohsiung has been classified an “Industrial City” due to its past development background. Since 1980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create many abandoned or unused spaces. Those unused space becomes a business opportunity for transforming Kaohsiung to its new image. Recent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redevelopment has transformed the area from a transportation spot into an ideology of “Urban Spotlight” for tourism and marketing purposes. Unfortunately, missing local historical value as part of transformation makes the outcome as a land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reusing historical spaces has been a media to form the ideology of the city. The City Government also expects to bridge a connection between a city’s past and now by introducing various elements into these historical spaces. Moreover, in terms of the city marketing and cultural tourism perspectives, historical spaces become the Urban Spotlight at space reusing process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ized cultural value which represents the city identity. Those traits of identity exert the effe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ultural and economy aspects.

Kaohsiung has been pictured clearly by an “Industrial City” as it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 the past. Howeve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changed since 1980s and resulted in emerging many unused spaces. Meanwhile, the business of reusing and reliving those spaces bridges an opportunity for Kaohsiung to form a new image. At the same tim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applies the idea of Maritime Capital Kaohsiung onto the Kaohsiung city, and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redvelopment project take a part of this process. After ten years accumulation, harbor lifestyle is eventually being the spotlight of Kaohsiung’s city life. This study is discussed in the view of “Urban Spotlight”, the first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and context of the urban spotlight in Taiwan, following by recor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Next, to analysis and generalize the strategy of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redevelopment how to became the urban spotlight. Finally, to reflect the redevelopment to urban spotlight as the thinking for regeneration of the Old Harbor-Region.

METHODS

Many research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which includes a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ies and site observation.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s, it mainly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spotlight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Kaohsiung on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ddition, cases analysis and sites observation of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are implemented as two purposes. Firstly, to organiz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content,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development plans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Secondly, to understand changes of the old harbor, which is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to find ou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tual usage and the plan usage. Thirdly, to summarize and reflect the strategies of the redevelopment.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fter demolishing the wall in Pier 22 in 1998, the previous enclosed space in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has been opened gradually. Moreover, Old Harbor-Region is then featured a new urban spotlight in Kaohsiung city. It shortens the distance to city residents by remodeling the harbor landscape with increasing public open spaces (such as parks, plazas, bike paths, and etc.), arts exhibitions, restaurants, and new shops.

In terms of the strategy,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re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Since Old Harbor-Region was relea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bor region and the city was re-linked. By organizing city events in the harbor, and authorize the maritime rights to public, Old Harbor-Region is now becoming a new popular urban arena for local residents.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redevelopment has becomes an “urban spotlight”, and play as an intermedium of the city marketing and urban governance.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inadequate discussion about its historical value, historical preservations are ignored and existent industrial facilities are continuously demolished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which leads to a heavy lost. Furthermore, due to the lack of full integrated plan, the nearby harbor area cannot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and fails to enhanc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CONCLUSION

After ten years accumulation, Kaohsiung Old Harbor-Region has become an “urban spotlight”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success is not count based on the massive degree of developments, instead, it works by creating diverse styles of Old Harbor-Region through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which turns out increase an opportunity to close to the harbor for every citizens.

Thus,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re-use plans, which make a great influence in urban development, the abandoned area in the city turns into a urban spotlight. While due to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bout the historical value, which results to the shortage of positioning Old Harbor-Region, and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issues are ignored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Moreover, there are continuously destructions and demolition of industrial facilities, and caused the reusing project becoming land developing issue, Old Harbor-Region redevelopment cannot effectively demonstrate its value. It then results the reusing project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appearance of a deindustrialization, causing irreversible outcom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1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方法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3
一、研究範圍 3
二、研究架構與流程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一、高雄開放空間相關研究 6
二、高雄城市轉型相關議題研究 7


第二章 台灣城市亮點發展脈絡 9
第一節 城市行銷概念發展過程 9
一、城市行銷的定義 9
二、發展背景 12
第二節 台灣城市亮點發展 14
一、地方治理意識與地方文化覺醒 14
二、城市亮點與城市行銷 22
第三節 高雄城市意象的變遷與城市行銷發展 28
一、工業高雄 28
二、城市意象的轉型─海洋首都 30


第三章 高雄舊港區空間改造 36
第一節 舊港區轉型 36
一、高雄舊港區發展概況 36
二、舊港區改造契機 43
第二節 舊港區空間改造案例討論 46
一、第一階段:單點發展 47
二、第二階段:逐漸擴散與整合 56
三、第三階段:累積港灣生活能量 69
第三節 舊港區周邊都市發展與未來發展 82


