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AAIDD專有名詞和分類特別委員會(2010)。智能障礙:定義分類、和支持系統-AAIDD定義指南第11版。(鄭雅莉譯)。臺北市: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原著出版年:2010年)
John J. Ratey & Eric Hagerman (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謝維玲譯)。新北市:野人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駿濠、張哲千、梁衍明、邱文聲、洪蘭、曾志朗等人(2012)。運動對孩童認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7,2,65-94。
艾琳‧古薇爾(2008)。自由寫手的故事。(林雨蒨譯)。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7年)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健康體能相關實證文獻。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北。
何淑萍、邱于容、蔡珮緹(2008)。專業團隊運作之省思。特教論壇,4,47-55。李文心、周宏室、陳理哲(2011)。國民小學適應體育實施概況之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3,2,122-131。李忠穎、葉怡成、戴堯種(2014)。低中強度運動對智能障礙者身體適能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卷,1,180-192。李維靈、黃芳瑛(2013)。攻擊行為兒童的遊戲治療個案報告。諮商與輔導,325,2-6。李翠卿(2011)。用運動,召喚我那遙遠星球的孩子。親子天下。28,136-138。
周百柔(2013)。憂鬱症運動治療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200-207。林仁政(2004)。慢跑訓練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林晉榮、黃珍鈺(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運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4,26-31。林蕙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能障礙學生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85-105。
林蕙芬(2013)。特殊教育學校(班)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功能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8,1-16。
侯堂盛(2008)。跑走運動對智能障礙者與運動技能之影響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44-58。施顯烇(1995)。嚴重問題行為的處理。臺北市:五南。
柯斐馨(2013)。智能障礙因身體活動不足所引發的健康堪慮。台中科大體育學刊,9,49-56。
唐榮昌(2013)。淺談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雲嘉特教期刊,17,1-5。翁福元、林松柏(2005)。行動研究運用於教師專業發展初探-中部縣市某高中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為例。科學教育期刊,5卷,2,78-94。
馬哲儒(2001)。如夢如幻!互動式動感遊戲平台及多功能訓練模擬系統。科學發展月刊,29,822-823。
高博銓(2009)。教師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中等教育,60,2,32-46。
張佑宇、林金定(2008)。智能障礙者健康體能活動:促進與阻礙。身心障礙研究,6,4,273-285。張祿純、周禾程(2010)。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觀察系統程式之評析。大專體育,111,52-61。張瀞文(2012)。運動力,學習的新處方。親子天下,28,130-132。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通報網特教類別統計。
許芳菊(2008)。動得夠,才靜得下。親子天下,2,159-160。
許柏仁、潘倩玉(2006)。國中智能障礙與一般無障礙學生體育課身體活動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卷,4,27-36。連文宏、洪儷瑜(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藥物原理及相關議題。應用心理研究,49,89-110。陳丹青、鄒啟蓉(2013)。一位自閉症兒童反覆問問題行為之功能分析及其應用。東華特教,49,8-13。
陳益民、陳怜佑(2009)。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者之助益。桃竹苗特殊教育,14,1-7。
陳素秋、臧汝芬、黃武達、楊斐適、黃榮貴、莊奇容(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及相關核磁振頻譜檢查。臺灣應用輻射與同位素雜誌,5,1,612-622。陳淑照、周禾程(2008)。體適能教學觀察系統之初探。大專體育,99,92-101。陳韶華、廖威彰、黃艾君(2012)。探討運動與β-腦內啡之相互作用關係。交大體育學刊,3,53-59。傅任敢(1996)。教育漫話。五南。臺北市。
黃嘉鳳(2013)。認知行為遊戲治療運用於智能障礙學生輔導。諮商與輔導,325,12-15。維基百科(2013),Wii Sports,上網日期:2014年7月9日,資料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Wii_Sports
劉欽文(2011)。國中資源班、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上學時間身體活動型態之差異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潘倩玉(2007)。特殊學校學生適應體育課程的身體活動。體育學報,40(1),105-118。蔡忠昌、劉蕙綾 (2006)。運動對於腦部功能的影響:多上體育課會影響學業成績嗎?大專體育,87,184-190。蔡清田(2001)。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3,75-90。衛生福利部(2013)。健康生活動起來-身體活動小手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蕭富元、林秀姿(2012)。愛運動的孩子更聰明。天下雜誌,494,112-114。
龍裔夫、黃崇儒、洪聰敏(2010)。運動介入與前額腦波側化、情緒狀態之關係。中華體育季刊,24,3,1-15。謝瓊慧、孟瑛如(2010)。特教論壇,9,47-62。
外文部分:
Huang, Chaoqun, Gao, Zan, Hannon, James C, Schultz, Barry, Newton, Maria, Jenson & William(2012). Impact of an After-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on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 Correlates and Behavior. The ICHPER-SD Journal of Research in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Sport & Dance, 7, 2, 18-23.
Hutzler, Yeshayahu, Chacham-Guber, Anat, Reitr and Shunit(2013).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Reverse-Integrated Basketball Activity Compared to Separate and No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 Multidisciplinary Jounral, 34, 1, 579-587.
Kernan, John N. (2014). Putting Spark to the Test: Getting Fit 4 Math With Track & Field. Track Coach, 207, 6609-6612.
Kraft, R.E. and McNeik, A (1985). Children and stress: coping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Physical Educator, 42, 72-75.
LaFrenere and Peter(2011). Evolutionary Functions of Social Play: Life Histories, Sex Difference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y, 3.4, 464-488.
McKenzie, T.L., Sallis, J.F., & Nader, P.R.(1991).SOFIT: System for observing fitness instruction time. Jou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195-205.
Puig, Nuria, Vilanova and Anna(2011). Positive Functions of Emotions in Achievement Sport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82. 2, 334-344.
Siedentop. D. and Tannehill, D. (200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4th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