第四章 舊港區形成城市亮點策略歸納分析與反思 85
第一節 城市亮點策略分析 85
一、城市轉型:海洋首都概念之下的水岸空間改造 85
二、釋放舊港區封閉空間:與城市關係重新連結 88
三、城市活動引入港邊:市民活動場域與城市活動舞台 90
四、舊港區空間改造發散與串連:以駁二為舊港區亮點中心 92
第二節 城市亮點反思 96
一、產業文化遺產保存與城市發展 96
二、高雄舊港區改造反思 101


第五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112
一、城市亮點在台灣的發展歷程 112
二、高雄舊港區城市亮點的形成歷程 112
三、歷史價值逐漸被抹除的舊港區 114
四、去工業化流於表象 115
五、「城市亮點」是屬於誰的亮點? 11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8
Philip Kotler。《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Simon and Schuster。1993
United States. Army Map Service. (1944). Formosa TAKAO NW 1:25 00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取自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EA0960200075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生活圈計畫「高雄城市文化館行動擴充整體行銷計畫」,取自http://superspace.moc.gov.tw/Cycle/life_page.aspx?oid=d6bef89e-2d2b-4c02-9bce-fcb74e683a1b
方迺中。《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營建技術與管理學程碩士論文。2006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高雄市街略圖(1935)。取自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王志弘等合著。《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市:群學。2011
王啟川、吳哲瑋。〈高雄港灣再造─亞洲新灣區〉。城市發展半年刊,第13期,頁10-26。2012
王御風。〈陳中和家族與日治高雄市產業的發展〉。台灣文獻,第六十二卷第四期,頁394-415。2011
王御風。《近代台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1960)》。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王淑芬(2006年11月13日)。〈新光碼頭對駛真愛碼頭 高市觀光遊輪啟航〉。中央社。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11/13/n1520309.htm
王儀君、李美文、孫小玉主編。《哈瑪星文化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2
台北市政府。「2014台北燈節網站」。取自http://vr.taipeitravel.net/
台北市政府。「台北雲端導覽系統」。取自http://2014taipeilanternfestival.com/
台南市政府。「2014第八屆台南古都國際馬拉松」。取自:http://tainan-marathon.tw/
台南市政府。「2014第八屆台南古都國際馬拉松」。取自http://tainan-marathon.tw/
台灣鐵路管理局。「高雄港站前世今生」。取自http://www.railway.gov.tw/Kaohsiung-Harbor/CP.aspx?SN=12328
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鐵道文化園區保存運動訴求陳述〉。濱線發聲HAMASEN BARKINGはませんほえる。2009
白居易(2012年5月24)。〈十年來高雄房地產最大漲勢 玩真的!〉。金融家月刊,第10106期。取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4141&page=1
交通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重要成果摘要報告〉。2008
交通部觀光局。〈台閩地區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月別統計2005-2012年統計資料〉
交通部觀光局。〈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執行成效檢討〉簡報
但昭強。《高雄市都市行銷的實踐與展望》。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明容。《後工業城市水岸發展計畫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及溫哥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連賞。《高雄市港埠發展史》。高雄市:高市文獻2005
吳濟華。《高雄市的產業─從農工、重化到高科技》。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
李連墀。《高港回顧》。高雄市:高雄港務局。1997
杜正宇等合著。《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台北市:新銳文創。2014
杜劍峰。《物換星移話鹽埕》。高雄市:高市文獻會。2002
杜劍鋒等著。《高雄港建港10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市文獻會。2008
汪明生、馬群傑著。《地區行銷理論與實證:公共事務管理觀點》。臺北市:巨流出版。2006
林政鋒(2012年5月5)。〈高雄港區房產 近水則發〉。聯合理財網。取自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ART_ID=263408
林政豐。〈兩個地貌改造運動示範案落成的反思-台灣公共工程制度大修刻不容緩〉。台灣建築,第184期。2011
林栭顯。《台灣鐵路管理局所屬車站之沿革》。南投:台灣文獻館。2006
林崇熙。〈文化資產的價值營造〉。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十三期,頁41-56。2010
林崇熙。〈產業文化資產的消逝、形成、與尷尬〉。科技博物,Vol.9 No.1,頁65-91。2005
林傑祥。《共生概念運用於產業閒置空間再利用─以台灣水泥竹東廠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5
林博文。《行政學析論─政府行銷與政策行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
林欽榮。《城市空間治理的創新策略 三個台灣首都城市案例評析:台北‧新竹‧高雄》。臺北市: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6
林琬純。《從工業大港到觀光大港?─新舊發展議程衝突下的高雄港市再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河邊香蕉碼頭。取自http://www.banana-pier.com.tw/
邱麗珠。《城市行銷理念之規劃程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門司港レトロ倶楽部。取自http://www.retro-mojiko.jp/
門司港レトロ網站。取自http://www.mojiko.info/3kanko/retro_osusume.html
南方象限─高雄。DIALOGUE 建築,064,頁86-127。2002
姜莉蓉。《地方行銷與品牌策略─以屏東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柯志昌、梁慧琦、賴美娟。〈高雄港灣城市意象與新符號價值探索〉。城市發展半年刊,第7期。2008
柯宜潔編。《看見老高雄》。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1991
柯金儀編。《高瞻雄奇》。高雄市:高雄市新聞處。2002
洪再立編。《紅毛港遷村的歷史任務》。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
洪再立編。《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
洪再立編。《都市空間設計魔法師》。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
洪再利編。《水岸花香 永續城市:高雄市都市發展年報》。高雄市:高市都發局。2005
洪再利編。《高雄港1至22號碼頭及港區發展》。高雄市:高雄市都發局,2006
洪美華、蔡幼華、劉又甄編。《相遇新高雄海洋首都的蛻變與躍昇》。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3
胡琮淨譯,Patrick Malone原著。《港灣城市再生》。臺北市: 創興。1999
郁筱惠(2012年12月25日)。〈高雄海景住宅精華區!輕軌電車&四大建設拼『蛋黃』商機〉。NOW News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2/12/25/349232
紐約客的驕傲 廢棄鐵路改造的高線公園High Line。META線上誌。2013。http://www.mmag.com.tw/ad/article.php?art_no=762&ap=a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高雄市哈瑪星、哨船頭地區都市更新研究及推動案〉。都市簡訊,第一期。1998。取自http://www.ur.org.tw/govplan_detail.asp?gp_sn=40&mshow=1
高市「酒吧街」沒落七賢三路剩不到10家(2013年6月1)。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85760332619.html
高雄水岸城市建設特輯。建築師雜誌。2006年4月
高雄市政府。「市政統計通報2014年1月」。2014
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文化公車」。取自http://culturalbus.khcc.gov.tw/internet/route/route_hamasen.htm
高雄市政府。「高雄城市文化館行動擴充整體行銷計畫」。取自http://superspace.moc.gov.tw/Cycle/life_page.aspx?oid=d6bef89e-2d2b-4c02-9bce-fcb74e683a1b
高雄市政府。「高雄國家門戶─海洋之星環境改造」。取自http://pwbgis.kcg.gov.tw/pwb/dock/rebuild-2.htm
高雄市政府。「高雄環狀輕軌捷運建設(第一階段)統包工程」。取自http://ccproj.ceci.com.tw/klrt1/
高雄市政府。「駁二藝術特區」。取自http://pier-2.khcc.gov.tw/
高雄市政府。多功能經貿園區特文區水岸開發。取自http://pwbgis.kcg.gov.tw/pwb/dock/rebuild.htm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市凹仔底新都市中心規劃暨研究報告》。1986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取自http://pwb.kcg.gov.tw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台鐵高雄港站文化資產保存說明」。2010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台鐵舊高雄港站及臨港線沿線路廊都市計畫變更暨台鐵高雄機廠整體規畫」。200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市歷年(88~98年)城鄉風貌補助計畫成果現況調查及管理維護機制規劃案〉。2009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舊打狗驛(高雄港站)文化保存與都市設計再開發徵圖〉。2011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配合台鐵高雄港站及臨港沿線都市更新再開發)案(第二階段)計劃書》。2009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變更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2013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西臨港線高雄港站縱貫線分支口段自行車道系統延伸工程」說明。取自http://urban-web.kcg.gov.tw/ksnew/web_page/KDA050100.jsp?PK01=20100923155509&SK01=1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高雄市台鐵高雄港站及臨港沿線都市更新專案簡報〉。2006
高雄市政府都會發展局。「從空中看高雄」。2010年10月28日取自:http://urban-web.kcg.gov.tw:8080/airks/web_page/KDA130300.jsp
高雄市發展史編纂小組撰述。《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高雄老照片」取自http://khm.gov.tw/home02.aspx?ID=$3006&IDK=2&EXEC=L
高雄市臨港線輕軌列車站體暨渡輪站體工程。建築師雜誌。2005年4月
高雄港 1~22號碼頭國際競圖。海洋首都中英文雙月刊,第43期。2007
高雄港務局。〈高雄港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2001
國揚建設。取自http://www.guo-yan.com.tw/
張世雅(2011年10月15日)。〈60期重劃區 圓了港都人親水夢〉。聯合理財網。取自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ART_ID=248677
張守真、許一男主編。《高雄港紀事》。高雄市:高雄市立文化中心管理處。1996
張守真撰稿;謝慶漳攝影。《哈瑪星風華》。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8
張連榮主編。《高雄港三十年志》。臺北市:高雄港務局印行。1975
張筧、陳廷嘉。《水岸花香、百年芬芳》。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5
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再見火車頭:火車站再生與都市發展》。臺北市:創興。1998
章明會。《文化政策與城市風格的重構:以高雄市為例(1998-2005)》。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莊翰華。《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台灣新竹:建都文化事業。1998
許雅婷。《城市事件行銷策略之研究-以「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其邁。〈城市遠見〉高雄市篇:城市的改造與修復。蓬萊島雜誌.Net。2009。取自http://neoformosamagz.blogspot.tw/2009/10/blog-post_19.html
陳尚義(2006年12月8日)。〈高雄港三號船渠港區圍牆拆除海岸串聯市民親水一大步〉。高雄新聞。取自http://tnews.cc/07/Newscon1_8386.htm
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文創大觀─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市:先覺出版。2013
陳茹萍。《城市‧節慶‧藝術─論高雄貨櫃藝術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班碩士論文。2009
陳淑鈴。《全球化趨勢下高雄城市文化探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麗霜。《高雄市水岸空間的發展與再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傅朝卿。〈工業(產業)文化遺產之保存維護〉。成大建築研究所課程。2010
彭以惠。《台灣創意文化園區發展經驗─以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彭永翔。〈高雄港站文化保存與都市再發展徵圖 重塑打狗驛之光〉。La Vie,No.88,頁186-197。2011
曾培育,林媛婉,劉棠思編著。《走讀─台灣糖.鹽.酒:八個產業再生的影像故事》。台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8
湯喻晴。《影視觀光對高雄市城市行銷之影響─以網路族群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2
童妃梅。《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城市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崑山。〈連繫與連鎖:濱水城市的城市設計策略〉。城市規劃,2006-03期,頁77-80。2006
黃森佳。《高雄臨港線活化利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楊玉姿、張守真。《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2004
楊玉姿。《高雄開發史》。高雄市:高市文獻會。2005
楊敏芝、翁政凱編。《創意再生產: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
楊富光。《永續發展理念下高雄市愛河水岸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準建築人手札。取自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4575
榮芳杰。〈高雄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城市邁向工業遺產城市的可能〉。2014
榮泰生編譯,Michael J. Etzel, Bruce J. Walker, William J. Stanton原著。《行銷管理》。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2006
劉志昕等撰稿。《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台北市:北市都市更新處。2013
劉阿榮等合著。《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新北市:揚智文化,2007
劉顯惠編。《我的高雄港》。高雄市:高雄市新聞處。2001
廢棄倉庫整建的高市駁二藝術特區今熱鬧開幕(2002年2月23日)。中央社。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2/2/23/n172378.htm
蔡秀玉編。《飛躍成長 幸福高雄-高雄市工務建設(24)》。高雄市:高雄市工務局。2007
蔡秀玉編。《發現美麗新高雄:工務建設博覽‧1998-2006》。高雄市:高雄市工務局。2006
鄭自隆、洪雅慧、許安琪合著。《文化行銷》。臺北縣:空中大學。2005
鄭春發、鄭國泰。〈高雄海洋城市的發展機制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九卷第一期,頁1-44。2008
鄭美緣。《高雄市城市意象行銷之研究─以愛河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薛化元(2009年9月24日)。〈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73#
謝明勳。〈從高雄港站到打狗鐵道故事館:一塊應許之地〉。取自:http://takao.railway.tw/?page_id=18
謝欣蕙。《高雄港1-3號碼頭水岸發展之策略》。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謝長廷。〈以城市美學「感動」市民〉。遠見雜誌,第223期。2005
謝龍田(2013年9月1)。〈港邊老屋鍍金 每坪破100萬元〉。好房News。取自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0887240125.html
魏斌(2006年10月3日)。〈高市府昨與民眾將光榮碼頭圍牆拉倒,象徵打破水陸藩籬〉。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1003/2931032/
羅鼎傑。《高雄都市開放空間與城市形象工程之變遷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蘇祐田。〈港口經濟與城市發展〉。港市合作.共創雙贏100年港市合作發展論壇。2011
鐘萬順編。《水岸花香‧真愛高雄─高雄市工務建設(23)》。高雄市:高雄市工務局。20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